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孔明三次用兵得失的分析(2)

關燈
◎以疑兵計打敗曹操,奪取漢中

    劉備奪取成都後,曹操于215年攻取了張魯的漢中。不久劉、曹雙方在漢中之地展開了争奪。曹操丢失了定軍山後,又聽說徐晃兵敗漢水,乃親統大軍來奪漢水寨栅。蜀軍退于漢水之西,與曹軍隔水相拒。諸葛亮屢設奇謀,以疑兵計戰勝曹操。

    第一次,諸葛亮在高山上暗窺對岸曹軍動靜,令趙雲領五百人,皆帶鼓角,伏于漢水上遊的土山下,依計而行。次日,曹軍前來挑戰,蜀營中一人不出,弓弩不發,毫無動靜,曹軍自回。當夜更深,諸葛亮見曹兵在營内歇定,即放号炮。趙雲聽見信号,令五百軍士鼓角齊鳴,曹軍以為蜀軍劫寨,驚慌出營欲戰,卻不見一人。方才回營欲歇,号炮又響,鼓角又鳴,曹兵徹夜不安。一連三夜,均驚恐不定。曹操心怯,遂拔寨退三十裡紮營。

    兩軍相對,未曾交鋒,諸葛亮根據“故敵佚能勞之,飽能饑之,安能動之”(《虛實篇》)的原則,對曹軍連續采取騷擾戰術。他以“形人而我無形”的手段,窺察敵營動靜,而将擂鼓的五百軍伏于土山之下,使對方不知虛詐,“實而備之”,極大地加強了騷擾的效果。兵法認為處水上之軍應該是“視生處高,無迎水流”(《行軍篇》),不提倡居下遊迎敵。諸葛亮選擇上遊土山處伏兵擂鼓,有意造成蜀軍順流沖擊的聲勢,更使曹軍不敢稍有疏忽。諸葛亮這一設疑騷擾戰術使蜀軍占取了作戰主動權,使曹軍時時緊張戒備,雖未真正殺傷敵人,但已形成了攻擊和戰勝敵人的作戰态勢,逼使曹操心怯退兵。

    第二次,曹操在漢水邊退三十裡結寨後,諸葛亮讓蜀軍渡過漢水。背水結營,他作就策劃,諸将分頭實施。次日劉封與曹軍徐晃對陣交鋒時,劉封敗走,蜀軍往漢水而逃,盡棄營寨,馬匹軍器,丢滿道上。曹軍大隊沖殺過來,争相奪取。曹操急令鳴金收軍,對衆将說:“吾見蜀軍背漢水安營,其可疑一也;多棄馬匹軍器,其可疑二也。可急退軍,休取衣物。”(第七十二回)遂下令:“妄取一物者立斬。火速退兵。”曹軍方退時,諸葛亮令舉起号旗,劉備、黃忠、趙雲三路軍馬殺來,曹兵大潰而逃。

    諸葛亮北伐路線圖

    諸葛亮背水列陣,無疑也包含着極大的風險,但他暗伏三路精兵以待,保證反擊能夠成功,卻真正地化解了風險。他安排劉封戰敗後撤,盡丢軍器衣物于道上,實是一種“以利動之,以卒待之”(《勢篇》)的戰術策略,意欲對敵人的進攻收到“亂而取之”(《計篇》)的效果。曹操在追擊中覺察到了諸葛亮的用兵詭計,急令退兵,但同樣為蜀軍的反攻創造了機會。可見,安排劉封之軍詐敗棄物,既是一種誘敵之策,也是一種疑兵之策。對曹操這樣一位出色的軍事指揮者難以利而誘之,卻可以疑而惑之,這正是諸葛亮用兵的高明之處。

    第三次,曹操丢了南鄭,退守陽平關,聽說蜀兵來斷糧草,遂提兵至褒州(今陝西省勉縣東北)城外與劉備決戰,蜀軍按照諸葛亮的策劃行事。劉封陣前詐敗而走,曹操引兵追趕,蜀軍營中,四下炮響,鼓角齊鳴,曹操恐遭伏擊,急教退兵,軍隊自相踐踏,奔回陽平關。不久蜀軍趕到城下:東門放火,西門呐喊;南門放火,北門擂鼓。曹操大懼,于是棄關而走,退至斜谷界口。在這裡,諸葛亮先以伏兵相疑,令曹操守關而無信心,終于棄關退兵。

    曹操退兵斜谷界口,已處在了“進不能勝,退恐人笑”(第七十二回)的窘境,諸葛亮及時安排了幾支攻劫部隊:一是令張飛、魏延截攻曹軍糧道;二是令黃忠、趙雲砍柴塞斷遠近小路;三是馬超兵到漢中後安排劫敵營寨,伏兵追襲。“兵以詐立,以利動,以分合為變。”(《軍争篇》)諸葛亮掌握戰争的進程,靈活處置兵力的分散與集中,也曾安排過十幾路攻劫部隊。在一次遭遇戰中魏延射傷曹操,三軍銳氣堕盡,曹操遂放棄漢中,下令班師。

    諸葛亮評價漢中之戰說:“操平生為人多疑,雖能用兵,疑則多敗。吾以疑兵勝之。”(第七十二回)這道出了漢中争奪戰後期蜀軍戰勝敵人的重要原因,也表明了諸葛亮在漢中對付曹操的作戰奧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