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七 序
關燈
小
中
大
中年早衰,意思零落,以非工之作,又無所遇以發焉。
其屑屑應用,拘牽常格,卑弱不振,宜可羞也。
然今文士尤以翰林為榮選,予既罷職,院吏取予直草以日次之,得四百餘篇,因不忍棄。
況其上自朝廷,內及宮禁,下暨蠻夷海外,事無不載,而時政記、日曆與起居郎舍人有所略而不記,未必不有取於斯焉。
嗚呼!予且老矣,方買田淮、潁之間。
若夫涼竹簟之暑風,曝茅簷之冬日,睡餘支枕,念昔平生仕宦出處,顧瞻玉堂,如在天上。
因覽遺槁,見其所載職官名氏,以較其人盛衰先後,孰在孰亡,足以知榮寵為虛名,而資笑談之一噱也。
亦因以誇於田夫野老而已。
薛簡肅公文集序 君子之學,或施之事業,或見於文章,而常患於難兼也。
蓋遭時之士,功烈顯於朝廷,名譽光於竹帛,故其常視文章為末事,而又有不暇與不能者焉。
至於失誌之人,窮居隱約,苦心危慮而極於精思,與其有所感激發憤惟無所施於世者,皆一寓於文辭。
故曰窮者之言易工也。
如唐之劉、柳無稱於事業,而姚、宋不見於文章。
彼四人者猶不能兩得,況其下者乎! 惟簡肅公在真宗時,以材能為名臣;仁宗母後時,以剛毅正直為賢輔。
其決大事,定大議,嘉謀讜論,著在國史,而遺風餘烈,至今稱於士大夫。
公,絳州正平人也。
自少以文行推於鄉裡,既舉進士,獻其文百軸於有司,由是名動京師。
其平生所為文至八百餘篇,何其盛哉!可謂兼於兩得也。
公之事業顯矣,其於文章,氣質純深而勁正,蓋發於其志,故如其為人。
公有子宜孺,早卒。
無後,以其弟之子仲孺公期為後。
公之文既多,而往往流散於人間,公期能力收拾。
蓋自公薨後三十年,始克類次而集之為四十卷,公期可謂能世其家者。
嗚呼!公為有後矣。
熙寧四年五月日序。
蘇氏文集序 予友蘇子美之亡後四年,始得其平生文章遺蒿於太子太傅杜公之家,而集錄之以為十卷。
子美,杜氏婿也,遂以其集歸之,而告於公曰:「斯文,金玉也,棄擲埋沒糞土,不能銷蝕。
其見遺於一時,必有收而寶之於後世者。
雖其埋沒而未出,其精氣光怪已能常自發見,而物亦不能揜也。
故方其擯斥摧挫、流離窮厄之時,文章已自行於天下,雖其怨家仇人及嘗能出力而擠之死者,至其文章,則不能少毀而掩蔽之也。
凡人之情忽近而貴遠,子美屈於今世猶若此,其伸於後世宜如何也!公其可無恨。
」 予嘗考前世文章政理之盛衰,而怪唐太宗緻治幾乎三王之盛,而文章不能革五代之餘習。
後百有餘年,韓、李之徒出,然後元和之文始復於古。
唐衰兵亂,又百餘年而聖宋興,天下一定,晏然無事。
又幾百年,而古文始盛於今。
自古治時少而亂時多,幸時治矣,文章或不能純粹,或遲久而不相及,何其難之若是歟?豈非難得其人歟?苟一有其人,又幸而及出於治世,世其可不為之貴重而愛惜之歟?嗟吾子美,以一酒食之過,至廢為民而流落以死。
此其可以歎息流涕,而為當世仁人君子之職位宜與國家樂育賢材者惜也。
子美之齒少於予,而予學古文反在其後。
天聖之間,予舉進士於有司,見時學者務以言語聲偶摘裂,號為時文,以相誇尚。
而子美獨與其兄才翁及穆參軍伯長,作為古歌詩雜文,時人頗共非笑之,而子美不顧也。
其後天子患時文之弊,下詔書諷勉學者以近古,由是其風漸息,而學者稍趨於古焉。
獨子美為於舉世不為之時,其始終自守,不牽世俗趨舍,可謂特立之士也。
子美官至大理評事、集賢校理而廢,後為湖州長史以卒,享年四十有一。
其狀貌奇偉,望之昂然,而即之溫溫,久而愈可愛慕。
其材雖高,而人亦不甚嫉忌,其擊而去之者,意不在子美也。
賴天子聰明仁聖,凡當時所指名而排斥,二三大臣而下,欲以子美為根而累之者,皆蒙保全,今並列於榮寵。
雖與子美同時飲酒得罪之人,多一時之豪俊,亦被收采,進顯於朝廷。
而子美獨不幸死矣,豈非其命也?悲夫! 廖氏文集序 自孔子歿而周衰,接乎戰國,秦遂焚書,六經於是中絕。
漢興,蓋久而後出,其散亂磨滅,既失其傳,然後諸儒因得措其異說於其間,如《河圖》、《洛書》,怪妄之尤甚者。
餘嘗哀夫學者知守經以篤信,而不知偽說之亂經也,屢為說以黜之。
而學者溺其久習之傳,反駭然非予以一人之見,決千歲不可考之是非,欲奪眾人之所好,徒自守而世莫之從也。
餘以謂自孔子沒,至今二千歲之間,有一歐陽
其屑屑應用,拘牽常格,卑弱不振,宜可羞也。
然今文士尤以翰林為榮選,予既罷職,院吏取予直草以日次之,得四百餘篇,因不忍棄。
況其上自朝廷,內及宮禁,下暨蠻夷海外,事無不載,而時政記、日曆與起居郎舍人有所略而不記,未必不有取於斯焉。
嗚呼!予且老矣,方買田淮、潁之間。
若夫涼竹簟之暑風,曝茅簷之冬日,睡餘支枕,念昔平生仕宦出處,顧瞻玉堂,如在天上。
因覽遺槁,見其所載職官名氏,以較其人盛衰先後,孰在孰亡,足以知榮寵為虛名,而資笑談之一噱也。
亦因以誇於田夫野老而已。
薛簡肅公文集序 君子之學,或施之事業,或見於文章,而常患於難兼也。
蓋遭時之士,功烈顯於朝廷,名譽光於竹帛,故其常視文章為末事,而又有不暇與不能者焉。
至於失誌之人,窮居隱約,苦心危慮而極於精思,與其有所感激發憤惟無所施於世者,皆一寓於文辭。
故曰窮者之言易工也。
如唐之劉、柳無稱於事業,而姚、宋不見於文章。
彼四人者猶不能兩得,況其下者乎! 惟簡肅公在真宗時,以材能為名臣;仁宗母後時,以剛毅正直為賢輔。
其決大事,定大議,嘉謀讜論,著在國史,而遺風餘烈,至今稱於士大夫。
公,絳州正平人也。
自少以文行推於鄉裡,既舉進士,獻其文百軸於有司,由是名動京師。
其平生所為文至八百餘篇,何其盛哉!可謂兼於兩得也。
公之事業顯矣,其於文章,氣質純深而勁正,蓋發於其志,故如其為人。
公有子宜孺,早卒。
無後,以其弟之子仲孺公期為後。
公之文既多,而往往流散於人間,公期能力收拾。
蓋自公薨後三十年,始克類次而集之為四十卷,公期可謂能世其家者。
嗚呼!公為有後矣。
熙寧四年五月日序。
蘇氏文集序 予友蘇子美之亡後四年,始得其平生文章遺蒿於太子太傅杜公之家,而集錄之以為十卷。
子美,杜氏婿也,遂以其集歸之,而告於公曰:「斯文,金玉也,棄擲埋沒糞土,不能銷蝕。
其見遺於一時,必有收而寶之於後世者。
雖其埋沒而未出,其精氣光怪已能常自發見,而物亦不能揜也。
故方其擯斥摧挫、流離窮厄之時,文章已自行於天下,雖其怨家仇人及嘗能出力而擠之死者,至其文章,則不能少毀而掩蔽之也。
凡人之情忽近而貴遠,子美屈於今世猶若此,其伸於後世宜如何也!公其可無恨。
」 予嘗考前世文章政理之盛衰,而怪唐太宗緻治幾乎三王之盛,而文章不能革五代之餘習。
後百有餘年,韓、李之徒出,然後元和之文始復於古。
唐衰兵亂,又百餘年而聖宋興,天下一定,晏然無事。
又幾百年,而古文始盛於今。
自古治時少而亂時多,幸時治矣,文章或不能純粹,或遲久而不相及,何其難之若是歟?豈非難得其人歟?苟一有其人,又幸而及出於治世,世其可不為之貴重而愛惜之歟?嗟吾子美,以一酒食之過,至廢為民而流落以死。
此其可以歎息流涕,而為當世仁人君子之職位宜與國家樂育賢材者惜也。
子美之齒少於予,而予學古文反在其後。
天聖之間,予舉進士於有司,見時學者務以言語聲偶摘裂,號為時文,以相誇尚。
而子美獨與其兄才翁及穆參軍伯長,作為古歌詩雜文,時人頗共非笑之,而子美不顧也。
其後天子患時文之弊,下詔書諷勉學者以近古,由是其風漸息,而學者稍趨於古焉。
獨子美為於舉世不為之時,其始終自守,不牽世俗趨舍,可謂特立之士也。
子美官至大理評事、集賢校理而廢,後為湖州長史以卒,享年四十有一。
其狀貌奇偉,望之昂然,而即之溫溫,久而愈可愛慕。
其材雖高,而人亦不甚嫉忌,其擊而去之者,意不在子美也。
賴天子聰明仁聖,凡當時所指名而排斥,二三大臣而下,欲以子美為根而累之者,皆蒙保全,今並列於榮寵。
雖與子美同時飲酒得罪之人,多一時之豪俊,亦被收采,進顯於朝廷。
而子美獨不幸死矣,豈非其命也?悲夫! 廖氏文集序 自孔子歿而周衰,接乎戰國,秦遂焚書,六經於是中絕。
漢興,蓋久而後出,其散亂磨滅,既失其傳,然後諸儒因得措其異說於其間,如《河圖》、《洛書》,怪妄之尤甚者。
餘嘗哀夫學者知守經以篤信,而不知偽說之亂經也,屢為說以黜之。
而學者溺其久習之傳,反駭然非予以一人之見,決千歲不可考之是非,欲奪眾人之所好,徒自守而世莫之從也。
餘以謂自孔子沒,至今二千歲之間,有一歐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