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一 記
關燈
小
中
大
皇甫暉、姚鳳於滁東門之外,遂以平滁。
修嘗考其山川,按其圖記,升高以望清流之關,欲求暉、鳳就擒之所,而故老皆無在者,蓋天下之平久矣。
自唐失其政,海內分裂,豪傑竝起而爭,所在為敵國者,何可勝數!及宋受天命,聖人出而四海一。
嚮之憑恃險阻,剗削消磨,百年之間,漠然徒見山高而水清。
欲問其事,而遺老盡矣。
今滁介江、淮之間,舟車商賈,四方賓客之所不至。
民生不見外事,而安於畎畝衣食,以樂生送死,而孰知上之功德,休養生息,涵煦於百年之深也? 修之來此,樂其地僻而事簡,又愛其俗之安閒。
既得斯泉於山谷之間,乃日與滁人,仰而望山,俯而聽泉,掇幽芳而蔭喬木,風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時之景,無不可愛。
又幸其民樂其歲物之豐成,而喜與予遊也;因為本其山川,道其風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豐年之樂者,幸生無事之時也。
夫宣上恩德,以與民共樂,刺史之事也。
遂書以名其亭焉。
醉翁亭記 環滁皆山也。
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裡,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於兩峰之間者,讓泉[1]也。
峰回路轉,有亭翼然臨於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誰?山之僧曰[2]智僊也。
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
太守與客來飲於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
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開,雲歸而巖穴暝,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
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
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
至於負者歌於途,行者休於樹,前者呼,後者應,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遊也。
臨谿而漁,谿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起坐而諠譁者,眾賓懽也;蒼顏白髮,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
樹林陰翳,鳴聲上下,遊人去而禽鳥樂也。
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遊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
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
畫舫齋記 予至滑之三月,即其署東偏之室,治為燕私之居,而名之曰畫舫齋。
齋廣一室,其深七室,以戶相通,凡入予室者如入乎舟中。
其溫室之奧,則穴其上以為明;其虛室之疏以達,則欄檻其兩旁以為坐立之倚。
凡偃休於吾齋者,又如偃休乎舟中。
山石崷崒,佳花美木之植列於兩簷之外,又似泛乎中流,而左山右林之相映,皆可愛者。
故因以舫名焉。
《周易》之象,至於履險蹈難,必曰涉川。
蓋舟之為物,所以濟險難,而非安居之用也。
今予治齋於署,以為燕安,而反以舟名之,豈不戾哉?矧予又嘗以罪謫走江湖間,自汴絕淮,浮於大江,至於巴峽,轉而以入於漢沔,計其水行幾萬餘裡,其羈窮不幸而卒遭風波之恐,往往叫號神明以脫須臾之命者數矣。
當其恐時,顧視前後,凡舟之人非為商賈則必仕宦,因竅自歎,以謂非冒利與不得已者孰肯至是哉?賴天之惠,全活其生,今得除去宿負列官於朝,以來是州,飽廩食而安署居。
追思曩時山川所履,舟楫之危,蛟黿之出沒,波濤之洶,宜其寢驚而夢愕。
而乃忘其險阻,猶以舟名其齋,豈真樂於舟居者邪! 然予聞古之人,有逃世遠去江湖之上終身而不肯反者,其必有所樂也。
苟非冒利於險,有罪而不得已,使順風恬波,傲然枕席之上,一日而千裡,則舟之行豈不樂哉!顧予誠有所未暇,而舫者宴嬉之舟也,姑以名予齋,奚曰不宜? 予友蔡君謨善大書,頗怪偉,將乞其大字以題於楹,懼其疑予之所以名齋者,故具以雲。
又因以置於壁。
峽州至喜亭記 蜀於五代為僭國,以險為虞,以富自足,舟車之跡不通乎中國者五十有九年。
宋受天命,一海內,四方次第平,太祖改元之三年,始平蜀。
然後蜀之絲枲織文之富,衣被於天下,而貢輸商旅之往來者,陸輦秦、鳳、水道岷江,不絕於萬裡之外。
岷江之來,合蜀眾水,出三峽為荊江,傾折回直,捍怒鬥激,束之為湍,觸之為旅。
順流之舟頃刻數百裡,不及顧視,一失毫厘與崖石遇,則糜潰漂沒不見蹤跡。
故凡蜀之可以充內府、供京師而移用乎諸州者,皆陸出,而其羨餘不急之物,乃下於江,若棄之然,其為險且不測如此。
夷陵為州,當峽口,江出峽始漫為平流。
故舟人至此者,必瀝酒再拜相賀,以為更生。
尚書虞部郎中朱公再治是州之三月,作至喜亭於江津,以為舟者之停留也。
且誌夫天下之大險,至此而始平夷,以為行人之喜幸。
夷陵固為下州,廩與俸皆薄,而僻且遠
修嘗考其山川,按其圖記,升高以望清流之關,欲求暉、鳳就擒之所,而故老皆無在者,蓋天下之平久矣。
自唐失其政,海內分裂,豪傑竝起而爭,所在為敵國者,何可勝數!及宋受天命,聖人出而四海一。
嚮之憑恃險阻,剗削消磨,百年之間,漠然徒見山高而水清。
欲問其事,而遺老盡矣。
今滁介江、淮之間,舟車商賈,四方賓客之所不至。
民生不見外事,而安於畎畝衣食,以樂生送死,而孰知上之功德,休養生息,涵煦於百年之深也? 修之來此,樂其地僻而事簡,又愛其俗之安閒。
既得斯泉於山谷之間,乃日與滁人,仰而望山,俯而聽泉,掇幽芳而蔭喬木,風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時之景,無不可愛。
又幸其民樂其歲物之豐成,而喜與予遊也;因為本其山川,道其風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豐年之樂者,幸生無事之時也。
夫宣上恩德,以與民共樂,刺史之事也。
遂書以名其亭焉。
醉翁亭記 環滁皆山也。
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裡,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於兩峰之間者,讓泉[1]也。
峰回路轉,有亭翼然臨於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誰?山之僧曰[2]智僊也。
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
太守與客來飲於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
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開,雲歸而巖穴暝,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
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
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
至於負者歌於途,行者休於樹,前者呼,後者應,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遊也。
臨谿而漁,谿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起坐而諠譁者,眾賓懽也;蒼顏白髮,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
樹林陰翳,鳴聲上下,遊人去而禽鳥樂也。
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遊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
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
畫舫齋記 予至滑之三月,即其署東偏之室,治為燕私之居,而名之曰畫舫齋。
齋廣一室,其深七室,以戶相通,凡入予室者如入乎舟中。
其溫室之奧,則穴其上以為明;其虛室之疏以達,則欄檻其兩旁以為坐立之倚。
凡偃休於吾齋者,又如偃休乎舟中。
山石崷崒,佳花美木之植列於兩簷之外,又似泛乎中流,而左山右林之相映,皆可愛者。
故因以舫名焉。
《周易》之象,至於履險蹈難,必曰涉川。
蓋舟之為物,所以濟險難,而非安居之用也。
今予治齋於署,以為燕安,而反以舟名之,豈不戾哉?矧予又嘗以罪謫走江湖間,自汴絕淮,浮於大江,至於巴峽,轉而以入於漢沔,計其水行幾萬餘裡,其羈窮不幸而卒遭風波之恐,往往叫號神明以脫須臾之命者數矣。
當其恐時,顧視前後,凡舟之人非為商賈則必仕宦,因竅自歎,以謂非冒利與不得已者孰肯至是哉?賴天之惠,全活其生,今得除去宿負列官於朝,以來是州,飽廩食而安署居。
追思曩時山川所履,舟楫之危,蛟黿之出沒,波濤之洶,宜其寢驚而夢愕。
而乃忘其險阻,猶以舟名其齋,豈真樂於舟居者邪! 然予聞古之人,有逃世遠去江湖之上終身而不肯反者,其必有所樂也。
苟非冒利於險,有罪而不得已,使順風恬波,傲然枕席之上,一日而千裡,則舟之行豈不樂哉!顧予誠有所未暇,而舫者宴嬉之舟也,姑以名予齋,奚曰不宜? 予友蔡君謨善大書,頗怪偉,將乞其大字以題於楹,懼其疑予之所以名齋者,故具以雲。
又因以置於壁。
峽州至喜亭記 蜀於五代為僭國,以險為虞,以富自足,舟車之跡不通乎中國者五十有九年。
宋受天命,一海內,四方次第平,太祖改元之三年,始平蜀。
然後蜀之絲枲織文之富,衣被於天下,而貢輸商旅之往來者,陸輦秦、鳳、水道岷江,不絕於萬裡之外。
岷江之來,合蜀眾水,出三峽為荊江,傾折回直,捍怒鬥激,束之為湍,觸之為旅。
順流之舟頃刻數百裡,不及顧視,一失毫厘與崖石遇,則糜潰漂沒不見蹤跡。
故凡蜀之可以充內府、供京師而移用乎諸州者,皆陸出,而其羨餘不急之物,乃下於江,若棄之然,其為險且不測如此。
夷陵為州,當峽口,江出峽始漫為平流。
故舟人至此者,必瀝酒再拜相賀,以為更生。
尚書虞部郎中朱公再治是州之三月,作至喜亭於江津,以為舟者之停留也。
且誌夫天下之大險,至此而始平夷,以為行人之喜幸。
夷陵固為下州,廩與俸皆薄,而僻且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