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八 序

關燈
四陽雖盛而猶有二陰,然陽眾而陰寡,則可用壯以攻之,故其卦為壯。

    五陽而一陰,陰不足為,直可決之而已,故其卦為。

    然則君子之用其剛也。

    審其力,視其時,知陰險小人之必可去,然後以壯而決之。

    夫勇者可犯也,強者可詘也,聖人以壯、決之用,必有戒焉。

    故大壯之彖辭曰:「大壯利正。

    」其象辭曰:「君子非禮弗履。

    」之彖辭曰:「健而說,決而和。

    」其象辭曰:「居德則忌。

    」以明夫剛之不可獨任也。

    故復始而亨,臨浸而長,泰交而大壯,以眾攻其寡,乘其衰而決之。

    夫君子之用其剛也,有漸而不失其時,又不獨任,必以正、以禮、以說、以和而濟之,則功可成,此君子動以進而用事之方也。

     太原王陶,字樂道,好剛之士也。

    常嫉世陰險而小人多,居京師,不妄與人遊。

    力學好古,以自信自守。

    今其初仕,於《易》得君子動以進之象,故予為剛說以贈之。

    大壯之初九曰:「壯於趾,征兇。

    」之初九亦曰:「壯於趾,往不勝為咎。

    」以此見聖人之戒用剛也,不獨於其彖、象,而又常深戒於其初。

    嗚呼!世之君子少而小人多。

    君子之力學好剛以蓄其志,未始施之於事也,今其往,尤宜慎乎其初! 送徐無黨南歸序 草木鳥獸之為物,眾人之為人,其為生雖異,而為死則同,一歸於腐壞、澌盡、泯滅而已。

    而眾人之中有聖賢者,固亦生且死於其間,而獨異於草木鳥獸眾人者,雖死而不朽,愈遠而彌存也。

    其所以為聖賢者,修之於身,施之於事,見之於言,是三者所以能不朽而存也。

     修於身者,無所不獲;施於事者,有得有不得焉;其見於言者,則又有能有不能也。

    施於事矣,不見於言可也。

    自《詩》、《書》、《史記》所傳,其人豈必皆能言之士哉?修於身矣,而不施於事,不見於言,亦可也。

    孔子弟子有能政事者矣,有能言語者矣。

    若顏回者,在陋巷,曲肱饑臥而已,其群居則默然終日如愚人。

    然自當時群弟子皆推尊之,以為不敢望而及,而後世更百千歲,亦未有能及之者。

    其不朽而存者,固不待施於事,況於言乎? 予讀班固《藝文志》、唐《四庫書目》,見其所列,自三代、秦、漢以來,著書之士多者至百餘篇,少者猶三四十篇,其人不可勝數,而散亡磨滅,百不一二存焉。

    予竊悲其人,文章麗矣,言語工矣,無異草木榮華之飄風,鳥獸好音之過耳也。

    方其用心與力之勞,亦何異眾人之汲汲營營?而忽焉以死者,雖有遲有速,而卒與三者同歸於泯滅。

    夫言之不可恃也蓋如此。

    今之學者,莫不慕古聖賢之不朽,而勤一世以盡心於文字間者,皆可悲也。

     東陽徐生,少從予學,為文章,稍稍見稱於人。

    既去,而與群士試於禮部,得高第,由是知名。

    其文辭日進,如水湧而山出。

    予欲摧其盛氣而勉其思也,故於其歸,告以是言。

    然予固亦喜為文辭者,亦因以自警焉。

     送楊寘序 予嘗有幽憂之疾,退而閑居,不能治也。

    既而學琴於友人孫道滋,受宮聲數引,久而樂之,不知疾之在其體也。

     夫琴之為技小矣,及其至也,大者為宮,細者為羽。

    操弦驟作,忽然變之,急者淒然以促,緩者舒然以和。

    如崩崖裂石,高山出泉,而風雨夜至也;如怨夫寡婦之歎息,雌雄雍雍之相鳴也。

    其憂深思遠,則舜與文王、孔子之遺音也;悲愁感憤,則伯奇孤子、屈原忠臣之所歎也。

    喜怒哀樂,動人心深。

    而純古淡泊,與夫堯舜三代之言語、孔子之文章、《易》之憂患、《詩》之怨刺無以異。

    其能聽之以耳,應之以手,取其和者,道其堙鬱,寫其憂思,則感人之際亦有至者焉。

     予友楊君,好學有文,累以進士舉,不得志。

    及從蔭調,為尉於劍浦,區區在東南數千裡外,是其心固有不平者。

    且少又多疾,而南方少醫藥,風俗飲食異宜。

    以多疾之體,有不平之心,居異宜之俗,其能鬱鬱以久乎?然欲平其心以養其疾,於琴亦將有得焉。

    故予作《琴說》以贈其行,且邀道滋酌酒進琴以為別。

     送秘書丞宋君歸太學序 陋巷之士甘藜藿而修仁義,毀譽不幹其守,饑寒不累其心,此眾人以為難,而君子以為易。

     生於高門,世襲軒冕,而躬布衣韋帶之行,其驕榮佚欲之樂,生長其間而不溺其習,日見於其外而不動乎其中,此雖君子,猶或難之。

     學行足以立身而進不止,材能足以高人而誌愈下,此雖聖人,亦以為難也。

     《書》曰:不自滿假。

    又曰:汝惟不矜不伐。

    以舜、禹之明,猶以是為相戒懼,況其下者哉!此誠可謂難也已。

     廣平宋君,宣獻公之子。

    公以文章為當世宗師,顯於朝廷,登於輔弼,清德著於一時,令名垂於後世。

    君少自立,不以門地驕於人。

    既長,學問好古為文章。

    天下賢士大夫皆稱慕其為人,而君慊然常若不足於己者。

    守官太學,甘寂寞以自處,日與寒士往來,而從先生、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