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方谷
關燈
小
中
大
實際情況是,兩種勢力較量,雙方各有其優勢,又各有其劣勢。高明的領導人在掌握了敵我雙方的這些情況後,總是用心設定一定的條件,使敵方的劣勢得以暴露,然後發揮自己的優勢,以己之長,攻敵之短,最後奪取勝利。這裡所說的優勢與劣勢,可以是能力方面的、後勤給養方面的,也可以是氣候地理方面的、外交關系方面的。比如,司馬懿和孔明對陣,司馬懿的優勢在糧草,兵力充足,但短于用智;孔明長于用智,但糧草不濟。因而,孔明讓軍隊又是詐敗,又是假退,無非要引誘司馬懿決戰,将雙方置于敵方劣勢得以暴露、自己優勢得以發揮的場合中,以克敵制勝。而司馬懿深溝高壘,拒不出戰,也無非是要發揮自己的優勢,讓敵方的劣勢在自然消耗中逐漸暴露,然後自己以逸代勞。司馬懿一旦進入前一種場合,他就損兵折将,處處挨打;而孔明一旦進入後一種場合,也就束手無策。這是一種智力和韌力的較量,誰能把對方引誘于自己設定的場合,勝利就歸于誰。孔明急于決戰,一次,他向拒不出戰的司馬懿送了一套女人服裝,并緻書雲:“作為大将,不敢率軍披堅執銳,以決雌雄,卻甘願鑽進山窟土巢中躲避刀箭,這種人與女人無異!今遣人送巾帼素衣至,如不出戰,可再拜而受之。倘恥心未泯,猶有男子胸襟,早與批回,依期赴敵。”(第一百三回)這在當時算對司馬懿最大的人格侮辱,但司馬懿甯肯接受這種侮辱,也不出戰。“匹夫見辱,拔劍而起,挺身而鬥,此不足為勇也”(見蘇轼《留侯論》)。司馬懿不是那種見辱而鬥的匹夫,他要盡力把戰局控制在自己的優勢圈中,他明白惟有這樣,自己才能穩操勝券。應該說,在當時的地理條件下和軍事鬥争的大背景中,戰争的主動權在司馬懿一方,但若他輕易出戰,這一主動權就喪失殆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