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祖曆代通載卷第十三

關燈


    龍宮梵說之偈。

    畢萃清室。

    猊吼貝葉之文。

    鹹歸冊府。

    灑茲甘露普潤芽莖。

    乘此惠雲遍沾翾走豈非歸依之勝業。

    聖政之靈感者乎。

    菩薩藏經者。

    大覺義宗之要旨也。

    佛修此道已證無生。

    菩薩受持鹹登不退。

    六波羅蜜關鍵所資。

    四無量心根力斯備。

    蓋彼岸之津涉。

    正覺之梯航者焉。

    貞觀年中身毒歸化。

    越熱坡而頒朔跨懸渡而輸琛。

    文軌既同道路無壅。

    法師玄奘振錫尋真。

    出自玉關長驅奈苑。

    于天竺力士生處。

    訪獲此經。

    歸而奏上。

    降旨翻譯。

    于是畢功。

    餘以問安之暇。

    澄心妙法之寶奉述天旨微表贊揚。

    式命有司綴于卷末。

    帝自是情信日笃平章法義不辍于口。

    與法師相得之深。

    無時暫閑。

    凡衣服卧具頻诏換易。

    如家人焉。

     ⊙八月丙申。

    賜奘百金磨衲并寶剃刀。

    奘奉表謝。

    略曰。

    忍辱之服。

    彩合流霞智惠之刀。

    铦逾切玉。

    謹當衣以降煩惱之魔。

    佩以斷塵勞之網。

    帝自伐遼而還。

    氣力不逮平昔有憂生之慮。

    既遇法師留神大教稍遂平複。

    因問欲植法門之益何所宜先。

    奘對曰。

    衆生寝惑非惠莫啟。

    惠芽抽植法為之資。

    弘法須人即度僧為最帝悅。

     九月乙卯。

    诏曰。

    隋季失禦天下分崩。

    四海塗炭八埏鼎沸。

    朕屬當戡亂親履兵鋒。

    亟犯風霜宿于馬上。

    頃加藥餌猶未痊除。

    比日以來方遂平複。

    豈非福善之緻耶。

    京城及天下諸州寺。

    各度僧五人(時天下寺三千七百餘所。

    度僧凡一萬七千餘人) ⊙十月車駕還京師。

    敕有司于北阙紫微殿西南創弘法院。

    留奘居禁中。

    晝則陪禦談論夜分就院譯經。

     ⊙十二月。

    皇太子為文德皇後創大慈恩寺成。

    诏選京城宿望五十大德。

    各度侍者六人。

    入居新寺。

    是月丙辰。

    太子備寶車五十乘。

    迎諸大德。

    并彩亭寶刹數百具奉安新獲梵夾諸經及瑞像舍利等。

    敕太常九部樂及長安萬年音樂京城諸寺。

    花旛導引入寺。

    帝禦安福門樓。

    執爐緻敬。

    經像過盡始罷。

    皇情大悅。

     ⊙(己酉) 二十三年四月。

    帝幸翠微宮。

    法師玄奘陪駕。

    每談叙淵奧。

    帝必攘袂曰。

    與法師相值恨晚耳。

    未盡弘法之意。

    夏五月不豫。

    诏太尉長孫無忌中書令褚遂良入卧内。

    囑曰公等忠烈着在朕心。

    昔漢武托霍光。

    劉備囑諸葛亮。

    朕之後事一以委卿。

    太子仁孝。

    必須盡誠輔導永保社稷。

    無忌等叩頭流涕。

    帝複執太子手曰。

    無忌遂良在。

    國家事汝無憂矣。

    是年崩于含風殿卒五十有三。

     ⊙唐史贊曰。

    甚矣至治之君不世出也。

    禹有天下傳十有六王。

    而少康有中興之業。

    湯有天下傳二十八王。

    而其甚盛者号稱三宗。

    武王有天下傳三十六王。

    而成康之治與宣之功。

    其餘無所稱焉。

    雖詩書所載有時阙略。

    然三代千有七百餘年。

    傳七十餘君。

    其卓然着見于後世者。

    此六七君而已。

    嗚呼可謂難得也。

    唐有天下傳世二十。

    其可稱者三君。

    玄宗憲宗皆不克其終。

    盛哉太宗之烈也其除隋之亂。

    比迹湯武。

    緻治之美。

    庶幾成康。

    自古功德兼隆。

    由漢以來未之有也。

    至其牽于多愛。

    複立浮圖。

    好大喜功勤兵于遠。

    此中材庸主之所常為。

    然春秋之法常責備于賢者。

    是以後世君子之欲成人之美者。

    莫不歎息于斯焉。

     論曰。

    君子謂立言之難其實非難。

    特為好惡所欺耳。

    如歐陽文忠公作太宗本紀贊。

    雖筆高語奇傑出諸史。

    至貶太宗複立浮圖好大喜功勤兵于遠類中材庸主所為而不取。

    予謂文忠責備之深。

    而為好惡所欺也。

    方貞觀之世。

    天下昆蟲草木鹹被其澤。

    至于日月霜露所至之國。

    皆款關而修職直。

    獨高麗莫離支叛逆阻命。

    太宗身任千載道德英雄之主。

    其肯坐視之。

    留為子孫憂。

    而不少假經略乎。

    蓋其威德之盛。

    其勢之必然。

    非好大喜功之謂也。

    昔黃帝平蚩尤。

    七十戰而勝其亂。

    高宗伐鬼方。

    三年而後克。

    太宗舉偏師而陰山平。

    臨駐跸而高麗服。

    然黃帝高宗。

    經孔子而未嘗少貶。

    文忠特以為太宗之疵。

    庸讵非責備之過與。

    以太宗盛德大業如此。

    猶曲貶之将恐後之君子。

    懷免貶之難而無意于功名也。

    文忠徒欲高尚其事。

    而不知此亦自蹈好大之失。

    矣至于複立浮。

    圖乃所以和順道德。

    而齊天地鬼神之心。

    以開濟天下後世之人。

    為無窮之益也。

    文忠以為不當。

    則是太宗暗于取舍矣。

    使太宗果暗于此。

    則當時房杜王魏之流。

    亦因循戶祿而暗于取舍者耶。

    或曰。

    文忠慕韓愈為人。

    故不得不爾。

    嗚呼文忠何忍哉。

    慕人毀佛而兼棄太宗之道德。

    是不為好惡所欺耶。

    孔子立名教者也。

    老氏則非毀之。

    及孔子删禮。

    則曰。

    吾聞諸老聃雲。

    然孔子亦以人而廢言乎。

    亦若世情之好惡耶。

    況真佛也者耶。

    聖凡本有之體。

    毀之乃所以自毀之也。

    讵傷于真佛哉。

    嘗聞文忠一昔夢。

    為勇士數輩攝至太宗之庭。

    太宗怒而責曰。

    吾文武勳烈如此。

    不能逃子之貶何也。

    文忠震懼而寤。

    後欲追改之。

    而業已進書頒行矣。

    遂不克改。

    嘗慨然曰。

    平懷最難。

    此殆非偶然而雲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