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虧一篑失在用人(1)
關燈
小
中
大
孔明在用人問題上有許多成功的經驗,人們對此探讨得較多,這裡是要指出他作為領導人,在人事問題上出現的失誤。
孔明一出祁山後,戰果輝煌。
為保證大軍的安全,他選派深得信任的馬谡守咽喉重地街亭。
馬谡自幼熟讀兵法,南征時曾向孔明提出過“攻心為上”的方針,被任命為參軍;伐魏前提議對司馬懿使用反間計,遂使魏主曹睿罷免了司馬懿的兵權,之後常在孔明帳前,深得信任。
但馬谡受命至街亭後,違反作戰要領,結果失了街亭,使孔明全線被動,隻好全軍撤退。
先前,劉備剛得荊襄,伊籍向劉備、孔明推薦當地的馬良、馬谡等兄弟五人,同一時介紹了一首鄉諺:“馬氏五常,白眉最良。
”(第五十二回)這個眉間有白毛的人就是馬良,當地人将馬良看成兄弟中最賢能的人,并沒有認為他的弟弟馬谡最賢。
劉備臨終前,孔明與馬谡一同在旁,劉備令馬谡暫退回避,單獨對孔明說:馬谡“言過其實,不可大用”,鑒于孔明将馬谡看作“當世之英才”,劉備提出讓他再作深切考察。
對于馬谡,孔明的看法與劉備的看法不同,也與馬谡本鄉人的看法不同,而最後的事實說明孔明的看法是錯誤的、片面的。
那麼,我們可以推定:孔明在對人的觀察上,一定有某種錯誤的思想方法,由于這種思想方法的作祟,使他對一個在身邊工作多年的人不免有一種歪曲的看法。
孔明在人事問題上最大的失誤是對魏延的處理。
魏延曾慕劉備之名,在長沙殺了他的上司韓玄,救了黃斬馬谡忠來投劉備。
孔明一見面就要殺掉他,理由是:“食其祿而殺其主,是不忠也;居其土而獻其地,是不義也。
吾觀魏延腦後有反骨,久後必反。
”(第五十三回)所謂“反骨”當然是荒唐的。
孔明關于骨相的說法僅是一種托辭,真正的理由乃是魏延的所謂“不忠”、“不義”,當時由于劉備的保護,孔明未殺魏延,但卻一直對他抱有成見,另眼相看。
平時有什麼硬仗、險仗和誘敵詐敗,記不了功勞的仗多派魏延去打,而對魏延多次提出的軍事建議卻不屑一顧。
孔明對魏延一貫不滿,魏延不會沒有覺察,但他始終聽從孔明的指揮。
平西川,争漢中,擒孟獲,魏延屢建戰功,伐中原時魏延是帳下第一員大将,曾斬王雙,戰張郃,誘司馬,功績無人可比,但孔明全不念其功勞。
尤其錯誤的是,他死前在沒有根據的情況下,就斷定身後魏延必反,暗中安排馬岱斬殺魏延,一手制造了蜀國最大的冤案。
孔明死後,魏延确實與接替孔明領兵的楊儀争奪過兵權。
但這種矛盾的産生并不是孔明預料之正确,而是他在身後人事安排上的過錯所造成的。
當時魏延為前将軍、征西大将軍、南鄭侯,在軍中不僅官職最高,且能力、威望屬上乘,而楊儀僅是一長史,大約相當于秘書長的官職,又看不出有什麼超人的能力和威望,魏、楊二人平時關系不睦,孔明安排楊儀接掌兵權,讓魏延斷後,魏延自然不服。
魏延那樣性格的人絕不會對一個功小位卑的人俯首謙讓,他公開對抗孔明的人事安排,反倒是合乎邏輯的。
因而可以說,魏延的兵變,在某種意義上是孔明逼出來的!魏延負氣争權,确是姿态不高,那麼,被孔明越級提拔、一度統領全軍的楊儀是否姿态很高呢?其實不然。
孔明死後,蔣琬受命為丞相,楊儀被加封為中軍師,但他以為自己資曆高于蔣琬,而位在琬下,又自恃功高,口出怨言,對别人講:“昔日丞相初亡,吾若将全師投魏,甯當寂寞如此耶!”(第一百五回)楊儀的功勞、職位和人才遠不及
孔明一出祁山後,戰果輝煌。
為保證大軍的安全,他選派深得信任的馬谡守咽喉重地街亭。
馬谡自幼熟讀兵法,南征時曾向孔明提出過“攻心為上”的方針,被任命為參軍;伐魏前提議對司馬懿使用反間計,遂使魏主曹睿罷免了司馬懿的兵權,之後常在孔明帳前,深得信任。
但馬谡受命至街亭後,違反作戰要領,結果失了街亭,使孔明全線被動,隻好全軍撤退。
先前,劉備剛得荊襄,伊籍向劉備、孔明推薦當地的馬良、馬谡等兄弟五人,同一時介紹了一首鄉諺:“馬氏五常,白眉最良。
”(第五十二回)這個眉間有白毛的人就是馬良,當地人将馬良看成兄弟中最賢能的人,并沒有認為他的弟弟馬谡最賢。
劉備臨終前,孔明與馬谡一同在旁,劉備令馬谡暫退回避,單獨對孔明說:馬谡“言過其實,不可大用”,鑒于孔明将馬谡看作“當世之英才”,劉備提出讓他再作深切考察。
對于馬谡,孔明的看法與劉備的看法不同,也與馬谡本鄉人的看法不同,而最後的事實說明孔明的看法是錯誤的、片面的。
那麼,我們可以推定:孔明在對人的觀察上,一定有某種錯誤的思想方法,由于這種思想方法的作祟,使他對一個在身邊工作多年的人不免有一種歪曲的看法。
孔明在人事問題上最大的失誤是對魏延的處理。
魏延曾慕劉備之名,在長沙殺了他的上司韓玄,救了黃斬馬谡忠來投劉備。
孔明一見面就要殺掉他,理由是:“食其祿而殺其主,是不忠也;居其土而獻其地,是不義也。
吾觀魏延腦後有反骨,久後必反。
”(第五十三回)所謂“反骨”當然是荒唐的。
孔明關于骨相的說法僅是一種托辭,真正的理由乃是魏延的所謂“不忠”、“不義”,當時由于劉備的保護,孔明未殺魏延,但卻一直對他抱有成見,另眼相看。
平時有什麼硬仗、險仗和誘敵詐敗,記不了功勞的仗多派魏延去打,而對魏延多次提出的軍事建議卻不屑一顧。
孔明對魏延一貫不滿,魏延不會沒有覺察,但他始終聽從孔明的指揮。
平西川,争漢中,擒孟獲,魏延屢建戰功,伐中原時魏延是帳下第一員大将,曾斬王雙,戰張郃,誘司馬,功績無人可比,但孔明全不念其功勞。
尤其錯誤的是,他死前在沒有根據的情況下,就斷定身後魏延必反,暗中安排馬岱斬殺魏延,一手制造了蜀國最大的冤案。
孔明死後,魏延确實與接替孔明領兵的楊儀争奪過兵權。
但這種矛盾的産生并不是孔明預料之正确,而是他在身後人事安排上的過錯所造成的。
當時魏延為前将軍、征西大将軍、南鄭侯,在軍中不僅官職最高,且能力、威望屬上乘,而楊儀僅是一長史,大約相當于秘書長的官職,又看不出有什麼超人的能力和威望,魏、楊二人平時關系不睦,孔明安排楊儀接掌兵權,讓魏延斷後,魏延自然不服。
魏延那樣性格的人絕不會對一個功小位卑的人俯首謙讓,他公開對抗孔明的人事安排,反倒是合乎邏輯的。
因而可以說,魏延的兵變,在某種意義上是孔明逼出來的!魏延負氣争權,确是姿态不高,那麼,被孔明越級提拔、一度統領全軍的楊儀是否姿态很高呢?其實不然。
孔明死後,蔣琬受命為丞相,楊儀被加封為中軍師,但他以為自己資曆高于蔣琬,而位在琬下,又自恃功高,口出怨言,對别人講:“昔日丞相初亡,吾若将全師投魏,甯當寂寞如此耶!”(第一百五回)楊儀的功勞、職位和人才遠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