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頓盡追懷裡(1)
關燈
小
中
大
争、九樁公案,還不免挂一漏萬。
因此我說紅學是一個“擁擠的世界”。
而且紅學論争格外牽動人們的感情。
清末資料記載的因對寶钗、黛玉的評價不同而“幾揮老拳”的傳統看來是承繼下來了。
一些客串紅學的學者,問題還不大。
以紅學為本業的人,争論起來大有天翻地覆的味道。
而且紅學論争絕不以地域為限,哪裡有中國人,哪裡讀《紅樓夢》,哪裡就有論争。
大陸固不必說,台灣、香港以及北美的論争,即使沒有更勝一籌,也絕不相形見绌。
如此激烈的紅學論争,使許多研究者望而卻步,擔心一旦陷進去,無以自拔。
餘英時先生就說過,《紅樓夢》是一個碰不得的題目。
李田意先生也說,斬不斷,理還亂,是紅學。
詩人邵燕祥寫過一篇文章,題目叫《怕談紅樓》。
我本人也幾次聲明,從此洗手不幹了。
我主編的《中國文化》雜志,決計不輕易發表有關《紅樓夢》的文章。
近年我一直在逃離紅學。
沒想到生平第一次到寶島,參加的又是《紅樓夢》的會議。
這隻有用“在劫難逃”四個字來形容了。
第六,近百年來的紅學,所以為人們所關注,保持着學科的生命力,與不斷有新材料的發現有很大關系。
胡适起而與索隐派紅學論戰,憑借的就是新發現的《紅樓夢》早期抄本,一個是甲戌本,一個是庚辰本,上面有署名脂硯齋、畸笏叟的許多批語,透露了一些曹雪芹寫作《紅樓夢》的家世遭遇和背景情況。
随後又有大量清宮檔案出世,對曹雪芹的家世和親戚的情況了解得更多了。
再就是曹雪芹朋友的材料的發現。
對一門學科來說,新材料的發現,是這門學科設立的先期條件。
王國維氏嘗言:“古來新學問起,都由于新發見。
孔子壁中書出,而後有漢以來古文家之學。
有趙宋古器出,而後有宋以來古器物、古文字之學。
”王國維:《最近二三十年中中國新發見之學問》,《靜安文集續編》第65頁,載《王國維遺書》第五冊。
陳寅恪也強調:“一時代之學術,必有其新材料與新問題。
取用此材料,以研求問題,則為此時代學術之新潮流。
治學之士,得予于此潮流者,謂之予流(借用佛教初果之名)。
其未得予者,謂之未入流。
此古今學術史之通義,非彼閉門造車之徒所能問喻者也。
”陳寅恪:《陳垣敦煌劫餘錄序》,《金明館叢稿二編》第236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紅樓夢》背景材料的一再發現,為紅學研究開拓了新的區域。
所以有脂學出焉,有曹學出焉。
事實上,後來的紅學研究,已擴大到整個明清史和文化史的研究,在一定意義上具有超學科的特點。
因此現代學術史中的紅學一目,才有那樣強的生命力,那樣大的吸引力。
因此我說紅學是一個“擁擠的世界”。
而且紅學論争格外牽動人們的感情。
清末資料記載的因對寶钗、黛玉的評價不同而“幾揮老拳”的傳統看來是承繼下來了。
一些客串紅學的學者,問題還不大。
以紅學為本業的人,争論起來大有天翻地覆的味道。
而且紅學論争絕不以地域為限,哪裡有中國人,哪裡讀《紅樓夢》,哪裡就有論争。
大陸固不必說,台灣、香港以及北美的論争,即使沒有更勝一籌,也絕不相形見绌。
如此激烈的紅學論争,使許多研究者望而卻步,擔心一旦陷進去,無以自拔。
餘英時先生就說過,《紅樓夢》是一個碰不得的題目。
李田意先生也說,斬不斷,理還亂,是紅學。
詩人邵燕祥寫過一篇文章,題目叫《怕談紅樓》。
我本人也幾次聲明,從此洗手不幹了。
我主編的《中國文化》雜志,決計不輕易發表有關《紅樓夢》的文章。
近年我一直在逃離紅學。
沒想到生平第一次到寶島,參加的又是《紅樓夢》的會議。
這隻有用“在劫難逃”四個字來形容了。
第六,近百年來的紅學,所以為人們所關注,保持着學科的生命力,與不斷有新材料的發現有很大關系。
胡适起而與索隐派紅學論戰,憑借的就是新發現的《紅樓夢》早期抄本,一個是甲戌本,一個是庚辰本,上面有署名脂硯齋、畸笏叟的許多批語,透露了一些曹雪芹寫作《紅樓夢》的家世遭遇和背景情況。
随後又有大量清宮檔案出世,對曹雪芹的家世和親戚的情況了解得更多了。
再就是曹雪芹朋友的材料的發現。
對一門學科來說,新材料的發現,是這門學科設立的先期條件。
王國維氏嘗言:“古來新學問起,都由于新發見。
孔子壁中書出,而後有漢以來古文家之學。
有趙宋古器出,而後有宋以來古器物、古文字之學。
”王國維:《最近二三十年中中國新發見之學問》,《靜安文集續編》第65頁,載《王國維遺書》第五冊。
陳寅恪也強調:“一時代之學術,必有其新材料與新問題。
取用此材料,以研求問題,則為此時代學術之新潮流。
治學之士,得予于此潮流者,謂之予流(借用佛教初果之名)。
其未得予者,謂之未入流。
此古今學術史之通義,非彼閉門造車之徒所能問喻者也。
”陳寅恪:《陳垣敦煌劫餘錄序》,《金明館叢稿二編》第236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紅樓夢》背景材料的一再發現,為紅學研究開拓了新的區域。
所以有脂學出焉,有曹學出焉。
事實上,後來的紅學研究,已擴大到整個明清史和文化史的研究,在一定意義上具有超學科的特點。
因此現代學術史中的紅學一目,才有那樣強的生命力,那樣大的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