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祖曆代通載卷第十一

關燈
日。

    大集群臣。

    詳鸾上論。

    以為傷蠹道法不惬本圖。

    火焚而已。

    論具如弘明集。

    周大夫甄鸾者寔高識君子也。

    弗知懼大敵而勇于小敵者焉。

    王令詳定二教優劣。

    直以正見剖析。

    無使遍意在懷。

    而着此論褒貶臧否。

    詩曰。

    豈弟君子求福不回。

    其此之謂夫。

    傷哉火矣。

     ⊙又上道安所著二教論二十篇。

    帝詳審諸以問朝宰。

    無有抗者。

    遂寝其事。

    其論略曰。

    煉心之術名三乘。

    内教也。

    救形之術名九流。

    外教也。

    道無别教即在儒流。

    漢書藝文志曰。

    儒家者流蓋出于司徒之官。

    助人君順陰陽。

    明教化者也。

    遊文于六經之中。

    留意于五德之際。

    祖述堯舜憲章文武。

    宗師仲尼。

    其道最高也。

    道家者流蓋出史官。

    清虛以自守。

    卑弱以自持。

    此君人者面南之術。

    合于堯之克讓易之謙謙。

    是其所長也。

    陰陽家者流蓋出于羲和之官。

    敬順昊天曆象日月敬授民時。

    此其所長也。

    法家者流蓋出理官。

    信當辟罰以輔禮制。

    易曰。

    先王以明罰勸政。

    此其所長也。

    名家者流蓋出于禮官。

    古者名位不同禮亦數異。

    孔子曰。

    必也正名乎。

    名不正則言不順。

    言不順則事不成。

    此其所長也。

    墨家者流蓋出清廟之官。

    茅屋采椽。

    是以貴儉。

    養三老五更。

    是以墨兼愛。

    選士大射。

    是以上賢。

    宗祀嚴父。

    是以有鬼。

    此其所長也。

    縱橫家者流蓋出于行人之官。

    孔子曰。

    誦詩三百。

    使于四方不能專對。

    雖多亦奚以為。

    又使乎使乎。

    言其當權受制宜受命而不受詞。

    此其所長也。

    雜家者流蓋出于議官。

    兼儒墨含名法。

    知國體之有此。

    見王制無不貫之。

    此其所長也。

    農家者流蓋出于農稷之官。

    播五谷勸耕桑以足衣食。

    故八政曰。

    一曰食。

    二曰貨。

    此其所長也。

    若派而别之則應有九。

    若總而合之則同屬儒宗。

    其論文之作内外該括。

    文詞峭拔義理淳簡。

    誠可敬也。

     (庚寅) 齊改武平。

     (壬辰) 周改建德。

     (甲午) 周廢釋。

    建德三年五月十七日。

    周武終成妒忌信張賓之議。

    欲偏廢釋教。

    因大集百僚命沙門與道士辯優劣。

    預令張賓之飾詭辭以挫釋子。

    冀即其義負而擠之。

    于時法師知[炫-ㄙ+ㄥ]對帝抗酬。

    辭吐精壯。

    帝意賓不能制。

    即逞天威垂難辭。

    左右叱炫聽制旨。

    炫安詳應對。

    陳義益高。

    陪位大臣莫不動容欽歎。

    帝不能屈。

    明日诏下。

    遂兼道教罷之。

     (丙申) 齊改隆化(周兵陷并州。

    上走邺。

    傳位太子恒) (子酉) 周伐齊至邺。

    齊王緯走獲之封為溫國公幼主恒改承化(與後主俱走青州。

    周兵執之。

    國已) 右高齊五主二十八年宇文周并之。

     ⊙(戊戌) 周武承光二年。

    滅北齊據邺都。

    用韋孝寬楊堅等眷東平高氏。

    召前修大德并赴殿下。

    帝登座序廢立義。

    其略曰。

    六經儒教禮義忠孝。

    于世有宜。

    故須存立。

    且真佛無相遙敬表心。

    佛經廣歎崇建浮圖徒廢民财。

    凡是經像皆毀滅之。

    一切僧尼并令還俗。

    朕意如此。

    諸大德謂理何如。

    于時沙門大統五百餘人。

    鹹以王威震赫決谏難從。

    關内已除。

    義非孤立。

    衆各默然。

    下敕催答。

    并相顧無色。

    俯首垂淚。

    于時有沙門惠遠者。

    姓王氏。

    乃昙始和上之門資也。

    聲名光價。

    乃自惟曰。

    佛法之寄四衆是依。

    豈以杜言謂能通理。

    遂排衆出對曰。

    陛下統臨大域得一居尊。

    随俗緻詞憲章三教。

    诏雲。

    真佛無相誠如天旨。

    但耳目生靈賴聞經佛藉像表真。

    今若廢之無以興敬。

    帝曰。

    虛空真佛鹹自知之。

    何假經像。

    遠曰。

    漢明已前經像未至此土。

    含生何故不知虛空是佛。

    帝時無答。

    遠曰。

    若不藉經教自知有法者。

    三皇以前未有文字。

    人應自知有五常等法。

    當時諸人何故但識其母不識其父同于禽獸。

    帝又無語。

    遠曰。

    若以形像無情事之無福故須廢者。

    則國家七廟豈是有情而妄相尊事。

    帝又不答。

    乃曰。

    佛經外國之法。

    此國不須。

    國家七廟上代所立。

    朕亦不以為是。

    将同廢之。

    遠曰。

    若以外國之經非此用者。

    仲尼所說出自魯國。

    秦晉之地亦應廢而不行。

    又以七廟為非将亦廢者。

    則是不尊祖考。

    祖考不尊則昭穆失序。

    昭穆失序則五經無用。

    前存儒教其義安立。

    若是則三教同廢。

    将何治國。

    帝曰。

    魯邦之與秦晉封域乃殊。

    莫非王者一化。

    故不類佛經。

    七廟之難帝無以通。

    遠曰。

    若以秦魯同遵一化經義通行者。

    其震旦之與天竺國界雖殊。

    莫不同在閻浮四海之内輪王一化。

    何不遵佛經而令獨廢。

    帝又無答。

    遠曰。

    退僧還家崇孝養者。

    孔經亦雲。

    立身行道以顯父母。

    即是孝行。

    何必還家。

    帝曰。

    父母恩重交資色養。

    棄親向疏未成至孝。

    遠曰。

    若如是者陛下左右皆有二親。

    何不放之乃使長假五年不見父母。

    帝曰。

    朕亦依番上下得歸侍奉。

    遠曰。

    佛亦聽僧。

    冬夏随緣修道。

    春秋歸家侍養。

    故目連乞食饷母。

    如來檐棺臨葬。

    此理大通未可獨廢。

    帝又無答。

    遠抗聲曰。

    陛下今恃王力自在廢滅佛法。

    是邪見人。

    阿鼻地獄下揀貴賤。

    陛下何得不怖。

    帝悖然作色大怒。

    直視于遠曰。

    但令百姓得樂。

    朕亦不辭地獄諸苦。

    遠曰。

    陛下以邪法化人現種苦業。

    當共陛下同趣阿鼻。

    何處有樂可得。

    帝屈無對。

    所圖意盛更無所答。

    但雲。

    僧等且還。

    有司錄取論僧姓字。

    帝已行虐。

    師知時不濟。

    隐居楚澤青蓮山養道。

    造涅槃等疏。

    有擲筆淩空之驗。

    武既怒佛道二宗俱被廢滅。

    東川寺觀凡四萬餘區。

    并賜王公。

    僧道三百萬人悉充軍民。

    财産并收入官。

    帝以為得志焉。

    傷哉。

     ⊙法師靜藹者。

    聞诏下慨然曰。

    食周之粟而忘其事。

    謂之忠乎。

    即詣阙奉表求見。

    武帝許之。

    及引對極陳毀教禍福報應之事。

    指證明白。

    帝為改容。

    顧業已成。

    既行之诏不可返。

    因謝遣之。

    藹退而泣曰。

    大教阨塞。

    吾何忍見之。

    遂遁入終南山。

    帝尋欲官之遣衛士求藹。

    藹聞徙入太一曰。

    衛士不獲而返。

    藹以法滅号泣七日夜聲不絕。

    撰三寶錄二十卷。

    假設主賓抑揚飛伏。

    廣羅文義弘贊大乘。

    并錄見聞事實藏諸岩洞。

    庶後代之再興耳。

    尋告弟子曰。

    吾生無補于世。

    将事舍身。

    衆号泣不許。

    因令侍者出山。

    藹瀝血書偈一篇。

    遂坐磐石留一内衣自條其肉布于石上。

    引腸胃挂于松枝。

    五髒皆外見。

    餘筋肉手足頭面呙拆都盡。

    以刀割心捧之而卒。

    侍者歸山。

    猶見捧心而坐。

    餘骸并無遺血。

    但見白乳傍流凝于石次。

    聞者靡不流涕。

    時年四十有五雲。

     (丁酉) 周武承光三年。

    既克齊改元宣政。

    帝疠疾稍作。

    五月一日歸長安延壽殿。

    疠甚。

    二十四日遷雲陽宮。

    六月一日。

    殂子赟立于同州○唐吏部尚書唐臨冥報記雲。

    自言外祖為隋仆射封齊公。

    親見文帝。

    問死還活者。

    初死見周武帝雲。

    為我上聞大隋天子。

    昔日與我共食倉庫。

    玉帛亦我儲之。

    我今為滅佛法受大極苦願帝為我助作功德也。

    帝以庫藏不敢私費。

    乃化天下人各一錢。

    為追福忏罪也。

     (戊戌) 周宣帝赟(字幹伯。

    武長子。

    即位未及年禅位太子。

    自稱天元皇帝。

    驕佚淫湎。

    改元大成。

    又改大象。

    年三十二崩葬定陵。

    在位一年) ⊙釋任道琳者。

    以學業淹博得近周武。

    議論二十餘日。

    酬酢七十番。

    周武窮極精思不能屈。

    嘗許以複教。

    會其崩不果。

    至是道琳伸請尤力。

    帝從之。

     (己亥) 周宣帝二月二十六日。

    诏曰。

    佛法弘大前古共崇。

    讵宜沉隐舍而不行。

    自今應王公下逮黎庶并宜修事。

    知朕意焉○四月二十六日。

    複诏曰。

    教義幽深神奇弘大。

    雖以廣開化儀通其修事。

    而崇奉之徒勿須剪發以乖大道。

    宜視菩薩儀範權服冠纓。

    所司條為儀注。

    于是琳等妙選舊沙門懿行貞粹聲望卓異者百二十人。

    入陟岵寺。

    仍舊住持。

     (庚子) 周靜帝衍更名闡(宣之長子大象即位。

    隋公楊堅修政。

    十二月封為隋國公。

    罷入市稅錢。

    複佛道二教。

    大定元年。

    孫位于隋。

    居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