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章 段秉
關燈
小
中
大
,天大的事,中原朝廷若無人知曉,就算小王說通了父王臣工,還不是一樣為你們征蠻龍門白親王擋在北門關之外?就算是貴國皇帝陛下有一百二十分的誠意,那川遒三州卻是我能從中原兵将手中讨得回來的麼?
太子,苗賀齡道,有皇帝的親筆國書在此,中原誰人不從?
段秉指着國書末尾靖仁朱印,道:苗大人,要說這是國書,何以不用皇帝印玺信寶?
苗賀齡慢吞吞将國書重新卷起,交在段秉的手中,低聲道:要說這是皇上給段太子的私函,也不為過啊。
哼。
段秉從鼻子裡笑出聲來,苗大人,兩國相交,作準的,就是印信。
若無貴國皇帝陛下信寶,此時不過空口無憑。
苗賀齡一笑,段太子,容臣将皇上的書簡先放于王府上。
太子不妨再多想想,若覺此事絕無可行之機,臣便将國書取回,上禀皇上知道。
且慢。
段秉見他竟說走就走,躬身施禮就要退去,連忙将國書放下,上前拉住苗賀齡的手,道,小王看苗大人此行甚為機密,若苗大人現在一走了之,小王何處尋苗大人過府? 苗賀齡道:未聽得太子答複,臣是不會走遠的。
段秉見攔不住他,便命人将苗賀齡小心送出府去,自己又将那書簡展開,皺着眉細想,當指間輕輕滑觸過川遒、杜門、幽秦六個字,卻再不想掩蓋興奮的顫抖失地二十餘載,竟有索回的一天段秉的熱淚撲地打在灑金的白紙上。
正是陽光射入庭院的時候,書房裡也是一亮,廊外水渠湍流不息,是上遊開了閘将遒江水放了進來。
段秉放下書簡,坐在回廊的陰影裡,掬起渠中的清冽透骨的水,漫聲吟道:三百裡遒州國不在,空有冰河天際來 似乎有人聽到了他的感慨,在遠處笑了起來。
蘇先生回來了。
伴當禀道。
段秉忙站起身,向着施施然走近的宋别躬身施了一禮,蘇先生。
太子爺。
宋别過了石橋,敷衍着還禮,聽說太子府上來了位貴客。
段秉笑道:極尊貴。
蘇先生想是進門時沒碰上。
宋别此時已然是段秉最倚重的參謀,段秉諸事皆不避他,一如既往攤開了皇帝的書簡給他看,靜靜等他閱畢,才問道:蘇先生覺得可為麼? 宋别也不答話,将卷軸舉在陽光下,仔細檢視慶熹帝的靖仁印信,半晌,點頭道:這印信果然是慶熹皇帝親自加蓋。
段秉怔了怔,印信的真假倒也好辨,隻是先生如何得知是中原皇帝親自加蓋的呢? 宋别指着方印右下角道:但凡慶熹皇帝自己蓋的印章,右下角的朱色總比通常淡些,想是他用力的習慣所緻。
他身處上位,也不必注意修正這些小節,故而還是能分辨的。
段秉追着問道:蘇先生在哪裡見過這好些中原皇帝密函印信? 宋别搖頭大笑:不足為外人道也,不足為外人道也。
段秉腼腆笑了笑,道:是,先生足智多謀,閱曆廣闊,我年紀輕,好些事都不懂的。
太子爺千金之子,無須萬事親躬。
宋别道,我草莽之人,談不上智謀閱曆,不過有用之處,太子爺用之,無用之時,容我逍遙自去,也就罷了。
蘇先生言重了。
段秉目中不露絲毫閃躲之意,認真道,先生于我,是良師益友。
太子爺若如此做想,我蘇還定為太子爺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宋别歎了口氣,撂下慶熹帝的書簡,又道:大理王室英傑輩出,就算是前面二三十年國貧民弱,遭人掠地數百裡,到了太子爺這一代,隻要勵精圖治,克複我北國失地,也是指日可待的事。
段秉身子輕輕震了震,微微俯身湊近了些,道:先生覺得我有指望克複川遒等五州? 宋别微笑道:不但是指望,更要緊的是,中原皇帝已将其中三座城池白紙黑字寫給了小王爺。
段秉歎道:一枚靖仁印隻怕做不得準。
宋别道:太子爺為什麼怕它做不得準? 段秉被他問得一怔,想了想道:先生? 太子爺請想,這川遒五州現今是誰的? 中原。
并非如此。
宋别搖頭道,川遒現在不是中原皇帝的,也不是大理王的,這五州現在正是西王白東樓的囊中之物。
段秉歎道:我道中原皇帝這封國書就是一紙空文,果然不錯。
宋别搖了搖頭,道:太子爺錯會了中原皇帝的意思了。
小王愚昧,先生請指教,段秉道,中原皇帝的真意究竟是什麼? 宋别道:太子爺,當年中原發兵南下取大理,大理為何無力相抗? 段秉道:大理小國寡民,兵力不過五六萬,白東樓率中原大軍十萬,勢如破竹,若非遒江阻了一阻,當年大理便亡國了。
宋别點頭道:白東樓就此駐守中原西南邊境,此後他的十萬大軍又去了哪裡? 後幾年匈奴南下,大理又無力光複失地,中原無須顧忌西南邊境,便調兵北上。
西王麾下當時隻留有兩萬兵力而已。
現在呢?宋别問道。
段秉道:現今西王統兵四萬,而大理這些年武治下來,步兵五萬,騎兵三萬,另有水師兩萬人,漸漸的也有些擡頭的氣候了。
不錯。
宋别道,我國兵力與中原全境相比,自不可同日而語;而比之西王白東樓,不可不說占優了。
段秉突然哦了一聲,垂目思索半晌,方才望着宋别道:蘇先生的意思是 宋别笑道:太子爺當說是慶熹皇帝的意思罷。
是。
段秉皺着眉道,慶熹皇帝的意思是,川遒、杜門、幽秦三州均屬白東樓封地,皇帝自己也不得染指,若大理願出兵平定苗疆,這三州便由大理取之自便,中原皇帝的屯兵絕不插手阻撓。
正是。
宋别道,匈奴犯中原北境,亂世裡,群雄蠢蠢欲動,尤以東西兩王是中原皇帝心腹大患,他想借大理勢力牽制西王,早盤算了許久了。
段秉道:先生看此事可行麼? 宋别道:從兵力上看,白東樓一隅之師,絕非大理對手,以一國之力伐一藩之兵,為何沒有勝算? 若我發兵取下川遒,中原震北軍回朝之後,慶熹皇帝會不會出爾反爾,重犯我邊境? 宋别道:十年之内絕無可能。
先生為何有這等把握? 中原之患在内不在外,慶熹皇帝待有暇南顧大理時,定已平定藩王。
以這四家藩王來看,無論如何也要周旋十年以上方有個分曉。
段秉點頭,先生說的有道理。
宋别道:若此時不取川遒,等中原皇帝從北邊分身出來,再取,可就沒有籍口,沒有機會了。
段秉忽而問道:有沒有克複全部失地的可能? 太子爺,駐守三州,要對付的不但是西王,還有苗人。
十萬兵馬雖有餘力,暫時卻也不宜得寸進尺。
以這三州為根本,逐步平撫西王藩内苗人百姓,招募兵勇,多遣坐探監視西王屬地,一旦中
哼。
段秉從鼻子裡笑出聲來,苗大人,兩國相交,作準的,就是印信。
若無貴國皇帝陛下信寶,此時不過空口無憑。
苗賀齡一笑,段太子,容臣将皇上的書簡先放于王府上。
太子不妨再多想想,若覺此事絕無可行之機,臣便将國書取回,上禀皇上知道。
且慢。
段秉見他竟說走就走,躬身施禮就要退去,連忙将國書放下,上前拉住苗賀齡的手,道,小王看苗大人此行甚為機密,若苗大人現在一走了之,小王何處尋苗大人過府? 苗賀齡道:未聽得太子答複,臣是不會走遠的。
段秉見攔不住他,便命人将苗賀齡小心送出府去,自己又将那書簡展開,皺着眉細想,當指間輕輕滑觸過川遒、杜門、幽秦六個字,卻再不想掩蓋興奮的顫抖失地二十餘載,竟有索回的一天段秉的熱淚撲地打在灑金的白紙上。
正是陽光射入庭院的時候,書房裡也是一亮,廊外水渠湍流不息,是上遊開了閘将遒江水放了進來。
段秉放下書簡,坐在回廊的陰影裡,掬起渠中的清冽透骨的水,漫聲吟道:三百裡遒州國不在,空有冰河天際來 似乎有人聽到了他的感慨,在遠處笑了起來。
蘇先生回來了。
伴當禀道。
段秉忙站起身,向着施施然走近的宋别躬身施了一禮,蘇先生。
太子爺。
宋别過了石橋,敷衍着還禮,聽說太子府上來了位貴客。
段秉笑道:極尊貴。
蘇先生想是進門時沒碰上。
宋别此時已然是段秉最倚重的參謀,段秉諸事皆不避他,一如既往攤開了皇帝的書簡給他看,靜靜等他閱畢,才問道:蘇先生覺得可為麼? 宋别也不答話,将卷軸舉在陽光下,仔細檢視慶熹帝的靖仁印信,半晌,點頭道:這印信果然是慶熹皇帝親自加蓋。
段秉怔了怔,印信的真假倒也好辨,隻是先生如何得知是中原皇帝親自加蓋的呢? 宋别指着方印右下角道:但凡慶熹皇帝自己蓋的印章,右下角的朱色總比通常淡些,想是他用力的習慣所緻。
他身處上位,也不必注意修正這些小節,故而還是能分辨的。
段秉追着問道:蘇先生在哪裡見過這好些中原皇帝密函印信? 宋别搖頭大笑:不足為外人道也,不足為外人道也。
段秉腼腆笑了笑,道:是,先生足智多謀,閱曆廣闊,我年紀輕,好些事都不懂的。
太子爺千金之子,無須萬事親躬。
宋别道,我草莽之人,談不上智謀閱曆,不過有用之處,太子爺用之,無用之時,容我逍遙自去,也就罷了。
蘇先生言重了。
段秉目中不露絲毫閃躲之意,認真道,先生于我,是良師益友。
太子爺若如此做想,我蘇還定為太子爺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宋别歎了口氣,撂下慶熹帝的書簡,又道:大理王室英傑輩出,就算是前面二三十年國貧民弱,遭人掠地數百裡,到了太子爺這一代,隻要勵精圖治,克複我北國失地,也是指日可待的事。
段秉身子輕輕震了震,微微俯身湊近了些,道:先生覺得我有指望克複川遒等五州? 宋别微笑道:不但是指望,更要緊的是,中原皇帝已将其中三座城池白紙黑字寫給了小王爺。
段秉歎道:一枚靖仁印隻怕做不得準。
宋别道:太子爺為什麼怕它做不得準? 段秉被他問得一怔,想了想道:先生? 太子爺請想,這川遒五州現今是誰的? 中原。
并非如此。
宋别搖頭道,川遒現在不是中原皇帝的,也不是大理王的,這五州現在正是西王白東樓的囊中之物。
段秉歎道:我道中原皇帝這封國書就是一紙空文,果然不錯。
宋别搖了搖頭,道:太子爺錯會了中原皇帝的意思了。
小王愚昧,先生請指教,段秉道,中原皇帝的真意究竟是什麼? 宋别道:太子爺,當年中原發兵南下取大理,大理為何無力相抗? 段秉道:大理小國寡民,兵力不過五六萬,白東樓率中原大軍十萬,勢如破竹,若非遒江阻了一阻,當年大理便亡國了。
宋别點頭道:白東樓就此駐守中原西南邊境,此後他的十萬大軍又去了哪裡? 後幾年匈奴南下,大理又無力光複失地,中原無須顧忌西南邊境,便調兵北上。
西王麾下當時隻留有兩萬兵力而已。
現在呢?宋别問道。
段秉道:現今西王統兵四萬,而大理這些年武治下來,步兵五萬,騎兵三萬,另有水師兩萬人,漸漸的也有些擡頭的氣候了。
不錯。
宋别道,我國兵力與中原全境相比,自不可同日而語;而比之西王白東樓,不可不說占優了。
段秉突然哦了一聲,垂目思索半晌,方才望着宋别道:蘇先生的意思是 宋别笑道:太子爺當說是慶熹皇帝的意思罷。
是。
段秉皺着眉道,慶熹皇帝的意思是,川遒、杜門、幽秦三州均屬白東樓封地,皇帝自己也不得染指,若大理願出兵平定苗疆,這三州便由大理取之自便,中原皇帝的屯兵絕不插手阻撓。
正是。
宋别道,匈奴犯中原北境,亂世裡,群雄蠢蠢欲動,尤以東西兩王是中原皇帝心腹大患,他想借大理勢力牽制西王,早盤算了許久了。
段秉道:先生看此事可行麼? 宋别道:從兵力上看,白東樓一隅之師,絕非大理對手,以一國之力伐一藩之兵,為何沒有勝算? 若我發兵取下川遒,中原震北軍回朝之後,慶熹皇帝會不會出爾反爾,重犯我邊境? 宋别道:十年之内絕無可能。
先生為何有這等把握? 中原之患在内不在外,慶熹皇帝待有暇南顧大理時,定已平定藩王。
以這四家藩王來看,無論如何也要周旋十年以上方有個分曉。
段秉點頭,先生說的有道理。
宋别道:若此時不取川遒,等中原皇帝從北邊分身出來,再取,可就沒有籍口,沒有機會了。
段秉忽而問道:有沒有克複全部失地的可能? 太子爺,駐守三州,要對付的不但是西王,還有苗人。
十萬兵馬雖有餘力,暫時卻也不宜得寸進尺。
以這三州為根本,逐步平撫西王藩内苗人百姓,招募兵勇,多遣坐探監視西王屬地,一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