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祖曆代通載卷第十二
關燈
小
中
大
無以用其謀。
湯武焉得行其計。
可使鳴條免去國之禍。
牧野息倒戈之亂。
夏後從洛汭之歌。
楚子違幹溪之難。
然則釋氏之化。
為益非小。
延福祚于無窮。
遏危亡于未兆。
傅謂有之為損。
無之為益。
是何言與。
是何言與。
佛何仇而誣之至此。
佛何負而疾之若仇乎。
傅又雲。
未有佛法之前。
人皆淳和世無篡逆。
此又未思之言也。
夫九黎亂德。
豈非無佛之年。
三苗逆命。
非當有法之後。
夏殷之季何有淳和。
春秋之時甯無篡逆。
寇賊奸宄。
作士命于臯陶。
玁狁孔熾。
蕩伐勞于吉甫。
而傅謂佛興篡逆。
盜法佛猶戒之。
豈長篡逆之亂乎。
一言之競佛亦防之。
何敗淳和之道乎。
惟佛之為教也。
勸臣以忠。
勸子以孝。
勸國以治。
勸家以和。
弘善示天堂之樂。
懲非顯地獄之苦。
不唯一字以為褒。
豈止五刑而作戒。
乃謂傷和而長亂。
不亦誣謗之甚哉。
亦何傷于佛日乎。
但自淪于苦海矣。
輕而不避。
良可悲夫。
于是書生心伏而色愧。
避席而謝曰。
仆以習俗生常違道自佚。
忽于所未究。
玩其所先述。
背正法而異論。
受邪言以同失。
今聞佛智之玄邃。
乃知釋教之忠質。
豁然神悟而理摅。
足以蕩迷而祛疾。
雖從邪于昔歲。
請歸正于茲日。
謹誦來戒以為口實矣。
論曰。
昔司馬文正公。
譏元魏崔浩昧于擇術。
若傅令者。
不善擇術尤可數也。
方天意大啟唐祚。
而太宗以大權聖人示現出世。
為千載道德盛明之主。
豈易遇哉。
有文中子者。
身任百世師儒。
出河汾間。
凡太宗一時宰輔。
若淩煙閣上諸公。
皆北面稱師。
受王佐之道。
當是時使傅令稍知向方。
預出王氏之門。
則其施設縱非公台之任。
亦不失為名卿才大夫。
徒以蔔史占候下技。
位貌既卑無以自逞。
乃以夙昔私憾。
謗黩大教。
規竊聲譽。
及太宗登位。
天下文明諸公雍容廟堂。
論道經邦制禮作樂。
雖堯舜之運。
亡以加也。
此時奕之學素荒而伎且索矣。
拘慚自廢于家。
其無聊而斃也可知矣。
妙哉李君内德論。
熟覽之蓋天下精識谠論也。
其通命一篇。
以儒所謂命釋所謂業。
原始要終合而通之。
尤為警絕。
惜辭多未能具載雲。
是歲夏四月。
太子建成秦王世民。
怨隙已成将興内難。
而又邊境屢優軍國務殷。
傅奕妄生毀佛。
乞行廢教之請複雲雲未決。
及法琳等諸僧著論辨之。
合李黃門内德論。
同進之于朝。
帝由是悟奕等譽道毀佛為協私。
大臣不獲已。
遂兼汰二教而施行焉。
五月辛巳。
诏曰。
⊙釋迦闡教清淨為先。
遠塵離垢除去貪欲。
所以弘宣勝業修植善根。
開導愚迷津梁庶品。
是以敷演經教檢括學徒。
調忏身心舍諸染着。
衣服飲食鹹資四輩。
自大覺遷謝道法流行。
末代陵遲漸以虧損。
乃有猥殘之侶規自尊高。
遊堕之民苟辟徭役。
妄為剃落托号出家。
嗜欲無厭營求不已。
緻有出入闾裡周旋阛阓。
驅策畜産聚積貨财。
耕織為生沽販為業。
事同偏戶迹等齊人。
進違戒律之文。
退無禮典之訓。
或有躬行劫掠身自穿窬。
造作奸訛交通豪猾。
每罹憲網自蹈重刑。
渎玷真如虧損妙法。
譬夫稂莠有穢嘉苗。
類若淤泥混乎清水。
又伽藍之地本曰淨居。
栖心之所理尚幽清。
近代以來多立寺舍。
不求間曠之地。
唯趨諠雜之方。
繕彩崎岖甍宇殊錯。
拓舛隐慝誘納奸邪。
或有接延廛邸鄰近屠沽。
塵埃滿室腥膻盈路。
徒長輕薄之心。
有虧崇敬之義。
且老氏垂化本實沖虛。
養志無為違情外物。
全真守一是謂玄門。
驅馳世務尤乖宗旨。
朕應期禦宇興隆教法。
志思利益情在護持。
欲使玉石區分薰莸有辨。
長存妙道永固福田。
正本澄源宜從沙汰。
諸僧尼道士女冠。
有精勤練行守戒律者。
并令就大寺觀居止。
供給衣食不令乏短。
其不能精進無行業。
弗堪供養者。
并令罷道各還桑梓。
所司明為條式務依教法。
違制之坐悉宜停斷。
京城留寺三所觀二所。
其餘天下諸州各留一所。
餘悉毀之。
六月四日。
秦王以府兵平内難。
高祖以秦王為皇太子。
付以軍國政事是月癸亥大赦天下。
停前沙汰二教诏。
甲子高祖遜于位。
稱太上皇。
太子即位于東宮。
是為太宗。
⊙(丁亥) 太宗文皇帝世民改貞觀(高祖次子。
厥性仁賢。
輕财重義。
隋末起義兵。
高祖謂之曰。
破家亡軀由汝。
化家為國亦由汝焉。
肇興唐室。
皆太宗之功也。
武德九年太子建成齊王元吉死。
八月受禅即位。
制體作樂選賢任良。
與公卿大臣論議政事。
吞蝗以整年谷之兇。
其睿德如此。
用魏征李靖房玄齡杜如晦等諸賢為相。
慰遲敬德劉文靖為将。
在位二十三年) ⊙帝對群臣太息曰。
今大亂之後。
其難治乎。
魏征對曰。
大亂之治譬饑人之易食。
帝曰。
古不雲乎。
善人為邦百年而後勝殘去殺。
征曰。
此不為聖哲之論。
聖哲之治其應如響。
蓋不其難。
仆射封德彜曰。
不然。
三代之澆詭日滋。
秦任法律漢雜霸道。
皆欲治而不能。
非能治而不欲。
征書生好虛論徒亂國家不足聽。
征曰。
五帝三王不易民而教。
行帝道而帝。
行王道而王。
顧所行何如耳。
黃帝戰蚩尤。
七十而戰勝其亂。
因緻無為。
九黎害德。
颛顼征之。
既克而治。
桀為亂。
湯放之。
纣無道。
武伐之。
湯武身及太平。
若人漸澆詭不複撲。
今當為鬼為魅。
尚安得而化之哉。
德彜不能對。
然複以為不可。
帝雅以征對為然。
他日帝嘗召傅奕。
賜之食而謂曰。
佛道微妙聖迹可師。
且報應顯然屢有征驗。
汝獨不悟其理何也。
奕曰。
佛是西方桀黠欺詸夷狄。
及流入中國。
尊尚其教皆邪僻纖人。
摸寫莊老玄言飾其妖妄。
無補于國家。
有害于百姓。
帝惡其言不答。
自是終身不齒。
(己醜) ○放宮女三千。
⊙七月蝗害稼。
帝在苑中掇蝗而言曰。
民以谷為命。
而汝害之。
是害吾民也。
百姓有過在予一人。
汝而有靈。
當食朕身無害吾民。
将吞之。
左右恐緻疾遽求代。
湯武焉得行其計。
可使鳴條免去國之禍。
牧野息倒戈之亂。
夏後從洛汭之歌。
楚子違幹溪之難。
然則釋氏之化。
為益非小。
延福祚于無窮。
遏危亡于未兆。
傅謂有之為損。
無之為益。
是何言與。
是何言與。
佛何仇而誣之至此。
佛何負而疾之若仇乎。
傅又雲。
未有佛法之前。
人皆淳和世無篡逆。
此又未思之言也。
夫九黎亂德。
豈非無佛之年。
三苗逆命。
非當有法之後。
夏殷之季何有淳和。
春秋之時甯無篡逆。
寇賊奸宄。
作士命于臯陶。
玁狁孔熾。
蕩伐勞于吉甫。
而傅謂佛興篡逆。
盜法佛猶戒之。
豈長篡逆之亂乎。
一言之競佛亦防之。
何敗淳和之道乎。
惟佛之為教也。
勸臣以忠。
勸子以孝。
勸國以治。
勸家以和。
弘善示天堂之樂。
懲非顯地獄之苦。
不唯一字以為褒。
豈止五刑而作戒。
乃謂傷和而長亂。
不亦誣謗之甚哉。
亦何傷于佛日乎。
但自淪于苦海矣。
輕而不避。
良可悲夫。
于是書生心伏而色愧。
避席而謝曰。
仆以習俗生常違道自佚。
忽于所未究。
玩其所先述。
背正法而異論。
受邪言以同失。
今聞佛智之玄邃。
乃知釋教之忠質。
豁然神悟而理摅。
足以蕩迷而祛疾。
雖從邪于昔歲。
請歸正于茲日。
謹誦來戒以為口實矣。
論曰。
昔司馬文正公。
譏元魏崔浩昧于擇術。
若傅令者。
不善擇術尤可數也。
方天意大啟唐祚。
而太宗以大權聖人示現出世。
為千載道德盛明之主。
豈易遇哉。
有文中子者。
身任百世師儒。
出河汾間。
凡太宗一時宰輔。
若淩煙閣上諸公。
皆北面稱師。
受王佐之道。
當是時使傅令稍知向方。
預出王氏之門。
則其施設縱非公台之任。
亦不失為名卿才大夫。
徒以蔔史占候下技。
位貌既卑無以自逞。
乃以夙昔私憾。
謗黩大教。
規竊聲譽。
及太宗登位。
天下文明諸公雍容廟堂。
論道經邦制禮作樂。
雖堯舜之運。
亡以加也。
此時奕之學素荒而伎且索矣。
拘慚自廢于家。
其無聊而斃也可知矣。
妙哉李君内德論。
熟覽之蓋天下精識谠論也。
其通命一篇。
以儒所謂命釋所謂業。
原始要終合而通之。
尤為警絕。
惜辭多未能具載雲。
是歲夏四月。
太子建成秦王世民。
怨隙已成将興内難。
而又邊境屢優軍國務殷。
傅奕妄生毀佛。
乞行廢教之請複雲雲未決。
及法琳等諸僧著論辨之。
合李黃門内德論。
同進之于朝。
帝由是悟奕等譽道毀佛為協私。
大臣不獲已。
遂兼汰二教而施行焉。
五月辛巳。
诏曰。
⊙釋迦闡教清淨為先。
遠塵離垢除去貪欲。
所以弘宣勝業修植善根。
開導愚迷津梁庶品。
是以敷演經教檢括學徒。
調忏身心舍諸染着。
衣服飲食鹹資四輩。
自大覺遷謝道法流行。
末代陵遲漸以虧損。
乃有猥殘之侶規自尊高。
遊堕之民苟辟徭役。
妄為剃落托号出家。
嗜欲無厭營求不已。
緻有出入闾裡周旋阛阓。
驅策畜産聚積貨财。
耕織為生沽販為業。
事同偏戶迹等齊人。
進違戒律之文。
退無禮典之訓。
或有躬行劫掠身自穿窬。
造作奸訛交通豪猾。
每罹憲網自蹈重刑。
渎玷真如虧損妙法。
譬夫稂莠有穢嘉苗。
類若淤泥混乎清水。
又伽藍之地本曰淨居。
栖心之所理尚幽清。
近代以來多立寺舍。
不求間曠之地。
唯趨諠雜之方。
繕彩崎岖甍宇殊錯。
拓舛隐慝誘納奸邪。
或有接延廛邸鄰近屠沽。
塵埃滿室腥膻盈路。
徒長輕薄之心。
有虧崇敬之義。
且老氏垂化本實沖虛。
養志無為違情外物。
全真守一是謂玄門。
驅馳世務尤乖宗旨。
朕應期禦宇興隆教法。
志思利益情在護持。
欲使玉石區分薰莸有辨。
長存妙道永固福田。
正本澄源宜從沙汰。
諸僧尼道士女冠。
有精勤練行守戒律者。
并令就大寺觀居止。
供給衣食不令乏短。
其不能精進無行業。
弗堪供養者。
并令罷道各還桑梓。
所司明為條式務依教法。
違制之坐悉宜停斷。
京城留寺三所觀二所。
其餘天下諸州各留一所。
餘悉毀之。
六月四日。
秦王以府兵平内難。
高祖以秦王為皇太子。
付以軍國政事是月癸亥大赦天下。
停前沙汰二教诏。
甲子高祖遜于位。
稱太上皇。
太子即位于東宮。
是為太宗。
⊙(丁亥) 太宗文皇帝世民改貞觀(高祖次子。
厥性仁賢。
輕财重義。
隋末起義兵。
高祖謂之曰。
破家亡軀由汝。
化家為國亦由汝焉。
肇興唐室。
皆太宗之功也。
武德九年太子建成齊王元吉死。
八月受禅即位。
制體作樂選賢任良。
與公卿大臣論議政事。
吞蝗以整年谷之兇。
其睿德如此。
用魏征李靖房玄齡杜如晦等諸賢為相。
慰遲敬德劉文靖為将。
在位二十三年) ⊙帝對群臣太息曰。
今大亂之後。
其難治乎。
魏征對曰。
大亂之治譬饑人之易食。
帝曰。
古不雲乎。
善人為邦百年而後勝殘去殺。
征曰。
此不為聖哲之論。
聖哲之治其應如響。
蓋不其難。
仆射封德彜曰。
不然。
三代之澆詭日滋。
秦任法律漢雜霸道。
皆欲治而不能。
非能治而不欲。
征書生好虛論徒亂國家不足聽。
征曰。
五帝三王不易民而教。
行帝道而帝。
行王道而王。
顧所行何如耳。
黃帝戰蚩尤。
七十而戰勝其亂。
因緻無為。
九黎害德。
颛顼征之。
既克而治。
桀為亂。
湯放之。
纣無道。
武伐之。
湯武身及太平。
若人漸澆詭不複撲。
今當為鬼為魅。
尚安得而化之哉。
德彜不能對。
然複以為不可。
帝雅以征對為然。
他日帝嘗召傅奕。
賜之食而謂曰。
佛道微妙聖迹可師。
且報應顯然屢有征驗。
汝獨不悟其理何也。
奕曰。
佛是西方桀黠欺詸夷狄。
及流入中國。
尊尚其教皆邪僻纖人。
摸寫莊老玄言飾其妖妄。
無補于國家。
有害于百姓。
帝惡其言不答。
自是終身不齒。
(己醜) ○放宮女三千。
⊙七月蝗害稼。
帝在苑中掇蝗而言曰。
民以谷為命。
而汝害之。
是害吾民也。
百姓有過在予一人。
汝而有靈。
當食朕身無害吾民。
将吞之。
左右恐緻疾遽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