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齊桓公的霸業

關燈
,讨他不忠于諸侯的罪。

    過了些時,齊、魯、宋、衛、鄭、許、曹等國又聯兵侵陳。

    陳國趕快向諸侯求和,齊國才把轅濤塗放了回去。

    (以上第二時期) 周室的安定那時周惠王想廢黜他的太子鄭而立少子叔帶為太子,周室内部又發生不甯的現象。

    魯僖公五年,齊桓公又邀合諸侯與太子鄭在首止地方結會,圖謀安定周室。

    陳國的轅濤塗這時和鄭國的申侯也在會,轅濤塗怨恨申侯前次給他當上,便在這時反勸申侯修築齊桓公賜給他的采邑虎牢,更替他向諸侯請助,就把虎牢城修築得很堅固。

    等到這座城修好以後,轅濤塗便到鄭文公(厲公子捷,嗣厲公位)面前去說申侯的壞話:“申侯修築他的賜邑很堅固,目的是想叛你呀!”鄭文公聽了他的讒言,申侯從此得了罪了。

    諸侯在首止結盟,周惠王卻派大臣周公去召鄭文公來,勸他道:“我保護你去服從楚國,再叫晉國輔助你,可以不受齊國的氣而得到安甯了。

    ”鄭文公正怕齊桓公與他的臣子申侯聯絡,于他不利,得了王命,很是喜歡,卻又畏懼齊國,就不與諸侯結盟,私自逃回國去;于是諸侯的兵伐鄭,圍住鄭國新密地方。

    楚國這時滅了弦國(在今河南潢川縣附近),因救助鄭國,又把許國圍住;諸侯的兵救了許國就放下了鄭國了。

    隔了一年,齊國又起兵伐鄭。

    鄭文公殺了申侯向齊國解說。

    諸侯在甯母地方結盟,管仲勸齊桓公修禮于諸侯,命諸侯向周王修職貢之禮。

    就在這時,鄭伯派太子華聽命于會,太子華卻對齊桓公說道:“我們國内的癢、孔、子人三家實在是違背你命令的主謀者,你若除去這三家,我就可以拿鄭國做你的内臣了。

    ”這是鄭太子華要想借了齊國的勢力自立為君的計劃。

    齊桓公将要答應他,管仲忙谏止道:“你以禮和信聯結諸侯,現在幫助兒子反叛父親,這是不合理的事情,諸侯定要不服的。

    你如不答應鄭太子華的請求,鄭國是一樣會降服的。

    ”齊桓公聽了管仲的話,就辭謝了鄭太子華;太子華從此得罪于鄭君(後被鄭君所殺),鄭國果然來向齊國乞盟了。

     就在這時候,周惠王去世,太子鄭很怕他弟弟叔帶要作亂,便不發喪,先向齊國乞援。

    魯僖公八年,齊國邀合諸侯與周人在洮的地方結盟,鄭國也來請盟,諸侯奉太子鄭即位,是為襄王。

    襄王定了位,然後才敢發喪。

     葵丘之會隔了一年(魯僖公九年),齊桓公又邀魯、宋、衛、鄭、許、曹等國在葵丘地方(在今河南考城縣附近)相會修好,周襄王派了大臣周公(宰孔)來賜給齊桓公祭肉。

    齊桓公将要下堂行拜禮,周公又傳周王的後命道:“伯舅(天子叫異姓的諸侯為伯舅)的年紀大了,加賜一級,不必下拜!”齊桓公敬謹答道:“天威不遠就在面前,小白怎敢貪受天子的恩命,廢掉下拜的禮節。

    ”他就下階行了拜禮,再登堂接受王賜。

    在這裡我們可以看出一點消息,就是周天子的威嚴在春秋以前表面上反沒有這樣煊赫,到了此時,周天子的真正實力已消滅無遺,而他的威嚴在表面上反而比前格外煊赫起來,這就是霸主的手段和作用。

    因了一班霸主“尊王”的權術,君臣間的禮制才謹嚴了。

    後來的儒家特别注重君臣的禮節,他們号為祖述三王,實在乃是祖述的五霸啊!這年秋天,齊桓公與諸侯又在葵丘結盟,發出宣言道:“凡我同盟的人,既盟之後,大家都要相好!”又申明周天子的禁令道:“不可壅塞泉水!不可多藏谷米!不可改換嫡子!不可以妾為妻!不可使婦人參預國事!”這次盟會就是曆史上有名的“葵丘之會”,是齊桓公創霸的一場壓軸好戲。

     齊霸的漸衰不久,晉國的獻公去世,國内發生變亂(詳見下章),齊桓公帶了諸侯的兵伐晉,到了高梁地方(在今山西臨汾縣附近)就回去了。

    後來又派大夫隰朋帶兵會合周、秦兩國送晉惠公回國即位。

    這是東方的國家與西方黃河上遊的國家正式發生關系之始。

     隔了一年(魯僖公十一年),周襄王的弟弟叔帶招了揚拒、泉臯、伊雒之戎來打周國,攻進了王城,焚毀了東門。

    秦、晉兩國發兵伐戎救周。

    楚國在這時也滅了黃國。

    狄兵也再來滅了溫國(就是蘇國,周王畿内的諸侯,在今河南溫縣附近),并侵擾衛、鄭等國。

    齊桓公隻能聯合許國去伐了北戎,以牽制入寇的戎狄;并發諸侯的兵替衛國修築城郭;又派了管仲、隰朋兩人替周室、晉國跟戎人講和。

    他既不能讨平戎族,又不能征伐楚國,更不能征服狄人。

    齊國的霸業到此時實在已經中衰了。

     魯僖公十三年,齊桓公為了淮夷侵擾杞國和戎族侵擾周室,又邀諸侯在的地方盟會,發諸侯的兵替周室守禦。

    次年,又與諸侯修築緣陵的城,遷了杞國過去。

    不久,楚國又起兵攻打徐國,諸侯盟于牡丘,起兵伐厲(楚的與國)以救徐,不得勝利,結果仍被楚國将徐國的兵在婁林地方打敗了。

    又隔了一年(魯僖公十六年)周王再向齊國警報戎難,齊桓公再征集諸侯的兵駐守周地。

    就在這年,齊國又邀諸侯在淮水上盟會,替?國(在今山東峄縣附近)修築城池,防禦淮夷,并想起兵向東夷示威,不料築城的人多害了病,城沒有築成就班師了。

    次年,齊國又與徐人伐了楚的與國英氏。

    此時魯兵滅了項國,魯僖公還在諸侯的會(淮之會)上,齊桓公責問魯國滅小國的罪,就把僖公拘下了。

    魯夫人聲姜為了僖公的事,與齊桓公在卞地相會,齊國才把僖公放回。

    這年的冬天,齊桓公就去世了。

    (以上第三期) 齊桓霸業結論統看齊桓公的霸業,他的勢力實在隻限于東方一帶。

    黃河上遊的秦、晉,和南方的楚,北方的狄,他并不把他們征服。

    他的實力實在還很單薄,隻靠了諸侯的團結,才勉強做出一點場面來。

    至于他的功績,約略說來,在安内方面,是有相當的成就的;對于攘外,卻多半隻做出一些空把戲。

    然而中原的所以不緻淪亡,周天子的所以還能保持他的虛位至數百年之久,這确是他的功勞,至少可以說這個局面是他所提倡造成的。

    倘使沒有齊桓公的創霸,那時晉國未強,中原沒有大國支撐,周室固然不能免于滅亡,就是中原全區,也一定被蠻族踐踏了。

    所以後來的孔夫子便說:“管仲輔相齊桓公,做了諸侯的霸主,一匡(正)天下。

    要沒有管仲,我們都要披散頭發,衣襟開向左邊,成為蠻族統治下的人民了!”這段話确是極公正的批評。

    即此可見齊桓公與管仲兩人對于保存中原種族和文化的偉大的功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