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意識下的悲劇(1)

關燈
無視本分亡于“超前意識”——中國傳統意識下的悲劇

    魏延人格的悲劇所在。魏延武藝高強、作戰勇猛又富有謀略,他是三國時期難得的人才。一員大将未死于敵人的刀槍下,卻屈死于已故上司的殘害,實在是一種悲劇。魏延的悲劇既屬于他個人,又屬于他的民族。

    這個民族是一個禮儀之邦,祖先曾經在一個封閉的社會圈子中制定了盡善盡美的規章法典,每一層人都有與自己的身份相适應的行為規範和思想規範。這樣的社會風平浪靜,一派和諧,未來的千秋子孫要想保持這種美好和諧的秩序,隻要去在已嚴密成型的規範系統中找尋适于自己身份的部分,努力循規蹈矩就足夠了。那些想憑自己的思考去行動的人,必然是對規範系統的挑戰,是對他人身份利益的侵害,因而是對和諧秩序的破壞。這是極端的大逆不道,必然會遭到群起而攻之。在這個民族裡,人們少想問題、少思考、安守本分,就能保證過上太平、舒服的日子,那些愛提意見、喜歡吵吵嚷嚷的人,實在是人心難測!

    社會存在不同的集團,但人們要參加哪一集團,應該隻作一次性選擇,否則,今天屬這家,明天投那家,這豈不反複無常嗎?“忠臣不事二主”,由此推來,事二主的不是忠臣。比如魏延,昨天從蔡瑁手下投了韓玄,今天殺了韓玄來投劉備,敢保你明天不殺了我孔明去投曹操?本來,人們應該辦事穩妥,“事需三思而後行”,但魏延辦事無所顧忌,他雷厲風行,想到做到,這種風格實在有悖民族精神,包含有危險的因素。一個勇猛的武将,不能有獨立人格,不能雷厲風行,否則,他就是沒準的“定時炸彈”,将其迅速排除,是領導人保證自身安全的需要,是維護社會秩序的需要。保險、穩妥是幹事業和做人的首要準則,也是衡量人才是否可用的首位準則。

    社會集團内部分為為君的人和為臣的人,他們之間存在領導和被領導的關系。其關系的核心是“君為臣綱”,為君的可以對為臣的随心所欲,掌握其生殺予奪之權;而為臣的人在領導的意志面前,不能存有自己的人格獨立性,他應該按照領導人的所想去行動,甚至“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這樣一種君臣關系的規範保證了雙方關系的永恒和諧,避免了雙方有可能發生的一切矛盾沖突和是非糾紛,解決了社會關系的一大難題,足顯民族意識的獨到之處。根據這一獨到的意識觀念,孔明可以嘲笑魏延兵出子午谷的建議說:“汝欺中原無好人物!”可以對身邊的人沒有根據地散布魏延“久後必反”、“素有反相”等壞話,甚至可以當着魏延的面說他“腦後有反骨”,對其進行人格侮辱。盡管這樣,但孔明的言辭沒有什麼不合理之處,因為這是領導應該享有的權力。魏延是為臣的人,他本應該尊重領導人的上述權力,平時就在孔明面前抱恭敬卑謙之心,示俯首聽令之意。但他對孔明的指揮不是怏怏不樂,就是滿腹狐疑,似乎自己比領導人還要高明。他越出為臣的本分,對上司提意見、消極對抗,這不是一種反叛情緒麼?炎黃子孫的血管中不能有一滴反叛的熱血!維護祖宗血脈的純潔性是每一位民族志士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