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二章 少年諸葛

關燈
楚天風韻,荊州的位置由于正好處在昔日春秋五霸之一楚國的中心位置,于是“楚”韻離騷就象一株根深入土的大樹一般,牢牢的鑲嵌在這一片土地上。

     在劉表傳檄平定荊州之前,民風剽悍的楚人不甘寂寞,割據勢力四起,荊州真正意義上的安定是在劉表借助蔡氏、蒯氏等豪族鎮壓了各地的反叛勢力之後,而這一段時間正是北方戰亂最為頻繁的時候,于是,為逃避董卓暴政以及李催、郭汜的殘殺,三輔一帶士族紛紛攜家南逃,他們把投奔的目的地選在了荊州。

     荊州牧劉表以“愛民養士”聞名于世,關西、兖、豫諸州學士,南歸者蓋有千數,劉表皆安慰赈贍,皆得資全,由此在初平元年至建安三年這短短的七、八年間,荊州道化大行,名士學者紛紛負書荷器,自遠而至者達三百餘人。

     在這些流亡的士族中間,諸葛家族并不起眼,如果不是叔父諸葛玄與劉表的交情,剛剛度過十七歲生日的諸葛亮是沒有希望進入襄陽書院就讀的。

     襄陽書院,就座落在襄陽城的北面,依山傍水,風景逦旎,沔水的支流襄河水從學院穿過,兩岸垂柳依依,若是初春時分,垂下的綠柳沒入河中,在輕風吹拂下,時不時的動彈一下,吸引着水中的魚兒騰空躍起,刹是好看。

     即便是在臘月,一場初雪下來,覆蓋住兩岸的河堤,白雪枯柳,冰河沉封,也有着一種别樣的情緻。

     就在漫步雪堤的學子中間,有二個身影正由遠及近,他們一高一矮,一前一後,正邊走邊談論着什麼。

     “孔明,依你之見,州牧大人這一次親征江夏,是兇是吉?”稍矮的男子道。

     被問話的是一個身材修長,年紀隻在十七、八歲左右的學子,他身着淡藍色的葛袍,簡單的用發髻束起一頭烏黑的頭發,手中持着一段剛剛拆下的枯萎垂柳,此時,他正若有所思的看着沉封中的襄河。

     “威方,高寵遠道而來,憑持的不過是一股銳氣,我荊州軍要想占得上風,當先以兵力上的優勢慢慢消磨高寵的鬥志,等到彼軍出現危機時,再一舉出擊,擊退高寵,現在,州牧大人試圖畢其功于一役,豈不正中高寵的下懷?”諸葛亮道。

     “你的意思是說州牧大人這一次兇多吉少?”矮個的男子一驚,情不自禁的叫了起來。

     少年搖了搖頭,道:“威方,你看這襄河象不象時下的荊州,表面上風平浪靜,而暗底下卻是潛流湧動,變數也許隻在須臾間。

    是吉是兇,一切都在變化中,就象這襄河中的浮冰一樣,誰也不知道它何時會融化。

    ” 在說這話時,他的臉上顯現出一份于他這個年紀不應有的成熟。

     冰河解凍,要看天氣的變化,而戰場上的勝敗,決定的因素又是什麼呢?是天時、地利、人和,還是統帥的能力、謀士的機智、将領的果敢、士卒的勇銳,又或者這些都不是。

     這個與衆不同的少年複姓諸葛,單名亮,字孔明,乃琅琊郡陽都人氏,漢司隸校尉諸葛豐之後,其父諸葛珪曾任泰山郡丞,叔父諸葛玄也任過豫章太守,後與朱皓相争,被當時尚是劉繇部屬的高寵所殺。

     諸葛家族雖然也有過輝煌,但在諸葛玄死後,流落到荊州的家族不得不寄人籬下,開始過起清貧的日子,失去依靠的諸葛亮一家投奔到荊州牧劉表門下,在劉表的關照下,當時年僅十四歲的諸葛亮進入了襄陽書院學習,這一晃已經三年過去了。

     和諸葛亮對答的矮個男子姓楊名慮,字威方,是襄陽一帶有名的大族楊氏的子弟,其人德行高雅、品性端正,年十七時,鄉人贊譽為“德行楊君”,素與諸葛亮交好。

     “哈,鬼諸葛,方才你說的話我可都聽到了,州牧大人在前方苦戰,你竟在此危言聳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