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虧一篑失在用人(1)

關燈
魏延,思想姿态亦不比魏延高,孔明死前将兵權避開魏延交付楊儀,看來完全是不正常的,是出于對魏延的成見。

    如果說孔明初見魏延的過激言行尚且可以理解,那麼,在以後的長期實踐中孔明一貫憑成見看待魏延,就是極其錯誤的。

    曹操在官渡之戰時收納了袁紹降将張郃,當操聽到有人對張郃的投降表示懷疑時曾說:“吾以恩遇之,雖有異心,亦可變矣。

    ”曹操願意對懷有異心的将軍結恩感化,而孔明卻缺乏曹操具有的那麼一種胸懷、那麼一種氣度,顯得心眼太小。

     孔明斬殺魏延看來也不是出于個人的私怨,這源于他思想方法上的不足。

    魏延是一個開拓型的人才,孔明的思想則傾向于保守型。

    當然,并非思想保守型的人和開拓型的人必不能共事相處,問題在于孔明堅持用他的思維模式去衡量别人,且不轉換角度,就必然對不同性格的人産生誤解。

    例如,校尉廖立非常自負,自認為他的才能隻遜于孔明,感懷才不遇而口出怨言,孔明聞其怨謗之言,并不去考察其人的長處和短處,不去考慮其人是否可用,而是立即将其撤職,廢為庶人。

    (第一百四回)如果孔明仍用這樣的思維模式去看待魏延,那他自然處處看到魏延的“毛病”,魏延因為自己的作戰方案不被采納而發出的某些怨言和牢騷,就有可能被看做是其心不正、身後必反的征兆,一想到魏延若反、無人可制的身後情況,謹慎了一生的孔明于是定計斬殺了魏延。

    魏延被斬,是繼諸葛亮死後蜀國無法彌補的一個損失。

     派定關羽鎮守荊州,也可以說是孔明在用人上的一次失誤。

    蜀國以聯吳抗魏為長久的戰略方針,荊州地處魏、吳之間,要牢固地保住此地,更需要切實地貫徹這一方針。

    當劉備收川受挫後,派關平持信赴荊州請孔明入川相助,并讓孔明量才委用守荊州之人。

    關平是關羽的義子,孔明揣測說:主公“教關平資書前來,其意欲雲長公當此重任”。

    (第五十三回)于是派定關羽鎮守荊州,自己與張飛、趙雲等領兵入川。

    關羽為人傲氣十足,藐視東吳諸将,對聯吳方針一開始就不太理解,孔明臨走時也已發現了這點,但最終還是将荊州印绶交給了關羽。

    後來,關羽聯吳不力,在他北攻曹操時導緻東吳與曹操相聯絡,偷襲荊州,關羽戰敗被殺,蜀國丢失了荊襄一帶戰略要地。

     荊州失守,關羽負有直接責任。

    客觀地講,孔明負有如下的領導責任:第一,關羽一是不懂聯吳方針,二是傲氣太盛,讓他在當時單獨駐守荊州有明顯的不當之處。

    從當時的情況看,趙雲守荊州是最合适的人選,但孔明卻揣測上級領導人的意圖加以迎合,作了錯誤的選派。

    劉備派關平送信,也許有讓關平輔助關羽守荊州的意思,但他信中明言讓孔明量才委派,畢竟給了他很大的選擇權,最後的決定權在他手中。

    第二,關羽被殺後,孔明曾安慰劉備說:“關公平日剛而自矜,故今日有此禍。

    ”(第七十八回)可見,他對關羽的缺點及失敗的可能性是有所覺察的。

    他離開荊州時,雖曾告誡關羽守荊州的大計是“北拒曹操,東和孫權”,但離開荊州後,在明知關羽缺點的情況下,既不對荊州換防,另派适當人選,又不對關羽的防守派人監督協助,似乎以為靠八字留言就萬事大吉了。

    第三,孔明入川時帶走了荊州的許多精兵強将,使荊州防守單薄。

    奪取兩川後,聞說曹兵攻取荊州,他讓關羽主動出擊,這時,他既不為之增兵添将,又不從漢中方面出兵配合,緻使關羽獨力難支,兵敗身亡。

    可見,荊州失守,孔明是負有領導責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