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祖曆代通載卷第四
關燈
小
中
大
秘府。
世故罕聞) ⊙(壬申) 二月十五日。
世尊示涅槃。
應世七十九年。
化緣周畢。
于拘屍羅國金沙跋提河間娑羅雙樹下。
說涅槃經及遺教經已。
安住常寂滅光。
名大涅槃右脅而卧。
于中夜寂然無聲。
阇維得舍利八斛四鬥(涅槃經前後分具明)時有白虹一十二道南北貫通。
連宵不滅。
穆王問太史扈多曰。
是何征也。
對曰。
西方有大聖人。
滅度衰相現也。
王曰。
朕常患此。
今既滅度。
更何憂耶。
西土諸王以香木阇維分身建塔。
震旦計十九處。
(乙亥) 共王繄扈(穆王子)有聖德治十二年(王嘗遊于泾上。
密康公從有三女奔。
康公受之而不以獻。
王遂滅密) (丁亥) 懿王囏(共王子)周室衰(詩人刺之遷都槐裡。
又遷廢丘)治二十五年(齊五世。
哀公荒淫王命烹之。
作變風刺之) ⊙(壬子) 孝王辟方(共王弟懿王叔)王時外國有進二尺虎又進四角犀。
治十五年。
⊙(丙辰) 第一祖摩诃迦葉。
摩竭陀國人也。
姓婆羅門。
父飲澤。
母香志。
昔為鍛金師。
善明金性使其柔伏。
付法傳雲。
嘗于久遠劫中。
毗婆屍佛入涅槃後。
四衆起塔。
塔中像面上金色有少缺壞。
時有貧女。
将金珠往金師所。
請飾佛面。
既而因共發願。
願我二人為無姻夫妻。
由是因緣九十一劫身皆金色。
後生梵天。
天壽盡生中天摩竭陀國婆羅門家。
名曰迦葉波。
此雲飲光勝尊。
蓋以金色為号也。
繇是志求出家冀度諸有。
佛言善來比丘。
須發自除袈裟着體。
常于衆中稱歎第一。
複言。
吾以清淨法眼将付于汝。
汝可流布無令斷絕。
涅槃經雲。
爾時世尊欲涅槃時。
迦葉不在衆會(嵩禅師正宗記評曰。
昔涅槃會之初。
如來告諸比丘曰。
汝等不應作如是語。
我今所有無上正法。
悉已付囑摩诃迦葉。
是迦葉者。
當為汝等作大依止。
然正宗者聖人密相傳授。
不可必知其處與時也。
以經酌之則法華先而涅槃後也。
方說法華迦葉預焉。
及涅槃而不在其會。
吾謂付法之時其在二經之間耳。
或謂。
靈山拈花。
又曰。
付法于多子塔前。
然此未見所出。
吾雖稍取亦不敢果以為審也)佛告諸大弟子。
迦葉來時。
可令宣揚正法眼藏。
爾時迦葉在耆阇崛山賓缽羅窟。
睹勝光明。
即入三昧以淨天眼觀見世尊于熙連河側入般涅槃。
乃告其徒曰。
如來涅槃也。
何其駛哉。
即至雙樹間悲戀号泣。
佛于金棺内現雙足。
爾時迦葉告諸比丘。
佛已茶毗。
金剛舍利非我等事。
我等宜當結集法眼無令斷絕。
乃說偈曰。
如來弟子且莫涅槃。
得神通者當赴結集。
于是得神通者悉集王舍耆阇崛山賓缽羅窟。
時阿難為漏未盡。
不得入會。
後證阿羅漢果。
由是得入。
迦葉乃白衆言。
此阿難比丘。
多聞總持有大智慧。
常随如來梵行清淨。
所聞佛法如水傳器無有遺餘。
佛所贊歎聰敏第一。
宜可請彼集修多羅藏。
大衆默然。
迦葉告阿難曰。
汝今宜宣法眼。
阿難聞語信受。
觀察衆心而宣偈言。
比丘諸眷屬。
離佛不莊嚴。
猶如虛空中。
衆星之無月。
說是偈已。
禮衆僧足升法座而說是言。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某處說某經教。
乃至人天等作禮奉行。
時迦葉問諸比丘。
阿難所言不錯謬乎。
皆曰。
不異世尊所說。
迦葉乃告阿難言。
我今年不久留。
今将正法付囑于汝。
汝善守護。
聽吾偈言。
法法本來法。
無法無非法。
何于一法中。
有法有不法。
說是偈已。
乃持僧伽黎。
(甲子丁卯 三十) 衣入雞足山。
俟慈氏下生。
即周孝王五年丙辰歲也。
⊙秦非子(其先高陽之後。
始女修大業大費佐舜為相。
大廉孟戲中衍乃大廉玄孫。
鳥身人言。
為殷太武之禦中潏飛廉惡來秦之先也。
後至柏翳佐禹治水有功。
舜賜姓嬴氏。
後之非子。
周孝王使主馬。
又大蕃息。
封幹秦。
号曰秦嬴。
至德公居雍城。
秦州隴城縣也。
後穆公始[栗-木+(革 月)]。
至昭襄稱王自非子下。
秦侯公伯秦仲莊平文宣出武德宣城穆康共桓襄惠悼厲躁懷靈簡惠出獻孝惠文王武王昭王。
三十二君。
六百三十八年也) 夷王爕(懿王次子。
周室陵遲。
諸侯朝朔。
下堂迎之。
治十六年) ⊙(癸未) 厲王胡(夷王子。
暴虐無道。
國人叛之。
襲殺于彘。
通周召五十一年) ⊙(癸巳) 二祖阿難。
王舍城人也。
姓刹利帝。
父斛飯王。
實佛之從弟也。
梵語阿難陀。
此雲慶喜。
亦雲歡喜。
如來成道夜生。
因為之名。
多聞博達智慧無礙。
世尊以為總持第一。
嘗所贊歎。
加以夙世有大功德。
受持法藏如水傳器。
佛乃命為侍者。
後阿阇世王白言。
仁者。
如來迦葉尊勝二師皆已涅槃。
而我多故悉不能睹。
仁者。
般涅槃時願垂告别。
阿難許之。
後自念言。
我身危脆猶如聚沫。
況複衰老豈能長久。
又念。
阿阇世王與吾有約。
乃詣王宮告之曰。
吾欲入涅槃。
故來辭耳。
門者曰。
王寝不可以聞。
阿難曰。
俟王覺時當為我說。
時王夢中見一寶蓋七寶嚴飾。
千萬億衆圍繞瞻仰。
俄而風雨暴至吹折其柄。
珍寶璎珞悉墜于地。
心甚驚異。
既寤門者具白上事。
王聞語已失聲号恸哀感天地。
即至毗舍離城。
見阿難在恒河中流跏趺而坐。
王乃作禮而說偈言。
稽首三界尊。
棄我而至此。
暫憑悲願力。
且莫般涅槃。
時毗舍離王亦在河側。
複說偈言。
尊者一何速。
而歸寂滅場。
頭住須臾間。
而受于供養。
爾時阿難見二國王鹹來勸請。
乃說偈言。
二王善嚴住。
勿為苦悲戀。
涅槃當我淨。
而無諸有故。
阿難複念。
我若偏向一國而般涅槃。
諸國争競。
無有是處。
應以平等度諸有情。
遂于恒河中流将入寂滅。
是時山河大地六種震動。
雪山中五百仙人睹茲瑞應飛空而至。
禮阿難足胡跪白言。
我于長老當證佛法。
願垂大慈度脫我等。
阿難默然受請。
即變殑伽河。
悉為金地。
為其仙衆說諸大法。
阿難複念。
先所度脫弟子應當來集。
須臾五百羅漢從空而下。
為諸仙人出家受具。
其仙衆中有二羅漢。
一名商那和修。
二名末田底迦。
阿難知是法器乃告之曰。
昔如來以大法眼傳大迦葉。
迦葉入定而傳于我。
我今将滅。
用傳于汝。
汝受吾教。
當聽偈言。
本來傳有法傳了言無法。
各各須自悟。
悟了無無法。
阿難傳法眼藏竟。
踴身虛空作十八變。
入風奮迅三昧。
分身四分。
一分奉忉利天。
一分奉娑竭羅龍宮。
一分奉毗舍離王。
世故罕聞) ⊙(壬申) 二月十五日。
世尊示涅槃。
應世七十九年。
化緣周畢。
于拘屍羅國金沙跋提河間娑羅雙樹下。
說涅槃經及遺教經已。
安住常寂滅光。
名大涅槃右脅而卧。
于中夜寂然無聲。
阇維得舍利八斛四鬥(涅槃經前後分具明)時有白虹一十二道南北貫通。
連宵不滅。
穆王問太史扈多曰。
是何征也。
對曰。
西方有大聖人。
滅度衰相現也。
王曰。
朕常患此。
今既滅度。
更何憂耶。
西土諸王以香木阇維分身建塔。
震旦計十九處。
(乙亥) 共王繄扈(穆王子)有聖德治十二年(王嘗遊于泾上。
密康公從有三女奔。
康公受之而不以獻。
王遂滅密) (丁亥) 懿王囏(共王子)周室衰(詩人刺之遷都槐裡。
又遷廢丘)治二十五年(齊五世。
哀公荒淫王命烹之。
作變風刺之) ⊙(壬子) 孝王辟方(共王弟懿王叔)王時外國有進二尺虎又進四角犀。
治十五年。
⊙(丙辰) 第一祖摩诃迦葉。
摩竭陀國人也。
姓婆羅門。
父飲澤。
母香志。
昔為鍛金師。
善明金性使其柔伏。
付法傳雲。
嘗于久遠劫中。
毗婆屍佛入涅槃後。
四衆起塔。
塔中像面上金色有少缺壞。
時有貧女。
将金珠往金師所。
請飾佛面。
既而因共發願。
願我二人為無姻夫妻。
由是因緣九十一劫身皆金色。
後生梵天。
天壽盡生中天摩竭陀國婆羅門家。
名曰迦葉波。
此雲飲光勝尊。
蓋以金色為号也。
繇是志求出家冀度諸有。
佛言善來比丘。
須發自除袈裟着體。
常于衆中稱歎第一。
複言。
吾以清淨法眼将付于汝。
汝可流布無令斷絕。
涅槃經雲。
爾時世尊欲涅槃時。
迦葉不在衆會(嵩禅師正宗記評曰。
昔涅槃會之初。
如來告諸比丘曰。
汝等不應作如是語。
我今所有無上正法。
悉已付囑摩诃迦葉。
是迦葉者。
當為汝等作大依止。
然正宗者聖人密相傳授。
不可必知其處與時也。
以經酌之則法華先而涅槃後也。
方說法華迦葉預焉。
及涅槃而不在其會。
吾謂付法之時其在二經之間耳。
或謂。
靈山拈花。
又曰。
付法于多子塔前。
然此未見所出。
吾雖稍取亦不敢果以為審也)佛告諸大弟子。
迦葉來時。
可令宣揚正法眼藏。
爾時迦葉在耆阇崛山賓缽羅窟。
睹勝光明。
即入三昧以淨天眼觀見世尊于熙連河側入般涅槃。
乃告其徒曰。
如來涅槃也。
何其駛哉。
即至雙樹間悲戀号泣。
佛于金棺内現雙足。
爾時迦葉告諸比丘。
佛已茶毗。
金剛舍利非我等事。
我等宜當結集法眼無令斷絕。
乃說偈曰。
如來弟子且莫涅槃。
得神通者當赴結集。
于是得神通者悉集王舍耆阇崛山賓缽羅窟。
時阿難為漏未盡。
不得入會。
後證阿羅漢果。
由是得入。
迦葉乃白衆言。
此阿難比丘。
多聞總持有大智慧。
常随如來梵行清淨。
所聞佛法如水傳器無有遺餘。
佛所贊歎聰敏第一。
宜可請彼集修多羅藏。
大衆默然。
迦葉告阿難曰。
汝今宜宣法眼。
阿難聞語信受。
觀察衆心而宣偈言。
比丘諸眷屬。
離佛不莊嚴。
猶如虛空中。
衆星之無月。
說是偈已。
禮衆僧足升法座而說是言。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某處說某經教。
乃至人天等作禮奉行。
時迦葉問諸比丘。
阿難所言不錯謬乎。
皆曰。
不異世尊所說。
迦葉乃告阿難言。
我今年不久留。
今将正法付囑于汝。
汝善守護。
聽吾偈言。
法法本來法。
無法無非法。
何于一法中。
有法有不法。
說是偈已。
乃持僧伽黎。
(甲子丁卯 三十) 衣入雞足山。
俟慈氏下生。
即周孝王五年丙辰歲也。
⊙秦非子(其先高陽之後。
始女修大業大費佐舜為相。
大廉孟戲中衍乃大廉玄孫。
鳥身人言。
為殷太武之禦中潏飛廉惡來秦之先也。
後至柏翳佐禹治水有功。
舜賜姓嬴氏。
後之非子。
周孝王使主馬。
又大蕃息。
封幹秦。
号曰秦嬴。
至德公居雍城。
秦州隴城縣也。
後穆公始[栗-木+(革 月)]。
至昭襄稱王自非子下。
秦侯公伯秦仲莊平文宣出武德宣城穆康共桓襄惠悼厲躁懷靈簡惠出獻孝惠文王武王昭王。
三十二君。
六百三十八年也) 夷王爕(懿王次子。
周室陵遲。
諸侯朝朔。
下堂迎之。
治十六年) ⊙(癸未) 厲王胡(夷王子。
暴虐無道。
國人叛之。
襲殺于彘。
通周召五十一年) ⊙(癸巳) 二祖阿難。
王舍城人也。
姓刹利帝。
父斛飯王。
實佛之從弟也。
梵語阿難陀。
此雲慶喜。
亦雲歡喜。
如來成道夜生。
因為之名。
多聞博達智慧無礙。
世尊以為總持第一。
嘗所贊歎。
加以夙世有大功德。
受持法藏如水傳器。
佛乃命為侍者。
後阿阇世王白言。
仁者。
如來迦葉尊勝二師皆已涅槃。
而我多故悉不能睹。
仁者。
般涅槃時願垂告别。
阿難許之。
後自念言。
我身危脆猶如聚沫。
況複衰老豈能長久。
又念。
阿阇世王與吾有約。
乃詣王宮告之曰。
吾欲入涅槃。
故來辭耳。
門者曰。
王寝不可以聞。
阿難曰。
俟王覺時當為我說。
時王夢中見一寶蓋七寶嚴飾。
千萬億衆圍繞瞻仰。
俄而風雨暴至吹折其柄。
珍寶璎珞悉墜于地。
心甚驚異。
既寤門者具白上事。
王聞語已失聲号恸哀感天地。
即至毗舍離城。
見阿難在恒河中流跏趺而坐。
王乃作禮而說偈言。
稽首三界尊。
棄我而至此。
暫憑悲願力。
且莫般涅槃。
時毗舍離王亦在河側。
複說偈言。
尊者一何速。
而歸寂滅場。
頭住須臾間。
而受于供養。
爾時阿難見二國王鹹來勸請。
乃說偈言。
二王善嚴住。
勿為苦悲戀。
涅槃當我淨。
而無諸有故。
阿難複念。
我若偏向一國而般涅槃。
諸國争競。
無有是處。
應以平等度諸有情。
遂于恒河中流将入寂滅。
是時山河大地六種震動。
雪山中五百仙人睹茲瑞應飛空而至。
禮阿難足胡跪白言。
我于長老當證佛法。
願垂大慈度脫我等。
阿難默然受請。
即變殑伽河。
悉為金地。
為其仙衆說諸大法。
阿難複念。
先所度脫弟子應當來集。
須臾五百羅漢從空而下。
為諸仙人出家受具。
其仙衆中有二羅漢。
一名商那和修。
二名末田底迦。
阿難知是法器乃告之曰。
昔如來以大法眼傳大迦葉。
迦葉入定而傳于我。
我今将滅。
用傳于汝。
汝受吾教。
當聽偈言。
本來傳有法傳了言無法。
各各須自悟。
悟了無無法。
阿難傳法眼藏竟。
踴身虛空作十八變。
入風奮迅三昧。
分身四分。
一分奉忉利天。
一分奉娑竭羅龍宮。
一分奉毗舍離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