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險者(1753—1754)

關燈
冒險者 1753年6月27日 第67期 人類社會的福祉 他們用實用的藝術去完善生活。

     &mdash&mdash維吉爾 &ldquo熟悉會導緻忽視&rdquo,這是人們長期以來觀察到的一種現象。

    不論事物在外觀上顯得多麼巨大或雄偉,都會失去它的新奇:朝臣在國王面前站立,臉上卻毫無情緒;鄉村人腳踩在春天的美麗土地上,卻很少注意它的顔色或芬芳;沿海岸線居住的人們,看着無邊無際的茫茫大海,無絲毫敬畏、新奇和恐懼。

     那些終身生活在大城市裡的人,看着這個城市的富裕和繁榮、廣博和多樣,他處之泰然,并無特别好感;可一個從偏遠地方來的人,一眼就能看出它灑脫的奇妙,急于關注這些五花八門的事物,注視這些令人贊美和驚歎的狂熱雜亂的景象。

     新來者一般都會首先被大街上多樣的叫喊聲吸引,全神貫注地觀看,售貨員正把各種商品和工業制品送到人們手中。

    他受到一時驚喜的無意識影響,容易引發嬉戲和蔑視他們。

    因為他誤用眼睛去得到理解的效果,混淆了偶然的知識和正當的理性的區别。

     人們對有些事感到好奇确實是不應受到責備的。

    在倫敦的大街上有成千上萬的職業,這些職業能滿足每個人的想法,為任何有能力的人提供機會。

    那些思考城市奇景的人不容易明白,市場靠什麼方式能維持繁榮,居民如何正常地得到日常生活必需品。

    觀察商店和倉庫時,他看到其中堆滿了各種為銷售而生産的商品。

    經過所有藝術加工和自然生産的産品時,他随時随地都會全神貫注地看,掏出他的錢包去購買。

    他确信這麼多産品很難被消耗殆盡,有一部分人很快就要無事可做,要等供應的産品用完或銷毀後,才有可能得到工作機會。

     當蘇格拉底經過雅典的一個市場時,他看着商品和顧客說:&ldquo這裡有那麼多東西,都是我不需要的。

    &rdquo同樣,一個人在倫敦的大街上行走,不論他在哲學方面比蘇格拉底差多少,也會有同樣的情緒:他看着琳琅滿目的産品不知有何用。

    因此,他也傾向于認為這些東西無價值。

    确實,許多家庭用的工藝品,許多堆積在一起的财物,無論它們多麼微小和充裕,隻有使用過後,才能知道如何在需要時,事先安排去獲得它們。

    可世界上很容易就缺貨的物質,幾乎不必期待鼓勵生産。

     這類&ldquo要為顧客提供各種産品、要為工廠找到買家&rdquo的交易活動,是令人好奇和反複變化的。

    這個世界如此平衡,不僅有面包,還有貴重物品,人人無須用很偉大的能力或特别辛勤的勞動便能得到。

    那些最無技巧的手和有着最簡單頭腦的人,都能充分刺激工業生産。

    因為他有一份很忙的工作,也就絕不缺少必需品。

    确實,成千上萬的人不論工作多麼卑賤,也沒有什麼工作能保證自己發揮出特長,但他們都受到了感激和尊敬。

    在這些受尊敬的名譽中,有的人隻是幫助鄰居把濃煙從煙囪裡吸走,而其他一些人幫助那些高貴文雅的人,把他們不喜歡的受濃煙熏染的雜味去掉。

    他們把同類材料磨成粉,用這些粉很快就能使人滿意并消除那些氣味。

     不僅因為這類流行的小事,還有成千上萬沒聽說過的和很快就消失的生意,使這個城市裡的大衆很少有人偷閑,其結果是避免物質匮乏。

    在無數的可感受的環境裡,人類生活變得多樣化。

    除了人們的欲望之外,沒有什麼東西是過剩的。

    或者,除非有些物品人們必須買它,否則沒有什麼是劣等的。

    除非是落在一個不合适的人手裡,否則沒有東西是無用的。

    因此,有人扔掉的東西會被其他人撿起來。

    一部分人的垃圾,卻為底層的人提供了支撐他們生活的必需品。

     當我看着周圍那些施展各種能力的人,我唯有佩服這個神秘組合在一起的社會,它把偉大和渺小、光輝和朦胧奇妙地聯系在一起。

    除非他的身體或大腦完全癱瘓,否則沒有人會覺得自己無用,沒有人感到痛苦或成為社會的負擔,想到這些,我的仁慈心得到滿足。

    無論什麼職業,那些勤勉地工作的人,理應得到他應得到的基本物質,理應得到他應享有的生活保障。

    每個晚上他躺在床上,心裡也許充滿一種為幸福生活做出某些貢獻的快樂意識。

     蔑視與敬佩同樣難免碰到狹隘的思想。

    可是,隻要他的理解能力能注意到人類的整個分工,他的敏銳力能通過幸運或流行的薄紗看清真實的面目,他就會在最高的境界發現卑鄙,在最平庸中發現榮耀。

    他會認識到,沒有人可以毫無美德而受人尊敬,也沒有人會毫不邪惡而遭人鄙夷。

     在這普遍忙碌的人生中,沒有人可以不受榜樣的影響;沒有人應回避誠實的競争,把自己當作懶惰的旁觀者,看着别人在勞作不息;沒有人被行動的熱情包圍之後,仍以一個幸福的懶惰者而自得其樂。

    很多人都會有某些品質,通過适當地運用這些品質,他可使世界受益。

    無論一個人有多少能力,他都應該毫不猶豫地盡些微薄之力,排除自己什麼事也不能做而産生的苦惱。

     根據這個普遍的努力合作原則,各種技藝都有長期的培訓計劃,以至于人的所有需要都能立即得到供給。

    懶惰者絕少有自己的願望:他不會有别人辛勤勞作的滿足感,也不會好奇地夢想擁有一個商店裡還沒有的玩具。

     幸福隻在一定比例上可以得到享受,這是為人所知的。

    處在懶惰或愚昧狀态的人,人們隻能從其相反的不幸人生經曆中去認識幸福:我們長期生活在一個交通便利、人口繁多的小鎮,幾乎不知道有金錢無法滿足欲望的方面。

    為了對這種人為造成的富裕有個全面公正的看法,需要在一個偏遠的殖民地或在那些人煙稀少的小島住一段時間。

    隻有了解到每個人在這種情況下必須做多少事,需要多少勞動力,才能生産出滿足人類需要的各類産品;隻有熟悉日常用品,知道它們連續用多久會失效或損壞,或用什麼笨拙的權宜之計維持它;隻有了解在任何人賣給他想要的東西之前,一個人能把錢留在手裡多久,才知如何去恰當地評估他财富的價值,判斷生活在一個大城市的悠閑。

     可是,在需求很容易就得到滿足後,新的需求同樣很容易被創造出來,人們的這類幸福,也許一直仍有不完美:每個到倫敦商場的人,會看到無數的儀器和方便實用的商品。

    當他不了解這些商品時,他不會有買它的需要,可一旦經常使用并得心應手後,他會驚訝,沒有它們,生活怎麼能維持下去。

    于是,就發生了這樣的情形:我們的渴望總會随着我們的擁有而增加;我們對一些存在但尚未被人接受的事物的理解,會影響我們欣賞眼前的美物。

     那些習慣于把自己限制在科學領域和發明創造上的人,會很快在各種無助的力量面前失去自信,忘記我們真正需要的那些極少量的東西,輕視那些也許很容易就得到的簡便方法。

    每個有哲學思想的人都值得去思考,我們有多少天賦的能力被剝奪,又有多少天賦的能力被權宜之計增加。

    我們如此習慣于給予和接受幫助,因為每個人能做的事很有限,因此,我們中的任何人,不論他的生活方式受到什麼規定的約束,幾乎沒有人不欣賞有衆多藝術家共同參與創作的作品。

     一個對世界各民族風俗習慣的調查表明,人類的生活在極少幫助的情況下也能維持。

    通過必要的生産實踐培養出來的技藝,借最簡陋的方式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