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祖曆代通載卷第六
關燈
小
中
大
海諸公。
虛負奇資終于不聞道。
不過為一俗士而死矣。
然則牟子賢矣哉。
惜其書不能備載。
聊取二十篇輔成通論。
大抵世之惑也者。
雖世尊在世。
尚莫能無。
矧今去聖逾二千載。
欲天下之廓廓皆正信。
其可得哉。
雖然是書正不可不以垂世也。
⊙漢書西域傳。
史官範晔論曰。
西域風土之載前史未聞也。
張骞懷緻遠之略。
班超奮封侯之志。
終能立功西遐羁服外域。
自兵威之所肅服。
财賂之所懷誘。
莫不獻方奇納愛質。
露頂肘行東向而朝天子。
故設戊巳之官分任其事。
建都護之帥總領其權。
其後甘英乃抵條支。
而曆安息臨海以望大秦。
拒五門陽關四萬餘裡。
靡不周盡焉。
若其境俗性習之優薄。
産載物類之區品。
川河障嶺之基源。
氣節涼暑之通隔。
梯山棧谷繩行沙渡之道。
身熱首痛風災鬼難之域。
莫不備寫情形審求根實。
至于佛道神化。
興自身毒。
而二漢方志莫有稱焉。
張骞但着地多暑濕乘象而戰。
班超雖列其奉浮圖不殺伐。
而精文善法導達之功。
靡所傳述。
予聞之說也。
其國則殷乎中土。
玉燭和氣靈聖之所降集。
賢懿之所挺生。
神迹詭異則理絕人區。
感驗明顯則事出天外。
而骞超無聞者。
豈非道秘往運數開叔葉乎。
不然何誣異之甚也。
漢自楚王英始盛齋戒之祀。
桓帝又修華蓋之飾。
将微義未譯而但神明之耶。
詳其清心釋累之訓。
空有兼遣之宗。
道書之流也。
且好仁惡殺蠲救崇善。
所以賢達君子多愛其法焉。
然好大不經奇谲無已。
雖鄒衍談夭之辯。
莊周蝸角之論。
尚未足以概其萬一。
又精靈起滅因報相尋。
若曉而昧者。
故通人多惑焉。
蓋導俗無方适物異會。
取諸同歸措夫疑說。
則大道通矣。
晔字蔚宗。
生晉末仕于宋。
凡史籍議論釋氏。
自晔而始。
⊙袁宏漢紀曰。
永平十一年。
浮屠者佛也。
西域天竺有佛道焉。
佛者漢言覺。
将覺悟群生也。
其教以修善慈心為主。
不殺生專務清淨。
其精者号為沙門漢言息心。
蓋息意去欲而歸于無為也。
又以為人死精神不滅。
随複受形。
生時所行善惡皆有報應。
故所貴行善修道。
以煉精神不已。
以至無為而得為佛也。
佛身長一丈六尺。
黃金色項中佩日月光。
變化無方無所不入。
故能化通萬物而大濟群生。
初明帝夢見金人長大項有日月光。
以問群臣。
或曰。
西方有神。
其名曰佛。
其形長大。
因遣使天竺問其道術。
圖其形像而還。
有經數千萬卷。
以虛無為宗。
包羅精粗無所不統。
善為宏闊遠大之言。
所求在一體之内。
所明在視聽之外。
世俗之人。
或以為虛誕。
然歸于玄微。
深遠難得而測。
故王公大人觀死生報應之際。
莫不矍然而自失焉。
本朝東坡居士曰。
此殆中國始知有佛時語也。
雖淺近大略具足矣。
野人得鹿。
正爾煮食之耳。
其後賣與市人。
遂入公庖中馔之百方。
然鹿之所以美。
未有絲毫加于煮食時也。
袁宏漢紀。
論佛世罕見全篇。
東坡大全集所載。
袁宏論佛說。
乃唐章瑰太子注漢書楚王英傳。
所引用漢紀者。
當以此全篇為正雲。
(甲戌) 改興平。
(乙亥) (谷一石二十五萬。
麥與豆一石。
各二十萬錢) (丙子) 改建安。
帝東歸洛。
(丁醜) (曹公遷都。
許昌。
以操為司空。
劉備為豫州牧)是年千歲寶掌和尚至自西土。
⊙(戊寅) 沙門康猛竺大力。
譯四谛及興起本行等經。
六部凡十一卷于洛陽。
(辛巳) (曹操與遠紹将顔良戰于官渡。
為關雲長走馬。
入寨刺殺顔良) (己醜) (吳周瑜破曹公于赤壁矣) ⊙第二十三祖鶴勒那者(勒那梵語。
鶴即華言。
以尊者出世常感群鶴戀慕故名)月氏國人也。
姓婆羅門。
父千勝。
母金光。
以無子故禱于七佛金幢。
即夢須彌山頂一神童持金環雲我來也。
覺而有孕。
年七歲遊行聚落。
睹民間淫祀。
乃入廟叱之曰。
汝妄興禍福幻惑于人。
歲費牲牢傷害斯甚。
言訖廟貌忽然而壞。
由是鄉黨謂之聖子。
年二十二出家。
三十遇摩拏羅尊者付法眼藏。
行化至中印度。
彼國王名無畏海。
崇信佛道。
尊者為說正法次。
王忽見二人绯素服拜尊者。
王問曰。
此何人也。
師曰。
此是日月天子。
吾昔曾為說法。
故來禮耳。
良久不見。
唯聞異香。
王曰。
日月國土總有多少。
尊者曰。
千釋迦佛所化世界。
各有迷盧日月。
我若廣說即不能盡。
王聞忻然。
時尊者演無上道度有緣衆。
以上足龍子早夭。
有兄師子。
博通強記。
事婆羅門。
厥師既逝弟複雲亡。
乃歸依于尊者。
而問曰。
我欲求道。
當何用心。
尊者曰。
汝欲求道無所用心。
曰既無用心誰作佛事。
尊者曰。
汝若有用即非功德。
汝若無作即是佛事。
經雲。
我所作功德而無我所故。
師子聞是言已。
即入佛惠。
時尊者忽指東北問雲。
是何氣象。
師子曰。
我見氣如白虹貫乎天地。
複有黑氣五道橫亘其中。
尊者曰。
其兆雲何。
曰莫可知矣。
尊者曰。
吾滅後五十年。
此天竺國當有難起嬰在汝身。
吾将滅矣。
今以法眼付囑于汝。
善自護持。
乃說偈曰。
認得心性時。
可說不思議。
了了無可得。
得時不說知。
師子比丘聞偈欣惬。
然未曉将罹何難。
尊者乃密示之。
言訖現十八變而歸寂。
阇維畢分舍利各欲興塔。
尊者複現空中而說偈曰。
一法一切法一切一法攝。
吾身非有無。
何分一切塔。
大衆聞偈遂不複分。
就馱都之場而建塔焉。
即後漢獻帝二十年己醜歲也。
⊙(丙申) ○道始作靈寶(張陵客蜀。
居鹄鳴山作此經。
又造章醮道書二十四卷。
以惑百姓。
陵傳子衡。
衡傳子魯。
自号三師。
結寇謀叛。
後曹操入蜀率衆降之。
黃衣始滅。
三張鬼法自茲始) (己亥) ○(正月魏王曹公薨。
子丕襲位。
三月改建康。
十月帝禅位于丕國号魏。
改元黃初。
封帝為山陽公。
四子俱列侯。
青龍三年山陽公方崩。
壽五十四。
以漢天子禮葬于禅陵) 東漢十二君。
一百九十五年。
三國(蜀吳附魏年紀)魏(五主王土德姓曹氏都于邺)雷氏曰(魏武文明齊芳高貴陳留歸晉。
五主四八) ⊙(庚子) 武帝操(字孟德。
沛國谯人也。
漢相國參之後。
為漢相破黃巾定天下。
自撰兵書三十卷。
又注孫子兵法。
漢封魏王。
壽六十六薨。
葬洛陽高陵)谥。
太祖武皇帝。
文帝丕(字子桓。
武帝子。
受漢禅即位。
丁未五月崩嘉福殿。
壽四十歲。
葬于首陵)改黃初。
治七年。
⊙(辛醜) 蜀(姓劉氏二主都于蜀)雷氏曰(蜀唯二主四十四年) 先主備(字玄德。
涿群人也。
漢景帝孫。
中山靖王勝之後。
三顧茅廬。
舉諸葛亮孔明為謀相。
關羽張飛為将。
立蜀三年崩永安宮。
葬惠陵。
壽六十三歲) 谥曰昭烈大帝(改年章武)吳(姓孫氏都金陵)雷氏曰(權亮休浩四主六二) ⊙(壬寅) 大帝權(字仲謀漢将軍堅之子。
蓋孫武子之後。
吳郡富春人。
黃龍元年春即正位于南郊。
遷都建業。
太元二年改神鳳。
夏四月薨壽七十一。
葬蔣陵) 谥大帝(改年黃武)治三十一年。
論曰。
自漢以來天下一統。
建安之後鼎峙始分。
袁曹競逐于中原。
劉孫分鹿于江峽。
五嶽塵擁九牧雲屯。
或二祀而啟帝圖。
或三分而陳霸業。
故使魏祖挾天子而令諸侯。
劉宗馮劍閣而規雍[啟-口+車]。
孫氏英略高枕長江。
橫武爪牙。
卧龍威力。
别據一域吞噬為心。
各跨疆場牙嚴關塞。
廣延俊又以佐股肱。
厚禮賢能賓為國寶。
良匠妙法複此徂來。
僧會适吳。
舍利耀靈于江左。
迦羅遊魏。
禁律創啟于洛都。
歸戒自此大行。
圖塔由斯特立。
譯人随俗仍彼方言。
出經逐時便題名目。
故有吳品蜀晉耀焉。
重疊再翻由此而始。
派流失譯良在于茲。
且三國峙居。
夫何西蜀一都。
獨無于代錄。
今大吳次紀。
而以魏朝道俗具列于左方雲。
(甲辰) 蜀後主禅(字公嗣。
先主子。
改元建興。
在位四十一年。
崩于洛矣。
魏青龍二年。
武侯卒。
景元四年降于魏。
蜀遂滅矣)
虛負奇資終于不聞道。
不過為一俗士而死矣。
然則牟子賢矣哉。
惜其書不能備載。
聊取二十篇輔成通論。
大抵世之惑也者。
雖世尊在世。
尚莫能無。
矧今去聖逾二千載。
欲天下之廓廓皆正信。
其可得哉。
雖然是書正不可不以垂世也。
⊙漢書西域傳。
史官範晔論曰。
西域風土之載前史未聞也。
張骞懷緻遠之略。
班超奮封侯之志。
終能立功西遐羁服外域。
自兵威之所肅服。
财賂之所懷誘。
莫不獻方奇納愛質。
露頂肘行東向而朝天子。
故設戊巳之官分任其事。
建都護之帥總領其權。
其後甘英乃抵條支。
而曆安息臨海以望大秦。
拒五門陽關四萬餘裡。
靡不周盡焉。
若其境俗性習之優薄。
産載物類之區品。
川河障嶺之基源。
氣節涼暑之通隔。
梯山棧谷繩行沙渡之道。
身熱首痛風災鬼難之域。
莫不備寫情形審求根實。
至于佛道神化。
興自身毒。
而二漢方志莫有稱焉。
張骞但着地多暑濕乘象而戰。
班超雖列其奉浮圖不殺伐。
而精文善法導達之功。
靡所傳述。
予聞之說也。
其國則殷乎中土。
玉燭和氣靈聖之所降集。
賢懿之所挺生。
神迹詭異則理絕人區。
感驗明顯則事出天外。
而骞超無聞者。
豈非道秘往運數開叔葉乎。
不然何誣異之甚也。
漢自楚王英始盛齋戒之祀。
桓帝又修華蓋之飾。
将微義未譯而但神明之耶。
詳其清心釋累之訓。
空有兼遣之宗。
道書之流也。
且好仁惡殺蠲救崇善。
所以賢達君子多愛其法焉。
然好大不經奇谲無已。
雖鄒衍談夭之辯。
莊周蝸角之論。
尚未足以概其萬一。
又精靈起滅因報相尋。
若曉而昧者。
故通人多惑焉。
蓋導俗無方适物異會。
取諸同歸措夫疑說。
則大道通矣。
晔字蔚宗。
生晉末仕于宋。
凡史籍議論釋氏。
自晔而始。
⊙袁宏漢紀曰。
永平十一年。
浮屠者佛也。
西域天竺有佛道焉。
佛者漢言覺。
将覺悟群生也。
其教以修善慈心為主。
不殺生專務清淨。
其精者号為沙門漢言息心。
蓋息意去欲而歸于無為也。
又以為人死精神不滅。
随複受形。
生時所行善惡皆有報應。
故所貴行善修道。
以煉精神不已。
以至無為而得為佛也。
佛身長一丈六尺。
黃金色項中佩日月光。
變化無方無所不入。
故能化通萬物而大濟群生。
初明帝夢見金人長大項有日月光。
以問群臣。
或曰。
西方有神。
其名曰佛。
其形長大。
因遣使天竺問其道術。
圖其形像而還。
有經數千萬卷。
以虛無為宗。
包羅精粗無所不統。
善為宏闊遠大之言。
所求在一體之内。
所明在視聽之外。
世俗之人。
或以為虛誕。
然歸于玄微。
深遠難得而測。
故王公大人觀死生報應之際。
莫不矍然而自失焉。
本朝東坡居士曰。
此殆中國始知有佛時語也。
雖淺近大略具足矣。
野人得鹿。
正爾煮食之耳。
其後賣與市人。
遂入公庖中馔之百方。
然鹿之所以美。
未有絲毫加于煮食時也。
袁宏漢紀。
論佛世罕見全篇。
東坡大全集所載。
袁宏論佛說。
乃唐章瑰太子注漢書楚王英傳。
所引用漢紀者。
當以此全篇為正雲。
(甲戌) 改興平。
(乙亥) (谷一石二十五萬。
麥與豆一石。
各二十萬錢) (丙子) 改建安。
帝東歸洛。
(丁醜) (曹公遷都。
許昌。
以操為司空。
劉備為豫州牧)是年千歲寶掌和尚至自西土。
⊙(戊寅) 沙門康猛竺大力。
譯四谛及興起本行等經。
六部凡十一卷于洛陽。
(辛巳) (曹操與遠紹将顔良戰于官渡。
為關雲長走馬。
入寨刺殺顔良) (己醜) (吳周瑜破曹公于赤壁矣) ⊙第二十三祖鶴勒那者(勒那梵語。
鶴即華言。
以尊者出世常感群鶴戀慕故名)月氏國人也。
姓婆羅門。
父千勝。
母金光。
以無子故禱于七佛金幢。
即夢須彌山頂一神童持金環雲我來也。
覺而有孕。
年七歲遊行聚落。
睹民間淫祀。
乃入廟叱之曰。
汝妄興禍福幻惑于人。
歲費牲牢傷害斯甚。
言訖廟貌忽然而壞。
由是鄉黨謂之聖子。
年二十二出家。
三十遇摩拏羅尊者付法眼藏。
行化至中印度。
彼國王名無畏海。
崇信佛道。
尊者為說正法次。
王忽見二人绯素服拜尊者。
王問曰。
此何人也。
師曰。
此是日月天子。
吾昔曾為說法。
故來禮耳。
良久不見。
唯聞異香。
王曰。
日月國土總有多少。
尊者曰。
千釋迦佛所化世界。
各有迷盧日月。
我若廣說即不能盡。
王聞忻然。
時尊者演無上道度有緣衆。
以上足龍子早夭。
有兄師子。
博通強記。
事婆羅門。
厥師既逝弟複雲亡。
乃歸依于尊者。
而問曰。
我欲求道。
當何用心。
尊者曰。
汝欲求道無所用心。
曰既無用心誰作佛事。
尊者曰。
汝若有用即非功德。
汝若無作即是佛事。
經雲。
我所作功德而無我所故。
師子聞是言已。
即入佛惠。
時尊者忽指東北問雲。
是何氣象。
師子曰。
我見氣如白虹貫乎天地。
複有黑氣五道橫亘其中。
尊者曰。
其兆雲何。
曰莫可知矣。
尊者曰。
吾滅後五十年。
此天竺國當有難起嬰在汝身。
吾将滅矣。
今以法眼付囑于汝。
善自護持。
乃說偈曰。
認得心性時。
可說不思議。
了了無可得。
得時不說知。
師子比丘聞偈欣惬。
然未曉将罹何難。
尊者乃密示之。
言訖現十八變而歸寂。
阇維畢分舍利各欲興塔。
尊者複現空中而說偈曰。
一法一切法一切一法攝。
吾身非有無。
何分一切塔。
大衆聞偈遂不複分。
就馱都之場而建塔焉。
即後漢獻帝二十年己醜歲也。
⊙(丙申) ○道始作靈寶(張陵客蜀。
居鹄鳴山作此經。
又造章醮道書二十四卷。
以惑百姓。
陵傳子衡。
衡傳子魯。
自号三師。
結寇謀叛。
後曹操入蜀率衆降之。
黃衣始滅。
三張鬼法自茲始) (己亥) ○(正月魏王曹公薨。
子丕襲位。
三月改建康。
十月帝禅位于丕國号魏。
改元黃初。
封帝為山陽公。
四子俱列侯。
青龍三年山陽公方崩。
壽五十四。
以漢天子禮葬于禅陵) 東漢十二君。
一百九十五年。
三國(蜀吳附魏年紀)魏(五主王土德姓曹氏都于邺)雷氏曰(魏武文明齊芳高貴陳留歸晉。
五主四八) ⊙(庚子) 武帝操(字孟德。
沛國谯人也。
漢相國參之後。
為漢相破黃巾定天下。
自撰兵書三十卷。
又注孫子兵法。
漢封魏王。
壽六十六薨。
葬洛陽高陵)谥。
太祖武皇帝。
文帝丕(字子桓。
武帝子。
受漢禅即位。
丁未五月崩嘉福殿。
壽四十歲。
葬于首陵)改黃初。
治七年。
⊙(辛醜) 蜀(姓劉氏二主都于蜀)雷氏曰(蜀唯二主四十四年) 先主備(字玄德。
涿群人也。
漢景帝孫。
中山靖王勝之後。
三顧茅廬。
舉諸葛亮孔明為謀相。
關羽張飛為将。
立蜀三年崩永安宮。
葬惠陵。
壽六十三歲) 谥曰昭烈大帝(改年章武)吳(姓孫氏都金陵)雷氏曰(權亮休浩四主六二) ⊙(壬寅) 大帝權(字仲謀漢将軍堅之子。
蓋孫武子之後。
吳郡富春人。
黃龍元年春即正位于南郊。
遷都建業。
太元二年改神鳳。
夏四月薨壽七十一。
葬蔣陵) 谥大帝(改年黃武)治三十一年。
論曰。
自漢以來天下一統。
建安之後鼎峙始分。
袁曹競逐于中原。
劉孫分鹿于江峽。
五嶽塵擁九牧雲屯。
或二祀而啟帝圖。
或三分而陳霸業。
故使魏祖挾天子而令諸侯。
劉宗馮劍閣而規雍[啟-口+車]。
孫氏英略高枕長江。
橫武爪牙。
卧龍威力。
别據一域吞噬為心。
各跨疆場牙嚴關塞。
廣延俊又以佐股肱。
厚禮賢能賓為國寶。
良匠妙法複此徂來。
僧會适吳。
舍利耀靈于江左。
迦羅遊魏。
禁律創啟于洛都。
歸戒自此大行。
圖塔由斯特立。
譯人随俗仍彼方言。
出經逐時便題名目。
故有吳品蜀晉耀焉。
重疊再翻由此而始。
派流失譯良在于茲。
且三國峙居。
夫何西蜀一都。
獨無于代錄。
今大吳次紀。
而以魏朝道俗具列于左方雲。
(甲辰) 蜀後主禅(字公嗣。
先主子。
改元建興。
在位四十一年。
崩于洛矣。
魏青龍二年。
武侯卒。
景元四年降于魏。
蜀遂滅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