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祖曆代通載卷第四

關燈
一分奉阿阇世王。

    各建寶塔而供養之。

    乃厲王十年癸巳歲也。

     (辛亥) 世尊入滅一百年矣。

     ⊙傳曰。

    百歲已前。

    人傳雖異法味一如。

    五師傳教首迦葉波。

    傳之阿難。

    阿難傳商那和修。

    商傳優波鞠多。

    優傳末田底迦。

    自此百年之後。

    法疏一味水乳兩和。

    析氎分金各宗異見。

    源流派别二部斯興。

    一上座部。

    二大衆部。

    三百年來展轉分破。

    大衆本末别成九部。

    大衆部。

    一說部。

    說出世部。

    雞胤部。

    多聞部。

    說假部。

    制多山部。

    西山住部。

    北山住部○上座本末成十一部。

    說一切有部。

    上座部。

    犢子部。

    法上部。

    賢胄部。

    正量部。

    密林山部化地部。

    法藏部。

    飲光部。

    經量部。

    嗚呼正法加絲以麻。

    嘉谟增乳以水。

    慕道者惑于異端。

    孰非曷是。

    悲哉。

     (庚申甲子) 共和元年王崩(王時不道濫謗。

    百姓不言政道。

    路相逢視之以目。

    由是作亂。

    叛王子彘。

    在政三十七年。

    周召二伯行政。

    号共和。

    凡十四年) ⊙(甲戌) 宣王靖(厲王子。

    初王奔彘。

    太子匿召公家。

    國人圍之。

    公以子代之。

    太子方得脫。

    既長周召二伯立之為王。

    修文武成康之風。

    諸侯複宗周。

    時天下大旱。

    王自責身六年乃雨)治四十六年。

    王臣史籀改蒼颉古文為大篆(今岐下石鼓有數字至宋蘇轼辨得幾字) (乙未) 鄭桓公友(厲王少子。

    宣王之弟。

    初封鄭。

    今華陰縣。

    後徙榮陽。

    今新鄭是。

    至幽公弟君乙為君。

    自桓下。

    武莊厲昭亹嬰厲穆靈襄悼成厘簡定獻聲哀共濡君乙。

    凡二十三君。

    二百八十一年) ⊙第三祖商那和修。

    摩突羅國人也。

    亦名舍那婆斯。

    姓毗舍多。

    父林勝。

    母憍奢邪。

    在胎六年而生。

    梵雲商諾迦。

    此雲自然服。

    即西域九枝秀草名也。

    若羅漢聖人降生。

    則此草生于淨地。

    祖生時瑞草斯應。

    昔如來行化至摩突羅國。

    見一青林枝葉茂盛。

    語阿難曰。

    此林地名優留茶。

    吾滅度後一百年。

    有比丘商那和修。

    于此地轉妙法輪。

    後百歲果誕祖。

    出家證道。

    受慶喜尊者法眼化導有情。

    及止此林降二火龍歸順佛教。

    龍因施地以建梵宮。

    祖化緣既久。

    思傳正法。

    尋于吒利國。

    得優波鞠多。

    以為給侍。

    因問鞠多曰。

    汝年幾邪。

    答曰。

    我年十七。

    祖曰。

    汝身十七性十七耶。

    答曰。

    師發已白。

    為發白耶心白耶。

    祖曰。

    我但發白。

    非心白耳。

    曰我身十七。

    非性十七也。

    和修知是法器。

    三載後遂為落發受具。

    乃告曰。

    昔如來以無上正法眼藏傳囑迦葉。

    展轉相授而至于我。

    我今傳汝。

    勿令斷絕。

    汝受吾教。

    聽吾偈言。

    非法亦非心。

    無心亦無法。

    說是心法時。

    是法非心法。

    說偈已即隐于罽賓國南象白山中。

    後于三昧中見弟子鞠多有五百徒衆。

    常多懈慢。

    祖乃往彼現龍奮迅三昧。

    以調伏之。

    而說偈曰。

    通達非彼此。

    至聖無長短。

    汝除輕慢意。

    疾得阿羅漢。

    五百比丘聞偈已。

    依教奉行皆獲無漏。

    祖乃作十八變。

    火光三昧用焚其身。

    鞠多收舍利。

    葬于梵迦羅山。

    五百比丘各。

     ⊙(己未) 持一幡迎導。

    至彼建塔供養。

    乃宣王二十二年乙未歲。

    王無辜殺杜伯。

    一日出畋。

    見杜伯持弓矢射王中心。

    堕車折脊而死。

    事見墨子載也。

     (庚申) 幽王宮涅(宣王子。

    嬖褒姒。

    生伯服。

    廢太子與申後而立伯服。

    褒姒不好笑。

    王乃舉烽燧大鼓。

    諸侯皆至。

    又且無寇。

    褒姒大笑。

    王悅後申侯與犬戎同伐王于骊山。

    複舉烽燧。

    諸侯不至。

    遂死山下。

    乃扶太子宜臼為王。

    以奉周祀)在位十一年。

     (庚午) 攜王伯服(幽王庶子。

    西兵殺王。

    伯服乃立。

    國人不順。

    未經年而廢之) 東周(二十四主都于洛陽) ⊙(辛未) 平王宜臼(幽王太子申侯立之)東遷洛京以辟難。

    治五十一年。

     (壬申) 諸候寖盛政出方伯。

     (辛卯) 世尊示滅二百年矣。

     ⊙(庚子) 第四祖優波鞠多。

    吒利國人也。

    亦名優波崛多。

    又名邬波鞠多。

    姓首陀。

    父善意。

    十七出家二十證果。

    随方行化至摩突羅國。

    得度者甚衆。

    由是魔宮震動波旬愁怖。

    遂竭其魔力以害正法。

    祖即入三昧觀其所由。

    波旬複伺便。

    密持璎珞縻之于頸。

    及祖出定。

    乃取人狗蛇三屍化為華鬘。

    耎言慰谕波旬曰。

    汝與我璎珞。

    甚是珍妙。

    吾有華發。

    以相酬奉。

    波旬大喜。

    引頸受之。

    即變為三種臭屍蟲蛆壞爛。

    波旬厭惡大生憂惱。

    盡己神力不能移動。

    乃升六欲天告諸天王。

    又詣梵王求其解免。

    彼各告言。

    十力弟子所作神變。

    我輩凡陋何能去之。

    波旬曰。

    然則奈何梵王曰。

    汝可歸心尊者。

    即能除斷。

    乃為說偈令其回向曰。

    若因地倒。

    還因地起。

    離地求起。

    終無其理。

    波旬受教已。

    即下天宮禮尊者足。

    哀露忏悔。

    鞠多告曰。

    汝自今去。

    于如來正法更不作娆害否。

    波旬曰。

    我誓回向佛道永斷不善。

    祖曰。

    若然者。

    汝可口自唱言歸依三寶。

    魔王合掌三唱。

    華鬘悉除。

    乃歡喜踴躍。

    作禮尊者而說偈曰。

    稽首三昧尊。

    十力聖弟子。

    我今願回向。

    勿令有劣弱。

    尊者在此化導證果最多。

    每度一人以一籌置于石室。

    其室縱十八肘。

    廣十二肘。

    充滿其間。

    最後有一長者子。

    名曰香衆。

    來禮尊者志求出家。

    祖問曰。

    汝身出家心出家。

    答曰。

    我來出家不為身心。

    祖曰。

    不為身心複誰出家。

    曰夫出家者無我我故。

    無我我故即心不生滅。

    心不生滅即是常道。

    諸佛亦常。

    心無形相其體亦然祖曰。

    汝當大悟心自通達。

    宜依佛法僧紹隆聖種。

    即為剃度受具足戒。

    仍告之曰。

    汝父嘗夢金日而生汝。

    可名提多迦。

    複謂曰。

    如來以大法眼藏次第傳授。

    以至于我。

    今複傳汝。

    聽吾偈言。

    心自本來心。

    本心非有法。

    有法有本心。

    非心非本法。

    傳法已。

    乃踴身虛空。

    呈十八變。

    然複本坐跏趺而逝。

    多迦以室内籌。

    用焚其軀。

    收舍利建塔供養。

    即平王三十年庚子歲也。

     (己未) 王四十九年。

    乃魯隐公元年。

    孔子春秋編年始于此。

     ⊙(壬戌) 桓王林(平王孫太子洩早卒立王)在位二十三年。

     (甲子乙酉 三三) 莊王佗(桓王子)在位十五年。

     ⊙(己醜) 第五祖提多迦者。

    摩伽陀國人。

    初生之時。

    父夢金日自屋而出照耀天地。

    前有大山諸寶嚴飾。

    山頂泉湧滂沱四流。

    後遇鞠多尊者。

    為解之曰。

    寶山者。

    吾身也。

    泉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