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春秋史結論

關燈
上面已把春秋時代的大事約略叙完,綜合起來說,春秋時代所表現的特點共有四項: 種族的混合和華族的成立第一點是種族的混合和華族的成立。

    我們所謂華夏民族,本不是固有的。

    照傳統的觀念,夏、商、周三代是我們民族的核心,然而這三代卻是三個不同的氏族。

    夏族,據近人的考證大約是從西北方來的,有人說他與商周時代的鬼方、狁和秦漢時代的匈奴等等有血統的關系。

    商族,起自東方沿海一帶,本是夷族中的一種。

    周也起自西北的戎狄部落,與夏族或有相當的關系。

    商滅了夏,夏族分散四處,與戎狄等部落雜居,因為當時不曾建立嚴密的封建制度,更不曾做建設統一帝國的夢,所以商隻是商,夏仍是夏,夷狄也仍是夷狄,他們至多有些政治上羁屬的關系;至于種族的同化,一時還談不到。

    等到周人滅了商,确立封建制度,把原來各族趕走的趕走了,征服的征服了,經過了幾百年的同化,我們的華夏民族才開始萌芽。

     周人起于陝西,那地方大約本是夏族的根據地,他們又或者與夏族有些淵源,所以他們自稱為“夏”。

    因周人勢力的擴張,“夏”的一個名詞就漸漸成為中原民族的通稱。

    春秋時中原人常常自稱“諸夏”,而稱與他們異類的人民為“蠻、夷、戎、狄”。

    &mdash&mdash于是“夷”、“夏”對立的觀念才确立了。

     春秋時諸夏民族住在中原,四邊和較僻野的地方都是給所謂蠻、夷、戎、狄等部族住着。

    諸夏想同化蠻族,蠻族也想征服諸夏;兩方勢力一經接觸,諸夏在武力上就不免吃了大虧。

    于是中原各國互相聯結,共同禦外;在這樣情勢之下出現了伯主制度。

    一班伯主的中心事業便是“尊王”和“攘夷”。

    “尊王”是團結本族的手段,“攘夷”是抵禦外寇的口号。

     那時蠻族中最強盛的,南方有楚,北方有狄,所以攘楚和禦狄就成了當時中原伯主最注意的事情。

    結果狄族由被抗而分散,楚人由被攘而同化。

    到了春秋末年,北方的狄族盡被晉國并吞,東方的夷、戎等族也被齊、魯等國所征服,西方和中原的戎族早已衰微,被晉、秦、楚等國所瓜分,而南蠻的楚在這時也已率領南方諸族變成諸夏的一分子了。

     東南方的蠻族吳和越從春秋中年起也漸漸加入諸夏的團體,經過了約百年間的相拒相迎,到了春秋之末,吳國和滅吳的越國竟變成了東夏的盟主了。

    楚、吳、越等國本來文化較高,他們很早就有文字,并不是真正的化外蠻民,所以受諸夏的同化也比較容易些。

     上古的許多不同的種族,就是在春秋時代混合而成立了一個整個的“華夏民族”。

     中國疆域的擴大第二點是中國疆域的擴大。

    三代時候,種族衆多,各占一區,當時的所謂“中國”,大緻不出今山東、河南、河北、山西、陝西這黃河流域的幾省間;就是在這個區域之中,也還有很多的文化低落的部族雜居着。

    西周晚年,夏族的勢力開始發展到湖北的北部。

    直到春秋初年,所謂諸夏的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