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密

關燈
在某些條件下,對自己一方的決策、方案乃至于同盟成員,都需要保守秘密,尤其是領導人掌握計劃和方案的全部内容,更應該慎重地對待保密工作的問題。魏國侍中劉晔在朝廷曾竭力勸告魏主曹睿伐蜀,認為“今若不剿除,後必為大患”,睿點頭答應。劉晔回家後,衆大臣來探問是否有興兵伐蜀一事,晔回答沒有此事,并解釋說:“蜀有山川之險,非可易圖。空費軍馬之勞,于國無益。”大臣楊暨聽到此話後向曹睿反映說:“劉晔曾勸陛下伐蜀,對衆臣又說蜀不可伐,這是犯欺君之罪呀。”曹睿當即召劉晔前來對證,晔對睿說:“我仔細地考慮了一下,還是覺得蜀不可伐。”一會兒,楊暨離去,劉晔奏說:“臣昨日勸陛下伐蜀,乃國之大事,豈可妄洩于人?夫兵者,詭道也,事未發切宜秘之。”(第九十九回)曹睿這才恍然大悟。看來,劉晔正是要将伐蜀決策對楊暨一類衆官員保密。鐘會、鄧艾伐蜀成功後,反相畢露,司馬昭利用二人相互之間的矛盾,讓兵力衆多的鐘會去收服鄧艾,他自己則提大兵前往長安,暗防鐘會兵變,并與親信邵悌商定對此意秘而不洩。大臣賈充秘告司馬昭說,他懷疑鐘會收服鄧艾後會反叛,司馬昭回答他:“如遣汝,亦疑遣汝耶?吾到長安,自有明白。”(第一百十八回)司馬昭的回答,似乎未置可否,似乎又是對賈充懷疑的否定,巧妙地保密了自己的意圖。

    當然,洩密于自己身邊的同事或親人,不見得他們就會幹出危害自己利益的事情來,但是,由于消息傳播的連鎖性,秘密很可能通過他們依次被洩漏于第三者、第四者,……最後讓最需要對其保密的人知道,這就誤了大事。曹操門下侍郎黃奎與馬騰密謀,欲裡應外合,誅殺曹操,奎回家後将密謀洩漏于其妾李春香,而黃奎的妻弟苗澤與李春香私通,他正欲得之而無計可施,遂從李春香處打探到黃奎的密謀,向曹操作了彙報,黃奎密謀敗露,全家被捉拿斬首。三國後期,吳主孫亮眼見大将軍孫綝的專橫,寫密诏讓自己的小舅子、黃門侍郎全紀領禁兵斬殺孫綝,事前囑咐他:“此事且不可令卿母知之,卿母乃綝之姊也。倘若洩漏,誤朕匪輕。”(第一百十三回)全紀受诏回家後,遵囑對自己的母親嚴加保密,隻将此事密告父親全尚,不料全尚得知此事後,無意間告訴妻子說:“三日内殺孫綝矣。”妻子當面答應該殺,私下卻寫信讓人送與孫綝,孫綝當即領兵将全尚一家捉拿,并依仗兵權,廢掉了孫亮。這裡,知情人以為是自己的親人,就将機密洩漏于他們,但親人卻有意無意地将機密再洩漏于别人,最後傳給保密對象,非但使計劃落空,反倒害了自己性命。人們對同事的保密容易辦到,而對家屬的保密卻不易辦到,可見,對親人的言談正是保密工作的薄弱環節之所在,一定要多加注意。秘密多讓一個人知道,其保密系數就縮小許多倍。

    三國時期,領導人對作戰計劃慣常采取的保密方式是授予将領“錦囊妙計”,讓将士臨事再發。例如,曹操赤壁戰敗後派曹仁守南郡,臨走前囑咐他:“吾有一計,密留在此,非急休開,急則開之。”(第五十回)後曹仁與周瑜大戰,此計派上了用場。張遼、李典、樂進三人在合肥防禦孫權軍隊,曹操聽知孫權領兵進攻合肥,于是派人向張遼等送木匣一個,匣上有操封條,封條上寫着:“賊來乃發。”(第六十七回)此方案亦獲成功。孔明死前料身後魏延必反,于是留給楊儀錦囊妙計,封題上更是嚴格規定:“待與魏延對敵,馬上方許拆開。”(第一百五回)楊儀直待到與魏延對陣時,在軍隊門旗影裡方才拆囊受計。這種保密方式由于嚴格規定“臨事乃發”,受計的将領事先不知道其内容,其好處是:第一,縮短了将領接受計劃與實施計劃的時間間隔,較徹底地排除了洩密的可能;第二,危急時候打開它,極大地提高了其價值的實效性,避免了受計将領們無謂的争論和猶豫;第三,防止了受計将領在實施前的情緒渲染。

    孔明南征孟獲時攻打三江城,他将一個完整的命令向十萬軍隊分解下達:準備衣襟——包土——城下交割——上城。軍士在執行前兩鐘會奪漢中。

    個難度較大的命令時尚不知道其目的。這是一種特定情況下的絕好的保密方式。魏國鎮西将軍鐘會接受伐蜀之命後,在國内大造伐吳輿論,并讓沿江各處廣造戰船,司馬昭不解其意,召來問道:“子從旱路收川,何用造船耶?”(第一百十五回)鐘會回答說,他命令各處造船的目的有三個:一是使伐蜀計劃具有保密性,蜀國因而不會做防禦準備;二是在聲勢上造成對吳國的威脅,使蜀國受伐求救于吳時,吳國不敢輕舉妄動;三是為滅蜀之後的伐吳戰争做好了準備。鐘會的做法是包含保密措施在内的涉及全局、具有戰略意義的軍事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