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蒸蒸日上

關燈
十四年後。

    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5月,江陵的江北。

    關羽在大帳中閱讀《春秋左傳》,兒子關平與主簿廖化在對弈。

     關平突然推開棋子說:“不玩了!怎麼總是輸給你?真沒意思。

    ” 廖化哄着他說:“小公子,别鬧氣,我們再擺上,我讓給你幾個子兒。

    ” 關羽放下書說:“元儉,你不要寵着他。

    學下棋和學别的一樣,隻有教者嚴格要求,一絲不苟,學者勤學苦練,認真鑽研,才能學到過硬的本領。

    平兒,你已經14歲了,要好好學習本領,不可任性撒嬌。

    ” 廖化感歎着說:“君侯,您若不說,我還沒有留意,原來小公子都14歲了。

    流年似水,世事滄桑,不知不覺地我們都要老了。

    ” 關羽說:“不是要老了,而是已經老了。

    自古五十為老,我已經55歲,還不算老嗎?你比我小10歲吧?” “是的,我45歲了。

    ” “聖人說,五十而知天命,我卻不知道天命在哪裡!平兒是官渡之戰的下一年生的,14年來,他和他的母親都是随我在軍旅中渡過的,沒有過上多少平靜的生活。

    ” “這十幾年都是動亂的年代,有什麼平靜可言!但這十幾年,神州大地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啊!” “是的,我們親曆了這段曆史,也是它的見證人。

    ” 關平插嘴問道:“爹爹,我生下來這十幾年,都發生了什麼變化啊?我好像知道一些,但又覺得很模糊。

    ” 關羽說:“這可是一言難盡啊。

    元儉,你就把主要的事對他說說!” 關羽繼續看書,廖化便在棋盤前對關平講述過去的事:“你出生前後,在北方,袁紹和他的兒子們都被曹操打敗,曹操統一了北方。

    六年前又發生了赤壁大戰,曹操想要吞并江南,主公與東吳結盟,打敗了曹操,然後乘勢取得了荊州的大部分土地。

    現在主公又率兵入川,正在為奪取益州而作戰。

    當年主公‘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那時諸葛亮在草廬中就向主公提出了‘跨有荊、益,鼎足三分’的設想,赤壁之戰以後,逐漸形成了鼎足三分的局面,主公的事業蒸蒸日上,‘跨有荊、益’的理想即将成為現實,形勢與十幾年前大不相同了。

    我說的這些,你都懂嗎?” 關平說:“還不完全懂,比如,什麼叫‘跨有荊、益’,什麼叫‘鼎足三分’?” 廖化耐心地解釋說:“荊,就是荊州,就是我們現在住的地方;益,就是益州,就是西邊的四川、雲南等地。

    當年諸葛亮對主公說,要取得荊、益二州,跨而有之,才可以形成鼎足三分的局面;以後條件成熟時,從荊、益二州出兵,北伐曹魏,直搗長安和洛陽,對曹魏發動鉗形攻勢,就可以打垮曹魏政權,興複漢室的基業了。

    ” 關平還是聽的似懂非懂,困惑地問:“那麼,什麼叫‘鼎足三分’呢?” 廖化反問道:“鼎有幾隻腳?” “有的三隻,有的四隻,方鼎就是四隻腳。

    ” “絕大多數的鼎,是三隻腳。

    你想想,曹操占有北方,孫權占有江東,主公占有荊、益二州,三家分立,不就像鼎的三隻腳嗎?” “可是,主公還沒有完全取得益州,還在那裡打仗啊!” “那是早晚的事。

    這麼說吧,赤壁之戰以後,鼎足三分的局面初步形成,不久主公占領益州,這局面便最後形成了。

    ” 關平點點頭說:“叔叔,我好像有些明白了。

    ” 廖化說:“這些事,等你長大以後,就會徹底明白了。

    ” 關平又問關羽說:“爹爹,你鎮守荊州有多少年了?” 關羽放下手中的書,歎口氣說:“屈指算來,已經五年多了。

    赤壁之戰之後,主公取得了荊州的大部分土地,任命我為襄陽太守,蕩寇将軍,領兵駐紮在這個地方———江陵江北。

    荊州的形勢非常複雜,北有曹操虎視眈眈,東有孫權蠢蠢欲動,幾年來,我操了多少心啊!昨天照鏡子,發現頭上的白頭發愈來愈多了。

    ” 這時功曹楊儀走了進來,神态神神秘秘的,不斷地用眼神向關羽示意。

     關羽會意,對關平說:“平兒,你練武的時間到了,跟廖叔叔到院子裡去練吧!” 關平答應着,與廖化持刀矛等物走出了大帳。

    楊儀四顧無人,拿出一封信說:“我通過驿傳截獲了一封諸葛瑾給諸葛亮的信,我已經妥善地把它拆開了,君侯請看!” 關羽接過信,草草閱過,有些失望地說:“又是一封平安家信,談的無非是兄弟之間的家事,還是沒有涉及到什麼軍國大事。

    你把它仔細封好,再通過驿傳交給諸葛亮。

    這件事一定要嚴守機密,不能讓任何人知道,更不能讓諸葛亮看出什麼破綻來。

    ”說着把信還給了楊儀。

     楊儀說:“這是萬無一失的,君侯隻管放心好了。

    ” “放心?我怎麼能放心!萬一諸葛亮知道我們偷偷地拆看他的信,那還了得,都是你這個楊威公出的馊主意!” “我也是不得已而為之啊,你讓我留心諸葛亮與諸葛瑾的事,除了這個辦法以外,我再也想不出什麼好主意來了。

    ” 關羽不再埋怨他了,沉默了片刻,關羽歎了口氣說:“唉,三年前,主公率兵随法正入川,還帶去了龐士元做軍師,把我和諸葛亮、翼德、子龍等留在了荊州,說是讓諸葛亮做我的智囊。

    我當時就對主公說過,諸葛亮的哥哥諸葛瑾在東吳,身居要職,是孫權手下的大紅人,因而把諸葛亮留在荊州是很危險的,如果兄弟二人一東一西互相勾結起來,則荊州休矣。

    可是主公并沒有聽從我的話,還是把他留下了。

    ” 楊儀說:“那還不是因為主公看重了諸葛亮的才能!” 關羽不服氣地說:“哼,有什麼不得了的!當年主公三顧茅廬,把這個當時隻有27歲的書生從隆中的山溝裡請了出來,對他倍加寵信,我和翼德都很看不慣,曾向主公提起過這件事,而主公卻說什麼,‘我得到了諸葛亮,如魚得水,你們不必多言。

    ’還說,‘明主重武事,更重謀略,我有你們二人,又有諸葛孔明,乃是文武兩翼,缺一不可。

    我的功業好像一隻大鳥,隻有一個翅膀是飛不起來的!’既然主公說出這番話來,我們也就不好再說什麼了。

     “可是在内心裡,我什麼時候服過他諸葛孔明呢!留守荊州這幾年來,按照主公臨行前的指示,我什麼事都得聽他的,可是我是襄陽太守,他不過是軍師而己。

    大将軍坐鎮一方,負荷着守土拓境的重任,凡事不能獨斷專行,還得受制于他人,這滋味實在太難受了!” 楊儀安慰他說:“君侯,再忍耐幾天吧!我們給主公發出的那封密信,估計早就到了西蜀,這回主公也許會聽從我們的意見,把諸葛亮調離荊州吧!” “但願如此。

    唉,如今在荊州,除了諸葛亮諸事掣肘之外,有些将領和官員也和我離心離德啊!” “君侯說的是糜芳、士仁和孟達之輩吧?” “是的。

    還有主公的幹兒子劉封,這小子也對我敬而遠之。

    治中從事潘,也總是不聽我的,沒把我放在眼裡。

    在荊州,我的知已太少了,隻有張翼德和你楊威公是我的知已啊,可是翼德現任宜都太守,又不常到這裡來。

    ” “君侯,不是還有你的得力助手廖化嗎?” “廖化為人倔犟,遇事常常提出異議,有時使我難以下台。

    但這人跟随我多年,比較忠實可靠,所以我對他也不加深責。

    總之,我們之間主要還是公務上的關系,談不到知已!” 他們正談論着廖化,廖化卻走進來了,向關羽報告說:“啟禀君侯,孔明軍師和孫大夫到!” 關羽忙說:“有請!”廖化應聲而下。

     少頃,廖化引孫乾和手持羽毛扇的諸葛亮走了進來,諸葛亮身高八尺(合今1.84米),神态潇灑。

    關羽急忙起立相迎,互相見禮畢,各自落坐,關羽向廖化、楊儀揮了揮手,二人便走了出去。

     諸葛亮對關羽說:“公佑帶着主公的教令從益州前線來,先到江南,向我傳達過了,現在又過江來向君侯傳達。

    我随他一同過江前來,是想和君侯商讨一下今後鎮守荊州的大計。

    ” 關羽問孫乾說:“公佑,益州前線的情況怎樣?” 孫乾說:“主公率軍入川以後,大體上還算順利。

    前年冬天,與劉璋正式決裂,占據了戰略要地涪縣。

    去年屢敗劉璋,劉璋的守将吳懿、李嚴、費詩等都先後投降。

    然後便進圍雒城。

    這些事情大概君侯都知道吧?” “上述的情況我都知道,但不知是否攻下雒城?” “至今圍攻雒城已經一年,仍然未能攻下,主公為此非常焦急。

    這次派我來荊州傳達命令,就是要調荊州的一部分兵力入川,早日結束戰争。

    ” 關羽忙問道:“不知何去何留?主公是怎麼安排的?” 孫乾說:“主公的意思是讓孔明軍師以及張翼德、趙子龍、劉封等将軍率兵入蜀,留君侯鎮守荊州,全權行事。

    ” 關羽聞言覺得正中下懷,心中暗自歡喜,但又不得不故作謙虛地說:“關某承擔如此重任,唯恐難以勝任,一旦形勢有變……” 孫乾說:“在此多事之秋,理當為主公分憂,承擔重任,君侯就不必過謙了。

    ”關羽聽了,也就不再說什麼了。

     諸葛亮問關羽說:“君侯,主公留你鎮守荊州,全權行事,責任非常重大,不知今後要采取什麼攻守之計?” 關羽不假思索地說:“不過是北攻曹魏、東擊孫權耳!” 諸葛亮說:“君侯差矣。

    ” 關羽不高興地問:“何差?” 諸葛亮說:“七年前,主公到隆中三顧茅廬,請我出山,那時我在對策中就提出了結好孫權,抗拒曹操的方針。

    因為曹操實力強大,隻有我們兩家聯合起來,才可以與之抗衡,在一個時期裡維持鼎足三分的局面……” 沒等諸葛亮說完,關羽便不耐煩地打斷他的話說:“這番話,我已經聽軍師講過多次了。

    但也不要忘記:孫權的野心已經日益暴露出來,也是不可掉以輕心的。

    ” 諸葛亮說:“這話很對,所以我們對東吳的方針應該是兩個方面,一方面是聯,一方面是防。

    亮有十六個字要訣,君侯切記。

    ” “哪十六個字?” “以聯為本,以防輔之,聯不忘防,防以促聯。

    ” 關羽不耐煩地說:“這些我都懂,不然何以為大将!那麼,我所說的北攻曹魏,應該是沒有什麼問題吧?” “當然,我們的奮鬥目标是‘興複漢室,還于舊都。

    ’總會有一天要進行北伐的。

    在最近幾年之内,雖然我們還沒有力量從荊州出兵,直指宛、洛,但進軍襄樊,從曹操手中奪取荊州的部分領土,還是可行的,不然的話,你這個襄陽太守豈非成了虛銜?襄陽太守不能進入襄陽,總不能算是一個正常現象吧?不過,此事務必要慎重,切不可輕易出兵。

    這個問題很複雜,起碼要注意四個問題。

    ” “哪四個問題?” “第一,要在北方形勢有變,時機合适的時候發動,時機不成熟,不可盲動。

    第二,要與我主力部隊呼應配合,切不可形成偏師冒進的局面。

    例如,現在我主力部隊正為奪取益州而拼搏,無暇東顧,如果君侯在這個時候北攻曹魏,就是不合适的。

    ” “那麼以後呢?” “也要根據當時的形勢作出決斷,看能否與主力部隊呼應配合。

    第三,要聯合東吳,争取他出兵配合,起碼要讓他嚴守中立,千萬要防止孫曹勾結,使自己處于兩面受敵的地位。

    第四,北進要有利有節,不要陷進去拔不出來,不要隻顧前方,不顧後方。

     關羽聽了,以不屑一顧的口吻說:“軍師說得極是,但此乃兵家常談耳。

    ” “君侯,愈是兵家常談,便愈要常談啊!正像吃飯一樣,家常飯固然平常,但哪一天能不吃呢?!” 諸葛亮說到這裡,似乎想起了一件事:“君侯,方才楊威公不是在這裡嗎?現在到哪裡去了?” “大約不離左右吧!” “請召他前來,我有事要問他。

    ” 關羽立刻派人去找,少頃,楊儀走了進來。

    關羽對他說:“威公,軍師有事和你談。

    ” 楊儀忙對諸葛亮說:“軍師,有事請講。

    ” 諸葛亮說:“威公,近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