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二 論
關燈
小
中
大
疑而果於必行,是不審事之可否,不計功之成敗也。
夫違眾舉事,又不審計而輕發,其百舉百失而及於禍敗,此理之宜然也。
然亦有幸而成功者,人情成是而敗非,則又從而讚之,以其違眾為獨見之明,以其拒諫為不惑群論,以其偏信而輕發為決於能斷。
使後世人君慕此三者以自期,至其信用一失而及於禍敗,則雖悔而不可及。
此甚可歎也!前世為人君者,力拒群議,專信一人,而不能早悟以及於禍敗者多矣,不可以遍舉,請試舉其一二。
昔秦苻堅地大兵強,有眾九十六萬,號稱百萬,蔑視東晉,指為一隅,謂可直以氣吞之耳。
然而舉國之人,皆言晉不可伐,更進互說者不可勝數。
其所陳天時人事,堅隨以強辯折之,忠言讜論皆沮屈而去。
如王猛、苻融老成之言也,不聽。
太子宏少子詵至親之言也,不聽。
沙門道安,堅平生所信重者也,數為之言,不聽。
惟聽信一將軍慕容垂者。
垂之言曰:「陛下內斷神謀足矣,不煩廣訪朝臣,以亂聖慮。
」堅大喜曰:「與吾共定天下者,惟卿爾。
」於是決意不疑,遂大舉南伐。
兵至壽春,晉以數千人擊之,大敗而歸;比至洛陽,九十六萬兵,亡其八十六萬。
堅自此兵威沮喪,不復能振,遂至於亂亡。
近五代時,後唐清泰帝患晉祖之鎮太原也,地近契丹,恃兵跋扈,議欲徙之於鄆州。
舉朝之士皆諫,以為未可。
帝意必欲徙之,夜召常所與謀樞密直學士薛文遇問之,以決可否。
文遇對曰:「臣聞作舍道邊,三年不成。
此事斷在陛下,何必更問群臣。
」帝大喜曰:「術者言我今年當得一賢佐助我中興,卿其是乎!」即時命學士草制,徙晉祖於鄆州。
明旦宣麻,在廷之臣皆失色。
後六日而晉祖反書至,清泰帝憂懼不知所為,謂李崧曰:「我適見薛文遇,為之肉顫,欲自抽刀刺之。
」崧對曰:「事已至此,悔無及矣!」但君臣相顧涕泣而已。
由是言之,能力拒群議專信一人,莫如二君之果也,由是以緻禍敗亂亡,亦莫如二君之酷也。
方苻堅欲與慕容垂共定天下,清泰帝以薛文遇為賢佐助我中興,可謂臨亂之君各賢其臣者也。
或有詰予曰:「然則用人者,不可專信乎?」應之曰:「齊桓公之用管仲,蜀先主之用諸葛亮,可謂專而信矣,不聞舉齊、蜀之臣民非之也。
蓋其令出而舉國之臣民從,事行而舉國之臣民便,故桓公、先主得以專任而不貳也。
使令出而兩國之人不從,事行而兩國之人不便,則彼二君者其肯專任而信之,以失眾心而斂國怨乎?」 為君難論下 嗚呼!用人之難難矣,未若聽言之難也。
夫人之言非一端也,巧辯縱橫而可喜,忠言質樸而多訥,此非聽言之難,在聽者之明暗也。
諛言順意而易悅,直言逆耳而觸怒,此非聽言之難,在聽者之賢愚也。
是皆未足為難也。
若聽其言則可用,然用之有輒敗人之事者;聽其言若不可用,然非如其言不能以成功者,此然後為聽言之難也。
請試舉其一二。
戰國時,趙將有趙括者,善言兵,自謂天下莫能當。
其父奢,趙之名將,老於用兵者也,每與括言,亦不能屈。
然奢終不以括為能也,歎曰:「趙若以括為將,必敗趙事。
」其後奢死,趙遂以括為將。
其母自見趙王,亦言括不可用。
趙王不聽,使括將而攻秦。
括為秦軍射死,趙兵大敗,降秦者四十萬人,阬於長平。
蓋當時未有如括善言兵,亦未有如括大敗者也。
此聽其言可用,用之輒敗人事者,趙括是也。
秦始皇欲伐荊,問其將李信,用兵幾何?信方年少而勇,對曰:「不過二十萬足矣。
」始皇大喜。
又以問老將王翦,翦曰:「非六十萬不可。
」始皇不悅,曰:「將軍老矣,何其怯也!」因以信為可用,即與兵二十萬,使伐荊。
王翦遂謝病,退老於頻陽。
已而信大為荊人所敗,亡七都尉而還。
始皇大慚,自駕如頻陽謝翦,因強起之。
翦曰:「必欲用臣,非六十萬不可。
」於是卒與六十萬而往,遂以滅荊。
夫初聽其言若不可用,然非如其言不能以成功者,王翦是也。
且聽計於人者宜如何?聽其言若可用,用之宜矣,輒敗事;聽其言若不可用,舍之宜矣,然必如其說則成功。
此所以為難也。
予又以謂秦、趙二主,非徒失於聽言,亦由樂用新進,忽棄老成,此其所以敗也。
大抵新進之士喜勇銳,老成之人多持重。
此所以人主之好立功名者,聽勇銳之語則易合,聞持重之言則難入也。
若趙括者,則又有說焉。
予略考《史記》所書,是時趙方遣廉頗攻秦。
頗,趙名將也。
秦人畏頗,而知括虛言易與也,因行反間於趙曰:「秦人所畏者,趙括也,若趙以為將,則秦懼矣。
」趙王不悟反間也,遂用括為將以代頗。
藺相如力諫,以為不可。
趙王不聽,遂至於敗。
由是言之,括虛談無實而不可用,其父知之,其母亦知之,趙之諸臣藺相如等亦知之,外至敵國亦知之,獨其主不悟耳。
夫用人之失,天下之人皆知其不可,而獨其主不知者,莫大之患也。
前世之禍亂敗亡由此者,不可勝數也。
夫違眾舉事,又不審計而輕發,其百舉百失而及於禍敗,此理之宜然也。
然亦有幸而成功者,人情成是而敗非,則又從而讚之,以其違眾為獨見之明,以其拒諫為不惑群論,以其偏信而輕發為決於能斷。
使後世人君慕此三者以自期,至其信用一失而及於禍敗,則雖悔而不可及。
此甚可歎也!前世為人君者,力拒群議,專信一人,而不能早悟以及於禍敗者多矣,不可以遍舉,請試舉其一二。
昔秦苻堅地大兵強,有眾九十六萬,號稱百萬,蔑視東晉,指為一隅,謂可直以氣吞之耳。
然而舉國之人,皆言晉不可伐,更進互說者不可勝數。
其所陳天時人事,堅隨以強辯折之,忠言讜論皆沮屈而去。
如王猛、苻融老成之言也,不聽。
太子宏少子詵至親之言也,不聽。
沙門道安,堅平生所信重者也,數為之言,不聽。
惟聽信一將軍慕容垂者。
垂之言曰:「陛下內斷神謀足矣,不煩廣訪朝臣,以亂聖慮。
」堅大喜曰:「與吾共定天下者,惟卿爾。
」於是決意不疑,遂大舉南伐。
兵至壽春,晉以數千人擊之,大敗而歸;比至洛陽,九十六萬兵,亡其八十六萬。
堅自此兵威沮喪,不復能振,遂至於亂亡。
近五代時,後唐清泰帝患晉祖之鎮太原也,地近契丹,恃兵跋扈,議欲徙之於鄆州。
舉朝之士皆諫,以為未可。
帝意必欲徙之,夜召常所與謀樞密直學士薛文遇問之,以決可否。
文遇對曰:「臣聞作舍道邊,三年不成。
此事斷在陛下,何必更問群臣。
」帝大喜曰:「術者言我今年當得一賢佐助我中興,卿其是乎!」即時命學士草制,徙晉祖於鄆州。
明旦宣麻,在廷之臣皆失色。
後六日而晉祖反書至,清泰帝憂懼不知所為,謂李崧曰:「我適見薛文遇,為之肉顫,欲自抽刀刺之。
」崧對曰:「事已至此,悔無及矣!」但君臣相顧涕泣而已。
由是言之,能力拒群議專信一人,莫如二君之果也,由是以緻禍敗亂亡,亦莫如二君之酷也。
方苻堅欲與慕容垂共定天下,清泰帝以薛文遇為賢佐助我中興,可謂臨亂之君各賢其臣者也。
或有詰予曰:「然則用人者,不可專信乎?」應之曰:「齊桓公之用管仲,蜀先主之用諸葛亮,可謂專而信矣,不聞舉齊、蜀之臣民非之也。
蓋其令出而舉國之臣民從,事行而舉國之臣民便,故桓公、先主得以專任而不貳也。
使令出而兩國之人不從,事行而兩國之人不便,則彼二君者其肯專任而信之,以失眾心而斂國怨乎?」 為君難論下 嗚呼!用人之難難矣,未若聽言之難也。
夫人之言非一端也,巧辯縱橫而可喜,忠言質樸而多訥,此非聽言之難,在聽者之明暗也。
諛言順意而易悅,直言逆耳而觸怒,此非聽言之難,在聽者之賢愚也。
是皆未足為難也。
若聽其言則可用,然用之有輒敗人之事者;聽其言若不可用,然非如其言不能以成功者,此然後為聽言之難也。
請試舉其一二。
戰國時,趙將有趙括者,善言兵,自謂天下莫能當。
其父奢,趙之名將,老於用兵者也,每與括言,亦不能屈。
然奢終不以括為能也,歎曰:「趙若以括為將,必敗趙事。
」其後奢死,趙遂以括為將。
其母自見趙王,亦言括不可用。
趙王不聽,使括將而攻秦。
括為秦軍射死,趙兵大敗,降秦者四十萬人,阬於長平。
蓋當時未有如括善言兵,亦未有如括大敗者也。
此聽其言可用,用之輒敗人事者,趙括是也。
秦始皇欲伐荊,問其將李信,用兵幾何?信方年少而勇,對曰:「不過二十萬足矣。
」始皇大喜。
又以問老將王翦,翦曰:「非六十萬不可。
」始皇不悅,曰:「將軍老矣,何其怯也!」因以信為可用,即與兵二十萬,使伐荊。
王翦遂謝病,退老於頻陽。
已而信大為荊人所敗,亡七都尉而還。
始皇大慚,自駕如頻陽謝翦,因強起之。
翦曰:「必欲用臣,非六十萬不可。
」於是卒與六十萬而往,遂以滅荊。
夫初聽其言若不可用,然非如其言不能以成功者,王翦是也。
且聽計於人者宜如何?聽其言若可用,用之宜矣,輒敗事;聽其言若不可用,舍之宜矣,然必如其說則成功。
此所以為難也。
予又以謂秦、趙二主,非徒失於聽言,亦由樂用新進,忽棄老成,此其所以敗也。
大抵新進之士喜勇銳,老成之人多持重。
此所以人主之好立功名者,聽勇銳之語則易合,聞持重之言則難入也。
若趙括者,則又有說焉。
予略考《史記》所書,是時趙方遣廉頗攻秦。
頗,趙名將也。
秦人畏頗,而知括虛言易與也,因行反間於趙曰:「秦人所畏者,趙括也,若趙以為將,則秦懼矣。
」趙王不悟反間也,遂用括為將以代頗。
藺相如力諫,以為不可。
趙王不聽,遂至於敗。
由是言之,括虛談無實而不可用,其父知之,其母亦知之,趙之諸臣藺相如等亦知之,外至敵國亦知之,獨其主不悟耳。
夫用人之失,天下之人皆知其不可,而獨其主不知者,莫大之患也。
前世之禍亂敗亡由此者,不可勝數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