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祖曆代通載卷第十一

關燈
别宮。

    隋氏奉帝為介國公。

    服飾禮樂一如周制。

    上書不稱表答不稱诏。

    隋開皇元年五月帝年十九而崩葬之恭陵。

    在位一年○五月天元殂以天元皇後之父楊堅輔政。

    襲封隋國公也) (辛醜) 周改大定(正月改元二月禅于隋) 右宇文周(五主共二十五年) ⊙隋高祖文皇帝名堅(小字那羅延。

    本弘農華陰人也。

    其先漢太尉楊震之後八世孫[築/心]仕燕。

    北平太守元壽仕魏。

    武川司馬惠[嘏-(巨-匚)+幾]太原太守烈平原太守定遠真隋國公忠生帝堅。

    相周封隋王。

    大定元年受周禅。

    八年廢梁。

    九年平陳。

    天下一統克儉為良主。

    都于龍首山。

    故長安也。

    仁壽四年太子廣弑之。

    壽六十四。

    葬之太陵。

    在位二十三年) 改年開皇。

     (壬寅) 上殂太子立○設無礙會舍身。

     (癸卯) 後主叔寶改元至德(字元秀。

    小字黃奴。

    宣之長子。

    即位荒淫酒色。

    禍亂非常。

    後與張麗華孔貴嫔逃入宮井。

    隋文廢為長城公。

    至仁壽四年癸亥十一月壬子。

    終于洛陽。

    壽五十二歲。

    在位六年) (甲辰) 隋初行甲子曆。

     (丙午) 後梁琮(字溫文。

    巋太子。

    寬仁大度。

    博學善射。

    即位改元廣運。

    後其叔安平王岩擁江陵。

    仕庶奔陳。

    琮時朝隋。

    隋乃廢琮為莒國公。

    在位二年而梁絕矣) (丁未) 改祯明。

     (己酉) 右陳五主三十三年(而隋并之)後梁三主三十四年(而隋并之) (庚戌) 隋文帝開皇十年。

     ⊙序曰。

    天命有隋膺斯五運。

    帝君榮祐宅此九州。

    所以誕育之初神光洞發。

    君臨已後靈瑞競臻。

    故使天兆龜文水浮五色。

    地開泉醴山響萬年。

    雲慶露甘珠明石變。

    聾聞瞽視啞語躄行。

    禽獸見非常之祥。

    草木呈難紀之瑞。

    是知昔聞七寶匪局金輪。

    今則神異四時遍知玉燭。

    往以赤若之歲黃屋馭宸。

    土制水行。

    興廢毀之佛日。

    火乘木運。

    啟嘉号于開皇。

    高祖以周靖帝大定二年。

    黃龍降于舊第。

    卿雲見于城闉。

    二月十三日。

    周以帝祚歸禅在隋。

    景命既臨服黃簪皂。

    廢(周六)官依漢三省。

    佛日還曜法水潛通。

    其冬有周沙門赍西域梵經二百餘部膺期而至。

    下敕所司訪人翻譯。

    開皇二年仲春之月便就宣傳。

    季夏诏。

    以龍首之山川原秀麗卉木滋阜宜建都邑。

    凡城殿門縣園寺。

    皆以大興為額。

    三寶慈化自此而興。

    萬國仁風緣茲遠大。

    伽藍郁峙法宇交臨。

    開士肩聯信心踵接。

    及仁壽啟号寶塔是興。

    百有餘州皆陳瑞應。

    于斯時也。

    四海靜浪九州無塵。

    大度僧尼将三十萬。

    崇緝寺宇向有五千。

    翻譯道俗二十四人。

    所出經論垂五百卷。

    及炀帝嗣箓蔔宅東都。

    仍于洛濱上林園置翻經館。

    四事供養無乏于時。

    今叙一朝兩代三十七年祖師顧儒高僧法匠十有五人。

    顯大隋我教之隆盛焉。

     ⊙(辛亥) 法師昙延。

    姿度環異身長九尺六寸。

    垂手過膝目光外射。

    才望與惠遠相捋。

    述諸經義疏。

    議者謂标舉綱目遠不逮延。

    文句惬當延不逮遠。

    齊太祖從之問道給月俸。

    會周使周弘正來聘。

    大臣舉延接伴。

    弘正恃才氣出人上。

    見延悠然意消。

    及還求延畫像并所著疏論而歸。

    帝益重之。

    進位昭玄上統。

    周武廢教。

    延遁入太行山。

    及隋受禅。

    即日削發。

    以沙門谒見。

    文帝大悅下書複教。

    久之歲旱。

    有旨命延率衆祈雨。

    雨不降。

    帝問故。

    對曰。

    事由一二。

    帝遣京尹蘇成問一二之意。

    延曰。

    陛下躬萬機之政。

    群臣緻股肱之力。

    雖通治體然俱愆玄化。

    欲雨不雨。

    事由一二也。

    帝識其意。

    敕有司擇日于正殿設儀。

    命延授以八戒。

    群臣以次受訖。

    方炎威如焚而大雨沛然傾注。

    帝悅。

    自是延每入朝。

    必親手奉禦馔供之。

    臨終以表辭帝托以外護。

    帝哭之哀甚。

    葬日百僚缟素送之。

    内史薛道衡文祭。

    略曰。

    往逢道喪玄綱落紐。

    栖心幽岩确乎不拔。

    高位厚祿不能回其慮。

    嚴威峻法不足懼其心。

    經行宴坐夷險莫二。

    戒德威儀始終如一。

    聖皇啟運像法再興。

    卓爾缁衣郁為稱首。

    屈宸極之重。

    申師資之義。

    三寶由之弘護。

    二谛藉以宣揚。

    信足以追蹤澄什超邁安遠矣。

     ⊙(壬子) 釋尼智仙者。

    河東蒲阪劉氏女也。

    少出家有戒行。

    長通禅觀。

    時言吉兇成敗。

    事莫不奇驗。

    居般若寺。

    會文帝生于寺。

    方季夏盛暑。

    乳母遽扇之。

    帝寒甚。

    幾絕不能啼。

    左右大驚。

    尼就視之曰。

    兒天佛所祐。

    宜勿憂也。

    即舉之呼曰。

    那羅延。

    因以為小字抱詣太祖。

    語曰。

    兒來處絕倫。

    俗家穢雜不宜留。

    請為養之。

    太祖遂割宅為小門通寺以鬼委仙視育。

    後皇妣來抱。

    忽見兒為龍驚堕于地。

    仙失聲曰。

    奚為觸損我兒。

    令晚得天下。

    及帝稍長。

    仙密告之曰。

    汝後大貴。

    當自東方來。

    佛法時滅賴汝而興。

    及周武廢教仙隐其家。

    内着法衣戒行彌笃。

    至是帝果自山東來入為天子。

    大興釋氏。

    仙前此而卒。

    帝對群臣稱阿阇黎以為口實。

    又雲。

    朕興由佛法。

    而好食麻豆。

    前身定從道人中來。

    少時在寺長育。

    至今樂聞鐘磬之聲。

     ⊙是年關輔旱。

    帝引民就食洛州。

    先是律師靈藏者。

    帝為布衣交。

    至是命藏陪駕。

    既而趣向藏者極盛。

    帝聞之手敕曰。

    弟子是俗人天子。

    律師是道人天子。

    有樂離俗者任師度之。

    藏由是度人前後數萬。

    間有谮之者。

    帝曰。

    律師化人為善。

    弟子禁人為惡。

    言雖有異意則無殊。

     ⊙是年李士謙卒。

    士謙字約。

    少喪父。

    事母以孝聞。

    其族長伯玚每歎曰。

    此子吾家顔子也。

    善天文術數。

    自以少孤未嘗飲酒食肉。

    如此積三十年。

    雅好舉止約以戒定。

    有謂其修陰德。

    士謙笑曰。

    夫陰德其猶耳鳴。

    唯己知之。

    人無得而知者。

    今吾所作仁者皆知。

    何陰德之有。

    最善玄言。

    客有疑佛報應之說。

    士謙喻之曰。

    積善餘慶積惡餘殃。

    豈非休咎之征耶。

    佛曰。

    輪轉五道無複窮已。

    而賈誼亦雲。

    千變萬化未始有極。

    至若鮌為黃熊。

    杜宇為鶗[夬  鳥]。

    褒君為龍牛哀為虎。

    君子為鹄。

    小人為猿。

    彭生為豕。

    如意為犬。

    黃母為鼋。

    宣武為鼈。

    鄧艾為牛。

    徐伯為魚。

    羊祜前身李氏子。

    此皆佛家變異形報之驗。

    客人曰。

    邢子才雲。

    世有松柏化為樗栎。

    仆以為然。

    士謙曰。

    此不類之談也。

    變化皆由心業。

    豈關木乎。

    又問三教優劣。

    士謙曰。

    佛日也。

    道月也。

    儒五星也。

    客不能難而去。

     論曰。

    北史史官蔣沈等。

    記李君之事。

    詳悉如此。

    豈非心懷佛德盡已之誠不敢欺[言  末]後之來者欤。

    士謙以日月星方三教。

    然乍觀似有優劣。

    至若照明世界運轉生靈。

    則一德也。

    是三者阙一則安立不成。

    故易曰。

    乾道變化各正性命。

    賢哉李君。

    吾見其深于性命之大原也。

     ⊙(癸醜) 二祖惠可大師。

    示寂于開皇十三年三月十六日也。

    師虎牢人。

    少博極群書尤精玄理。

    及覽佛經超然自得。

    遂出家依龍門香山寶靜禅師得度具戒。

    年甫四十。

    忽一日定中神告曰。

    将證聖果無滞于此。

    須臾頓覺頭痛如刺。

    欲行求治。

    空中有聲曰。

    此換骨耳。

    非常痛也。

    因以告師。

    師視其頂。

    有五峰隆起。

    乃曰。

    神既助汝。

    可行求道。

    吾聞天竺達磨近至少林。

    宜往依之。

    師至少林投機授法。

    語載達磨章中。

    及少林歸寂。

    師繼闡玄化。

    嘗至北齊遇一居士。

    不言姓氏。

    且曰。

    弟子身纏風恙。

    請師忏罪。

    師曰。

    将罪來與汝忏。

    居士良久曰。

    覓罪了不可得。

    師曰。

    與汝忏罪竟。

    宜依佛法僧住。

    曰今見師已知是僧。

    未審何名佛法。

    師曰。

    是心是佛。

    是心是法。

    法佛無二。

    僧寶亦然。

    曰今日始知罪性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間。

    其心亦然。

    佛法無二也。

    師器之。

    即為剃發雲。

    是吾寶也。

    宜名僧璨。

    授具戒畢乃告之曰。

    達磨大師來自天竺。

    以正法眼藏密授于吾。

    吾今付汝并達磨信依。

    汝當護持無令斷絕。

    聽吾偈曰。

    本來緣有地。

    因地種花生。

    本來無有種。

    花亦不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