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回 斬張飛文武求情起保 追三弟兄長勸說知返
關燈
小
中
大
一百個人結拜,殺了一個,其他九十九個都要一起陪他去死,我諸葛亮買棺材都來不及!這話怎樣被你說出來的。
你的說話是歪理。
這樣看來,關将軍真是個老實人,不會講話的。
當然孔明同樣不準,對着雲長搖搖頭,說:&ldquo君侯聽了,桃園之情乃是私,今日是公,先公而後私,公重而私輕,大丈夫豈能以私而廢公,以公而濟私?望請君侯公私要分清,不必多言,旁側坐下了。
&rdquo 這時,雲長被孔明駁得啞口無言,好得他本來紅臉,大家也看不出他面色的變化。
雲長一聲沒有,隻得原位子上坐下去。
他對劉備看看,意思是:我早已曉得不成功的,這個面子是多失的。
但是,明知今天是張飛不好,由于弟兄之情,雲長想,孔明,你要是真正殺去我家三弟,大哥的一家人家可以說一半被你拆去了,還能打什麼天下!那末,莫怪我雲長也要不服氣了,我就準備折斷行刑命,出外松綁三弟,拖了大哥劉備,我等弟兄三人深山隐居,削發為增,永不為将。
關雲長準備拆人家了。
他的這種想法,主要是喪失他的威信。
在這點上,說明關雲長的自尊性太強了。
因而,他坐在旁邊滿面怒容,雙手拂着袍袖。
孔明看得清楚,他想你關将軍不怪自己不會講話,相反感到我不賣面子,這完全說明不單單是張飛不服我,你這也是不服的表現。
孔明想,你們弟兄兩人都說話不通。
老實講,能說能話的人就在後面,我就靠這個牌頭,當然沒有你們讨情,我亦有其他辦法的。
就在這時,大家隻聽得一聲高叫:&ldquo刀下留人!&rdquo 不是别人,便是趙子龍将軍。
他在旁邊已經考慮了長久。
他見到皇叔和雲長臉上都不高興,心中十分難受。
他想,都是我捉住張飛的不好,弄得他們兩個兄長為了三弟張飛要殺,而如此地惱怒。
要是我不出去讨情說話,更要引起劉備、雲長的誤會,好象我趙雲在歧視三将軍。
那末,隻有出去讨情。
想想劉備和雲長他們兩人的面子都不賣,難道聽我趙雲的話嗎?但是為了避免誤會,即使不成功,也要上前去講的。
然而,子龍的性格一向有獨到之處。
他認為既然開到口,總希望軍師聽他的說話不殺張飛。
因此,他回憶剛才孔明對張飛說過的&ldquo本當&rdquo二字,這裡面就包含着軍師可以不殺張飛的想法,那末,為什麼不聽皇叔、君侯的話呢?子龍一琢磨,被他研究出來了。
他們兩人都含着私意,要是我走他們的老路子說話,豈非如出一轍,同樣無用。
想到這裡,巧将已經摸準了其中的原因。
他方始叫了一聲,喝住了軍政官,然後從旁閃出,到孔明台前一禮:&ldquo末将見軍師有禮了!&rdquo 孔明見到趙雲,他便回頭對劉備和雲長看了一看,意思是你們的道理不通,通的道理來了!請你們好好地聽一聽。
但是,在表面上,諸葛亮先生仍舊嚴肅地問道:&ldquo子龍将軍怎樣?&rdquo 孔明先生一對眼睛看着子龍。
心裡想,今天,我是全靠你了! 趙雲開口道:&ldquo軍師,我看今日張飛三卯不到,又闖轅門,再幹出了這種無法無天的事來,要是不将他斬,怎能号令?不殺豈能指揮?不殺豈能用兵?不殺還有什麼軍規?應當殺,殺得好!&rdquo 旁邊劉備一聽,心裡想,放你媽的屁!你同張飛什麼冤家!照你這樣說,不死也要死了。
這時候的孔明也對子龍看看,心裡也在想,我本存心靠你的牌頭,怎麼你&hellip&hellip是不是又來尋我開心了? 趙雲:&ldquo所以說,本當要殺!&hellip&hellip&rdquo 諸葛亮聽到這幾個字,心裡明白了!會說話的人,往往要用這兩個字。
前面這一番話就是首先肯定孔明殺張飛,是完全正确的,有這些罪責就是應該殺,隻說不能殺張飛,那麼變成軍師錯了,肯定了張飛這樣做是合理的了,這樣的結果不單否定了孔明,而且全部都被否定,規定了的一切法令法紀豈不成了大問題?接下來用&ldquo本當&rdquo兩字,就要反過來為張飛說情了。
這樣便是以公辦事,秉公而斷,決非講私情了。
通不通,道理還在後面。
諸葛亮便仔細聽他講下去。
趙雲:&ldquo本當要殺!何奈夏侯惇十萬敵兵馬上殺到,常言道:未破敵軍,先殺自己大将,于軍不利。
張飛又是個勇猛之将,照末将看來,請軍師暫時把張飛的腦袋留在他的頸項之上,命他帶兵沙場前去殺敵,若能殺退夏侯惇的人馬,便可将功贖罪。
這名謂戴罪立功;若不能取勝,便可兩罪并算。
望請軍師格外寬恩!&rdquo 戴罪立功,就是頭上頂了罪名去立功勞,也可稱帶罪立功,同樣的意思。
例如做生意一樣,借了債去經營,要是賺錢的話可以還債,如果虧本的話變成傾家蕩産。
用近代的話來說,便是給張飛一個贖罪的機會,主要是正巧夏侯惇殺到,加上張飛本身武藝高強,這樣不殺張飛的理由便通極了。
但是,其中還有一點,便是今後學樣的人多了,一碰到類似情況,亦能效學張飛戴罪立功,你戴罪立功,我也如此戴罪立功,人多了,這樣就美中不足了。
當然,這個漏洞若然有人來補是最好,無人來補那也馬馬虎虎,也可以過得去。
孔明先生也有馬虎的地方。
因此他的臉上露出了一絲微笑,然而一下子還沒有同意。
趙子龍被先生這種變化着的表情弄得捉摸不定。
看他的微笑,知道自己的讨情看來軍師是滿意的。
但是,為什麼隻是笑,而不開口應允呢?所說,趙雲的一番話,在場的人都聽得清楚,無不暗暗贊成子龍确實講得有理。
就是劉備、雲長,也感到趙雲有道理。
他的說話,真是面面俱到。
那孔明緣何不允呢?旁邊文人班中孫乾也是個聰明人,他感到軍師這種表情和子龍的這番話,完全可以斷定不殺張飛了!為何孔明一時不說話呢?後來他想,是否軍師恐怕今後有人照樣,若然隻為此一點,那讓我上去補其不足。
想想不妥當,因事情已經被趙将軍緩和得多了,不要我上前去偏偏漏洞沒有補好,相反又去弄出個大窟窿來,再想不可能吧。
他為了能早些解決問題,孫乾便對兩旁文武一看,意思是一齊上去。
這些面子,孔明先生總要給的了。
所說,三将軍除了他的魯莽性格以外,為人心直。
俗話說,他與周圍的人的關系都很好,加上都看在劉皇叔的份上。
因此,一齊同孫公侯先生一起上前,見過諸葛亮。
孔明在這點上便看出,張飛的為人還算不錯,因此,對衆文武把手一招:&ldquo衆位罷了!前來何事?&rdquo 大家雖然一起上來,但是都由孫先生一人來代表講話。
孫乾便再對軍師深深一禮說:&ldquo軍師請聽了,剛才趙将軍也講了許多。
下官亦不必多講了。
總之,今夜軍師第一天登台拜将,請多多寬恩,免殺了張飛。
&rdquo 孔明一聽,心裡想,好!對孫公侯看看,意思你真正聰明,一句要緊話已經補了上去。
什麼話呢?就是&ldquo第一天登台拜将&rdquo一句,笑話說來,張飛犯罪正巧碰到第一天你做軍師,象新開店一樣,可以便宜一點。
今後,逢到有人效學張飛,我就可以回絕。
原因是當初新開張,今日是老店了,沒有便宜再可占的了。
借此來回絕對方。
這樣,就無法效學了。
孔明本想馬虎一點,現在成了十全十美的理由。
早已說過,不看面子大小,隻聽理由對否。
道理通,當然不殺張飛,因此,便開口問兩旁将士:&ldquo既然如此說情,那末爾等可願為保?&rdquo 說到這個地步,便是同意了。
這一點,大家都同意的,所以異口同聲── 衆人:&ldquo下官願保!&rdquo&ldquo小将願保!&rdquo&ldquo願保!&rdquo&hellip&hellip 諸葛亮:&ldquo願保者
你的說話是歪理。
這樣看來,關将軍真是個老實人,不會講話的。
當然孔明同樣不準,對着雲長搖搖頭,說:&ldquo君侯聽了,桃園之情乃是私,今日是公,先公而後私,公重而私輕,大丈夫豈能以私而廢公,以公而濟私?望請君侯公私要分清,不必多言,旁側坐下了。
&rdquo 這時,雲長被孔明駁得啞口無言,好得他本來紅臉,大家也看不出他面色的變化。
雲長一聲沒有,隻得原位子上坐下去。
他對劉備看看,意思是:我早已曉得不成功的,這個面子是多失的。
但是,明知今天是張飛不好,由于弟兄之情,雲長想,孔明,你要是真正殺去我家三弟,大哥的一家人家可以說一半被你拆去了,還能打什麼天下!那末,莫怪我雲長也要不服氣了,我就準備折斷行刑命,出外松綁三弟,拖了大哥劉備,我等弟兄三人深山隐居,削發為增,永不為将。
關雲長準備拆人家了。
他的這種想法,主要是喪失他的威信。
在這點上,說明關雲長的自尊性太強了。
因而,他坐在旁邊滿面怒容,雙手拂着袍袖。
孔明看得清楚,他想你關将軍不怪自己不會講話,相反感到我不賣面子,這完全說明不單單是張飛不服我,你這也是不服的表現。
孔明想,你們弟兄兩人都說話不通。
老實講,能說能話的人就在後面,我就靠這個牌頭,當然沒有你們讨情,我亦有其他辦法的。
就在這時,大家隻聽得一聲高叫:&ldquo刀下留人!&rdquo 不是别人,便是趙子龍将軍。
他在旁邊已經考慮了長久。
他見到皇叔和雲長臉上都不高興,心中十分難受。
他想,都是我捉住張飛的不好,弄得他們兩個兄長為了三弟張飛要殺,而如此地惱怒。
要是我不出去讨情說話,更要引起劉備、雲長的誤會,好象我趙雲在歧視三将軍。
那末,隻有出去讨情。
想想劉備和雲長他們兩人的面子都不賣,難道聽我趙雲的話嗎?但是為了避免誤會,即使不成功,也要上前去講的。
然而,子龍的性格一向有獨到之處。
他認為既然開到口,總希望軍師聽他的說話不殺張飛。
因此,他回憶剛才孔明對張飛說過的&ldquo本當&rdquo二字,這裡面就包含着軍師可以不殺張飛的想法,那末,為什麼不聽皇叔、君侯的話呢?子龍一琢磨,被他研究出來了。
他們兩人都含着私意,要是我走他們的老路子說話,豈非如出一轍,同樣無用。
想到這裡,巧将已經摸準了其中的原因。
他方始叫了一聲,喝住了軍政官,然後從旁閃出,到孔明台前一禮:&ldquo末将見軍師有禮了!&rdquo 孔明見到趙雲,他便回頭對劉備和雲長看了一看,意思是你們的道理不通,通的道理來了!請你們好好地聽一聽。
但是,在表面上,諸葛亮先生仍舊嚴肅地問道:&ldquo子龍将軍怎樣?&rdquo 孔明先生一對眼睛看着子龍。
心裡想,今天,我是全靠你了! 趙雲開口道:&ldquo軍師,我看今日張飛三卯不到,又闖轅門,再幹出了這種無法無天的事來,要是不将他斬,怎能号令?不殺豈能指揮?不殺豈能用兵?不殺還有什麼軍規?應當殺,殺得好!&rdquo 旁邊劉備一聽,心裡想,放你媽的屁!你同張飛什麼冤家!照你這樣說,不死也要死了。
這時候的孔明也對子龍看看,心裡也在想,我本存心靠你的牌頭,怎麼你&hellip&hellip是不是又來尋我開心了? 趙雲:&ldquo所以說,本當要殺!&hellip&hellip&rdquo 諸葛亮聽到這幾個字,心裡明白了!會說話的人,往往要用這兩個字。
前面這一番話就是首先肯定孔明殺張飛,是完全正确的,有這些罪責就是應該殺,隻說不能殺張飛,那麼變成軍師錯了,肯定了張飛這樣做是合理的了,這樣的結果不單否定了孔明,而且全部都被否定,規定了的一切法令法紀豈不成了大問題?接下來用&ldquo本當&rdquo兩字,就要反過來為張飛說情了。
這樣便是以公辦事,秉公而斷,決非講私情了。
通不通,道理還在後面。
諸葛亮便仔細聽他講下去。
趙雲:&ldquo本當要殺!何奈夏侯惇十萬敵兵馬上殺到,常言道:未破敵軍,先殺自己大将,于軍不利。
張飛又是個勇猛之将,照末将看來,請軍師暫時把張飛的腦袋留在他的頸項之上,命他帶兵沙場前去殺敵,若能殺退夏侯惇的人馬,便可将功贖罪。
這名謂戴罪立功;若不能取勝,便可兩罪并算。
望請軍師格外寬恩!&rdquo 戴罪立功,就是頭上頂了罪名去立功勞,也可稱帶罪立功,同樣的意思。
例如做生意一樣,借了債去經營,要是賺錢的話可以還債,如果虧本的話變成傾家蕩産。
用近代的話來說,便是給張飛一個贖罪的機會,主要是正巧夏侯惇殺到,加上張飛本身武藝高強,這樣不殺張飛的理由便通極了。
但是,其中還有一點,便是今後學樣的人多了,一碰到類似情況,亦能效學張飛戴罪立功,你戴罪立功,我也如此戴罪立功,人多了,這樣就美中不足了。
當然,這個漏洞若然有人來補是最好,無人來補那也馬馬虎虎,也可以過得去。
孔明先生也有馬虎的地方。
因此他的臉上露出了一絲微笑,然而一下子還沒有同意。
趙子龍被先生這種變化着的表情弄得捉摸不定。
看他的微笑,知道自己的讨情看來軍師是滿意的。
但是,為什麼隻是笑,而不開口應允呢?所說,趙雲的一番話,在場的人都聽得清楚,無不暗暗贊成子龍确實講得有理。
就是劉備、雲長,也感到趙雲有道理。
他的說話,真是面面俱到。
那孔明緣何不允呢?旁邊文人班中孫乾也是個聰明人,他感到軍師這種表情和子龍的這番話,完全可以斷定不殺張飛了!為何孔明一時不說話呢?後來他想,是否軍師恐怕今後有人照樣,若然隻為此一點,那讓我上去補其不足。
想想不妥當,因事情已經被趙将軍緩和得多了,不要我上前去偏偏漏洞沒有補好,相反又去弄出個大窟窿來,再想不可能吧。
他為了能早些解決問題,孫乾便對兩旁文武一看,意思是一齊上去。
這些面子,孔明先生總要給的了。
所說,三将軍除了他的魯莽性格以外,為人心直。
俗話說,他與周圍的人的關系都很好,加上都看在劉皇叔的份上。
因此,一齊同孫公侯先生一起上前,見過諸葛亮。
孔明在這點上便看出,張飛的為人還算不錯,因此,對衆文武把手一招:&ldquo衆位罷了!前來何事?&rdquo 大家雖然一起上來,但是都由孫先生一人來代表講話。
孫乾便再對軍師深深一禮說:&ldquo軍師請聽了,剛才趙将軍也講了許多。
下官亦不必多講了。
總之,今夜軍師第一天登台拜将,請多多寬恩,免殺了張飛。
&rdquo 孔明一聽,心裡想,好!對孫公侯看看,意思你真正聰明,一句要緊話已經補了上去。
什麼話呢?就是&ldquo第一天登台拜将&rdquo一句,笑話說來,張飛犯罪正巧碰到第一天你做軍師,象新開店一樣,可以便宜一點。
今後,逢到有人效學張飛,我就可以回絕。
原因是當初新開張,今日是老店了,沒有便宜再可占的了。
借此來回絕對方。
這樣,就無法效學了。
孔明本想馬虎一點,現在成了十全十美的理由。
早已說過,不看面子大小,隻聽理由對否。
道理通,當然不殺張飛,因此,便開口問兩旁将士:&ldquo既然如此說情,那末爾等可願為保?&rdquo 說到這個地步,便是同意了。
這一點,大家都同意的,所以異口同聲── 衆人:&ldquo下官願保!&rdquo&ldquo小将願保!&rdquo&ldquo願保!&rdquo&hellip&hellip 諸葛亮:&ldquo願保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