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十一 祭文、行狀
關燈
小
中
大
皇帝采賈誼置器之說,試禮部所奏士,讀至公賦,有安天下意,歎曰:「此宰相器也。
」凡貢士當賜第者,考定,必召其高第數人並見,又參擇其材質可者,然後賜第一。
及公召見,衣冠偉然,進對有法,天子為無能過者,亟以第一賜之。
初拜將仕郎、將作監丞,通判兗州。
太守王臻治政嚴急,喜以察盡為明。
公務為裁損,濟之以寬,獄訟為之不冤。
逾年,通判濰州。
民有告某氏刻偽稅印為奸利者,已逾十年,蹤跡連蔓,至數百人。
公歎曰:「盡利於民,民無所逃,此所謂法出而奸生者邪?是為政者之過也。
」為緩其獄,得減死者十餘人,餘皆釋而不問。
濰人皆曰:公德於我,使我自新為善人。
由是風化大行。
天禧二年,還京師,當召試。
時大臣有用事者,意不悅公。
居數月,不得召。
久而天子記其姓名,趣使召試,拜著作佐郎,直集賢院,階再加為宣德郎,勳騎都尉,主判三司開拆司,賜緋衣銀魚,遷右正言,階朝奉郎,勳上騎都尉。
今天子即位,遷右司諫。
真宗新棄天下,天子諒陰不言。
丁晉公用事專權,欲邀緻公,許以知制誥,公拒不往,益堅。
已而寇萊公、王文康公皆以不附己連黜。
公歸歎曰:「吾受先帝之知而至於此,豈宜為權臣所脅?得罪,非吾懼也。
」既而晉公敗,士嘗為其用者皆恐懼,獨公終無所屈。
未幾,同修起居注,又拜尚書禮部員外郎兼侍禦史知雜事,判流內銓,賜服金紫,改三司戶部、度支二副使,轉勳輕車都尉,借給事中,奉使契丹。
天聖八年,拜起居舍人、知制誥、同知審官院、會靈宮判官,充翰林學士,加侍讀學士,賜爵汝南縣開國子,食邑五百戶。
太後修景德寺成,詔公為記。
而宦者羅崇勳主營寺事,使人陰謂公曰:「善為記,當得參知政事。
」公故遲之,頗久,使者數趣,終不以進。
崇勳怒,讒之太後,遷禮部郎中,改龍圖閣直學士,出為西京留守。
是時魯肅簡公方參知政事,爭之太後前,卒不能留。
以親便,求改密州。
遭歲旱,除其公田之租數千石,又請悉除京東民租,弛其鹽禁,使民得賈海易食以救其饑。
東人至今賴之,皆曰:「使吾人百萬口活而不饑者,蔡公也。
」徙南京留守,進爵侯,增邑戶五百為一千,階朝散大夫。
召還,拜右諫議大夫,權禦史中丞,判吏部流內銓,遷給事中,勳護軍,增邑五百為千五百戶。
莊獻明肅皇太後崩,議尊楊太妃為太後,垂簾聽政。
議決,召百官賀。
公曰:「天子明聖,奉太後十餘年,今始躬親萬事,以慰天下之心,豈宜女後相繼稱製?且自古無有。
」固止不追班。
太妃卒不預政,止稱太後於宮中。
復為龍圖閣直學士、權三司使。
京師有指荊王為飛語者,內侍省得三司小吏,鞫之,連及數百人。
上聞之大怒,召公窮治,跡其所來。
無端,而上督責愈急,有司不知所為,京師為之恐動。
公以謂謬妄之說起於小人,不足窮治,且無以慰安荊王危疑之心,奏疏論之,一夕三上。
上大悟,乃可其奏,止笞數人而已,中外之情乃安。
拜樞密副使,進爵公,增邑戶五百為二千。
南海蠻酋虐其部人,部人款宜州自歸者八百餘人。
議者以為叛蠻不可納,宜還其部。
公獨以為蠻去殘酷而歸有德,且以求生,宜內之荊湖,賜之閑田,使自營。
今縱卻之,必不復還其部,苟散入山谷,當為後患。
爭之不能得。
其後數年,蠻果為亂,殺將吏十餘人,宜、桂以西皆警,朝廷頗以為憂。
景祐元年,遷禮部侍郎,參知政事。
二年,賜號推忠佐理功臣,進階正奉大夫,勳柱國。
郭皇後廢,京師富人陳氏女有色,選入宮為後。
公爭之,以為不可,自辰至巳,辯論不已。
上意稍悟,遂還其家。
河決橫壟,改而北流,議者以為當塞。
公曰:「水性下,而河北地卑,順其所趣以導之,可無澶、滑壅潰之患,而貝、博數州得在河南,於國家便,但理堤護魏州而已。
」從之,澶、滑果無患。
契丹祭天於幽州,以兵屯界上,界上驚騷。
議者欲發大軍以備邊、公獨料其必不動,後卒無事。
」凡貢士當賜第者,考定,必召其高第數人並見,又參擇其材質可者,然後賜第一。
及公召見,衣冠偉然,進對有法,天子為無能過者,亟以第一賜之。
初拜將仕郎、將作監丞,通判兗州。
太守王臻治政嚴急,喜以察盡為明。
公務為裁損,濟之以寬,獄訟為之不冤。
逾年,通判濰州。
民有告某氏刻偽稅印為奸利者,已逾十年,蹤跡連蔓,至數百人。
公歎曰:「盡利於民,民無所逃,此所謂法出而奸生者邪?是為政者之過也。
」為緩其獄,得減死者十餘人,餘皆釋而不問。
濰人皆曰:公德於我,使我自新為善人。
由是風化大行。
天禧二年,還京師,當召試。
時大臣有用事者,意不悅公。
居數月,不得召。
久而天子記其姓名,趣使召試,拜著作佐郎,直集賢院,階再加為宣德郎,勳騎都尉,主判三司開拆司,賜緋衣銀魚,遷右正言,階朝奉郎,勳上騎都尉。
今天子即位,遷右司諫。
真宗新棄天下,天子諒陰不言。
丁晉公用事專權,欲邀緻公,許以知制誥,公拒不往,益堅。
已而寇萊公、王文康公皆以不附己連黜。
公歸歎曰:「吾受先帝之知而至於此,豈宜為權臣所脅?得罪,非吾懼也。
」既而晉公敗,士嘗為其用者皆恐懼,獨公終無所屈。
未幾,同修起居注,又拜尚書禮部員外郎兼侍禦史知雜事,判流內銓,賜服金紫,改三司戶部、度支二副使,轉勳輕車都尉,借給事中,奉使契丹。
天聖八年,拜起居舍人、知制誥、同知審官院、會靈宮判官,充翰林學士,加侍讀學士,賜爵汝南縣開國子,食邑五百戶。
太後修景德寺成,詔公為記。
而宦者羅崇勳主營寺事,使人陰謂公曰:「善為記,當得參知政事。
」公故遲之,頗久,使者數趣,終不以進。
崇勳怒,讒之太後,遷禮部郎中,改龍圖閣直學士,出為西京留守。
是時魯肅簡公方參知政事,爭之太後前,卒不能留。
以親便,求改密州。
遭歲旱,除其公田之租數千石,又請悉除京東民租,弛其鹽禁,使民得賈海易食以救其饑。
東人至今賴之,皆曰:「使吾人百萬口活而不饑者,蔡公也。
」徙南京留守,進爵侯,增邑戶五百為一千,階朝散大夫。
召還,拜右諫議大夫,權禦史中丞,判吏部流內銓,遷給事中,勳護軍,增邑五百為千五百戶。
莊獻明肅皇太後崩,議尊楊太妃為太後,垂簾聽政。
議決,召百官賀。
公曰:「天子明聖,奉太後十餘年,今始躬親萬事,以慰天下之心,豈宜女後相繼稱製?且自古無有。
」固止不追班。
太妃卒不預政,止稱太後於宮中。
復為龍圖閣直學士、權三司使。
京師有指荊王為飛語者,內侍省得三司小吏,鞫之,連及數百人。
上聞之大怒,召公窮治,跡其所來。
無端,而上督責愈急,有司不知所為,京師為之恐動。
公以謂謬妄之說起於小人,不足窮治,且無以慰安荊王危疑之心,奏疏論之,一夕三上。
上大悟,乃可其奏,止笞數人而已,中外之情乃安。
拜樞密副使,進爵公,增邑戶五百為二千。
南海蠻酋虐其部人,部人款宜州自歸者八百餘人。
議者以為叛蠻不可納,宜還其部。
公獨以為蠻去殘酷而歸有德,且以求生,宜內之荊湖,賜之閑田,使自營。
今縱卻之,必不復還其部,苟散入山谷,當為後患。
爭之不能得。
其後數年,蠻果為亂,殺將吏十餘人,宜、桂以西皆警,朝廷頗以為憂。
景祐元年,遷禮部侍郎,參知政事。
二年,賜號推忠佐理功臣,進階正奉大夫,勳柱國。
郭皇後廢,京師富人陳氏女有色,選入宮為後。
公爭之,以為不可,自辰至巳,辯論不已。
上意稍悟,遂還其家。
河決橫壟,改而北流,議者以為當塞。
公曰:「水性下,而河北地卑,順其所趣以導之,可無澶、滑壅潰之患,而貝、博數州得在河南,於國家便,但理堤護魏州而已。
」從之,澶、滑果無患。
契丹祭天於幽州,以兵屯界上,界上驚騷。
議者欲發大軍以備邊、公獨料其必不動,後卒無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