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八 序
關燈
小
中
大
子講論道德,以求其益。
夫生而不溺其習,此蓋出於天性。
其見焉而不動於中者,由性之明,學之而後至也。
進而不止,高而愈下。
予自其幼見其長,行而不倦,久而愈篤,可知其將無所不至焉也。
孟子所謂「孰能禦之」者歟! 予陋巷之士也,遭時奮身,竊位於朝,守其貧賤之節,其臨利害禍福之際,常恐其奪也。
以予行君子之所易者猶若是,知君行聖賢之所難者為難能也。
歲之三月,來自京師,拜其舅氏。
予得延之南齋,聽其論議而慕其為人,雖與之終身久處而不厭也。
留之數日而去。
於其去也,不能忘言,遂為之序。
送梅聖俞歸河陽序 至寶潛乎山川之幽,而能先群物以貴於世者,負其有異而已。
故珠潛於泥,玉潛於璞,不與夫蜃蛤、瑉石混而棄者,其先膺美澤之氣,輝然特見於外也。
士固有潛乎卑位,而與夫庸庸之流俯仰上下,然卒不混者,其文章才貌之光氣,亦輝然而特見者矣。
然求珠者必之乎海,求玉者必之乎藍田,求賢士者必之乎通邑大都,據其會,就其名,而擇其精焉爾。
洛陽,天子之西都,距京師不數驛,搢紳仕宦雜然而處,其亦珠玉之淵海歟!予方據是而擇之,獨得於梅君聖俞,其所謂輝然特見而精者邪! 聖俞誌高而行潔,氣秀而色和,嶄然獨出於眾人中。
初為河南主簿,以親嫌移佐河陽,常喜與洛之士遊,故因吏事而至於此。
餘嘗與之徜徉於嵩洛之下,每得絕崖倒壑、深林古宇,則必相與吟哦其間,始而歡然以相得,終則暢然覺乎薰蒸浸漬之為益也,故久而不厭。
既而以吏事訖,言歸。
餘且惜其去,又悲夫潛乎下邑,混於庸庸。
然所謂能先群物而貴於世者,特其異而已,則光氣之輝然者,豈能掩之哉! 送廖倚歸衡山序 元氣之融結為山川,山川之秀麗稱衡湘,其蒸為雲霓,其生為杞梓,人居其間得之為俊傑。
秀才生於衡山之陽,而秀麗之精英者得之尤多,故其文則雲霓,其材則杞梓。
始以鄉進士舉於有司,不中,遂遊公卿間,所至無不虛館設席,爭以禮下之。
今永興太原公雅識沈正,器君尤深。
初其鎮秦川也,請君與俱行,遂趨函關以覽秦都,則西方士君子得以承望乎風彩矣。
凡居秦幾歲而東,將過京師以歸。
予嘗以上計吏客都中,識君於交逵,辱之以友益。
當君之西也,獲餞於國門。
及夫斯來,又相見於洛,道語故舊,數日乃行。
夫山川固能產異物,而不能畜之者,誠有利其用者爾。
今生之行也,予疑夫不能久畜於衡山之阿也。
送曾鞏秀才序 廣文曾生來自南豐,入太學,與其諸生群進於有司。
有司斂群材,操尺度,概以一法,考其不中者而棄之。
雖有魁壘拔出之材,其一累黍不中尺度,則棄之不敢取。
幸而得良有司有法,不過反同眾人歎嗟愛惜,若取舍非己事者,諉曰:有司有法,奈不中何!有司固不自任其責,而天下之人亦不以責有司,皆曰:其不中,法也。
不幸有司尺度一失手,則往往失多而得少。
噫有司所操,果良法邪?何其久而不思革也。
況若曾生之業,其大者固以魁壘,其於小者亦可以中尺度,而有司棄之,可怪也。
然曾生不非同進,不罪有司,告予以歸,思廣其學而堅其守。
予初駭其文,又壯其志。
夫農不咎歲而菑播是勤,其水旱則已,使一有獲,則豈不多邪? 曾生橐其文數十萬言來京師,京師之人無求曾生者,然曾生亦不以幹也。
若予者豈敢求生,而生辱以顧予。
是京師之人既不求之,而有司又失之,而獨餘得也。
於其行也,遂見於文,使知生者可以吊有司之失,而賀餘之獨得也。
送田畫秀才寧親萬州序 五代之初,天下分為十三四。
及建隆之際,或滅或微,其在者猶七國,而蜀與江南地最大。
以周世宗之雄,三至淮上,不能舉李氏。
而蜀亦恃險為阻,秦隴、山南皆被侵奪,而荊人縮手歸、峽,不敢西窺以爭故地。
及太祖受天命,用兵不過萬人,舉兩國如一郡縣吏,何其偉歟! 當此之時,文初之祖從諸將西平成都及南攻金陵,功最多,於時語名將者,稱田氏。
田氏功書史官,祿世於家,至今而不絕。
及天下已定,將率無所用其武,士君子爭以文儒進,故文初將家子,反衣白衣從鄉進士舉於有司。
彼此一時,亦各遭其勢而然也。
文初辭業通敏,為人敦潔可喜,歲之仲春,自荊南西拜其親於萬州,維舟夷陵。
予與之登高以遠望,遂遊東山,窺綠蘿溪,坐磐石,文初愛之,留數日乃去。
夷陵者,其《地志》雲北有夷山以為名;或曰巴峽之險,至此地始平夷。
蓋今文初所見,尚未為山川之勝者。
由此而上,激泝江湍,入三峽,險怪奇絕,乃可愛也。
當王師伐蜀時,兵出兩道,一自鳳州以入,一自歸州以取忠、萬以西。
今之所經,皆王師向所用武處,覽其山川,可以慨然而賦矣。
夫生而不溺其習,此蓋出於天性。
其見焉而不動於中者,由性之明,學之而後至也。
進而不止,高而愈下。
予自其幼見其長,行而不倦,久而愈篤,可知其將無所不至焉也。
孟子所謂「孰能禦之」者歟! 予陋巷之士也,遭時奮身,竊位於朝,守其貧賤之節,其臨利害禍福之際,常恐其奪也。
以予行君子之所易者猶若是,知君行聖賢之所難者為難能也。
歲之三月,來自京師,拜其舅氏。
予得延之南齋,聽其論議而慕其為人,雖與之終身久處而不厭也。
留之數日而去。
於其去也,不能忘言,遂為之序。
送梅聖俞歸河陽序 至寶潛乎山川之幽,而能先群物以貴於世者,負其有異而已。
故珠潛於泥,玉潛於璞,不與夫蜃蛤、瑉石混而棄者,其先膺美澤之氣,輝然特見於外也。
士固有潛乎卑位,而與夫庸庸之流俯仰上下,然卒不混者,其文章才貌之光氣,亦輝然而特見者矣。
然求珠者必之乎海,求玉者必之乎藍田,求賢士者必之乎通邑大都,據其會,就其名,而擇其精焉爾。
洛陽,天子之西都,距京師不數驛,搢紳仕宦雜然而處,其亦珠玉之淵海歟!予方據是而擇之,獨得於梅君聖俞,其所謂輝然特見而精者邪! 聖俞誌高而行潔,氣秀而色和,嶄然獨出於眾人中。
初為河南主簿,以親嫌移佐河陽,常喜與洛之士遊,故因吏事而至於此。
餘嘗與之徜徉於嵩洛之下,每得絕崖倒壑、深林古宇,則必相與吟哦其間,始而歡然以相得,終則暢然覺乎薰蒸浸漬之為益也,故久而不厭。
既而以吏事訖,言歸。
餘且惜其去,又悲夫潛乎下邑,混於庸庸。
然所謂能先群物而貴於世者,特其異而已,則光氣之輝然者,豈能掩之哉! 送廖倚歸衡山序 元氣之融結為山川,山川之秀麗稱衡湘,其蒸為雲霓,其生為杞梓,人居其間得之為俊傑。
秀才生於衡山之陽,而秀麗之精英者得之尤多,故其文則雲霓,其材則杞梓。
始以鄉進士舉於有司,不中,遂遊公卿間,所至無不虛館設席,爭以禮下之。
今永興太原公雅識沈正,器君尤深。
初其鎮秦川也,請君與俱行,遂趨函關以覽秦都,則西方士君子得以承望乎風彩矣。
凡居秦幾歲而東,將過京師以歸。
予嘗以上計吏客都中,識君於交逵,辱之以友益。
當君之西也,獲餞於國門。
及夫斯來,又相見於洛,道語故舊,數日乃行。
夫山川固能產異物,而不能畜之者,誠有利其用者爾。
今生之行也,予疑夫不能久畜於衡山之阿也。
送曾鞏秀才序 廣文曾生來自南豐,入太學,與其諸生群進於有司。
有司斂群材,操尺度,概以一法,考其不中者而棄之。
雖有魁壘拔出之材,其一累黍不中尺度,則棄之不敢取。
幸而得良有司有法,不過反同眾人歎嗟愛惜,若取舍非己事者,諉曰:有司有法,奈不中何!有司固不自任其責,而天下之人亦不以責有司,皆曰:其不中,法也。
不幸有司尺度一失手,則往往失多而得少。
噫有司所操,果良法邪?何其久而不思革也。
況若曾生之業,其大者固以魁壘,其於小者亦可以中尺度,而有司棄之,可怪也。
然曾生不非同進,不罪有司,告予以歸,思廣其學而堅其守。
予初駭其文,又壯其志。
夫農不咎歲而菑播是勤,其水旱則已,使一有獲,則豈不多邪? 曾生橐其文數十萬言來京師,京師之人無求曾生者,然曾生亦不以幹也。
若予者豈敢求生,而生辱以顧予。
是京師之人既不求之,而有司又失之,而獨餘得也。
於其行也,遂見於文,使知生者可以吊有司之失,而賀餘之獨得也。
送田畫秀才寧親萬州序 五代之初,天下分為十三四。
及建隆之際,或滅或微,其在者猶七國,而蜀與江南地最大。
以周世宗之雄,三至淮上,不能舉李氏。
而蜀亦恃險為阻,秦隴、山南皆被侵奪,而荊人縮手歸、峽,不敢西窺以爭故地。
及太祖受天命,用兵不過萬人,舉兩國如一郡縣吏,何其偉歟! 當此之時,文初之祖從諸將西平成都及南攻金陵,功最多,於時語名將者,稱田氏。
田氏功書史官,祿世於家,至今而不絕。
及天下已定,將率無所用其武,士君子爭以文儒進,故文初將家子,反衣白衣從鄉進士舉於有司。
彼此一時,亦各遭其勢而然也。
文初辭業通敏,為人敦潔可喜,歲之仲春,自荊南西拜其親於萬州,維舟夷陵。
予與之登高以遠望,遂遊東山,窺綠蘿溪,坐磐石,文初愛之,留數日乃去。
夷陵者,其《地志》雲北有夷山以為名;或曰巴峽之險,至此地始平夷。
蓋今文初所見,尚未為山川之勝者。
由此而上,激泝江湍,入三峽,險怪奇絕,乃可愛也。
當王師伐蜀時,兵出兩道,一自鳳州以入,一自歸州以取忠、萬以西。
今之所經,皆王師向所用武處,覽其山川,可以慨然而賦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