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祖曆代通載卷第八

關燈
不失其敬。

    從此而觀。

    故知超化表以尋宗。

    則理深而義笃。

    照太息以語仁。

    則功末而惠淺。

    若然者雖将面冥山而遊步。

    猶惑恥聞其風。

    豈況與夫順化之民屍祿之賢。

    同其孝敬者哉。

     沙門不敬王者論求宗不順化第三。

     問曰。

    尋老氏之意。

    以天地得一為大。

    王侯以順體而尊。

    終于義存于此。

    斯沙門所以抗禮萬乘高尚其事不爵王侯而沾其惠者也。

     沙門不敬王者論體極不兼應第四。

     問。

    曆觀前史。

    上皇已來。

    在位居宗者未始異其原本。

    本不可二。

    是故百代同典鹹一其統。

    所謂唯天為大。

    惟堯則之。

    始此則非智有所不照。

    自無外可照。

    非照有所不盡。

    自無理可盡。

    以此推視聽之外廓無所寄。

    理無所寄則宗極可明。

    今諸沙門不悟文表之意。

    而惑教表之文。

    其為謬也。

    固已全矣。

    若複顯然驗。

    此乃希世之聞。

     答曰。

    夫幽宗曠邈神道精微。

    可以理尋難以事诘。

    既涉乎教則以因時為檢。

    雖應世之具優劣萬差至于典成在用。

    鹹即民心而通其分。

    分至則心。

    其智之所不知。

    而不關其外者也。

    若然則非體極者之所不兼。

    兼之者不可并禦耳。

    是以古之語大道者。

    五變而形名可舉。

    九變而賞罰可言。

    此但方内之階差。

    而猶不可頓說。

    況其外者乎。

    請複推而廣之以遠其類。

    六合之外存而不論者。

    非不可論。

    論之或乖。

    六合之内論而不辨者。

    非不可辨。

    辨之或疑。

    春秋經世先王之志辯而不議者。

    非不可議。

    議之或亂。

    此三者皆其身耳目之所不至以為關鍵。

    而不關視聽之外者也。

    因此而求聖人之意。

    則内外之道可合而明矣。

    常以為道法之與名教。

    如來之與堯孔。

    發緻雖殊潛相影響。

    出處誠異終期則同。

    詳而辨之指歸可見。

    理或有先合而後乖。

    有先乖而後合。

    先合而後乖者。

    諸佛如來則其人也。

    先乖而後合者。

    曆代君王體極之至。

    斯其流也。

    何以明之。

    經雲。

    佛有自然神妙之法。

    化物以權廣随所入。

    或為靈仙轉輪聖帝。

    或為卿相國師道士。

    若此之倫在所變現。

    諸王君子莫知為誰。

    此所謂先合而後乖者也。

    或有始創大業。

    而功化未就迹有參差。

    故所受不同。

    或期功于身後。

    或顯應于當年。

    聖王即之而成教者。

    亦不可稱算。

    雖抑引無方。

    必歸塗有會。

    此謂先乖而後合者也。

    若命乖而後合。

    則拟步通塗者必不自涯于一檢。

    若令合而後乖。

    則釋迦之與堯孔歸緻不殊斷可知矣。

    是故自乖而求合。

    則知理會之必同。

    自合而求乖。

    則悟體極之多方。

    但見形者之所不兼。

    故或衆塗而駭之而異耳。

    因茲而觀。

    天地之道功盡于運化。

    帝王之德理極于順通。

    若以對夫獨絕之教不變之宗固不得同年而語其優劣。

    亦以明矣。

     沙門不敬王者論形盡神不滅第五。

     問曰。

    論旨以化盡為至極。

    故造極者必違化而求宗。

    求宗不由于順化。

    是以引曆代君王。

    使同之佛教。

    令體極之至以權君統。

    此雅論之所托。

    自必于大通者也。

    求之實當。

    理則不然。

    何者夫禀氣極于一生。

    生盡則消液而同無。

    神雖妙物。

    固是陰陽之化耳。

    既化而為生又化而為死。

    既聚而為始。

    又散而為終。

    以此而推。

    固知神形俱化原無異統。

    精粗一氣始終同宅。

    宅全則氣聚而有靈。

    宅毀則氣散而照滅。

    散則反所受于本。

    本滅則複歸于無物。

    反覆終窮。

    皆自然之數耳。

    孰為之哉。

    若反本則異氣。

    數合則同化。

    亦為神之處形。

    猶火之在木。

    其生必并。

    其毀必滅。

    形離則神散而罔寄。

    木朽則火寂而靡托。

    理之然矣。

    假使同異之分昧而難明。

    有無之說必存乎聚散。

    聚散氣變之總名。

    萬化之生滅。

    故莊子曰。

    人之生氣之聚。

    聚則為生。

    散則為死。

    若死生為彼之徒。

    則吾又何患。

    古之善言道者。

    必有以得之。

    若果然耶。

    至理極于一生。

    生盡不化。

    義可尋矣。

     答曰。

    夫神者何耶精極而為靈者也。

    精極則非封象之所圖。

    故聖人以妙物為言。

    雖有上智猶不能定其體狀窮其幽緻。

    而談者以常識生疑。

    多同自亂。

    其為誣也亦已深矣。

    将欲言之。

    是乃言夫不可言。

    今于不可言之中複相與言依俙。

    神也圓應無主妙盡無名。

    感物而動。

    假數而行。

    感物而非物。

    故物化而不滅。

    假數而非數。

    故數盡而不窮。

    有情則可以物感。

    有識則可以數求。

    數有精粗。

    故其性各異。

    智有明闇。

    故其照不同推此而論。

    則知化以情感。

    神以化傳。

    情為化之母神為情之根。

    情有會物之道。

    神有冥移之歸。

    悟徹者及本。

    惑理者逐物耳。

    古之論道者。

    亦未有所同。

    請弘之明之。

    莊子發玄音于大宗。

    稱皇帝之言。

    形有美而不化。

    又雲。

    火傳于薪。

    猶神之傳于形。

    此曲從養生之談。

    非遠尋其類者也。

    就如來論。

    假令形神俱化始自天本。

    愚智資生同禀所受。

    問所受者為受之于形耶。

    受之于神耶。

    若受之于形凡在有形皆化而為神矣。

    若受之于神。

    是為以神傳神。

    則丹朱與帝堯齊聖。

    重華與瞽瞍等靈。

    其可然乎。

    如其不可。

    固知冥緣之合。

    着于在昔。

    明闇之分。

    定于形初雖靈鈞差運。

    猶不能變性之自然。

    況降茲已還乎。

    驗之于理則微言而有征。

    校之以事可無惑于大通。

    論成。

    後有退居之賓。

    步朗月而宵遊。

    相與共集法堂。

    因而問曰敬尋雅論大歸可見。

    殆無所間。

    一日試重研究。

    蓋所未盡亦少許處耳。

    意以為沙門德式是變俗之殊制。

    道家之名器施于君親。

    固宜略于形敬。

    今所疑者謂甫創難就之業。

    遠期化表之功。

    潛澤無現法之效來報玄而未應乃令王公獻供信士屈體。

    得無坐受其德陷乎早計之累。

    虛沾其惠同夫素餐之譏耶。

    主人良久曰。

    請為諸賢近取其類。

    有人于此。

    奉宣時命遠通殊方九譯之俗。

    問王當資以糇糧錫以輿服否。

    答曰然。

    主人曰。

    類可尋矣。

    夫稱沙門者何耶。

    謂其能蒙俗之幽昏。

    啟化表之玄路。

    方将以兼忘之道與天下同往。

    使希高者揖其同風。

    漱流者味其餘津。

    若然雖大業未就。

    觀其超步之迹。

    所悟固已弘矣。

    然則運通之功資存之益。

    尚未酬其始誓之心。

    況三業之勞乎。

    又斯人者。

    形雖有待情無近寄。

    視夫四事之供。

    若雀蚊之過乎其前耳。

    濡沫之惠複焉足語哉。

    衆賓于是始悟冥塗以開轍為功。

    息心以淨畢為道。

    乃忻然怡衿詠言而退。

     (甲辰) 魏改天賜。

     (乙巳) 改義熙。

     南燕慕容超改太上。

     夏赫連勃勃(字屈局。

    兇奴有賢王去卑之後。

    劉衛之子。

    淵之族。

    身長八尺五寸。

    腰闊十圍。

    據夏州自稱天王。

    尚性兇暴以殺為樂。

    立二十年) 西涼改建初。

     ⊙(丙午) 天竺尊者佛馱跋陀。

    自義熙二年至長安。

    什公倒屣迎之。

    以相得遲暮為恨。

    議論多發藥。

    跋陀曰。

    公所譯未出人意。

    乃有高名何耶。

    什曰。

    吾以年運已往。

    為學者妄相粉飾。

    公雷同以為高可乎。

    從容決未了之義。

    彌增誠敬。

    秦太子姚泓。

    延至東宮。

    對什論法。

    什問曰。

    法雲何空。

    答曰。

    衆微成色。

    色無自性。

    故色即空。

    又問。

    既以極微破色空。

    複雲何破一微。

    答曰以一微故衆微空。

    以衆微故一微空。

    沙門寶雲譯出此語。

    不省其意。

    皆謂跋陀所計微塵是常。

    更申請之。

    跋陀曰。

    法不自生。

    緣會故生。

    緣一微故有衆微。

    微無自性則是空矣。

    甯當言不破一微乎。

    時秦尚玄化沙門出入宮阙者數千。

    跋陀隤然而已。

    偶謂弟子曰。

    昨見天竺五舶俱發。

    應合至矣。

    又其徒自言得初果。

    僧正道[契-大+石]曰。

    佛不許言自所得法。

    五舶之論何所窮诘。

    弟子輕言诳惑。

    于律有違義不同處。

    跋陀遂渡江入匡山見遠公。

    議論不為遠屈。

    遠高之。

    遣書關中雪其枉。

    後于江都謝司空寺譯華嚴經六十卷。

    感二青衣童子每旦自庭沼中出。

    炷香添瓶不離座右。

    暮夜則潛入治中。

    日以為常。

    至譯經畢。

    遂絕迹不見。

     (丁未) 夏改龍升。

     後燕高雲(字子羽。

    惠文熙之長子。

    自雲高陽之後。

    因以為姓。

    熙死僭立一年。

    改國曰大燕。

    年改正始) ⊙淵明陶潛字元亮。

    為彭澤令。

    解印去居柴桑與廬山相近。

    時訪遠公。

    遠愛其曠達。

    招之入社。

    陶性嗜酒謂許飲即來。

    遠許之。

    陶入山。

    久之以無酒攢眉而去。

     (戊申) 南涼改嘉平。

     北燕馮跋(字文起。

    長樂信都人。

    小字乞直伐。

    其先畢萬之後。

    子孫皆食爵馮獅者。

    因以氏。

    馮跋善飲酒一石不亂。

    初仕後燕。

    因殺慕容熙立雲。

    雲複為臣離班桃仁所弑。

    跋乃僭稱燕于昌黎。

    次年改太平。

    在位二十一年) (己酉) 西秦改更始。

     魏明元皇帝嗣(乃道武長子。

    是年即位。

    改元永興。

    在位十五年。

    壽三十二崩西宮。

    葬雲中金陵) ⊙沙門法果。

    戒行精至開演法籍。

    是歲明元皇帝進加僧統。

    言允惬賜封輔國宜城子忠信侯安城公之号。

    師皆固辭。

    帝親幸其居。

    以門巷狹小不容輿辇。

    更廣大之。

    瞻敬慰問若此。

    年八十餘卒。

    帝三臨其喪。

    追贈老壽将軍趙胡靈公。

     ⊙(庚戌) 法師法顯自西域還。

    初顯于隆安二年。

    同惠景昙整等入西域求法。

    渡流沙迷失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