第十四回 呂子明走魔入陰司 曹孟德壽終歸天府

關燈
第十四回呂子明走魔入陰司曹孟德壽終歸天府 廖化在上庸沒有讨到救兵,隻得取道西川,當面求見漢中王。

    一路之上老是惦記着麥城的主人,暗暗祈求着老天不要降災麥城,祝願主人和衆将平安無事。

     廖化是初三這一日殺出吳營的,這一夜城内不論是關羽還是兵卒也都高興了一陣,估算着從麥城到上庸最快隻要三天就可以盼到救兵了。

     初四這一天晚上,霏霏揚揚下起大雪來,兩天沒有停止,至初六天明時方才放晴。

     關平一大早就登城向西南方向眺望,白茫茫一片,哪有救兵的影子。

    至中午又眺望了一次,仍無消息。

    心裡開始焦急:城内本來隻有二百四十個弟兄,糧草也隻能應付十來天,自從我們退到了這兒,又多了五百多張吃飯的嘴,到今日已經斷炊了,再沒救兵趕到,隻怕大家都會被餓死在麥城之中。

    便急忙來到大堂:&ldquo父親,上庸救兵杳無音信,我等作何道理?&rdquo 關羽想,按照路程來計算,廖化初三傍晚沖出重圍,初四這個時候可以到達上庸,劉封得知我受困,必定連夜發兵,初五的傍晚頭隊肯定可以趕到了。

    如今已是初六的下午,為什麼教兵還不到呢?那個時候的行軍,一般來說步軍一天規定行走六十裡,逢到緊急軍情,至少要走一百二十裡,而馬軍更快,一晝夜最少要行二百四十裡,這就是所謂的倍道而行。

    照麥城這種危急情況,初五這一日傍晚必定趕到了,關羽隐隐覺得事情并不像料想的那樣順利,初六不回,肯定是遇到了障礙。

    心裡好急,可又不便當衆表露出來。

    自思道:麥城不是久留之地,吳軍決不會讓我這樣從從容容地等待下去,呂蒙一定會知道麥城中糧草不濟,克日之内引軍攻城,小城何能持久?因此決定:今晚再不趕到,三更時分突圍,殺開血路,沖出麥城,總比餓死在麥城中強些。

    關鍵在于選擇哪條路突圍最佳。

    遂問關平道:&ldquo兒啊,可知吳兒哪一處守軍最少?&rdquo &ldquo禀父親,北關之外,吳軍防備較弱。

    &rdquo &ldquo呂蒙四面圍定,緣何北關不甚提防?&rdquo 關平答道:&ldquo父親,依兒所見,三關之外皆為平地,易于屯軍,北關外山谷小道,道路坎坷,難以紮營。

    &rdquo關平說到此間,似乎察覺到了什麼,說道:&ldquo父親正可從此突圍而出,投向上庸,尚有脫險之望。

    &rdquo 關羽思量道:我一生走慣大道,從不走此小道。

    看來今日糧草将絕,又無救援,隻能走一走小道了。

    遂又問王連道:&ldquo此道何名?&rdquo 王連答道:&ldquo北關小道取名夾石。

    崎岖峻險,難以駐軍。

    &rdquo 關羽起身,來到北門城牆上向外仔細地着了一看,果然見吳軍稀少,更何況滿地積雪,山坳中隻有少許吳軍旗号,不見人影,估計這是呂蒙故意設下的疑兵之計,便打定了北出主意。

    回至大堂,與衆将道:&ldquo某思量已定,若今晚不見上庸軍馬來救,某與吾兒率關西漢及校刀手三更時從北門突圍而出,親往上庸讨取救應。

    倘能于途中期遇元儉,合兵殺回。

    汝等切記:萬一吳軍來犯,能守則守,若不能守,亦從北關殺出,殺奔上庸。

    &rdquo 周倉忙道:&ldquo主人突圍,小人當悉力保護。

    願共出北關。

    &rdquo 主仆二人形影不離,從不分開,但今天關羽不得不與周倉分手。

    原因在于:關羽指望能夠脫出重圍,讨着救兵再掩殺何來,可以裡應外合,殺呂蒙一個腹背受敵。

    再說僅剩下的一座小城成了立足之地,一且突圍不成,回來還可以堅守幾天。

    若是突圍出去了,還得固守數日,以待援軍,單靠王連太守一個文人,怎麼守得住呢?因此要留下周倉、趙累和王甫在此相助王連共守麥城。

    關羽将這些利害關系一講,諸将無不稱是。

     至二更時分,仍不見上庸的蹤影,關羽傳令突圍将士盡皆飽餐一頓。

    關羽父子也暢懷吃了一頓飽餐,統統吃得飽飽的,連赤兔也像主人一樣上了一次好料。

    關羽整一整頭上的青巾,但上面已沒有了那枚閃爍光亮的白玉巾印,理一理身上的綠袍。

    周倉把赤兔馬帶到了大堂前的甬道。

     關羽上赤兔馬,提起青龍刀,關平也整頓盔甲,上馬手握六十斤重的銀闆大刀。

    五百校刀手,二十關西漢,各自手擎明晃晃的鋼刀,等候突圍。

     時交三更,周倉等人将關羽送到北關。

    他們摘除銮鈴,也不舉火把燈球,悄悄地開了關廂,放下了吊橋,五百多人出城過橋,消失在山谷小道的雪夜中。

     關羽一出北門,撲面就是一陣刺骨的寒風。

    父子倆并馬在前,家将心腹随後,借着雪光摸索着道路而行。

    一路上關羽在想,此番我若能趕到上庸,定然興兵重來,不但要收複荊州,而且要命人入川,請大哥起兩川之軍,先滅江東孫權,再剿國賊曹操。

    江東确是奸詐無常,這個心腹大患一定要根除。

    關羽一面這樣想,一面十分警惕地顧視着兩旁,唯恐東吳在此設下伏兵。

     卻說夾石道旁早有埋伏,左邊潘璋,右首馬忠,在這兒已等候了多天,清晰地看到白皚皚的雪地上行來一行漢軍,為首橫刀者正是關家父子。

    行過自己的面前,數來也隻有五百餘人。

    暗中高興:關羽果然中了呂範之計。

    便傳令點炮。

    &ldquo當!&rdquo幽靜的山谷中回蕩着震耳欲聾的炮聲,霎時間,三千吳軍高舉火把立于高阜之處,潘璋、馬忠從兩旁殺出,&ldquo殺&mdash&mdash&rdquo一片呐喊之聲,向夾石道上擁去。

     關羽早已提防吳兵的埋伏,便與關平道:&ldquo兒啊,向前突圍,沖出夾石小道。

    &rdquo 山坳中金鼓齊鳴,喊聲大震,潘璋驟馬舞刀率軍趕來大喝道:&ldquo雲長休走,趁早投降,免得一死!&rdquo 關羽大怒,拍馬掄刀來戰。

    隻三合,殺敗潘璋,投山路而走。

    走不得數裡,背後馬忠率兵掩殺,火光大起,喊聲大震。

    關羽舞刀相迎,殺退馬忠。

    所随之兵,漸漸稀少。

    關平背後趕來,報說随行皆亡。

    關羽不勝悲惶,遂令關平稍後,自在前面開路。

    又行數裡,兩下是山,山邊皆蘆葦敗草,樹木叢雜。

    時五更将盡。

     正走之間,一聲喊起,兩下伏兵盡出,長鈎套索,一齊并舉,數日前埋下的絆馬索紛紛從雪中拉起,先将關羽坐下馬絆側。

    關羽翻身落馬,被吳軍擒住。

    關平知父被擒,火速策馬來救。

    背後潘璋、馬忠率兵掩殺上來,把關平四下圍住。

    關平孤身獨戰,直戰至力盡被執。

    至天明,孫權聞關羽父子已被擒獲,即刻聚集衆将于帳中。

     潘璋、馬忠簇擁着關羽父子至吳營中。

    孫權得意道:&ldquo孤久慕将軍盛德,欲結秦、晉之好,何相棄耶?雲長昔日自以為天下無敵,今日何由被吾所擒?将軍今日還服孫權否?&rdquo 關羽厲聲罵道:&ldquo碧眼小兒,紫髯鼠輩!我今誤中奸計,一死而已。

    吾與劉皇叔桃園結義,誓扶漢室,豈與汝叛漢之賊為伍耶!&rdquo 孫權被關羽罵得緘口無言,回顧衆官道:&ldquo君侯世之豪傑,孤深愛之。

    今欲以優禮相待,勸使歸降,何如?&rdquo 呂蒙道:&ldquo不可。

    昔曹操得此人時,封侯賜爵,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上馬一提金,下馬一提銀,如此恩禮,畢竟留之不住,聽其過關斬将而去,緻使今日反為所逼,幾欲遷都以避其鋒。

    今主公既已擒之,若不即除,恐贻後患,為其所制。

    &rdquo 孫權覺得呂蒙的話很有道理,沉吟半晌,說道:&ldquo斯言是也。

    &rdquo遂命軍士将關羽父子推出,暗中處死。

     建安二十四年冬,關雲長父子雙雙遇害。

    後人有詩歎曰: 漢末才無敵,雲長獨出群;飛神威能奮武,儒雅更知文。

    天日心如鏡,《春秋》義薄雲。

    昭然垂萬古,不止冠三分。

     又有詩贊曰: 人傑惟追古解良,士民争拜漢雲長。

    桃園一日兄和弟,俎豆千秋帝與王。

    氣挾風雷無匹敵,志垂日月有光芒。

    至今廟貌盈天下,古木寒鴉幾夕陽。

     既斬關羽,呂蒙将關羽父子首級号令三軍。

     卻說,關羽從北門走後,周倉等人回到大堂。

    初時還能聽到炮聲殺聲,後音息全無,不知主人可曾脫險。

    至天明,王甫隻覺骨顫心驚,乃同周倉道:&ldquo适才飲忽睡去,夢見主公渾身血污,立于前,急間之,忽然驚醒。

    不知主何吉兇?&rdquo 衆将都說這不是好兆。

    正說間,忽報吳軍在城下,将關婦父子首級招安。

    周倉、趙累、王甫、王連急登城視之,果見關羽父子首級高挑于竹竿之上。

     周倉大叫:&ldquo主人&rdquo,自刎而亡。

    王甫大叫一聲,堕城而死。

    趙累一聲不吭,立即下城,令軍士開關,上馬提刀沖出麥城,殺入吳營之中,亂劈亂砍,呂蒙即命十員大将圍住趙累,打得他精疲力竭,身中數刃,被吳将亂槍亂刀戮為肉泥。

    太守王連跑回大堂,自缢身亡。

    就這樣,吳軍取得了麥城,關羽全軍皆滅。

     孫權将周倉等人的屍體料理,又命人将關羽父子的屍體埋葬在漳鄉之地,因為他們就是死在那個地方的。

    隻有關羽的首級并不埋葬,裝入木匣内,帶回江東。

    呂蒙收兵,凱旋班師來到荊州。

    四十萬吳軍,二十萬駐守荊州,其餘分撥到荊襄各地鎮守。

     關羽既殁,坐下赤兔馬被吳将馬忠所獲,獻與孫權。

    孫權就賜馬忠騎坐。

    馬忠得了這匹寶馬何等快活,帶回營中試騎,可怎麼也上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