憑什麼一身領袖之氣——曹操

關燈
曹操,字孟德,沛國谯郡(今安徽省州市)人,曾為洛陽北部尉,後遷為頓丘令,黃巾起義時拜為騎都尉,立有戰功。何進執掌朝政時,為典軍校尉。董卓亂朝時,以骁騎校尉身份接近董卓,頗得信任,後謀刺董卓未遂,逃回家鄉,招兵買馬。組織軍隊後,他聯絡袁紹等十七路諸侯,發起讨董聯盟,在諸侯中嶄露頭角。讨董聯盟解體後,曹乘亂在山東一帶擴充勢力,曾因父仇攻徐州陶謙未克,回兵救兖州被呂布擊敗于濮陽,後設計于定陶擊敗呂布,平定了山東。在董卓之亂被平定後,其餘黨李傕、郭汜仍對朝廷構成威脅。皇帝降诏召曹操保駕。曹入朝後,接受董昭建議,移都許都,自封為大将軍、武平侯,後遷為丞相,曾先後打敗袁術、呂布、袁紹等勁敵,并數次擊潰劉備,招降劉琮。在攻取江南的赤壁大戰中,被孫權、劉備的聯軍擊敗。後擊敗馬超,并奪取張魯的漢中,又複失漢中于劉備。一生征戰南北,統一北方,軍功卓著,被封為魏公,後為魏王。死後王位傳于兒子曹丕。曹丕稱帝後,谥曹操為太祖武皇帝。

    曹操是魏國政權的實際創始人。他一生征戰,打敗了不少強大軍閥,為國家統一作出了貢獻,是三國時代傑出的政治家與軍事家。

    現代西方心理分析學家阿德勒創立了個體心理學。他認為一個人在生命開初的若幹年,會在心靈和肉體之間建立起最根本的關系,從而會發展出一套獨特而固定的行為模式或生活樣式,并産生相對應的情緒和行為習慣,而這樣的生活樣式及情緒、習慣幾乎會貫穿于一生的所有表現中,人一生的行為必定會和他的生活樣式協調一緻(見阿德勒著《自卑與超越》第一、二章)。按這種觀點,以曹操幼時的生活樣式分析其一生的思想特點,看來是很适宜的。

    “操幼時,好遊獵,喜歌舞,有權謀,多機變。”(第一回)有三件趣事,值得一叙。第一件事,操的叔父因操遊蕩無度,常在操父面前說操的壞話,操忽生一計,見叔父來,假裝中風倒于地上,叔父驚告于其父,父急來看視,操卻安然無恙,父問道:“叔父說你中風,現已好了嗎?”操答道:“我從來沒有此病,隻是因為叔父不喜歡我,所以被誣枉。”父相信了兒子,至此,叔父再說起曹操的壞話,操父并不相信。第二件事,操少年時,得到很多人的高度評價。汝南許劭因能準确評價人物而知名,操前往見劭,問自己将是怎樣的一個人,劭回答:“子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也。”操聽到後很高興。第三件事,操為洛陽北部尉時,一到任就在縣城四門設置五色棒,無論什麼人,隻要犯禁就打。一次,中常侍骞碩的叔父犯禁,被操巡夜時捉住,以棒責打,于是沒有人再敢犯禁,操威名大震。從這些故事中,可以看出曹操具有以下生活樣式:第一,堅持以法治衆,不計較出身門第,按法賞罰;第二,胸有大志,喜歡與名人交往,喜歡自稱英雄;第三,善于搞權謀,應變能力強。這些特點确實貫穿于操一生的思想性格及行為習慣中,也構成他領導行為的主要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