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春秋史結論

關燈
域仍不出西周時的範圍。

    自從楚、吳、越諸國盡力并吞南方的蠻夷而同化于中國,齊、晉、秦等伯國又盡滅北方的夷狄部落,于是華夏的疆域才日漸擴大。

    到了春秋之末,北到燕代,東到海隅,西到甘隴,南到洞庭,都成了中原文化所籠罩的區域了。

    所以我們可以說中國疆域的凝固,是在春秋時代開始的。

     社會經濟和學術思想的轉變第三點是社會經濟和學術思想的轉變。

    商代晚年大緻尚是畜牧社會的末期,農業、手工業和商業剛剛萌芽。

    社會組織方面還保存着“氏族社會”的痕迹。

    宗教思想也方由拜物教和多神教向一神獨尊的宗教進趨。

    周代确立農業社會與封建制度,為上帝崇拜全盛的時期。

    那時人開口“皇天”,閉口“上帝”,人同神可以直接談話和會面。

    農業收成好,國家太平,是上帝的賞賜;起了災荒,受了兵禍,就是上帝的責罰。

    那時人看事事物物都是上帝的表現,沒有人的成分在内。

     自從西周滅亡,王綱解紐,封建制度開始搖動。

    諸侯互相聯合,互相兼并,列國間盟會朝聘和征伐的事天天不絕,交通大辟,因之商業日漸發達。

    到了春秋晚期,竟有穿着文繡織成的衣服,坐着金玉裝飾的車子,“結驷連騎”,“富比諸侯”的大商人出現。

    人民的經濟地位既經擡高,于是學術文化就也漸漸普及于全社會。

    一方面貴族階級的知識也比前提高,有很多人懷疑天道的不可知,人本主義一經起來,立刻使原有的宗教觀念失掉根據。

     春秋時代很多有學問的人,如魯國的叔孫豹、齊國的晏嬰、晉國的叔向、楚國的左史倚相、吳國的公子季劄等,都可以算是當時的大學者。

    這些人之中,尤推魯國的臧文仲和鄭國的子産是不世出的聖賢。

    臧文仲能夠立言垂世,子産能夠有很開明的新思想,施之于實際的政治。

    等到孔子出世,集古代思想學術的大成,開始建立哲學的系統,真正的士夫階層就由他一手造成。

    孔子死後,他的門徒播遷各處,努力發揮本師的學說,就成立了“儒家”的學派。

    “儒家”就是後來“百家九流”中第一位老大哥。

     統一局面的醞釀第四點就是統一局面的醞釀。

    周代以前所謂國家還不脫氏族社會的組織,為那時政治中心的夏、商王國實在隻是些氏族同盟的集團。

    周代開始确立封建制,國家規模漸漸形成。

    但是周天子仍隻以王畿為其真正的勢力範圍,周室所封的各侯國的内政,尚且由各國自己去支配,何況其他羁縻的國家,王室的命令更哪裡談得到去支配他們。

    自從春秋時代王綱解紐,篡弑頻仍,兼并盛起,夷狄橫行,一般盟主用了“尊王”、“攘夷”的口号聯合諸夏成為一個集團,禁抑篡弑,裁制兼并,中國的雛形在那時方才出現。

    加以各大國努力開疆辟土,以前零零碎碎的小國和部落,到這時已漸漸合并成幾個大國。

    楚、晉、秦、齊、吳等大國開始創立郡縣制;大政治家如管仲、子産等又努力改造都鄙制度;原來的封建組織一天天破壞,秦漢的統一規模就醞釀于這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