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 劄子

關燈
納委任之臣,豈可曠隔時月,不得進見於前?不惟亦有天下大務理當論述者,至於臣子之於君父,動經年歲,不得進對,豈能自安?今欲望聖慈,每遇前後殿坐日,中書、樞密院退後,如審官、三班、銓司不引人,則許臣僚一班上殿,假以頃刻,進瞻天威,不勝臣子區區之願也。

     如允臣所請,乞下閤門施行。

    仍約束上殿臣僚,不得將幹求恩澤、訴理功過及細碎閑慢等事上煩聖聰,或乞約定上殿時刻,所貴不煩久坐。

    伏候敕旨。

     論任人之體不可疑劄子 臣近見淮南按察使邵飾奏,為體量知潤州席平為政不治及不教閱兵士等,朝廷以飾為未足信,又下提刑司再行體量。

     臣竊以轉運、提刑俱領按察,然朝廷寄任重者為轉運,其次乃提刑爾。

    今寄任重者言事反不信,又質於其次者而決疑,臣不知邵飾果是才與不才,可信與否,如不才不可信,則一路數十州事豈宜委之?若果才而可信,又何疑焉?又不知為提刑者,其才與飾優劣如何?若才過於飾,尚可取信。

    萬一不才,於飾見事相背,卻言席平為才,邵飾合有罔上之罪矣。

    若反以罪飾,臣料朝廷必不肯行。

    若舍飾與席平俱不問,則善惡不辨,是非不分。

    況席平曾作臺官,立朝無狀,隻令製勘,亦不能了,尋為禦史中丞,以不才奏罷。

    朝廷兩府而下,誰不識平?其才與不才,人人盡知,何必更令提刑體量,然後為定。

     今外議皆言執政大臣托以審慎為名,其實不肯主事而當怨,須待言事者再三陳述,使被黜者知大臣迫於言者不得已而行,隻圖怨不歸己。

    苟誠如此,豈有念民疾苦、澄清官吏之意哉?若無此意,祇是好疑不決,則尤是朝廷任人之失。

    自去年以為轉運使不察官吏,特出詔書,加以使名,責其按察。

    今按察使依稟詔書,舉其本職,又卻疑而不聽,今後朝廷命令,誰肯信之? 凡任人之道,要在不疑,寧可艱於擇人,不可輕任而不信。

    若無賢不肖,一例疑之,則人各心闌,誰肯辦事?今邵飾言一不才顯者,所貴朝廷肯行,然後部下振聳,官吏畏服。

    今反為朝廷不信,卻委別人,則飾之使威,誰肯信服?飾亦慚見其下,今後見事,不若不為。

    不獨邵飾一人,臣竊聞諸處多有按察官吏,皆為朝廷不行,人各嗟慚,以謂任以事權,反加沮惑,朝廷之意不可諭也。

    伏望聖慈取邵飾所奏,特與施行。

    又令今後按察使奏人,如不才、老病灼然不疑者,不必更委別官,示以不信。

    所貴不失任人之道,而令臣下盡心。

    取進止。

     論軍中選將劄子 臣伏見國家自西鄙用兵,累經敗失,京師勁卒,多在征行,禁衛諸軍,全然寡少,又無將帥,以備爪牙。

    方今為國計者,但務外憂夷狄,專意邊陲。

    殊不思根本內虛,朝廷勢弱,萬一有事,無以支吾。

    今軍帥暗懦非其人,禁兵驕惰不可用,此朝廷自以為患,不待臣言而可知也。

    臣亦歷考前世有國之君,多於無事之際,恃安忘危,備患不謹,使禍起倉卒而緻敗亡者有矣,然未有於用兵之時而反忘武備如今日者。

     兵法曰:「將者,民之司命,國家安危之主也。

    」今外以李昭亮、王克基輩當契丹,內以曹琮、李用和等衛天子,如當今之事勢,而以民之司命、國之安危係此數人,安得不取笑四夷,遭其輕侮?臣謂去歲北敵忽興狂悖,今年元昊妄有請求,若使朝廷有一二人,中材之將,叩頭效死,奮身請戰,誓雪君恥,少增國威,則戎狄未敢侵陵,朝廷未至屈辱。

    奈何自中及外,都無一人,既無可恃以力爭,遂至甘心於自弱。

    夫天下至廣,遂無一人者,非真無人也,但求之不勤不至耳。

     臣伏思自用兵以來,朝廷求將之法,不過命近臣舉朝士換武官,及選試班行、方略等人而已。

    近臣所舉不過俗吏材幹之士,班行所選乃是弓馬一夫之勇,至於方略之人尤為乖濫,試中者僅堪借職縣尉、參軍、齋、挽而已。

    於此求將而欲捍當今之患,此所以困天下而取侮於夷狄者也。

    臣不知朝廷以此數事為求將之術,果是乎?果非乎?以為是,則所得何人?知其非,則盍思改革?又不知朝廷以將為易得乎?為難得乎?為易得,則數歲未見一人。

    知其難得,則當多方用意,早思求擇。

    俟其臨患,何可得乎?伏望陛下特詔兩府大臣,別議求將之法,盡去循常之格,以求非常之人。

    苟非不次以用人,難弭當今之大患。

    臣亦嘗有愚見,久欲條陳,若必講求,庶可參用。

    臣伏見唐及五代至乎國朝,征伐四方,立功行陣,其間名將,多出軍卒。

    隻如西鄙用兵以來,武將稍可稱者,往往出於軍中。

    臣故謂隻於軍中,自可求將。

    試略言求將之法,謹條如左: 凡求將之法,先取近下禁軍至廂軍中年少有力者,不拘等級,因其技同者每百人團為一隊而教之。

    較其技精而最勇者,百人之中必有一人矣,得之以為隊將。

    此一人技勇,實能服其百人矣,以為百人之將可也。

    合十隊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