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祖曆代通載卷第八
關燈
小
中
大
拔萃有八。
曰道生僧肇道融僧睿道恒僧影惠觀惠嚴等。
各有著述。
知别傳明。
可謂一時之盛千載光華。
又舉僧[契-大+石]為僧正。
以政僧事。
沙門惠睿精誠遠到。
随什傳寫。
每與睿言。
西方辭體特重文制。
其宮商體韻以入管弦。
為善。
凡觐王者必有贊德。
經偈皆其式也。
嘗歎曰。
吾着大乘阿毗昙非迦旃延比也。
時無深識者。
因凄然而止。
獨與秦王着實相論二卷。
秦王機政之暇。
躬與什對譯。
尋覽舊經多所纰缪。
什厘正之。
嘗講經草堂寺。
及朝臣沙門數千衆肅容觀聽。
一日王謂什曰。
法師才明超悟海内無雙。
可使法種不嗣哉。
遂以宮嫔十人逼令受之。
什亦自謂。
每講有二小兒。
登吾肩欲障也。
自是不住僧房。
别立廨舍。
諸僧有效之者。
什聚針盈缽謂曰。
若相效能食此者乃可畜室耳。
舉已進針如常膳。
諸僧愧止初在龜茲。
鄰國諸王會同。
每請什說法。
必跪伏座前命什踐肩而登座。
嘗與母谒大月氏國北山尊者。
北山謂其母曰。
善護此沙彌。
年三十五。
毗尼無缺。
度人如優波鞠多。
不爾正俊法師耳。
杯渡比在彭城。
聞什入關。
歎曰。
吾與此子戲别三百年矣。
相見杳然未期。
遲于來世耳。
什嘗升座。
每曰。
譬如臭泥中生蓮華。
但取其華勿取臭泥也。
居秦才九年而疾。
口出三番神咒令外國弟子誦之。
以自救。
未及緻力轉覺危殆。
于是力疾集衆告别曰。
因法相逢殊未盡心。
方複後世。
恻怆可言。
自以闇短謬充傳譯。
所出經論。
唯十誦律未及删繁。
若義契佛心焚身之日舌不焦壞。
言訖而逝。
阇維日舌果若紅蓮色而不壞雲。
論曰。
漢光武生于南陽。
而南陽無賤士。
羅什至關中而奇才畢集經稱。
聖賢出世。
皆有因中同行開士。
随從下生以佐佑其化。
信不誣矣。
方魏晉以來大法草昧。
西域沙門至者。
例以神迹顯化中國。
雖有奇傑閑出。
然多囿情外學。
迨什公之來然後大法淵源始淳。
學者得以盡心方等而蔑視老莊。
蓋什公有力于法門。
豈小補哉。
特以宿障之累。
緻其居關中才九年所蘊十未行一而不克壽。
秦王有緻什之功而弗能成其美。
嗚呼使什公峻德梵行副其所蘊。
獲永天年以光大教之序。
雖彌勒出世。
尚何加焉。
⊙法師道[契-大+石]。
以奉律精苦。
為秦王所重。
自什公入關。
僧尼以萬數。
頗多愆濫。
秦王患之。
遂置僧正。
下诏曰。
大法東遷于今為極。
僧尼寖多宜設綱領。
宣授遠視以濟頹緒。
[契-大+石]法師早有學誼。
晚以德稱。
可為國僧正。
給輿吏力資侍中秩。
傳诏羊車各二人。
又以僧遷禅惠為悅衆。
以法欽惠斌為僧錄。
班秩有差。
尋加親信仗身白從各三十人。
⊙時師子國有婆羅門。
号聰明。
為異道之宗。
聞什在關中。
馱其書至。
乞與僧辨論。
關中沙門相視缺然。
什謂法師道融曰。
子可以當之。
融顧外道經書未讀。
乃密使人錄其書目。
一覽即誦。
克日議論。
秦主與公卿大集。
婆羅門以能博觀為誇。
融數其書并秦地經史三倍之。
什乘勝嘲曰。
卿乃未聞秦有博學者乎。
敢輕遠來。
于是婆羅門愧服再拜融足下而去。
⊙法師道恒。
幼事後母以孝聞。
母亡去為沙門。
從什公遊。
什愛其才。
與道标齊名。
秦主雅聞二人有經綸術業。
令尚書姚顯宣旨敦勉罷道輔政。
恒标抗表陳情。
略曰漢光武成嚴陵之節。
魏文帝全管甯之高。
陛下天縱之聖。
議論每欲遠輩堯舜。
今乃冠巾兩道人。
反在光武魏文之下。
主複命什[契-大+石]等勉谕之。
必欲遂其心。
什[契-大+石]等奏章叙其事。
略曰。
惟聖人能通天下之志恒标業已毀除須發。
着不正之衣。
今使處簪紳之朝。
非其志也。
且大秦龍興異才輩出。
如恒标等未為卓越。
主又下書。
于是舉衆懇乞。
乃得寝。
恒歎曰。
名進真道之累。
乃與标去入琅邪山。
終世不出。
⊙法師僧睿。
幼有盛名。
及從羅什受業。
妙悟絕倫。
秦王嘗問司徒姚嵩曰。
睿公誰可比。
嵩曰。
未見歸宿及朝會公卿大集。
睿風神朗徹。
主指以謂嵩曰。
四海僧望也。
睿講成實論。
什公曰。
此诤論中有七處破毗昙。
子能辦乎。
睿舉以應問。
皆當其意。
什歎曰。
子真精識。
傳譯有賞音。
吾何恨焉。
⊙法師僧肇。
幼家貧。
為人傭書。
遂博觀子史。
尤善莊老。
蓋其粗也。
年二十為沙門。
名震三輔。
什公在姑臧。
肇走依之。
什與語驚曰。
法中龍象也。
及歸關中詳定經論。
四方學者輻湊而至。
設難交攻肇迎刃而解。
皆出意表。
着般若無知論。
什覽之曰。
吾解不謝子。
文當相揖耳。
傳其論至匡山。
劉遺民以似遠公。
公撫髀歎曰。
以為未嘗有也。
複着物不遷等論。
皆妙盡精微。
秦主尤重其筆劄。
敕傳布中外。
肇卒年三十有二。
當時惜其早世雲。
(辛醜) 涼呂隆改神鼎。
北涼沮渠蒙遜(臨松盧水胡人。
其先為兇奴。
遜後殺歆。
立于張掖。
治三十三年。
壽六十六。
改永安) 後燕慕容熙改光始。
(壬寅) 改元興。
南涼[仁-二+辱]檀(利鹿孤弟。
立十三年。
壽五十五。
改元弘昌) ⊙元興元年。
天竺弗多羅尊者至秦。
義學沙門數百人從之。
于中寺出十誦梵本。
什公翻譯。
及半而弗多卒。
會沙門昙摩流支至。
亦善毗尼。
匡山遠公聞而喜。
走書關中勸流支出其律足成之。
流支乃與什公續而終焉。
律儀大備自此而始。
⊙天竺尊者佛陀耶舍至姑臧。
聞什公受秦宮女。
歎曰。
什如好綿。
其可使入棘刺乎。
什聞耶舍為已遠來。
恐相失而返。
勸秦王迎之。
使至。
耶舍曰。
明旨遠降。
便當驿馳副檀越待士之勤。
脫如見禮羅什。
則貧道當在北山北矣。
使還。
王欽伫不已。
複遣使盡禮緻之。
耶舍乃肯來。
王郊迎。
别創精舍處之。
供設如王者。
耶舍一無所受。
時至分衛一食而已。
善毗婆沙論。
而髭赤。
時号赤髭毗婆沙。
後遊匡山為遠公所重。
躬自負鐵。
于紫霄峰頂鑄塔。
以如來真身舍利藏其中。
今存焉。
⊙(癸卯) 元興二年。
太尉桓玄久懷篡奪。
及升宰輔。
以震主之威下書。
令沙門緻拜君親。
玄與八座書。
重申何庾議沙門不敬王者。
以謂庾意在尊主而禮據未盡。
何出于偏信遂淪名體。
夫佛之為化。
雖誕以範浩推乎視聽之外。
以敬為本。
此處不異。
蓋所期者殊。
非恭敬宜廢也。
老子同王侯于三大。
原其所重皆在于資生通運。
豈獨以聖人在位而比稱二儀哉。
将以天地之大德曰生。
通生理物在乎王者。
故尊其神器而禮實惟隆。
豈是虛相崇重。
義在君禦而已。
沙門之所以生生資存。
亦日用于理命。
豈有受其德而遺其禮。
沾其惠而廢其敬哉。
于時尚書桓謙中書王谧等。
抗谏曰。
今沙門者意深于敬。
不以形屈為禮。
如育王禮比丘足。
魏文侯之揖幹木。
漢光武之遇子陵。
皆不令屈體。
況沙門之人也。
于是亟其書咨于遠公。
遠嘅然惜之曰。
悲夫斯乃交喪之所由。
千載之否運。
懼大法之将淪。
感往事之不忘。
故著論五篇究叙微意。
庶後之君子崇敬佛教者。
或詳覽焉。
⊙沙門不敬王者論在家第一。
原夫。
佛教所明。
大要以出處為異。
出處之人凡有四科。
其弘教通物。
則功侔帝王化兼治道。
至于感俗悟時。
亦無世不有。
但所遇有行藏。
故以廢興為隐顯耳。
其中可得論者。
請略而言之。
在家奉法則是順化之民。
情未變俗迹同方内。
故有天屬之愛奉主之禮。
禮敬有本。
遂因之而成教。
本其所因則功由在昔。
是故因親以教愛。
使民知有自然之恩。
因嚴以教敬。
使民知有自然之重。
二者之來。
實由冥應。
應不在今。
則宜尋其本。
故以罪對為刑罰。
使懼而後謹。
以天堂為爵賞。
使悅而後動。
此皆影響之報而明于教。
以因順為通而不革其自然也。
何者夫厚身存生。
以有封為滞累。
深固在我未忘。
方将以情欲為苑囿。
聲色為遊觀。
沉湎世樂不能自免而特出。
是故教之所檢。
以此為涯而不明其外耳。
其外未明則大同于順化。
故不可受其德而遺其禮。
沾其惠而廢其敬。
是故悅釋迦之風者。
辄先奉親而獻君。
變俗而投簪者。
必待命而順動。
若君親有疑則退求其志以俟同悟。
斯乃佛教之所以重資生助王化于治道者也。
論者立言之。
旨貌有所同。
故位夫内外之分。
以明在三之志。
略叙經意宣寄所懷。
沙門不敬王者論出家第二。
出家則是方外之賓。
迹絕于物。
其為教也。
達患累緣于有身。
不存身以息患。
知生生由于禀化。
不順化以求宗。
求宗不由于順化。
則不重運通之資。
息患不由于存身。
則不貴厚生之益。
此理之與形乖。
道之與俗反者也。
若斯人者因誓始于落簪。
立志形乎變服。
是故凡在出家。
皆遁世以求其志。
變俗以達其道。
變俗則章服不得與世典同禮。
遁世則宜高尚其迹。
夫然故能拯溺俗于沈流。
拔幽根于重劫。
遠通三乘之津。
廣開天人之路。
如令一夫全德。
則道洽六親澤流天下。
雖不處王侯之位。
亦已協契皇極在宥生民矣。
是故内乖天屬之重。
而不違其孝。
外阙奉主之恭而
曰道生僧肇道融僧睿道恒僧影惠觀惠嚴等。
各有著述。
知别傳明。
可謂一時之盛千載光華。
又舉僧[契-大+石]為僧正。
以政僧事。
沙門惠睿精誠遠到。
随什傳寫。
每與睿言。
西方辭體特重文制。
其宮商體韻以入管弦。
為善。
凡觐王者必有贊德。
經偈皆其式也。
嘗歎曰。
吾着大乘阿毗昙非迦旃延比也。
時無深識者。
因凄然而止。
獨與秦王着實相論二卷。
秦王機政之暇。
躬與什對譯。
尋覽舊經多所纰缪。
什厘正之。
嘗講經草堂寺。
及朝臣沙門數千衆肅容觀聽。
一日王謂什曰。
法師才明超悟海内無雙。
可使法種不嗣哉。
遂以宮嫔十人逼令受之。
什亦自謂。
每講有二小兒。
登吾肩欲障也。
自是不住僧房。
别立廨舍。
諸僧有效之者。
什聚針盈缽謂曰。
若相效能食此者乃可畜室耳。
舉已進針如常膳。
諸僧愧止初在龜茲。
鄰國諸王會同。
每請什說法。
必跪伏座前命什踐肩而登座。
嘗與母谒大月氏國北山尊者。
北山謂其母曰。
善護此沙彌。
年三十五。
毗尼無缺。
度人如優波鞠多。
不爾正俊法師耳。
杯渡比在彭城。
聞什入關。
歎曰。
吾與此子戲别三百年矣。
相見杳然未期。
遲于來世耳。
什嘗升座。
每曰。
譬如臭泥中生蓮華。
但取其華勿取臭泥也。
居秦才九年而疾。
口出三番神咒令外國弟子誦之。
以自救。
未及緻力轉覺危殆。
于是力疾集衆告别曰。
因法相逢殊未盡心。
方複後世。
恻怆可言。
自以闇短謬充傳譯。
所出經論。
唯十誦律未及删繁。
若義契佛心焚身之日舌不焦壞。
言訖而逝。
阇維日舌果若紅蓮色而不壞雲。
論曰。
漢光武生于南陽。
而南陽無賤士。
羅什至關中而奇才畢集經稱。
聖賢出世。
皆有因中同行開士。
随從下生以佐佑其化。
信不誣矣。
方魏晉以來大法草昧。
西域沙門至者。
例以神迹顯化中國。
雖有奇傑閑出。
然多囿情外學。
迨什公之來然後大法淵源始淳。
學者得以盡心方等而蔑視老莊。
蓋什公有力于法門。
豈小補哉。
特以宿障之累。
緻其居關中才九年所蘊十未行一而不克壽。
秦王有緻什之功而弗能成其美。
嗚呼使什公峻德梵行副其所蘊。
獲永天年以光大教之序。
雖彌勒出世。
尚何加焉。
⊙法師道[契-大+石]。
以奉律精苦。
為秦王所重。
自什公入關。
僧尼以萬數。
頗多愆濫。
秦王患之。
遂置僧正。
下诏曰。
大法東遷于今為極。
僧尼寖多宜設綱領。
宣授遠視以濟頹緒。
[契-大+石]法師早有學誼。
晚以德稱。
可為國僧正。
給輿吏力資侍中秩。
傳诏羊車各二人。
又以僧遷禅惠為悅衆。
以法欽惠斌為僧錄。
班秩有差。
尋加親信仗身白從各三十人。
⊙時師子國有婆羅門。
号聰明。
為異道之宗。
聞什在關中。
馱其書至。
乞與僧辨論。
關中沙門相視缺然。
什謂法師道融曰。
子可以當之。
融顧外道經書未讀。
乃密使人錄其書目。
一覽即誦。
克日議論。
秦主與公卿大集。
婆羅門以能博觀為誇。
融數其書并秦地經史三倍之。
什乘勝嘲曰。
卿乃未聞秦有博學者乎。
敢輕遠來。
于是婆羅門愧服再拜融足下而去。
⊙法師道恒。
幼事後母以孝聞。
母亡去為沙門。
從什公遊。
什愛其才。
與道标齊名。
秦主雅聞二人有經綸術業。
令尚書姚顯宣旨敦勉罷道輔政。
恒标抗表陳情。
略曰漢光武成嚴陵之節。
魏文帝全管甯之高。
陛下天縱之聖。
議論每欲遠輩堯舜。
今乃冠巾兩道人。
反在光武魏文之下。
主複命什[契-大+石]等勉谕之。
必欲遂其心。
什[契-大+石]等奏章叙其事。
略曰。
惟聖人能通天下之志恒标業已毀除須發。
着不正之衣。
今使處簪紳之朝。
非其志也。
且大秦龍興異才輩出。
如恒标等未為卓越。
主又下書。
于是舉衆懇乞。
乃得寝。
恒歎曰。
名進真道之累。
乃與标去入琅邪山。
終世不出。
⊙法師僧睿。
幼有盛名。
及從羅什受業。
妙悟絕倫。
秦王嘗問司徒姚嵩曰。
睿公誰可比。
嵩曰。
未見歸宿及朝會公卿大集。
睿風神朗徹。
主指以謂嵩曰。
四海僧望也。
睿講成實論。
什公曰。
此诤論中有七處破毗昙。
子能辦乎。
睿舉以應問。
皆當其意。
什歎曰。
子真精識。
傳譯有賞音。
吾何恨焉。
⊙法師僧肇。
幼家貧。
為人傭書。
遂博觀子史。
尤善莊老。
蓋其粗也。
年二十為沙門。
名震三輔。
什公在姑臧。
肇走依之。
什與語驚曰。
法中龍象也。
及歸關中詳定經論。
四方學者輻湊而至。
設難交攻肇迎刃而解。
皆出意表。
着般若無知論。
什覽之曰。
吾解不謝子。
文當相揖耳。
傳其論至匡山。
劉遺民以似遠公。
公撫髀歎曰。
以為未嘗有也。
複着物不遷等論。
皆妙盡精微。
秦主尤重其筆劄。
敕傳布中外。
肇卒年三十有二。
當時惜其早世雲。
(辛醜) 涼呂隆改神鼎。
北涼沮渠蒙遜(臨松盧水胡人。
其先為兇奴。
遜後殺歆。
立于張掖。
治三十三年。
壽六十六。
改永安) 後燕慕容熙改光始。
(壬寅) 改元興。
南涼[仁-二+辱]檀(利鹿孤弟。
立十三年。
壽五十五。
改元弘昌) ⊙元興元年。
天竺弗多羅尊者至秦。
義學沙門數百人從之。
于中寺出十誦梵本。
什公翻譯。
及半而弗多卒。
會沙門昙摩流支至。
亦善毗尼。
匡山遠公聞而喜。
走書關中勸流支出其律足成之。
流支乃與什公續而終焉。
律儀大備自此而始。
⊙天竺尊者佛陀耶舍至姑臧。
聞什公受秦宮女。
歎曰。
什如好綿。
其可使入棘刺乎。
什聞耶舍為已遠來。
恐相失而返。
勸秦王迎之。
使至。
耶舍曰。
明旨遠降。
便當驿馳副檀越待士之勤。
脫如見禮羅什。
則貧道當在北山北矣。
使還。
王欽伫不已。
複遣使盡禮緻之。
耶舍乃肯來。
王郊迎。
别創精舍處之。
供設如王者。
耶舍一無所受。
時至分衛一食而已。
善毗婆沙論。
而髭赤。
時号赤髭毗婆沙。
後遊匡山為遠公所重。
躬自負鐵。
于紫霄峰頂鑄塔。
以如來真身舍利藏其中。
今存焉。
⊙(癸卯) 元興二年。
太尉桓玄久懷篡奪。
及升宰輔。
以震主之威下書。
令沙門緻拜君親。
玄與八座書。
重申何庾議沙門不敬王者。
以謂庾意在尊主而禮據未盡。
何出于偏信遂淪名體。
夫佛之為化。
雖誕以範浩推乎視聽之外。
以敬為本。
此處不異。
蓋所期者殊。
非恭敬宜廢也。
老子同王侯于三大。
原其所重皆在于資生通運。
豈獨以聖人在位而比稱二儀哉。
将以天地之大德曰生。
通生理物在乎王者。
故尊其神器而禮實惟隆。
豈是虛相崇重。
義在君禦而已。
沙門之所以生生資存。
亦日用于理命。
豈有受其德而遺其禮。
沾其惠而廢其敬哉。
于時尚書桓謙中書王谧等。
抗谏曰。
今沙門者意深于敬。
不以形屈為禮。
如育王禮比丘足。
魏文侯之揖幹木。
漢光武之遇子陵。
皆不令屈體。
況沙門之人也。
于是亟其書咨于遠公。
遠嘅然惜之曰。
悲夫斯乃交喪之所由。
千載之否運。
懼大法之将淪。
感往事之不忘。
故著論五篇究叙微意。
庶後之君子崇敬佛教者。
或詳覽焉。
⊙沙門不敬王者論在家第一。
原夫。
佛教所明。
大要以出處為異。
出處之人凡有四科。
其弘教通物。
則功侔帝王化兼治道。
至于感俗悟時。
亦無世不有。
但所遇有行藏。
故以廢興為隐顯耳。
其中可得論者。
請略而言之。
在家奉法則是順化之民。
情未變俗迹同方内。
故有天屬之愛奉主之禮。
禮敬有本。
遂因之而成教。
本其所因則功由在昔。
是故因親以教愛。
使民知有自然之恩。
因嚴以教敬。
使民知有自然之重。
二者之來。
實由冥應。
應不在今。
則宜尋其本。
故以罪對為刑罰。
使懼而後謹。
以天堂為爵賞。
使悅而後動。
此皆影響之報而明于教。
以因順為通而不革其自然也。
何者夫厚身存生。
以有封為滞累。
深固在我未忘。
方将以情欲為苑囿。
聲色為遊觀。
沉湎世樂不能自免而特出。
是故教之所檢。
以此為涯而不明其外耳。
其外未明則大同于順化。
故不可受其德而遺其禮。
沾其惠而廢其敬。
是故悅釋迦之風者。
辄先奉親而獻君。
變俗而投簪者。
必待命而順動。
若君親有疑則退求其志以俟同悟。
斯乃佛教之所以重資生助王化于治道者也。
論者立言之。
旨貌有所同。
故位夫内外之分。
以明在三之志。
略叙經意宣寄所懷。
沙門不敬王者論出家第二。
出家則是方外之賓。
迹絕于物。
其為教也。
達患累緣于有身。
不存身以息患。
知生生由于禀化。
不順化以求宗。
求宗不由于順化。
則不重運通之資。
息患不由于存身。
則不貴厚生之益。
此理之與形乖。
道之與俗反者也。
若斯人者因誓始于落簪。
立志形乎變服。
是故凡在出家。
皆遁世以求其志。
變俗以達其道。
變俗則章服不得與世典同禮。
遁世則宜高尚其迹。
夫然故能拯溺俗于沈流。
拔幽根于重劫。
遠通三乘之津。
廣開天人之路。
如令一夫全德。
則道洽六親澤流天下。
雖不處王侯之位。
亦已協契皇極在宥生民矣。
是故内乖天屬之重。
而不違其孝。
外阙奉主之恭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