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南方的混戰與吳的衰亡

關燈
樣,隻知财帛,不顧信義,竟不肯實踐伐楚的約言,于是蔡侯轉向吳國請兵。

    這時楚國正因蔡國替晉滅了他的屬國沈,起兵圍蔡。

    吳、蔡、唐三國就聯軍伐楚,在淮禭(當在蔡國附近)舍舟登陸,從豫章一帶與楚兵夾漢水相持。

    楚左司馬戌向令尹子常獻分兵夾攻之計,兩人已經商議好了;不料左司馬去後,子常又聽了别人的話,獨自與吳開戰。

    渡過漢水列陣,從小别山到大别山(小别山、大别山均在漢水附近)接仗三次,楚兵已是不利。

    等到兩軍正式在柏舉(約在今湖北麻城縣附近)交鋒,吳王的弟弟夫鰖王統領屬軍五千先攻子常的兵,子常的兵敗退,楚全軍擾亂,吳軍乘勢掩擊,楚軍大敗。

    令尹子常奔鄭。

    左司馬戌後在雍遖(在今湖北京山縣附近?)戰死。

    吳兵接連追敗楚軍數次,一直打到郢都,楚昭王帶了妹妹季芈等逃出城去。

    吳人破了郢都,把楚國君臣上下的家室按着本國的班次都占據了。

    楚亡臣伍員又把楚平王的墳掘開,取出屍首,鞭打了三百下,報複殺他的父親和哥哥的深仇。

     楚王逃入江南的雲夢澤中,又被盜賊所攻而奔鄖邑,轉從鄖邑奔到随國。

    吳兵追來,直迫随都,向随人要索楚王,願把漢陽的田送給随人做報酬。

    随人想把楚王獻出。

    隻因問蔔不吉,就辭謝吳人道:“随國褊小,與楚鄰近,靠着楚人的保護而立國,世世訂有盟誓;現在如乘難棄好,似乎說不過去。

    ”吳人見随人說話有理,便退了兵。

    楚王又與随人結盟,就暫時讬庇在随國。

     先是,楚臣申包胥與伍員交好,當伍員出亡的時候,曾對申包胥說道:“我必要報複楚王殺我父兄的仇恨!”申包胥也對伍員說道:“好!你如能破楚報仇,我便能興複楚國。

    ”到了這時候,吳兵入郢,申包胥奉了楚王的命到秦國去讨救兵(因為秦、楚是婚姻之國,楚王是秦國的外甥)。

    秦哀公起先不答應,申包胥靠在庭牆上痛哭,哭聲晝夜不絕。

    如此七天功夫,勺水不肯入口。

    哀公被他的真誠感動,立即發兵援楚。

     這時越人乘吳王遠出,起兵攻入吳都,在楚的吳兵已大受震動(這可以說是楚人聯越政策的勝利)。

    申包胥引了秦兵前來,與楚殘軍夾攻吳兵,大敗吳夫鰖王于沂(在今河南正陽縣附近)。

    楚将子西也把吳兵在軍祥(當在今湖北随縣附近)打敗。

    楚、秦聯軍又滅了唐國,以絕吳人的援應。

    吳兵在雍遖地方又打敗楚軍,卻經不起秦國生力軍的攻擊,敗退麇邑。

    楚兵焚毀麇邑,吳兵再敗。

    又戰于公婿之?,吳軍大敗。

    吳王方才回去。

    那時夫鰖王已回國,自立為君;與吳王開戰,失敗奔楚。

    據說,吳人這次的失敗,也因夫鰖王作亂之故。

     楚王回到郢都,大賞功臣,申包胥卻辭賞賜不受。

    不久吳兵又把楚的舟師打敗,俘獲楚将甚多。

    楚子期所帶的陸軍又敗于繁揚(在今河南新蔡縣附近)。

    楚人生怕亡國,栗栗危懼。

    令尹子西喜道:“能夠這樣就會好!”于是遷都于?(在今湖北宜城縣?),修整政治,楚國漸漸安定。

     楚國的複興與白公之亂隔了些時候,楚人的元氣恢複,就起兵滅頓,滅胡,圍蔡。

    吳人把蔡遷到州來,以避楚焰。

    不久楚人又攻克夷虎(蠻夷的一種。

    在魯昭公十六年,楚人已曾誘殺戎蠻子嘉,這是楚人開辟中原戎地的先聲),開始經營北方,襲破周畿的梁邑和霍邑,進圍蠻氏(約在今河南許昌縣一帶)。

    蠻君逃奔晉的陰地(在今河南盧氏縣一帶)。

    楚人興兵臨迫上雒,左軍駐在菟和,右軍駐在倉野,派人向晉陰地的大夫士蔑要索蠻君。

    那時晉國正在鬧着内亂,隻得趕快拘了蠻君獻給楚軍;楚人把蠻民統統俘虜回去。

     這時陳國服楚,吳兵屢伐陳國。

    楚人起兵救陳,昭王死在行間,子章即位,是為惠王。

    陳人叛楚降吳,楚兵伐陳,吳兵也來相救。

    楚、吳的争陳,正與晉、楚的争鄭差不多。

    先是,楚太子建被鄭人所殺(太子建從宋奔鄭,又與晉人勾結,圖謀襲鄭,遂被鄭人殺死),他的兒子勝逃在吳國,楚人把他召回,命他駐守邊境白邑(約在今安徽巢縣附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