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人的境界
關燈
小
中
大
劉備識人較準,他既能看清一個人的特性、能力,也能把握一個人與自己的感情深度,這也是他作為一名傑出領導人的高超之處。
劉備曾準确地指出過關、張二人各自的優缺點。他認為,關羽能體貼士卒,但在衆将面前傲氣太足;張飛能尊敬有才能的将官,但卻經常酒後鞭撻士卒,并讓這些士卒留在身邊。他指出,這将是張飛的取禍之道(見《三國志·蜀書》)。劉備奪取漢中後,衆将都估計會讓張飛鎮守,張飛本人也這樣認為,大概正是考慮到張飛的上述弱點,劉備提拔年輕将領魏延為漢中太守,三軍皆驚(同上書)。魏延成功地守住了漢中,而張飛果然因劉備所指出的缺點而被叛軍殺害。
趙雲在公孫瓒手下不甚得志,而劉備與之初次見面,就甚相敬愛,有不舍之心,分别時讓趙雲“屈身事之,相見有日”。這說明他十分看重趙雲,而對數次推薦過他的公孫瓒,内心卻是瞧不起的。在當陽長坂坡,劉備軍隊被曹操擊潰,趙雲隻身單騎往曹兵方向奔去,許多将官都認為是趙雲投曹操、圖富貴去了,惟有劉備堅信說:“子龍從我于患難,心如鐵石,非富貴所能動搖也。”(第四十一回)果然是趙雲殺透重圍,去救劉備兒子阿鬥。
劉備臨終前曾問孔明以為馬谡之才如何,孔明認為馬谡乃當世之英才,劉備則告訴他:“不然。朕觀此人,言過其實,不可大用。丞相宜深察之。”(第八十五回)後來孔明派馬谡守街亭重地,馬谡果然指揮失誤,街亭失守,導緻孔明全軍潰退,誤了出征大事。
劉備不僅有知人之明,而且能較客觀地評價自己的能力極限。他雖然認為“今與吾水火相敵者,曹操也”。(第六十回)但當孔明問他“明公自度比曹操若何”時,他答道:“不如也。”(第三十九回)他認為自己“雖有匡濟之誠,實乏經綸之策”(第三十七回)。正因為他知道自己的能力界限,才禮賢下士,三顧茅廬,聘請大賢輔佐,待之如師。每個領導者都有自己的能力界限,能明白自己的能力界限要比妄自尊大高明得多。
劉備曾準确地指出過關、張二人各自的優缺點。他認為,關羽能體貼士卒,但在衆将面前傲氣太足;張飛能尊敬有才能的将官,但卻經常酒後鞭撻士卒,并讓這些士卒留在身邊。他指出,這将是張飛的取禍之道(見《三國志·蜀書》)。劉備奪取漢中後,衆将都估計會讓張飛鎮守,張飛本人也這樣認為,大概正是考慮到張飛的上述弱點,劉備提拔年輕将領魏延為漢中太守,三軍皆驚(同上書)。魏延成功地守住了漢中,而張飛果然因劉備所指出的缺點而被叛軍殺害。
趙雲在公孫瓒手下不甚得志,而劉備與之初次見面,就甚相敬愛,有不舍之心,分别時讓趙雲“屈身事之,相見有日”。這說明他十分看重趙雲,而對數次推薦過他的公孫瓒,内心卻是瞧不起的。在當陽長坂坡,劉備軍隊被曹操擊潰,趙雲隻身單騎往曹兵方向奔去,許多将官都認為是趙雲投曹操、圖富貴去了,惟有劉備堅信說:“子龍從我于患難,心如鐵石,非富貴所能動搖也。”(第四十一回)果然是趙雲殺透重圍,去救劉備兒子阿鬥。
劉備臨終前曾問孔明以為馬谡之才如何,孔明認為馬谡乃當世之英才,劉備則告訴他:“不然。朕觀此人,言過其實,不可大用。丞相宜深察之。”(第八十五回)後來孔明派馬谡守街亭重地,馬谡果然指揮失誤,街亭失守,導緻孔明全軍潰退,誤了出征大事。
劉備不僅有知人之明,而且能較客觀地評價自己的能力極限。他雖然認為“今與吾水火相敵者,曹操也”。(第六十回)但當孔明問他“明公自度比曹操若何”時,他答道:“不如也。”(第三十九回)他認為自己“雖有匡濟之誠,實乏經綸之策”(第三十七回)。正因為他知道自己的能力界限,才禮賢下士,三顧茅廬,聘請大賢輔佐,待之如師。每個領導者都有自己的能力界限,能明白自己的能力界限要比妄自尊大高明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