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一 書

關燈
以為未廣,若不止焉,孟、荀可至而不難也。

    修學道而不至者,然幸不甘於所悅而溺於所止,因吾子之能不自止,又以勵修之少進焉。

    幸甚。

     代人上王樞密求先集序書 某聞傳曰:「言之無文,行而不遠。

    」君子之所學也,言以載事,而文以飾言,事信言文,乃能表見於後世。

     《詩》、《書》、《易》、《春秋》,皆善載事而尤文者,故其傳尤遠。

    荀卿、孟軻之徒亦善為言,然其道有至有不至,故其書或傳或不傳,猶係於時之好惡而興廢之。

    其次楚有大夫者,善文其謳歌以傳。

    漢之盛時,有賈誼、董仲舒、司馬相如、揚雄,能文其文辭以傳。

    由此以來,去聖益遠,世益薄或衰,下迄周、隋,其間亦時時有善文其言以傳者,然皆紛雜滅裂不純信,故百不傳一。

    幸而一傳,傳亦不顯,不能若前數家之焯然暴見而大行也。

     甚矣,言之難行也!事信矣,須文;文至矣,又係其所恃之大小,以見其行遠不遠也。

    《書》載堯、舜,《詩》載商、周,《易》載九聖,《春秋》載文、武之法,《荀》、《孟》二家載《詩》、《書》、《易》、《春秋》者,楚之辭載《風》、《雅》,漢之徒各載其時主聲名、文物之盛以為辭。

    後之學者蕩然無所載,則其言之不純信,其傳之不久遠,勢使然也。

    至唐之興,若太宗之政、開元之治、憲宗之功,其臣下又爭載之以文,其詞或播樂歌,或刻金石。

    故其間巨人碩士閎言高論流鑠前後者,恃其所載之在文也。

    故其言之所載者大且文,則其傳也章;言之所載者不文而又小,則其傳也不章。

     某不佞,守先人之緒餘。

    先人在太宗時,以文辭為名進士,以對策為賢良方正,既而守道純正,為賢待制,逢時太平,奮身揚名,宜其言之所載,文之所行,大而可恃以傳也。

    然未能甚行於世者,豈其嗣續不肖,不能繼守而泯沒之,抑有由也。

     夫文之行雖係其所載,猶有待焉。

    《詩》、《書》、《易》、《春秋》,待仲尼之刪正。

    荀、孟、屈原無所待,猶待其弟子而傳焉。

    漢之徒,亦得其史臣之書。

    其始出也,或待其時之有名者而後發;其既歿也,或待其後之紀次者而傳。

    其為之紀次也,非其門人故吏,則其親戚朋友,如夢得之序子厚,李漢之序退之也。

    伏惟閣下學老文巨,為時雄人,出入三朝,其能望光輝、接步武者,惟先君為舊,則亦先君之所待也,豈小子之敢有請焉。

    謹以家集若幹卷數,寫獻門下,惟哀其誠而幸賜之。

     代楊推官洎上呂相公求見書 某聞古者堯、舜、禹之為君也,有臯、夔、益、稷之徒者為其臣。

    而湯之王也,亦有仲虺、伊尹者。

    周之始興也,有周公、召公;其復興也,有方叔、召虎、申甫之徒。

    下而至漢,其初也功臣尤多,再稱善相者曰蕭、曹,其後曰丙、魏。

    唐之始則曰房、杜,既而曰姚、宋者,是皆能以功德佐其君,而卓然特以名出眾而見於世者。

     夫《詩》、《書》之所美,莫大乎堯、舜、三代,其後世之盛者,莫盛乎漢與唐。

    而其興也必有賢哲之臣出其際,而能使其君之功業名譽赫然光顯於萬世而不泯。

    故每一讀其書,考其事,量其功,而想乎其人,疑其瑰傑奇怪若神人,然非如今世之人可得而識也。

    夫其人已亡,其事已久,去數千百歲之後,徒得其書而一讀之,猶灼然如在人耳目之際,使人希慕稱述之不暇。

    況得身出於其時,親見其所為,而一識其人,則雖奔走俯伏,從妾圉,執鞭樸,猶為幸歟!某嘗誦於此而私自為恨者有日矣。

     國家之興七十有五年矣,禮樂文章,可謂太平,而傑然稱王公大人於世者,往往而出,凡士之得身出於斯時者,宜為幸矣,又何必忽近以慕遠,違目而信耳,且安知後之望今不若今之望昔者邪!然其實有若不幸者。

     某生也少,賤而愚,賤則不接乎朝廷之間,愚故不能與於事,則雖有王公大人者並出,而欲一往識之,乃無一事可因而進焉。

    噫!古之君子在上,不幸而不得出其間。

    今之君子在上,幸而親見矣,又以愚賤見隔,而莫可望焉,是真可閔歎也已。

    然嘗獨念昔者有聞於先君大夫者,似有可以藉而為說以幹進於左右者,試一陳之。

     先君之生也,好學勤力,以孤直不自進於時。

    其晚也,始登朝廷,享榮祿,使終不困其志而少伸者,蓋實出於大君子之門,則相公之於楊氏,不為無恩矣。

    某不肖,莫能繼大先君之世,而又苟欲藉之以有緒於閽人,誠宜獲罪於下執事者矣。

    然而不詢於長者,不謀於蓍龜,而決然用是以自進者,蓋冀萬一得償其素所願焉,雖及門而獲罪,不猶愈於望古而自為恨者邪! 言狂計愚,伏惟聰明幸賜察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