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從西周到春秋時的經濟和社會情形
關燈
小
中
大
。
由年紀最老的人做大賓,飲酒奏樂,揖讓周旋。
據說這是表明“尊長養老”的意思。
由國君召集大夫士開宴會叫做“燕禮”,據說燕禮是明“君臣之義”的。
鄉射禮(四)鄉射禮。
鄉飲酒之後多行此禮。
射鹄設在堂下,比射的人一對對的揖讓升堂,揖讓下堂;在堂上比射,比輸的人在堂下飲罰酒。
周旋禮儀也很可觀。
孔聖人對射禮曾批評過一句“其争也君子”的話。
由國君召集大夫士比射的禮,叫做“大射”,典禮格外隆重。
射禮之外,還有一種“投壺”禮,是賓主用箭投射壺中,中者為勝:這些都是古人尚武的遺習。
聘禮(五)聘禮。
諸侯派使臣到友邦去問好,叫做“聘禮”(天子有時也派使臣聘問諸侯,諸侯也派使臣聘問天子)。
聘禮與朝禮一般,必有貢獻,大緻用玉帛之類。
聘使在本國君主前受了隆重的任使的禮命;到了所聘的國,先受那國君主的慰勞,然後在那國的宗廟裡獻币行禮。
聘後又有賓主宴會與主君贈賄之禮。
朝觐禮(六)朝觐禮。
諸侯朝見天子,叫做“朝觐禮”。
據說行朝禮時,天子朝服依屏南面受禮,諸侯北面拜見。
朝後也行賓主享禮。
春秋時,小國諸侯對大國諸侯也行朝禮,其制度不可詳考,大緻禮數較為平等。
晉文、襄二公做盟主的時候,曾定下“諸侯三歲而聘,五歲而朝”的制度。
此外天子諸侯間又有盟會之禮:“盟”是相會結盟;“會”是以時相會而不結盟。
盟會都有主持其事的盟長,大抵是上國和大邦充任的。
喪葬禮(七)喪葬禮。
喪禮是古人所最重視的禮,記載最多,雖然不可靠的居大部分,但是大緻的情形還可以想象出來。
據說凡有病将死的人必須睡在正屋的北牆下,死後移到牖下。
剛死時,由一個人拿着死者的衣服上屋向北面招魂三次,下屋時由另一個人把這衣服蓋在死人的身上(這衣服是不用以襲斂的)。
于是設奠,赴告,受吊,男女聚守按時哭泣,和後世的喪禮差不多。
小斂在戶外,大斂在阼階。
小斂後移屍堂前,大斂後入棺過若幹天,筮擇圹地;營築之後,蔔期葬埋。
殉葬用的器物有“明器”,明器是一種隻具式樣而不能實用的東西。
明器以外也用其他的日用的器物殉葬(死人口中含着珠玉叫做“含”)。
高等的貴族有時甚至于拿活人活物去殉葬;也用草木之類制成的假人做從葬的儀衛,這叫做“刍靈”(草人)和“俑”(木偶)。
古時棺之外又有椁,椁是棺的外套;據說貴族的棺椁有好幾重的。
又古時隻有平葬的“墓”而沒有高葬的“墳”;墳是後起的制度。
孔子曾因自己是四方奔波的人,恐怕過了多年回來要忘記,所以替他父母築了高墳作為标記。
喪服的制度,據後世的記載也是非常的細密,但十之八九是不足信的!真實的情形,需待詳細的考證,現在不能亂說。
大抵古時也和後世一樣居喪穿着素服。
喪服用粗麻布或葛布等制成,制度有輕有重。
當時各地各階級的制度都不相同:有的地方喪服較重,喪期較長,有的地方較輕、較短,并無一定。
後來的儒、墨等家派各據一時一地一階級的制度,加以附會,自以為是古先聖王的通制,後人上了大當。
二千年來,喪服的制度越說越亂,到現在還理不清楚。
(《左傳》中記齊晏桓子死,他的兒子晏嬰穿着不緝邊的粗麻布衣和草鞋,束着粗麻袋,手裡拿着喪杖,吃着稀粥,住着倚牆的廬屋,睡着草編的席子,枕着草:據說這是士的居喪的禮節,但不知可信否?) 奇怪得很:記禮的書雖多,古時的禮俗竟不可詳考。
除了上述的幾件大禮以外(上面所叙的也未必完全可靠),古時人平日居家還有許多的儀節。
但這類儀節,既瑣碎,又真僞雜糅,恕我們不加贅述了。
又古時庶民階級的禮俗的詳情,我們也已無法知道,隻好暫時阙疑。
好在那時人是說過“禮不下庶人”的。
我們現在且先說說那時人的衣、食、住、行和娛樂: 衣服古時人穿衣,上面是衣,下面是裙,裙叫做“裳”。
據說隻有一種“深衣”(簡便之服)是上下衣裳相連的。
衣裳之間有帶(大帶用絲叫做“靋”,革帶用皮),以資束縛。
禮服的前面又有皮制的蔽膝,叫做“”或“”或“”,大貴族的韨是紅色的。
又有包束足胫至膝的“邪幅”,叫做“翨”。
内短衣叫做“襦”,長衣内塞綿的叫做“袍”,不加綿的叫做“衫”。
下體近身的叫做“裈”,有袴的叫做“袴”(不縫裆),也叫做“褰”,雨衣叫做“制”。
男子頭上有冠,女子頭上有笄(冠笄外又有巾)。
貴族的男子身上佩有玉器和刀劍等(玉是寶器,當時人非常珍重,所謂“匹夫無罪,懷璧其罪”,可見一個平民〔匹夫〕連藏一塊玉的權利都沒有的)。
頭上有摘發的“”(象骨所制),耳旁有當耳的“調”(玉石所制),懸于冠上。
貴族的女子除佩玉和“”、“調”之外,又有“副”(祭服的首飾,用發編成的),“珈”(玉制的首飾,加在笄上的),“鱬”(假發)等首飾。
那時人的衣裳和現在人一樣,是用布帛做成的。
布帛的質地最普通的便是麻絲。
貴族們的衣裳上,繪有彩畫,織有文繡(所畫所繡的是日、月、星辰、山、龍、藻、火之類,最有名的是“黼黻”:白黑相間的叫做“黼”,青黑相間叫做“黻”)。
他們的禮服最是講究,普通的禮服喚做“端委”,最大的禮服叫做“衮”,其制度一時也說不完。
平民們所穿的衣隻是粗毛布所制,叫做“褐”。
最貧賤的人甚至于“無衣無褐”。
人們冬天所穿的有綿(絲綿)衣和皮衣,皮衣是用狐、貉、羊、鹿、熊、罴等皮制成的。
(古裘衣皆如今之反著,外加衣以掩之謂之“襲”,開衣露其裘謂之“裼”)大貴族穿着“錦衣狐裘”。
睡時有“寝衣”和“衾”(被)、“”(帳)、“枕”等。
齋戒時又有“明衣”(是布制的)。
冠也用布帛或鹿皮等制造,冠上下垂的有“纓”有“”,兩條絲線結于頤下叫做“纓”;有餘垂之為飾,叫做“”。
有蓋闆的帽叫做“冕”,以木為質,外加布套,上玄下朱,前俯後仰,這是大貴族所戴的禮冠;冕上懸有珠玉小顆,叫做“旒”。
據記載:帽大緻有冕、弁、冠三等,其制度之詳也已不甚可考。
平民種田放牧時禦雨蔽日戴的有“笠”(貴族有時也戴笠),大抵是竹做的。
穿的有“蓑”,大抵是草做的。
鞋料普通用葛布,冬天有穿皮毛的鞋的。
大貴族的鞋也用紅色,有的以“金”為飾,叫做“金舃”。
平民們大緻穿着草鞋或木屐。
鞋是用在戶外的,進戶時把鞋脫在戶外,出戶時才再着上。
那時人也穿襪子(用皮制的),但見君時要把它脫去。
男子們打仗時所穿戴的有甲胄等。
甲胄是用犀兕等皮制的,外塗丹漆。
女子們講打扮的是“綠衣黃裡,綠衣黃裳”和“缟(白色)衣綦(綠黑色)巾”;用膏沐發以求光澤;或把鬓旁的短發向上卷起,以求美觀。
至于粉、黛和胭脂等等,那時候還沒有盛行。
奇異的服飾是那時人所禁忌的,如鄭公子臧好聚鹬冠(鹬鳥的羽毛所作的冠)為鄭君所惡,派人把他殺了。
飲食古人的食料,和現在人所吃的也差不多,他們通常所吃的飯,是麥米和菽豆等(當時以粱米為貴食,所謂“食必粱肉”,是很奢侈的事)。
吃的菜:葷的有牛、羊、豬、狗、兔、雞、魚、鼈等肉(牛最貴,羊次之,豬、狗、雞等又次之,魚、鼈為下),最著名的美食是熊掌;素的也有各種菜蔬。
平民們尋常吃素,貴族和老人們才得吃肉。
貴族平民都以羹為常食。
鹽、醬、醋等在那時也已發明。
另外還有一種糖漿,叫做“饴”。
鹽醋等之外,又用梅子作調羹的作料。
姜、蔥、韭等也是那時人日常必用的食物。
喝茶的風氣還不曾有,他們所喝的:冬天是熱湯,夏天是涼水。
娛樂交際的食品則有酒和果脯等。
居住最古的人穴居住在山洞裡,或巢居在樹木上,到後來漸漸知道建造房屋。
較早的屋子是用茅草或木闆蓋成的。
至遲到周代,已經有了瓦屋。
周代貴族階級的屋子,大緻分為兩種:一種叫做“路寝”,一種叫做“小寝”(庶人隻有一寝);又有所謂“高寝”,其制度之詳我們不知道。
據近人所考,“寝”的制度,似是前“堂”後“室”,“堂”的左右有“廂”,“室”的左右有“房”,堂後和堂前有庭,和現在的屋子也差不多。
室裡有牖(穿壁以木為交窗叫做“牖”),室外有門戶,屋外有檐,有牆,有大門。
堂下有兩道階:在東邊的叫做“阼階”,在西邊的叫做“賓階”;賓客進門時,主人迎入,自己從阼階走上去,賓客從賓階走上去,互相揖讓行禮。
屋内布席和幾筵(“筵”就是席之長大者)。
屋外又有園囿之類。
娛樂的地方更有各種台榭。
又當時行大家族制度,所以築起室來,常常是“百堵”。
貧賤的人所住的屋子,是“筚門圭窦”(柴門小戶)的。
打仗時人們所住的則有營幕。
西周以來,貴族們已有“如翚(雉鳥)斯飛”的飛檐式的房屋,春秋時的諸侯更有了長“數裡”的宮館。
但雕牆畫棟之類,仍被視為奢侈之事的。
又當時席地而坐,用幾憑依,睡時則用“床”。
交通古時的交通不方便,道路的修築自然很簡陋。
大概城中必有大道,城外也有通路。
水上有橋(有時搭船為橋)。
在要道上設有旅舍。
路旁有表道的樹。
周室為當時天下的共主,在西周的時候,已建築有像砥(磨刀石)一般平,像射出的箭一般直的“周道”,那是給貴族們走的,平民們隻有望望的份兒而已。
交通的工具,大緻陸地用車(有服牛、乘馬、人挽三種),水道用船或筏。
有要事時有驿車,喚做“傳”或“驲”。
據記載:大禹“陸行乘車,水行乘船,泥行乘橇(形如木箕),山行乘(大緻是一種木制的轎)”,那末古代的交通工具種類也很多了。
但庶人出外是步行,而且要自己帶了糧食。
又北方水淺,少有橋梁,人們過小河的時候,往往用牽衣涉渡的方法。
娛樂古人娛樂的事情不多,大緻飲酒奏樂,就是唯一的大娛樂了。
如鄭伯有好酒,造了一所“窟室”(地下室),全夜飲酒奏樂,結果竟緻喪身之禍。
男女們駕車出遊,也是一種消遣的方法。
貴族階級特殊的娛樂有所謂“女樂”,是女子的歌舞隊。
又有“優戲”,多用于祭祀時。
貴族們在幽美的園榭裡,喝着老酒,聽着音樂,左擁右抱,其樂無極。
有時在家裡玩厭了,又可以出外遊散,打獵,以解煩悶。
平民們一年到頭忙碌着,隻有在農閑的時候才偶有喝酒吃肉歡呼聚樂的機會。
演戲和娼妓,戰國以前雖似乎也已有了,但行用還不普遍。
又當時已有博弈的事,孔子曾貶斥“飽食終日,無所用心”的人還不如“博弈者”好。
各地風俗古時各地方的風俗,也略有可說的。
據後世的記載:秦地的人好稼穑,務本業;又以氣力為上,以射獵為先。
河内殷虛一帶的人性質剛強,多豪傑;喜相侵奪,薄于恩禮。
晉地的人深思儉陋。
周地的人巧僞趨利,喜為商賈。
鄭地的人男女聚會,風俗淫亂。
陳地的人尊貴婦女,喜歡祭祀。
晉北戎、狄等地的人悲歌慷慨,好作奸巧。
齊地的人舒緩迂闊,奢侈誇詐。
魯地的人長幼相讓,上禮義,重廉恥。
宋地的人性質重厚,多君子;好稼穑,喜儲蓄。
衛地的人性質剛武,風俗淫亂。
楚地的人懦弱偷生而無積蓄;信巫鬼,重淫祀。
汝南一帶的人性格急劇,有氣勢。
吳越的人好勇輕死。
這些話雖是漢朝人所記,其中似包有戰國以至秦漢時的情形,但戰國以前的民俗也可于此見其大略了。
由年紀最老的人做大賓,飲酒奏樂,揖讓周旋。
據說這是表明“尊長養老”的意思。
由國君召集大夫士開宴會叫做“燕禮”,據說燕禮是明“君臣之義”的。
鄉射禮(四)鄉射禮。
鄉飲酒之後多行此禮。
射鹄設在堂下,比射的人一對對的揖讓升堂,揖讓下堂;在堂上比射,比輸的人在堂下飲罰酒。
周旋禮儀也很可觀。
孔聖人對射禮曾批評過一句“其争也君子”的話。
由國君召集大夫士比射的禮,叫做“大射”,典禮格外隆重。
射禮之外,還有一種“投壺”禮,是賓主用箭投射壺中,中者為勝:這些都是古人尚武的遺習。
聘禮(五)聘禮。
諸侯派使臣到友邦去問好,叫做“聘禮”(天子有時也派使臣聘問諸侯,諸侯也派使臣聘問天子)。
聘禮與朝禮一般,必有貢獻,大緻用玉帛之類。
聘使在本國君主前受了隆重的任使的禮命;到了所聘的國,先受那國君主的慰勞,然後在那國的宗廟裡獻币行禮。
聘後又有賓主宴會與主君贈賄之禮。
朝觐禮(六)朝觐禮。
諸侯朝見天子,叫做“朝觐禮”。
據說行朝禮時,天子朝服依屏南面受禮,諸侯北面拜見。
朝後也行賓主享禮。
春秋時,小國諸侯對大國諸侯也行朝禮,其制度不可詳考,大緻禮數較為平等。
晉文、襄二公做盟主的時候,曾定下“諸侯三歲而聘,五歲而朝”的制度。
此外天子諸侯間又有盟會之禮:“盟”是相會結盟;“會”是以時相會而不結盟。
盟會都有主持其事的盟長,大抵是上國和大邦充任的。
喪葬禮(七)喪葬禮。
喪禮是古人所最重視的禮,記載最多,雖然不可靠的居大部分,但是大緻的情形還可以想象出來。
據說凡有病将死的人必須睡在正屋的北牆下,死後移到牖下。
剛死時,由一個人拿着死者的衣服上屋向北面招魂三次,下屋時由另一個人把這衣服蓋在死人的身上(這衣服是不用以襲斂的)。
于是設奠,赴告,受吊,男女聚守按時哭泣,和後世的喪禮差不多。
小斂在戶外,大斂在阼階。
小斂後移屍堂前,大斂後入棺過若幹天,筮擇圹地;營築之後,蔔期葬埋。
殉葬用的器物有“明器”,明器是一種隻具式樣而不能實用的東西。
明器以外也用其他的日用的器物殉葬(死人口中含着珠玉叫做“含”)。
高等的貴族有時甚至于拿活人活物去殉葬;也用草木之類制成的假人做從葬的儀衛,這叫做“刍靈”(草人)和“俑”(木偶)。
古時棺之外又有椁,椁是棺的外套;據說貴族的棺椁有好幾重的。
又古時隻有平葬的“墓”而沒有高葬的“墳”;墳是後起的制度。
孔子曾因自己是四方奔波的人,恐怕過了多年回來要忘記,所以替他父母築了高墳作為标記。
喪服的制度,據後世的記載也是非常的細密,但十之八九是不足信的!真實的情形,需待詳細的考證,現在不能亂說。
大抵古時也和後世一樣居喪穿着素服。
喪服用粗麻布或葛布等制成,制度有輕有重。
當時各地各階級的制度都不相同:有的地方喪服較重,喪期較長,有的地方較輕、較短,并無一定。
後來的儒、墨等家派各據一時一地一階級的制度,加以附會,自以為是古先聖王的通制,後人上了大當。
二千年來,喪服的制度越說越亂,到現在還理不清楚。
(《左傳》中記齊晏桓子死,他的兒子晏嬰穿着不緝邊的粗麻布衣和草鞋,束着粗麻袋,手裡拿着喪杖,吃着稀粥,住着倚牆的廬屋,睡着草編的席子,枕着草:據說這是士的居喪的禮節,但不知可信否?) 奇怪得很:記禮的書雖多,古時的禮俗竟不可詳考。
除了上述的幾件大禮以外(上面所叙的也未必完全可靠),古時人平日居家還有許多的儀節。
但這類儀節,既瑣碎,又真僞雜糅,恕我們不加贅述了。
又古時庶民階級的禮俗的詳情,我們也已無法知道,隻好暫時阙疑。
好在那時人是說過“禮不下庶人”的。
我們現在且先說說那時人的衣、食、住、行和娛樂: 衣服古時人穿衣,上面是衣,下面是裙,裙叫做“裳”。
據說隻有一種“深衣”(簡便之服)是上下衣裳相連的。
衣裳之間有帶(大帶用絲叫做“靋”,革帶用皮),以資束縛。
禮服的前面又有皮制的蔽膝,叫做“”或“”或“”,大貴族的韨是紅色的。
又有包束足胫至膝的“邪幅”,叫做“翨”。
内短衣叫做“襦”,長衣内塞綿的叫做“袍”,不加綿的叫做“衫”。
下體近身的叫做“裈”,有袴的叫做“袴”(不縫裆),也叫做“褰”,雨衣叫做“制”。
男子頭上有冠,女子頭上有笄(冠笄外又有巾)。
貴族的男子身上佩有玉器和刀劍等(玉是寶器,當時人非常珍重,所謂“匹夫無罪,懷璧其罪”,可見一個平民〔匹夫〕連藏一塊玉的權利都沒有的)。
頭上有摘發的“”(象骨所制),耳旁有當耳的“調”(玉石所制),懸于冠上。
貴族的女子除佩玉和“”、“調”之外,又有“副”(祭服的首飾,用發編成的),“珈”(玉制的首飾,加在笄上的),“鱬”(假發)等首飾。
那時人的衣裳和現在人一樣,是用布帛做成的。
布帛的質地最普通的便是麻絲。
貴族們的衣裳上,繪有彩畫,織有文繡(所畫所繡的是日、月、星辰、山、龍、藻、火之類,最有名的是“黼黻”:白黑相間的叫做“黼”,青黑相間叫做“黻”)。
他們的禮服最是講究,普通的禮服喚做“端委”,最大的禮服叫做“衮”,其制度一時也說不完。
平民們所穿的衣隻是粗毛布所制,叫做“褐”。
最貧賤的人甚至于“無衣無褐”。
人們冬天所穿的有綿(絲綿)衣和皮衣,皮衣是用狐、貉、羊、鹿、熊、罴等皮制成的。
(古裘衣皆如今之反著,外加衣以掩之謂之“襲”,開衣露其裘謂之“裼”)大貴族穿着“錦衣狐裘”。
睡時有“寝衣”和“衾”(被)、“”(帳)、“枕”等。
齋戒時又有“明衣”(是布制的)。
冠也用布帛或鹿皮等制造,冠上下垂的有“纓”有“”,兩條絲線結于頤下叫做“纓”;有餘垂之為飾,叫做“”。
有蓋闆的帽叫做“冕”,以木為質,外加布套,上玄下朱,前俯後仰,這是大貴族所戴的禮冠;冕上懸有珠玉小顆,叫做“旒”。
據記載:帽大緻有冕、弁、冠三等,其制度之詳也已不甚可考。
平民種田放牧時禦雨蔽日戴的有“笠”(貴族有時也戴笠),大抵是竹做的。
穿的有“蓑”,大抵是草做的。
鞋料普通用葛布,冬天有穿皮毛的鞋的。
大貴族的鞋也用紅色,有的以“金”為飾,叫做“金舃”。
平民們大緻穿着草鞋或木屐。
鞋是用在戶外的,進戶時把鞋脫在戶外,出戶時才再着上。
那時人也穿襪子(用皮制的),但見君時要把它脫去。
男子們打仗時所穿戴的有甲胄等。
甲胄是用犀兕等皮制的,外塗丹漆。
女子們講打扮的是“綠衣黃裡,綠衣黃裳”和“缟(白色)衣綦(綠黑色)巾”;用膏沐發以求光澤;或把鬓旁的短發向上卷起,以求美觀。
至于粉、黛和胭脂等等,那時候還沒有盛行。
奇異的服飾是那時人所禁忌的,如鄭公子臧好聚鹬冠(鹬鳥的羽毛所作的冠)為鄭君所惡,派人把他殺了。
飲食古人的食料,和現在人所吃的也差不多,他們通常所吃的飯,是麥米和菽豆等(當時以粱米為貴食,所謂“食必粱肉”,是很奢侈的事)。
吃的菜:葷的有牛、羊、豬、狗、兔、雞、魚、鼈等肉(牛最貴,羊次之,豬、狗、雞等又次之,魚、鼈為下),最著名的美食是熊掌;素的也有各種菜蔬。
平民們尋常吃素,貴族和老人們才得吃肉。
貴族平民都以羹為常食。
鹽、醬、醋等在那時也已發明。
另外還有一種糖漿,叫做“饴”。
鹽醋等之外,又用梅子作調羹的作料。
姜、蔥、韭等也是那時人日常必用的食物。
喝茶的風氣還不曾有,他們所喝的:冬天是熱湯,夏天是涼水。
娛樂交際的食品則有酒和果脯等。
居住最古的人穴居住在山洞裡,或巢居在樹木上,到後來漸漸知道建造房屋。
較早的屋子是用茅草或木闆蓋成的。
至遲到周代,已經有了瓦屋。
周代貴族階級的屋子,大緻分為兩種:一種叫做“路寝”,一種叫做“小寝”(庶人隻有一寝);又有所謂“高寝”,其制度之詳我們不知道。
據近人所考,“寝”的制度,似是前“堂”後“室”,“堂”的左右有“廂”,“室”的左右有“房”,堂後和堂前有庭,和現在的屋子也差不多。
室裡有牖(穿壁以木為交窗叫做“牖”),室外有門戶,屋外有檐,有牆,有大門。
堂下有兩道階:在東邊的叫做“阼階”,在西邊的叫做“賓階”;賓客進門時,主人迎入,自己從阼階走上去,賓客從賓階走上去,互相揖讓行禮。
屋内布席和幾筵(“筵”就是席之長大者)。
屋外又有園囿之類。
娛樂的地方更有各種台榭。
又當時行大家族制度,所以築起室來,常常是“百堵”。
貧賤的人所住的屋子,是“筚門圭窦”(柴門小戶)的。
打仗時人們所住的則有營幕。
西周以來,貴族們已有“如翚(雉鳥)斯飛”的飛檐式的房屋,春秋時的諸侯更有了長“數裡”的宮館。
但雕牆畫棟之類,仍被視為奢侈之事的。
又當時席地而坐,用幾憑依,睡時則用“床”。
交通古時的交通不方便,道路的修築自然很簡陋。
大概城中必有大道,城外也有通路。
水上有橋(有時搭船為橋)。
在要道上設有旅舍。
路旁有表道的樹。
周室為當時天下的共主,在西周的時候,已建築有像砥(磨刀石)一般平,像射出的箭一般直的“周道”,那是給貴族們走的,平民們隻有望望的份兒而已。
交通的工具,大緻陸地用車(有服牛、乘馬、人挽三種),水道用船或筏。
有要事時有驿車,喚做“傳”或“驲”。
據記載:大禹“陸行乘車,水行乘船,泥行乘橇(形如木箕),山行乘(大緻是一種木制的轎)”,那末古代的交通工具種類也很多了。
但庶人出外是步行,而且要自己帶了糧食。
又北方水淺,少有橋梁,人們過小河的時候,往往用牽衣涉渡的方法。
娛樂古人娛樂的事情不多,大緻飲酒奏樂,就是唯一的大娛樂了。
如鄭伯有好酒,造了一所“窟室”(地下室),全夜飲酒奏樂,結果竟緻喪身之禍。
男女們駕車出遊,也是一種消遣的方法。
貴族階級特殊的娛樂有所謂“女樂”,是女子的歌舞隊。
又有“優戲”,多用于祭祀時。
貴族們在幽美的園榭裡,喝着老酒,聽着音樂,左擁右抱,其樂無極。
有時在家裡玩厭了,又可以出外遊散,打獵,以解煩悶。
平民們一年到頭忙碌着,隻有在農閑的時候才偶有喝酒吃肉歡呼聚樂的機會。
演戲和娼妓,戰國以前雖似乎也已有了,但行用還不普遍。
又當時已有博弈的事,孔子曾貶斥“飽食終日,無所用心”的人還不如“博弈者”好。
各地風俗古時各地方的風俗,也略有可說的。
據後世的記載:秦地的人好稼穑,務本業;又以氣力為上,以射獵為先。
河内殷虛一帶的人性質剛強,多豪傑;喜相侵奪,薄于恩禮。
晉地的人深思儉陋。
周地的人巧僞趨利,喜為商賈。
鄭地的人男女聚會,風俗淫亂。
陳地的人尊貴婦女,喜歡祭祀。
晉北戎、狄等地的人悲歌慷慨,好作奸巧。
齊地的人舒緩迂闊,奢侈誇詐。
魯地的人長幼相讓,上禮義,重廉恥。
宋地的人性質重厚,多君子;好稼穑,喜儲蓄。
衛地的人性質剛武,風俗淫亂。
楚地的人懦弱偷生而無積蓄;信巫鬼,重淫祀。
汝南一帶的人性格急劇,有氣勢。
吳越的人好勇輕死。
這些話雖是漢朝人所記,其中似包有戰國以至秦漢時的情形,但戰國以前的民俗也可于此見其大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