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祖曆代通載卷第十三
關燈
小
中
大
聞。
苦海波瀾舟航有寄。
況天慈廣遠使布之九州。
蠢蠢黔黎俱餐妙法。
臣等億劫忻逢。
不勝慶幸。
⊙六月。
帝撰大唐三藏聖教序成。
禦慶福殿百官倍位。
宣法師玄奘升殿賜座。
敕弘文館學士上官儀。
以序對群臣宣讀。
霞煥錦舒極褒揚之美。
其辭曰。
蓋聞。
二儀有像。
顯覆載以含生。
四時無形。
潛寒暑以化物。
是以窺天鑒地。
庸愚皆識其端。
明陰洞陽。
賢哲罕窮其數。
然而天地包乎陰陽而易識者。
以其有象也。
陰陽處乎天地而難窮者。
以其無形也。
故知像顯可征。
雖愚不惑形潛莫睹。
在智猶迷。
況乎佛道沖虛乘幽控寂。
宏濟萬品典禦十方。
舉威靈而無上。
抑神力而無下。
大則彌于宇宙。
細則攝于毫厘。
無滅無生。
曆萬劫而不古若隐若顯。
運百福而長今。
妙道凝玄。
遵之莫知其際。
法流湛寂。
揖之莫測其原固知蠢蠢凡愚區區庸鄙。
投其旨趣能無疑惑者哉。
然則大教之興基于西土。
騰漢庭而皎夢。
照東域而流慈。
昔者分形分迹之時。
言未馳而成化。
當常現常之世。
民仰德而知遵。
及乎晦迹歸真遷儀越世。
金容掩色。
不鏡三千之光。
麗像開圖空端四八之相。
于是微言廣被。
拯含類于三塗遺訓遐宣。
導群生于十地。
然而真教難仰。
莫能一其旨歸。
曲學易遵。
邪正于焉紛糾。
所以空有之論。
或習俗而是非。
大小之乘。
乍沿時而隆替。
有玄奘法師者。
法門之領袖也。
幼懷貞敏。
早悟三空之心。
長契神情。
先包四忍之行。
松風水月。
未足比其清華。
仙露明珠。
讵能方其朗潤。
故以智通無累神測未形。
超六塵而迥出。
夐千古而無對。
凝心内境。
悲正法以陵遲。
栖慮玄門。
慨深文之訛阙。
思欲分條析理廣彼前聞 截僞續真開茲後學。
是以翹心淨土往遊西域。
乘危遠邁仗策孤征。
積雪晨飛塗閑失地。
驚沙夕起空外迷天。
萬裡山川潑煙霞而進影。
百重寒暑。
蹑霜露而前蹤。
誠重勞輕求深願達。
周遊西宇十有七年。
窮曆異邦詢求正教。
雙林八水味道餐風。
鹿苑鹫峰瞻奇仰異。
承至言于先聖。
受真教于上賢。
探赜妙門精窮奧義。
一乘五律之道馳驟于心田。
八藏三箧之文。
波騰于口海爰自所曆之國。
總将三藏要文凡六百五十七部。
譯布中夏宣揚勝。
業引慈雲于西極。
注法雨于東垂。
聖教阙而複全。
蒼生罪而還福。
濕火宅之幹焰。
共拔迷途朗愛水之昏波同臻彼岸。
是知惡因業墜善以緣升。
升墜之端唯人所記。
譬夫桂生高嶺。
零露方得泫其華蓮出綠波。
飛塵不能污其葉。
非蓮性自潔而桂質本貞。
良由所附者高則微物不能累。
所憑者淨則濁類不能沾。
夫以卉木無知。
猶資善而成善。
況乎人倫有識。
不緣慶而求慶。
方冀茲經流施。
将日月而無窮。
斯福遐敷。
與乾坤而永大。
于是禦筆親書。
綴于新經之首。
法師奉表。
謝曰。
六爻探赜。
局于生滅之場。
百物正名。
未涉真如之境。
遠惟羲冊睹奧不測其神遐想軒圖曆選普歸其美。
恭惟陛下玉毫降質金輪禦天。
廓先王之九州。
掩百千之日月。
廣利代之區域。
納恒沙之法界。
遂使給孤精舍盡入提封。
貝葉靈文鹹歸冊府。
玄奘往因振錫聊谒崛山。
經途萬裡。
怙天威如咫步。
匪乘千葉。
詣雙樹如食頃。
搜揚三藏。
盡龍宮之所儲。
研究一乘。
窮鹫嶺之遺旨。
并已載于白馬還獻紫宸。
尋蒙下诏敕使翻譯。
玄奘識乖龍樹。
謬忝傳燈之榮。
才異馬鳴。
深愧瀉瓶之敏。
所譯經論纰舛尤多。
遂荷天威留神制序。
文超象系之表。
理括衆妙之門。
忽以微生親聞梵響。
踴躍歡喜如聞授記。
無任感荷之極。
手敕答曰。
朕才謝圭璋言慚博達。
至于内典尤所未聞昨制序文深慚鄙拙。
穢翰墨于金簡。
标瓦礫于珠林。
忽得來書謬承褒贊。
循躬省慮彌益厚顔。
善不足稱虛勞緻謝。
⊙時皇太子睹聖序遂撰述聖記。
法師進啟奉謝。
帝複覽新譯菩薩藏經。
愛其辭旨微妙。
因诏皇太子撰菩薩藏經後序。
其辭曰。
蓋聞。
羲皇至赜。
精粹止于龜文。
軒後幽通。
雅奧窮于鳥篆。
考丹書而索隐。
殊昧實際之源。
征錄錯以研幾。
蓋非常樂之道猶且事光圖史。
振薰風于八埏德洽生靈。
激堯波于萬代。
伏惟陛下轉輪垂拱而化漸雞園。
勝殿凝旒而神交鹫嶺。
總調禦于徽号。
匪文思之所窺。
極般若于綸言。
豈象系之所拟。
由是教覃溟表。
鹹傳八解之音。
訓浃寰中。
皆踐四禅之軌。
遂使三千世界。
盡懷生而可封百億須彌。
入提封而作鎮。
尼蓮德水。
迩帝裡之滄池。
舍衛庵園。
接上林之茂苑。
雖複法性空寂。
随感必通。
真乘深妙無幽不闡。
所以大權禦極。
導法流而靡窮。
能仁撫運。
拂劫石而無盡。
體均相具不可思議。
校美前王。
焉可同年而語矣。
爰自開闡地限流沙。
震旦未融靈文尚隐。
漢皇精感。
托夢想于玄宵。
晉後翹誠。
降修多于白馬。
有同蠡酌。
豈達四海之涯。
取譬管窺。
甯窮七曜之奧。
洎乎皇靈遐暢。
威加鐵圍之表。
至聖發明德被金剛之際。
恒沙國土普襲衣冠開解脫門踐真實路
苦海波瀾舟航有寄。
況天慈廣遠使布之九州。
蠢蠢黔黎俱餐妙法。
臣等億劫忻逢。
不勝慶幸。
⊙六月。
帝撰大唐三藏聖教序成。
禦慶福殿百官倍位。
宣法師玄奘升殿賜座。
敕弘文館學士上官儀。
以序對群臣宣讀。
霞煥錦舒極褒揚之美。
其辭曰。
蓋聞。
二儀有像。
顯覆載以含生。
四時無形。
潛寒暑以化物。
是以窺天鑒地。
庸愚皆識其端。
明陰洞陽。
賢哲罕窮其數。
然而天地包乎陰陽而易識者。
以其有象也。
陰陽處乎天地而難窮者。
以其無形也。
故知像顯可征。
雖愚不惑形潛莫睹。
在智猶迷。
況乎佛道沖虛乘幽控寂。
宏濟萬品典禦十方。
舉威靈而無上。
抑神力而無下。
大則彌于宇宙。
細則攝于毫厘。
無滅無生。
曆萬劫而不古若隐若顯。
運百福而長今。
妙道凝玄。
遵之莫知其際。
法流湛寂。
揖之莫測其原固知蠢蠢凡愚區區庸鄙。
投其旨趣能無疑惑者哉。
然則大教之興基于西土。
騰漢庭而皎夢。
照東域而流慈。
昔者分形分迹之時。
言未馳而成化。
當常現常之世。
民仰德而知遵。
及乎晦迹歸真遷儀越世。
金容掩色。
不鏡三千之光。
麗像開圖空端四八之相。
于是微言廣被。
拯含類于三塗遺訓遐宣。
導群生于十地。
然而真教難仰。
莫能一其旨歸。
曲學易遵。
邪正于焉紛糾。
所以空有之論。
或習俗而是非。
大小之乘。
乍沿時而隆替。
有玄奘法師者。
法門之領袖也。
幼懷貞敏。
早悟三空之心。
長契神情。
先包四忍之行。
松風水月。
未足比其清華。
仙露明珠。
讵能方其朗潤。
故以智通無累神測未形。
超六塵而迥出。
夐千古而無對。
凝心内境。
悲正法以陵遲。
栖慮玄門。
慨深文之訛阙。
思欲分條析理廣彼前聞 截僞續真開茲後學。
是以翹心淨土往遊西域。
乘危遠邁仗策孤征。
積雪晨飛塗閑失地。
驚沙夕起空外迷天。
萬裡山川潑煙霞而進影。
百重寒暑。
蹑霜露而前蹤。
誠重勞輕求深願達。
周遊西宇十有七年。
窮曆異邦詢求正教。
雙林八水味道餐風。
鹿苑鹫峰瞻奇仰異。
承至言于先聖。
受真教于上賢。
探赜妙門精窮奧義。
一乘五律之道馳驟于心田。
八藏三箧之文。
波騰于口海爰自所曆之國。
總将三藏要文凡六百五十七部。
譯布中夏宣揚勝。
業引慈雲于西極。
注法雨于東垂。
聖教阙而複全。
蒼生罪而還福。
濕火宅之幹焰。
共拔迷途朗愛水之昏波同臻彼岸。
是知惡因業墜善以緣升。
升墜之端唯人所記。
譬夫桂生高嶺。
零露方得泫其華蓮出綠波。
飛塵不能污其葉。
非蓮性自潔而桂質本貞。
良由所附者高則微物不能累。
所憑者淨則濁類不能沾。
夫以卉木無知。
猶資善而成善。
況乎人倫有識。
不緣慶而求慶。
方冀茲經流施。
将日月而無窮。
斯福遐敷。
與乾坤而永大。
于是禦筆親書。
綴于新經之首。
法師奉表。
謝曰。
六爻探赜。
局于生滅之場。
百物正名。
未涉真如之境。
遠惟羲冊睹奧不測其神遐想軒圖曆選普歸其美。
恭惟陛下玉毫降質金輪禦天。
廓先王之九州。
掩百千之日月。
廣利代之區域。
納恒沙之法界。
遂使給孤精舍盡入提封。
貝葉靈文鹹歸冊府。
玄奘往因振錫聊谒崛山。
經途萬裡。
怙天威如咫步。
匪乘千葉。
詣雙樹如食頃。
搜揚三藏。
盡龍宮之所儲。
研究一乘。
窮鹫嶺之遺旨。
并已載于白馬還獻紫宸。
尋蒙下诏敕使翻譯。
玄奘識乖龍樹。
謬忝傳燈之榮。
才異馬鳴。
深愧瀉瓶之敏。
所譯經論纰舛尤多。
遂荷天威留神制序。
文超象系之表。
理括衆妙之門。
忽以微生親聞梵響。
踴躍歡喜如聞授記。
無任感荷之極。
手敕答曰。
朕才謝圭璋言慚博達。
至于内典尤所未聞昨制序文深慚鄙拙。
穢翰墨于金簡。
标瓦礫于珠林。
忽得來書謬承褒贊。
循躬省慮彌益厚顔。
善不足稱虛勞緻謝。
⊙時皇太子睹聖序遂撰述聖記。
法師進啟奉謝。
帝複覽新譯菩薩藏經。
愛其辭旨微妙。
因诏皇太子撰菩薩藏經後序。
其辭曰。
蓋聞。
羲皇至赜。
精粹止于龜文。
軒後幽通。
雅奧窮于鳥篆。
考丹書而索隐。
殊昧實際之源。
征錄錯以研幾。
蓋非常樂之道猶且事光圖史。
振薰風于八埏德洽生靈。
激堯波于萬代。
伏惟陛下轉輪垂拱而化漸雞園。
勝殿凝旒而神交鹫嶺。
總調禦于徽号。
匪文思之所窺。
極般若于綸言。
豈象系之所拟。
由是教覃溟表。
鹹傳八解之音。
訓浃寰中。
皆踐四禅之軌。
遂使三千世界。
盡懷生而可封百億須彌。
入提封而作鎮。
尼蓮德水。
迩帝裡之滄池。
舍衛庵園。
接上林之茂苑。
雖複法性空寂。
随感必通。
真乘深妙無幽不闡。
所以大權禦極。
導法流而靡窮。
能仁撫運。
拂劫石而無盡。
體均相具不可思議。
校美前王。
焉可同年而語矣。
爰自開闡地限流沙。
震旦未融靈文尚隐。
漢皇精感。
托夢想于玄宵。
晉後翹誠。
降修多于白馬。
有同蠡酌。
豈達四海之涯。
取譬管窺。
甯窮七曜之奧。
洎乎皇靈遐暢。
威加鐵圍之表。
至聖發明德被金剛之際。
恒沙國土普襲衣冠開解脫門踐真實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