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祖曆代通載卷第十二
關燈
小
中
大
帝曰。
所貴移災朕躬。
何疾之避。
遂吞之。
由是終帝世蝗不為害。
冬十二月癸酉。
诏曰。
有隋失道九服沸騰。
朕親總見戎緻茲明罰。
其有桀犬嬰此湯羅。
銜須義憤終乎握節。
各徇所奉鹹有可嘉。
日往月來逝川斯遠。
切恐九泉之下向淪鼎镬。
八難之間永纏冰炭。
愀然疚懷無忘興寝。
所以樹立福田濟其營魄。
可于建義以來交兵之處為義士兇徒殒身戎陣者各建寺刹招延勝侶。
望法鼓所振。
變災火于青蓮。
清梵所聞。
易苦海于甘露。
所司量定處所。
并立寺名支配僧徒。
及修院宇。
具于事條以聞。
稱朕矜哀之意。
仍命虞世南李伯樂褚遂良顔師古岑文本許敬宗朱子奢等。
為碑銘以紀功業(已上見舊史) (庚寅) ○禁笞背法。
十月天下斷獄。
死罪二十有九人。
東南薄海。
西極于嶺。
北窮玄塞。
戶不夜閉。
旅不赍糧。
取給于路。
米鬥三錢。
天下大治。
蠻夷君長衣冠帶刀宿衛。
帝喜謂群臣曰。
此魏征勸朕仁義之效也。
惜不令封德彜見之。
因追念初平天下時。
手誅千餘人不及享太平。
即以禦服施諸寺。
命僧禮忏薦擢焉。
(辛卯) 诏僧尼拜父母。
(壬辰) ○縱死囚四百還家。
⊙(癸巳) 七年。
三藏法師玄奘。
遊天竺求法。
達于王舍城。
奘生洛州偃師陳氏。
隋季出家具戒。
博貫經籍。
每慨前代譯經多所訛略。
志遊西土訪求異本以參訂焉。
以三年冬抗表辭帝。
制不許。
即私遁自原州出玉關抵高昌。
高昌王麴文泰奉奘行資。
護送達于罽賓。
從僧伽論師決俱舍因明。
大毗婆沙等論。
至大林國。
從婆羅門學中論及異道典籍。
時婆羅門七百餘歲。
至仆底國。
從伏光法師學對法宗顯理門等論。
至那伽羅國。
從月胄論師學衆事分毗婆沙。
至祿勒那國從阇那屈多三藏學經部毗婆沙及薩婆多部辨真等論。
至麴阇國從毗邪犀那三藏學二毗婆沙。
王有勝兵十萬雄冠西域。
奘與胡商八十許人渡殑伽河。
彼俗以人祀天。
奘與諸商被執。
以奘風度特異。
将戮以祭。
俄大風作塵沙漲天晝日晦暝。
彼衆震懼。
以奘為聖人。
遂釋之。
至中天竺。
遇大乘居士。
為奘開瑜伽師地。
即入王舍城。
彼預聞奘至。
具禮郊迎之。
安置那蘭陀寺。
寺七寶所成。
僧以萬數。
奘見上方戒賢論師。
時春秋一百有六。
道德為西土宗師。
号正法藏。
國主以十城租賦奉之。
奘啟以求法意。
賢咨嗟流涕曰。
吾頃疾病且死。
忽夢文殊大士謂吾曰。
汝未應厭世。
後三年震旦有大沙門。
從女受道。
自爾已來今三稔矣。
于是慰喜交集。
有同宿契焉。
奘見王。
王給象車從者三十輩。
日供上馔。
馔有龍腦香乳蘇蜜及大人米。
米香聞百步。
然國産不多。
唯君長與後。
及主法上德與焉。
奘寓其國。
從正法藏窮探大乘秘奧。
日益智證雲。
⊙(乙未) 九年十月法師玄琬卒于延興寺。
遺表陳。
聖帝明王賞罰三寶不濫痛愍。
沙門犯法不應與民同科。
乞付所屬以僧律治之。
并上安養論三德論各一卷。
帝嘉納。
有诏傷悼。
遣皇太子臨吊。
敕有司給葬具。
唐敕葬沙門由琬而始。
⊙十一月。
诏曰。
三乘結轍濟度為先。
八正歸依慈悲為主。
流智慧之海膏澤群生。
剪煩惱之林津梁品物。
任真體道理協至仁。
妙果勝因事符積善。
朕欽若金輪恭膺寶命。
至德之訓無遠不思。
大聖之規無幽不察。
欲使人免蓋纏。
家臻仁壽。
比緣喪亂僧徒減少。
華台寶塔窺戶無人。
绀發青蓮栉風沐雨。
眷言凋毀良用怃然。
其天下諸州有寺之處宜度僧尼。
數以三千為限。
其州有大小地有華夷。
當處所度多少有司詳定務取德業精明。
其往因減省還俗。
及私度白衣之徒。
若行業可稱通在取限。
必無人可取。
亦任其開數。
比聞多有僧徒溺于流俗。
或假托鬼神妄傳妖怪。
或謬稱醫巫左道求利。
或灼鑽膚體駭俗驚愚。
或造詣官曹囑緻贓賄。
凡此等類大虧聖教。
朕情在護持。
必無寬貸。
自今宜令所司依附六律。
⊙(丙申) 參以金科明為條制。
十年皇太子問張士衡曰。
事佛營福其應如何。
對曰事佛在清淨仁恕。
如貪惏驕虐。
雖傾财事之無損于禍。
且善惡必報若影赴形。
聖人之言備矣。
為君明。
為臣忠。
為子孝。
則福祚永。
反是則禍至矣。
時太子有逆志。
故士衡因對以箴之。
⊙(丁酉) 帝幸洛京下诏曰。
老君垂範義在清虛。
釋迦贻則理存因果。
求其教也。
汲引之迹殊途。
論其宗也。
弘益之風各緻。
然大道之興肇于遂古。
源出無名之始。
事高有形之外。
況是國家先宗。
宜居釋氏之右。
自今已後齋供行位至于稱謂。
道士女冠可在僧尼之前。
庶敦返本之俗。
暢于九有。
贻于萬葉。
京邑沙門各陳極谏。
有司不納。
時有沙門智實者。
洛下賢僧也。
豐度隽穎内外兼明。
攜諸宿德随駕表奏于關口。
其略曰。
僧某等言。
年迫桑榆。
始逢太平之世。
貌同蒲柳。
方值聖明之君。
竊聞父有诤子。
君有诤臣實等雖在出家。
仍在臣子之列有犯無隐。
敢不陳之。
伏見诏書。
國家本系出自柱下。
宗祖之風形于前典。
頒告天下無德而稱。
今道士在僧尼之上。
奉以周旋。
豈敢拒诏。
尋其老君垂範治國治家。
所佩服章初無改易。
不立觀宇不領門人。
處柱下以全真。
隐龍德而養性。
今道士等不遵其法。
所著冠服并是黃巾之徒。
實非老子之裔。
行三張之鬼術。
棄五千之玄言。
反同張陵。
謾行章醮。
從漢以來常以鬼道化于浮俗。
妄托老君之後。
即是左道之苗。
若在僧尼之上。
誠恐國家同流有損國化。
遂以道經及漢魏諸史佛先道後之事。
具陳如左。
帝壯其志于教。
遣宰相岑文本谕旨遣之。
實固執不奉诏。
帝震怒。
杖實于朝堂。
民其服流之嶺表。
而卒。
年三十有八。
初實得罪。
有譏其不量進退者。
實曰。
吾固知已行之诏不可易。
所以争者。
欲後世知大唐有僧耳。
聞者莫不歎惜。
所貴移災朕躬。
何疾之避。
遂吞之。
由是終帝世蝗不為害。
冬十二月癸酉。
诏曰。
有隋失道九服沸騰。
朕親總見戎緻茲明罰。
其有桀犬嬰此湯羅。
銜須義憤終乎握節。
各徇所奉鹹有可嘉。
日往月來逝川斯遠。
切恐九泉之下向淪鼎镬。
八難之間永纏冰炭。
愀然疚懷無忘興寝。
所以樹立福田濟其營魄。
可于建義以來交兵之處為義士兇徒殒身戎陣者各建寺刹招延勝侶。
望法鼓所振。
變災火于青蓮。
清梵所聞。
易苦海于甘露。
所司量定處所。
并立寺名支配僧徒。
及修院宇。
具于事條以聞。
稱朕矜哀之意。
仍命虞世南李伯樂褚遂良顔師古岑文本許敬宗朱子奢等。
為碑銘以紀功業(已上見舊史) (庚寅) ○禁笞背法。
十月天下斷獄。
死罪二十有九人。
東南薄海。
西極于嶺。
北窮玄塞。
戶不夜閉。
旅不赍糧。
取給于路。
米鬥三錢。
天下大治。
蠻夷君長衣冠帶刀宿衛。
帝喜謂群臣曰。
此魏征勸朕仁義之效也。
惜不令封德彜見之。
因追念初平天下時。
手誅千餘人不及享太平。
即以禦服施諸寺。
命僧禮忏薦擢焉。
(辛卯) 诏僧尼拜父母。
(壬辰) ○縱死囚四百還家。
⊙(癸巳) 七年。
三藏法師玄奘。
遊天竺求法。
達于王舍城。
奘生洛州偃師陳氏。
隋季出家具戒。
博貫經籍。
每慨前代譯經多所訛略。
志遊西土訪求異本以參訂焉。
以三年冬抗表辭帝。
制不許。
即私遁自原州出玉關抵高昌。
高昌王麴文泰奉奘行資。
護送達于罽賓。
從僧伽論師決俱舍因明。
大毗婆沙等論。
至大林國。
從婆羅門學中論及異道典籍。
時婆羅門七百餘歲。
至仆底國。
從伏光法師學對法宗顯理門等論。
至那伽羅國。
從月胄論師學衆事分毗婆沙。
至祿勒那國從阇那屈多三藏學經部毗婆沙及薩婆多部辨真等論。
至麴阇國從毗邪犀那三藏學二毗婆沙。
王有勝兵十萬雄冠西域。
奘與胡商八十許人渡殑伽河。
彼俗以人祀天。
奘與諸商被執。
以奘風度特異。
将戮以祭。
俄大風作塵沙漲天晝日晦暝。
彼衆震懼。
以奘為聖人。
遂釋之。
至中天竺。
遇大乘居士。
為奘開瑜伽師地。
即入王舍城。
彼預聞奘至。
具禮郊迎之。
安置那蘭陀寺。
寺七寶所成。
僧以萬數。
奘見上方戒賢論師。
時春秋一百有六。
道德為西土宗師。
号正法藏。
國主以十城租賦奉之。
奘啟以求法意。
賢咨嗟流涕曰。
吾頃疾病且死。
忽夢文殊大士謂吾曰。
汝未應厭世。
後三年震旦有大沙門。
從女受道。
自爾已來今三稔矣。
于是慰喜交集。
有同宿契焉。
奘見王。
王給象車從者三十輩。
日供上馔。
馔有龍腦香乳蘇蜜及大人米。
米香聞百步。
然國産不多。
唯君長與後。
及主法上德與焉。
奘寓其國。
從正法藏窮探大乘秘奧。
日益智證雲。
⊙(乙未) 九年十月法師玄琬卒于延興寺。
遺表陳。
聖帝明王賞罰三寶不濫痛愍。
沙門犯法不應與民同科。
乞付所屬以僧律治之。
并上安養論三德論各一卷。
帝嘉納。
有诏傷悼。
遣皇太子臨吊。
敕有司給葬具。
唐敕葬沙門由琬而始。
⊙十一月。
诏曰。
三乘結轍濟度為先。
八正歸依慈悲為主。
流智慧之海膏澤群生。
剪煩惱之林津梁品物。
任真體道理協至仁。
妙果勝因事符積善。
朕欽若金輪恭膺寶命。
至德之訓無遠不思。
大聖之規無幽不察。
欲使人免蓋纏。
家臻仁壽。
比緣喪亂僧徒減少。
華台寶塔窺戶無人。
绀發青蓮栉風沐雨。
眷言凋毀良用怃然。
其天下諸州有寺之處宜度僧尼。
數以三千為限。
其州有大小地有華夷。
當處所度多少有司詳定務取德業精明。
其往因減省還俗。
及私度白衣之徒。
若行業可稱通在取限。
必無人可取。
亦任其開數。
比聞多有僧徒溺于流俗。
或假托鬼神妄傳妖怪。
或謬稱醫巫左道求利。
或灼鑽膚體駭俗驚愚。
或造詣官曹囑緻贓賄。
凡此等類大虧聖教。
朕情在護持。
必無寬貸。
自今宜令所司依附六律。
⊙(丙申) 參以金科明為條制。
十年皇太子問張士衡曰。
事佛營福其應如何。
對曰事佛在清淨仁恕。
如貪惏驕虐。
雖傾财事之無損于禍。
且善惡必報若影赴形。
聖人之言備矣。
為君明。
為臣忠。
為子孝。
則福祚永。
反是則禍至矣。
時太子有逆志。
故士衡因對以箴之。
⊙(丁酉) 帝幸洛京下诏曰。
老君垂範義在清虛。
釋迦贻則理存因果。
求其教也。
汲引之迹殊途。
論其宗也。
弘益之風各緻。
然大道之興肇于遂古。
源出無名之始。
事高有形之外。
況是國家先宗。
宜居釋氏之右。
自今已後齋供行位至于稱謂。
道士女冠可在僧尼之前。
庶敦返本之俗。
暢于九有。
贻于萬葉。
京邑沙門各陳極谏。
有司不納。
時有沙門智實者。
洛下賢僧也。
豐度隽穎内外兼明。
攜諸宿德随駕表奏于關口。
其略曰。
僧某等言。
年迫桑榆。
始逢太平之世。
貌同蒲柳。
方值聖明之君。
竊聞父有诤子。
君有诤臣實等雖在出家。
仍在臣子之列有犯無隐。
敢不陳之。
伏見诏書。
國家本系出自柱下。
宗祖之風形于前典。
頒告天下無德而稱。
今道士在僧尼之上。
奉以周旋。
豈敢拒诏。
尋其老君垂範治國治家。
所佩服章初無改易。
不立觀宇不領門人。
處柱下以全真。
隐龍德而養性。
今道士等不遵其法。
所著冠服并是黃巾之徒。
實非老子之裔。
行三張之鬼術。
棄五千之玄言。
反同張陵。
謾行章醮。
從漢以來常以鬼道化于浮俗。
妄托老君之後。
即是左道之苗。
若在僧尼之上。
誠恐國家同流有損國化。
遂以道經及漢魏諸史佛先道後之事。
具陳如左。
帝壯其志于教。
遣宰相岑文本谕旨遣之。
實固執不奉诏。
帝震怒。
杖實于朝堂。
民其服流之嶺表。
而卒。
年三十有八。
初實得罪。
有譏其不量進退者。
實曰。
吾固知已行之诏不可易。
所以争者。
欲後世知大唐有僧耳。
聞者莫不歎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