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意識下的悲劇(2)

關燈
魏延在前線聽知孔明已死、大軍将由楊儀率領撤退回國的安排後,對尚書費祎說:“丞相雖亡,吾今現在……我自率大軍攻司馬懿,務要成功,豈可因丞相一人而廢國家大事耶?”(第一百四回)他認為應當由楊儀扶孔明靈柩回川安葬,大軍由他率領繼續伐魏。魏延竟想把丞相和國家分開看待,似乎丞相死了,國家的事業還要繼續發展。他毛遂自薦,情願自掌兵權,大概想改弦更張,大顯身手,完成領導人的未竟事業。他的觀念非但沒有古老的民族精神為基礎,反倒與這種精神相抵觸。兩種觀念的碰撞,勝利的一方必然要求對方付出人身代價,以此向社會和曆史昭示自己神聖不可侵犯。

    孔明要公開殺掉魏延,魏延應該伸首就刃才皆大歡喜。魏延即使不是一個俯首就命的人,那也無礙于事。盡管魏延智勇兼備,以一個死孔明對付一個活魏延還是綽綽有餘的,因為孔明是領導人,在他們生存的這片古老的山河上,身後影響深遠。

    第一,是非判定的權威性。比如,當魏延從前線表奏楊儀造反時,朝中吳太後就斷言:“孔明識魏延腦後有反骨,每欲斬之,因憐其勇,故姑留用。今彼奏楊儀等造反,未可輕信。”領導人的是非觀念已造成了衆人的思維定勢,孔明常向衆人說魏延的壞話,到危急關頭,誰還能相信魏延呢?

    第二,“臨終囑咐”的神聖性。楊儀在向後主的奏表中寫道:“丞相臨終,将大事委于臣,依照舊制,不敢變更”,“今魏延不尊丞相遺語,……”楊儀的表奏在朝廷赢得了更多的人心,因為他聲明自己是在謹守丞相的“臨終囑咐”去行事。同時,馬岱已按照丞相臨終的囑咐,假裝支持魏延,潛伏于其身旁,準備等待時機,斬殺魏延。在與楊儀的較量中,魏延在客觀形勢上已處于明顯的下風。

    第三,指定接班人的正統性。楊儀表奏一到,蔣琬就認為,楊儀“為丞相辦事多時,今丞相臨終,委以大事,絕非背反之人”。董允亦認為,楊儀“為丞相所任用,必不背反”。(均見第一百五回)魏延在前線曾向費祎提出要替代楊儀掌握兵權,率軍繼續伐魏,這公開違背領導人生前的人事安排。費祎一回朝廷就向後主面奏了魏延的反情,因為凡是不是領導人生前指定的人,絕非正統接班人;凡是這種人掌權,就是在造反作亂。正是由于這“兩個凡是”,魏延的軍隊被煽動逃散,他的行為無人支持,他被馬岱斬殺後人們心安理得。

    魏延死了,一個争取個性獨立的人格被絞殺了。曆史在敬告後代:每一位炎黃子孫都應該安守本分,老老實實地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