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祖曆代通載卷第八
關燈
小
中
大
以日準東西。
視人骨處進行。
遭熱風惡鬼不顧。
至蔥嶺積雪有毒龍飛。
砂路盤空而進。
不顧皆萬仞險處。
梯而過者。
七日以繩為梁蹑而濟者。
水闊八十步。
漢張骞甘英皆所未至也。
過小雪山寒甚。
惠景股栗而死。
顯哭之恸。
收涕孤征。
又三十餘國至中天竺。
去王舍城三十裡。
入一寺問耆阇崛山路。
僧曰。
日暮矣。
彼多師子。
且食人。
不可往。
顯念吾欲瞻靈境。
幸至而晚。
今夕若死吾志不酬。
身非所愛。
乃畏師子乎。
顯既至日已夕。
遂留山中。
流涕拜曰。
我不自知至此也。
坐樹下誦經。
夜三更師子蹲踞舐龁。
顯以手循之曰。
欲肉醉我遲誦經畢乃可耳。
于是妥尾而去。
明日歸。
老僧植杖立揖不答。
徐去。
有少年來。
顯問耆年謂誰。
曰頭陀大迦葉也。
顯追之至山。
有石塞岩窦不得往。
至南天竺。
得摩诃僧祇律泥洹等經。
留三年學梵字。
以經像附商。
至師子國。
同侶皆無存。
翩然自止。
會有以纨扇供佛者。
顯見之動東歸之思。
又二年達于青州。
太守李嶷躬迎之。
護送入于京師。
(壬子) 西秦熾盤(幹歸之子。
立十六年。
改元永康)北涼改玄始。
⊙西域三藏昙無谶。
由龜茲至姑臧。
涼王沮渠蒙遜素奉大法。
谶居久之遍曉華言。
譯大般涅槃大集等經六十餘萬言。
猶以涅槃品數未足。
複還西域訪求得之。
至涼譯成。
四十二卷。
凡一萬偈。
谶神異頗多。
時拓跋圭王中山。
聞谶思一瞻禮。
遣使來迎。
遜不許。
圭再遣高平公李順。
策拜遜涼王加九錫谕之曰。
昙無谶道德廣大。
朕思一奉見。
可馳驿送至。
遜曰。
臣奉事朝廷亡所負。
前表乞留谶。
今複來追。
此臣師也。
有死則已。
欲往則不可也。
順曰。
朝廷欽王忠義。
故顯加殊禮。
今乃以一道人虧損大功。
不忍一朝之忿。
吐所不當言。
失朝廷待遇之意。
切為大王不取也。
遜曰。
如公之言誠美。
第恐情不副此耳。
遜竟不遣谶。
于是拓跋圭銜之。
道進者從谶求授菩薩戒。
谶曰。
當自悔七日乃未。
既而詣谶。
谶忽怒。
進曰。
此宿障也。
遂精修三年。
夢中感釋迦世尊為授戒法。
是夕十餘人同夢如進所見。
于是複詣谶望見大喜曰。
善哉已感戒矣。
今為汝作證。
及固辭西歸遜怒其去已。
密遣親信中路刺殺之。
初谶出關日。
謂送者曰。
業期至矣。
雖上聖不能逃。
非愛死而固欲相遠也。
未幾遜心愧悔。
白日見鬼以劍刺之而卒。
其國為魏所并。
(癸醜) 夏改鳳翔。
⊙道生法師天縱妙悟。
初涅槃後品未至。
生熟讀久之曰。
阿闡提人自當成佛。
此經來未盡耳。
于是文字之師交攻之。
誣以為邪說。
于律當擯。
生白衆誓曰。
若我所說不合經義。
願于此身即見惡報若實契佛心。
願舍壽時據師子座。
于是袖手南來入虎丘山。
豎石為聽徒講涅槃經。
至闡提有佛性處。
曰如我所說義契佛心不。
群石皆首肯之。
後遊匡山居銷景岩。
聞昙無谶重譯涅槃後品至南京。
果言闡提皆有佛性。
生慰喜不自勝遂誓死奉法。
(甲寅) 魏改神瑞。
(丙辰丁巳) 後秦泓(興之子。
立二年。
晉劉裕滅之。
壽三十。
改永和)魏改泰常。
(戊午) 西涼李歆(立三年改嘉興) (己未) 夏改昌武。
次年改真興。
⊙恭帝德文改元熙(安帝母弟。
永初元年。
劉裕使後兄叔度踰垣殺之。
壽三十六葬于沛陵。
晉室滅矣) 治二年○是年梁志公生。
右(西晉都洛陽。
四主三十七年。
而有五胡之炖。
東晉都建業十二主一百四年。
而歸于宋) (庚申) 西秦改建弘。
西涼冠軍恂。
改永建(二年河西王拔炖煌。
恂自殺國亡) ⊙北朝魏泰常五年。
光祿卿崔浩被讒。
帝命浩以公歸第。
因修服食養性之術。
初嵩山道士寇謙之。
修張道陵術。
自言嘗遇老子降。
命謙之繼道陵為天師授以辟谷輕身之術。
及科戒二十卷。
使之清正道教。
又遇神人李譜文雲。
老子之玄孫也。
授以圖箓真經六十餘卷。
并出天宮靜輪之法。
謙之奉其書獻于太武。
朝野多未之信。
崔浩獨師事之。
從受其術。
且上書贊明其事。
太武忻然。
使谒者奉玉帛牲牢祭嵩嶽迎緻謙之起天師道場于平城之南重台五級。
道徒由此而盛。
宋司馬文正公曰。
老莊之書。
大旨欲同生死輕去就。
而為神仙者服餌修煉以求輕舉。
煉草石為金銀。
其為術正相戾矣。
是以劉歆七略叙道家為諸子。
神仙為方技。
其後有符水禁咒之術。
至謙之遂合而為一。
至今循之。
其訛甚矣。
崔浩不信佛老之書而信謙之之言。
其故何哉。
昔臧文仲祀鶢鶋。
孔子以為不智。
如謙之者其為鶢鶋亦大矣。
詩三百一言以蔽之。
曰思無邪。
君子之于擇術。
可不謹哉。
⊙禅師玄高居夌[卄/積]山。
與沙門昙弘友善。
聞昙無毗自北山至涼妙禅觀。
高往親之。
旬日即悟。
無毗歎異以為勝己。
及無毗西歸。
有妖比丘。
嫉高谮于河南王世子曼曰。
高今聚徒将為國害。
曼信之欲殺高。
其父不許。
遂擯于河北。
居林陽堂山。
山蓋地仙所宅。
夜有鐘磬聲。
高門弟子百餘輩。
拔萃者玄紹有神力。
嘗指地出水以給衆。
如紹者又十有一人。
河南王迎昙弘至。
問王何以擯高。
其人希世之瑞也。
王厚禮迎之。
高欲赴命。
山中草木為摧偃亂石塞路。
高曰。
吾志弘道。
自滞岩窦無益也。
路乃可行。
王郊迎之禮以為師。
後遊涼土。
沮渠蒙遜禮遇尤勤。
弟子僧印自謂得阿羅漢果。
高假以神力。
使于定中見十方無盡世界。
及聞諸佛所說之法。
各各不同。
即于一夏尋其所見不盡。
方生愧懼。
明年魏使請高入于平城。
拓跋焘在位。
益加誠敬令太子晃師事之。
⊙齊著作魏收。
着魏書佛老志。
其略曰。
釋氏之學聞于前漢。
武帝元狩中。
霍去病獲昆耶王及金人。
率長丈餘。
帝以為大神。
列于甘泉宮燒香禮拜。
此則佛道流通之漸也。
及開西域遣張骞使大夏。
還雲身毒天竺國有浮圖之教。
哀帝元壽中。
景憲受大月氏王口授浮圖經。
後漢明帝夢金人項有日光飛行殿庭。
傅毅始以佛對帝。
遣中郎蔡愔等使于天竺。
寫浮圖遺範。
仍與沙門迦葉摩騰竺法蘭還洛陽。
得四十二章經及釋迦立像帝令畫工圖之。
置清涼台及顯節陵。
緘經于蘭台石室。
浮圖或言佛陀。
聲相轉也。
譯雲淨覺。
言滅穢明道為聖悟也。
凡其經旨。
大抵言生生之類。
皆因行業而起。
有過去當今未來三世。
神識常不滅也。
凡為善惡必有報應。
多積勝業陶冶粗鄙。
經無數形藻練神明。
乃至無生而得佛道。
其閑階次心行等級非一。
皆緣淺以至深。
藉微而為着。
率在于積仁順蠲緣欲。
習虛靜而成通照也。
故其始修心則依佛法僧。
謂之三歸。
若君子之三畏也。
又有五戒。
去殺盜淫妄言飲酒。
大意與仁義禮智信同。
奉持則生天人勝處虧犯則堕鬼畜諸苦。
又善惡生處。
凡有六道焉。
諸服其道者。
則剃落發須釋累辭家。
結師資遵律度。
相與和居治心修淨。
行乞以自給。
謂之沙門。
或曰桑門。
亦聲相近也。
其根業各差。
謂之三乘。
聲聞緣覺及以大乘。
取其可乘運以至道為名也。
上根者以修六度進萬行。
整度億流彌曆長遠。
登覺境而号為佛也。
本号釋迦文。
此譯能仁。
謂德充道備戡濟萬物也。
降于天竺迦維羅衛國王之子。
于四月八日從母右脅而出。
姿相超異三十二種。
天降嘉瑞亦三十二而應之。
以二月十五日而入涅槃。
此雲滅度。
或言常樂我淨。
明無遷謝及苦累也。
又雲。
諸佛有二義。
一者真實。
謂至極之體妙絕拘累不得以方處期。
不可以形量限。
有感斯應體常湛然。
二者權應。
謂和光六道同塵萬類。
生滅随時修短應物。
形由感生體非實有。
權形雖謝真體不遷。
但時無妙感。
故莫得常見耳。
斯則明佛生非實生滅非實滅也。
佛既謝往香木焚屍。
靈骨分碎大小如粒。
擊之不壞。
焚之不焦。
而有光明神驗。
謂之舍利。
弟子收奉。
竭香花緻敬募建宮宇。
謂之為塔。
猶宗廟也。
故時稱為塔廟者是矣。
于後百年有王阿育者。
以神力分佛舍利。
役諸鬼神造八萬四千塔。
布于世界。
皆同日而就。
今洛陽彭城姑臧臨淄。
皆有育王寺。
蓋承其遺迹焉。
而影迹爪齒留于天竺。
中途往來者鹹言見之。
初說教法。
後皆著錄。
綜核深緻無所漏失。
故三藏十二部經。
如九流之異。
統其大歸終以三乘為本。
後有羅漢菩薩。
相繼著論。
贊明經義以破外道。
皆傍諸藏部大義。
假立外問而以内法釋之。
傳于中國。
漸流廣矣。
漢初沙門皆衣赤布。
後乃易以雜色雲。
論曰。
唐太宗世既修晉書。
複有勸修南北七朝史者。
太宗以元魏書甚詳。
故特不許。
以今考之信然也。
凡佛老典教于儒者九為外學。
或欲兼之。
自非夙薰成熟願力再來。
莫能窺其仿佛。
況通其旨歸而祖述源流者乎。
異哉魏書佛老志。
不介馬而馳遷固之間。
禦靡旌以摩荀楊之壘。
步驟雍容有足觀者。
然則魏收兼三聖人難兼之學。
平四作者不平之心。
厥書獨見信于後世。
顧不美哉。
視人骨處進行。
遭熱風惡鬼不顧。
至蔥嶺積雪有毒龍飛。
砂路盤空而進。
不顧皆萬仞險處。
梯而過者。
七日以繩為梁蹑而濟者。
水闊八十步。
漢張骞甘英皆所未至也。
過小雪山寒甚。
惠景股栗而死。
顯哭之恸。
收涕孤征。
又三十餘國至中天竺。
去王舍城三十裡。
入一寺問耆阇崛山路。
僧曰。
日暮矣。
彼多師子。
且食人。
不可往。
顯念吾欲瞻靈境。
幸至而晚。
今夕若死吾志不酬。
身非所愛。
乃畏師子乎。
顯既至日已夕。
遂留山中。
流涕拜曰。
我不自知至此也。
坐樹下誦經。
夜三更師子蹲踞舐龁。
顯以手循之曰。
欲肉醉我遲誦經畢乃可耳。
于是妥尾而去。
明日歸。
老僧植杖立揖不答。
徐去。
有少年來。
顯問耆年謂誰。
曰頭陀大迦葉也。
顯追之至山。
有石塞岩窦不得往。
至南天竺。
得摩诃僧祇律泥洹等經。
留三年學梵字。
以經像附商。
至師子國。
同侶皆無存。
翩然自止。
會有以纨扇供佛者。
顯見之動東歸之思。
又二年達于青州。
太守李嶷躬迎之。
護送入于京師。
(壬子) 西秦熾盤(幹歸之子。
立十六年。
改元永康)北涼改玄始。
⊙西域三藏昙無谶。
由龜茲至姑臧。
涼王沮渠蒙遜素奉大法。
谶居久之遍曉華言。
譯大般涅槃大集等經六十餘萬言。
猶以涅槃品數未足。
複還西域訪求得之。
至涼譯成。
四十二卷。
凡一萬偈。
谶神異頗多。
時拓跋圭王中山。
聞谶思一瞻禮。
遣使來迎。
遜不許。
圭再遣高平公李順。
策拜遜涼王加九錫谕之曰。
昙無谶道德廣大。
朕思一奉見。
可馳驿送至。
遜曰。
臣奉事朝廷亡所負。
前表乞留谶。
今複來追。
此臣師也。
有死則已。
欲往則不可也。
順曰。
朝廷欽王忠義。
故顯加殊禮。
今乃以一道人虧損大功。
不忍一朝之忿。
吐所不當言。
失朝廷待遇之意。
切為大王不取也。
遜曰。
如公之言誠美。
第恐情不副此耳。
遜竟不遣谶。
于是拓跋圭銜之。
道進者從谶求授菩薩戒。
谶曰。
當自悔七日乃未。
既而詣谶。
谶忽怒。
進曰。
此宿障也。
遂精修三年。
夢中感釋迦世尊為授戒法。
是夕十餘人同夢如進所見。
于是複詣谶望見大喜曰。
善哉已感戒矣。
今為汝作證。
及固辭西歸遜怒其去已。
密遣親信中路刺殺之。
初谶出關日。
謂送者曰。
業期至矣。
雖上聖不能逃。
非愛死而固欲相遠也。
未幾遜心愧悔。
白日見鬼以劍刺之而卒。
其國為魏所并。
(癸醜) 夏改鳳翔。
⊙道生法師天縱妙悟。
初涅槃後品未至。
生熟讀久之曰。
阿闡提人自當成佛。
此經來未盡耳。
于是文字之師交攻之。
誣以為邪說。
于律當擯。
生白衆誓曰。
若我所說不合經義。
願于此身即見惡報若實契佛心。
願舍壽時據師子座。
于是袖手南來入虎丘山。
豎石為聽徒講涅槃經。
至闡提有佛性處。
曰如我所說義契佛心不。
群石皆首肯之。
後遊匡山居銷景岩。
聞昙無谶重譯涅槃後品至南京。
果言闡提皆有佛性。
生慰喜不自勝遂誓死奉法。
(甲寅) 魏改神瑞。
(丙辰丁巳) 後秦泓(興之子。
立二年。
晉劉裕滅之。
壽三十。
改永和)魏改泰常。
(戊午) 西涼李歆(立三年改嘉興) (己未) 夏改昌武。
次年改真興。
⊙恭帝德文改元熙(安帝母弟。
永初元年。
劉裕使後兄叔度踰垣殺之。
壽三十六葬于沛陵。
晉室滅矣) 治二年○是年梁志公生。
右(西晉都洛陽。
四主三十七年。
而有五胡之炖。
東晉都建業十二主一百四年。
而歸于宋) (庚申) 西秦改建弘。
西涼冠軍恂。
改永建(二年河西王拔炖煌。
恂自殺國亡) ⊙北朝魏泰常五年。
光祿卿崔浩被讒。
帝命浩以公歸第。
因修服食養性之術。
初嵩山道士寇謙之。
修張道陵術。
自言嘗遇老子降。
命謙之繼道陵為天師授以辟谷輕身之術。
及科戒二十卷。
使之清正道教。
又遇神人李譜文雲。
老子之玄孫也。
授以圖箓真經六十餘卷。
并出天宮靜輪之法。
謙之奉其書獻于太武。
朝野多未之信。
崔浩獨師事之。
從受其術。
且上書贊明其事。
太武忻然。
使谒者奉玉帛牲牢祭嵩嶽迎緻謙之起天師道場于平城之南重台五級。
道徒由此而盛。
宋司馬文正公曰。
老莊之書。
大旨欲同生死輕去就。
而為神仙者服餌修煉以求輕舉。
煉草石為金銀。
其為術正相戾矣。
是以劉歆七略叙道家為諸子。
神仙為方技。
其後有符水禁咒之術。
至謙之遂合而為一。
至今循之。
其訛甚矣。
崔浩不信佛老之書而信謙之之言。
其故何哉。
昔臧文仲祀鶢鶋。
孔子以為不智。
如謙之者其為鶢鶋亦大矣。
詩三百一言以蔽之。
曰思無邪。
君子之于擇術。
可不謹哉。
⊙禅師玄高居夌[卄/積]山。
與沙門昙弘友善。
聞昙無毗自北山至涼妙禅觀。
高往親之。
旬日即悟。
無毗歎異以為勝己。
及無毗西歸。
有妖比丘。
嫉高谮于河南王世子曼曰。
高今聚徒将為國害。
曼信之欲殺高。
其父不許。
遂擯于河北。
居林陽堂山。
山蓋地仙所宅。
夜有鐘磬聲。
高門弟子百餘輩。
拔萃者玄紹有神力。
嘗指地出水以給衆。
如紹者又十有一人。
河南王迎昙弘至。
問王何以擯高。
其人希世之瑞也。
王厚禮迎之。
高欲赴命。
山中草木為摧偃亂石塞路。
高曰。
吾志弘道。
自滞岩窦無益也。
路乃可行。
王郊迎之禮以為師。
後遊涼土。
沮渠蒙遜禮遇尤勤。
弟子僧印自謂得阿羅漢果。
高假以神力。
使于定中見十方無盡世界。
及聞諸佛所說之法。
各各不同。
即于一夏尋其所見不盡。
方生愧懼。
明年魏使請高入于平城。
拓跋焘在位。
益加誠敬令太子晃師事之。
⊙齊著作魏收。
着魏書佛老志。
其略曰。
釋氏之學聞于前漢。
武帝元狩中。
霍去病獲昆耶王及金人。
率長丈餘。
帝以為大神。
列于甘泉宮燒香禮拜。
此則佛道流通之漸也。
及開西域遣張骞使大夏。
還雲身毒天竺國有浮圖之教。
哀帝元壽中。
景憲受大月氏王口授浮圖經。
後漢明帝夢金人項有日光飛行殿庭。
傅毅始以佛對帝。
遣中郎蔡愔等使于天竺。
寫浮圖遺範。
仍與沙門迦葉摩騰竺法蘭還洛陽。
得四十二章經及釋迦立像帝令畫工圖之。
置清涼台及顯節陵。
緘經于蘭台石室。
浮圖或言佛陀。
聲相轉也。
譯雲淨覺。
言滅穢明道為聖悟也。
凡其經旨。
大抵言生生之類。
皆因行業而起。
有過去當今未來三世。
神識常不滅也。
凡為善惡必有報應。
多積勝業陶冶粗鄙。
經無數形藻練神明。
乃至無生而得佛道。
其閑階次心行等級非一。
皆緣淺以至深。
藉微而為着。
率在于積仁順蠲緣欲。
習虛靜而成通照也。
故其始修心則依佛法僧。
謂之三歸。
若君子之三畏也。
又有五戒。
去殺盜淫妄言飲酒。
大意與仁義禮智信同。
奉持則生天人勝處虧犯則堕鬼畜諸苦。
又善惡生處。
凡有六道焉。
諸服其道者。
則剃落發須釋累辭家。
結師資遵律度。
相與和居治心修淨。
行乞以自給。
謂之沙門。
或曰桑門。
亦聲相近也。
其根業各差。
謂之三乘。
聲聞緣覺及以大乘。
取其可乘運以至道為名也。
上根者以修六度進萬行。
整度億流彌曆長遠。
登覺境而号為佛也。
本号釋迦文。
此譯能仁。
謂德充道備戡濟萬物也。
降于天竺迦維羅衛國王之子。
于四月八日從母右脅而出。
姿相超異三十二種。
天降嘉瑞亦三十二而應之。
以二月十五日而入涅槃。
此雲滅度。
或言常樂我淨。
明無遷謝及苦累也。
又雲。
諸佛有二義。
一者真實。
謂至極之體妙絕拘累不得以方處期。
不可以形量限。
有感斯應體常湛然。
二者權應。
謂和光六道同塵萬類。
生滅随時修短應物。
形由感生體非實有。
權形雖謝真體不遷。
但時無妙感。
故莫得常見耳。
斯則明佛生非實生滅非實滅也。
佛既謝往香木焚屍。
靈骨分碎大小如粒。
擊之不壞。
焚之不焦。
而有光明神驗。
謂之舍利。
弟子收奉。
竭香花緻敬募建宮宇。
謂之為塔。
猶宗廟也。
故時稱為塔廟者是矣。
于後百年有王阿育者。
以神力分佛舍利。
役諸鬼神造八萬四千塔。
布于世界。
皆同日而就。
今洛陽彭城姑臧臨淄。
皆有育王寺。
蓋承其遺迹焉。
而影迹爪齒留于天竺。
中途往來者鹹言見之。
初說教法。
後皆著錄。
綜核深緻無所漏失。
故三藏十二部經。
如九流之異。
統其大歸終以三乘為本。
後有羅漢菩薩。
相繼著論。
贊明經義以破外道。
皆傍諸藏部大義。
假立外問而以内法釋之。
傳于中國。
漸流廣矣。
漢初沙門皆衣赤布。
後乃易以雜色雲。
論曰。
唐太宗世既修晉書。
複有勸修南北七朝史者。
太宗以元魏書甚詳。
故特不許。
以今考之信然也。
凡佛老典教于儒者九為外學。
或欲兼之。
自非夙薰成熟願力再來。
莫能窺其仿佛。
況通其旨歸而祖述源流者乎。
異哉魏書佛老志。
不介馬而馳遷固之間。
禦靡旌以摩荀楊之壘。
步驟雍容有足觀者。
然則魏收兼三聖人難兼之學。
平四作者不平之心。
厥書獨見信于後世。
顧不美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