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弭兵之約的完成與中原弭兵時期各國内政的變遷
關燈
小
中
大
能再相忍為國,就起兵攻襲季氏。
季氏得到叔、孟兩家的援助,竟把昭公趕逐出國都去,終身不能回來,大夫專橫到這步田地,也就無以複加了。
這時不但大夫專政,連大夫家裡的家臣也專起家政和國政來,如季孫氏的陽虎、南蒯,叔孫氏的豎牛、侯犯,孟孫氏的公斂處父、公孫宿等,都是極強橫的家臣。
宋國内政的變遷(四)宋國宋國君權較強(楚太宰犯曾說:“諸侯惟宋事其君。
”),但在元公(文公傳子共公瑕,共公傳子平公成,平公傳子元公佐)時也曾發生一次卿族叛變的大亂。
原因是華、向二大族在國内勢力太大,怕宋公加讨,他們就先動手作亂,大殺公族,劫了宋公,與宋公交換質子後才把他釋放。
宋公心裡懷恨,不久就起兵攻走二氏。
隔了些時,二氏又乘機結了内應回國據邑叛變,召了吳師來伐宋。
齊、晉、衛、曹諸國救宋,與宋兵擊破華氏,把他們圍住。
華氏又向楚國乞援,楚人向宋國請求放出二氏,宋人答應,二氏逃奔楚國,一場内亂才得平息。
衛國内政的變遷(五)衛國衛國從獻公除去孫、甯兩氏,君權也還強盛。
但在靈公(獻公傳子襄公惡,襄公傳子靈公元)時也曾發生一次内變:司寇齊豹和大夫北宮喜、褚師圃、公子朝等作亂,殺死靈公的哥哥公孟絷,靈公出奔邊邑。
不久北宮氏與齊氏又發生沖突,北宮氏滅了齊氏,迎靈公複國,公子朝、褚師圃等奔晉,衛國暫告平定。
鄭國内政的變遷(六)鄭國鄭國因近于周室,保守周制,也是個公族執政的國家。
當春秋後半期,鄭國因連受晉、楚兩國軍事和經濟上的壓迫,弄得民窮财盡,盜賊蜂起,甚至戕殺執政,威劫國君。
同時卿族專橫,互相嫉視,内亂疊起。
所以鄭國的内政比較他國格外難治。
幸而“時勢造英雄”,出來了一位很能幹的政治家叫做子産,由他來勉強維持危局。
子産也是公族出身,是司馬子國的兒子。
子國殉了國難,他嗣位為大夫。
因為他特别能幹,被執政子皮看中了,把大權交給了他,委托他治理艱難的國政。
他細心觀察當時的國勢,任用賢才,善修辭令,以應對諸侯。
寬待貴族而以猛治民,嚴禁寇盜。
同時開放輿論,以集思廣益。
他先後曾定出了三種重要的制度:第一是劃定都鄙的制度,制定田疆,開浚溝洫,設立五家為伍的保甲制度。
第二是創立丘賦的制度(據說一百四十四家為一丘,每丘出兵賦若幹,這與魯國的改制相同),以增加國賦。
第三是鑄造刑書,以鎮壓奸民。
這第一點可以說是整理鄉制,開發農村;第二點可以說是充實軍備;第三點是成文法的公布。
這三點都是針對當時鄭國情勢而建立的,是一種近于後世法家的政治計劃。
這種政策在封建社會動搖的時候,自然比較容易成功。
所以當他掌政的第一年,人民都痛罵他道:“拿我們的衣冠沒收了(這是禁奢侈)!拿我們的田地分割了(這似是禁兼并)!誰去殺子産,我們一定願意幫他忙。
”過了三年,大家又歌頌他道:“我們有子弟,子産替我們教訓了(這是振興教育)。
我們有田地,子産替我們開發了(這是開發農村)。
如果一天他死了,有誰來繼續他的工作呢?”後來子産死時,全國人民又都痛哭他道:“子産死了,還有誰來撫恤我們呢?”推原一般人民所以先前罵子産的緣故,是因為子産破壞了封建制度所造成的惡因而使人民感到了一種暫時的痛苦(當子産“作丘賦”的時候,國人也謗毀他,子産說:“苟利社稷,死生以之;&hellip&hellip民不可逞,度不可改。
”可見改制之難與子産的決心);後來人民所以又歌頌和痛哭子産的緣故,是因為他建立了開明的新制度而使人民得到了相當的利益,這一罵一歌一哭,就把當時鄭國政治和社會改革的經過表示出來了(子産當政時鄭國仍有内亂,子産也力不能盡情讨治;這又可見時勢艱難,雖有英雄,也無法頓時緻之太平的)。
各國内政變遷的結論以上叙述晉、齊、魯、宋、衛、鄭六國在中原和平時期中内政的變遷。
其他如周室、秦國等,他們的内政變遷,因史料的缺乏,已不可确知了。
至于楚國在這時期中的大事,外事比内事多而重要,我們将放在下面幾章裡去叙述。
就上六國的内政變遷看來,最重要的是貴族政治的集中和成文法的公布&mdash&mdash這兩點都是與後來的曆史有重大關系的!
季氏得到叔、孟兩家的援助,竟把昭公趕逐出國都去,終身不能回來,大夫專橫到這步田地,也就無以複加了。
這時不但大夫專政,連大夫家裡的家臣也專起家政和國政來,如季孫氏的陽虎、南蒯,叔孫氏的豎牛、侯犯,孟孫氏的公斂處父、公孫宿等,都是極強橫的家臣。
宋國内政的變遷(四)宋國宋國君權較強(楚太宰犯曾說:“諸侯惟宋事其君。
”),但在元公(文公傳子共公瑕,共公傳子平公成,平公傳子元公佐)時也曾發生一次卿族叛變的大亂。
原因是華、向二大族在國内勢力太大,怕宋公加讨,他們就先動手作亂,大殺公族,劫了宋公,與宋公交換質子後才把他釋放。
宋公心裡懷恨,不久就起兵攻走二氏。
隔了些時,二氏又乘機結了内應回國據邑叛變,召了吳師來伐宋。
齊、晉、衛、曹諸國救宋,與宋兵擊破華氏,把他們圍住。
華氏又向楚國乞援,楚人向宋國請求放出二氏,宋人答應,二氏逃奔楚國,一場内亂才得平息。
衛國内政的變遷(五)衛國衛國從獻公除去孫、甯兩氏,君權也還強盛。
但在靈公(獻公傳子襄公惡,襄公傳子靈公元)時也曾發生一次内變:司寇齊豹和大夫北宮喜、褚師圃、公子朝等作亂,殺死靈公的哥哥公孟絷,靈公出奔邊邑。
不久北宮氏與齊氏又發生沖突,北宮氏滅了齊氏,迎靈公複國,公子朝、褚師圃等奔晉,衛國暫告平定。
鄭國内政的變遷(六)鄭國鄭國因近于周室,保守周制,也是個公族執政的國家。
當春秋後半期,鄭國因連受晉、楚兩國軍事和經濟上的壓迫,弄得民窮财盡,盜賊蜂起,甚至戕殺執政,威劫國君。
同時卿族專橫,互相嫉視,内亂疊起。
所以鄭國的内政比較他國格外難治。
幸而“時勢造英雄”,出來了一位很能幹的政治家叫做子産,由他來勉強維持危局。
子産也是公族出身,是司馬子國的兒子。
子國殉了國難,他嗣位為大夫。
因為他特别能幹,被執政子皮看中了,把大權交給了他,委托他治理艱難的國政。
他細心觀察當時的國勢,任用賢才,善修辭令,以應對諸侯。
寬待貴族而以猛治民,嚴禁寇盜。
同時開放輿論,以集思廣益。
他先後曾定出了三種重要的制度:第一是劃定都鄙的制度,制定田疆,開浚溝洫,設立五家為伍的保甲制度。
第二是創立丘賦的制度(據說一百四十四家為一丘,每丘出兵賦若幹,這與魯國的改制相同),以增加國賦。
第三是鑄造刑書,以鎮壓奸民。
這第一點可以說是整理鄉制,開發農村;第二點可以說是充實軍備;第三點是成文法的公布。
這三點都是針對當時鄭國情勢而建立的,是一種近于後世法家的政治計劃。
這種政策在封建社會動搖的時候,自然比較容易成功。
所以當他掌政的第一年,人民都痛罵他道:“拿我們的衣冠沒收了(這是禁奢侈)!拿我們的田地分割了(這似是禁兼并)!誰去殺子産,我們一定願意幫他忙。
”過了三年,大家又歌頌他道:“我們有子弟,子産替我們教訓了(這是振興教育)。
我們有田地,子産替我們開發了(這是開發農村)。
如果一天他死了,有誰來繼續他的工作呢?”後來子産死時,全國人民又都痛哭他道:“子産死了,還有誰來撫恤我們呢?”推原一般人民所以先前罵子産的緣故,是因為子産破壞了封建制度所造成的惡因而使人民感到了一種暫時的痛苦(當子産“作丘賦”的時候,國人也謗毀他,子産說:“苟利社稷,死生以之;&hellip&hellip民不可逞,度不可改。
”可見改制之難與子産的決心);後來人民所以又歌頌和痛哭子産的緣故,是因為他建立了開明的新制度而使人民得到了相當的利益,這一罵一歌一哭,就把當時鄭國政治和社會改革的經過表示出來了(子産當政時鄭國仍有内亂,子産也力不能盡情讨治;這又可見時勢艱難,雖有英雄,也無法頓時緻之太平的)。
各國内政變遷的結論以上叙述晉、齊、魯、宋、衛、鄭六國在中原和平時期中内政的變遷。
其他如周室、秦國等,他們的内政變遷,因史料的缺乏,已不可确知了。
至于楚國在這時期中的大事,外事比内事多而重要,我們将放在下面幾章裡去叙述。
就上六國的内政變遷看來,最重要的是貴族政治的集中和成文法的公布&mdash&mdash這兩點都是與後來的曆史有重大關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