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關燈
小
中
大
相信這樣的勝利者會有什麼深刻的情感深刻的思想值得論道。
在“捍聯總”與“炮轟派”之間,我便當然要加入後者的陣營了。
“捍聯總”代表着一種神聖不可侵犯的權力,“炮轟派”代表表一種不屈服的挑戰意志。
正因為前者是神聖不可侵犯的,是強大得多的,後者的挑戰意志才尤其顯得勇敢無畏,帶有英雄主義的色彩。
“炮轟派”的最終失敗,幾乎可以說是不言而喻的,因而它的英雄主義一開始就閃耀着悲劇精神。
勇敢無畏的英雄主義加義無反顧的悲劇精神,簡直太投合我的性格了!我甘願為之去死。
覺得那樣的死在精神上是很高貴的,無疑算是“死得其所”的。
“炮轟派”占領的幾所大學工廠被圍困了起來。
“捍聯總”在其控制和把持的一切權力方面,不但對“炮轟派”實行“專政手段”,而且殃及“炮轟派”的家屬們。
糧店停止供應“炮轟派”家屬糧食。
醫院不給“炮轟派”家屬看病,不接受他們的家屬住院。
小學校不許“炮轟派”的孩子跨入校門。
街道委員會不發給“炮轟派”家屬一切購買票證。
不給“炮轟派”的兒女們辦結婚手續。
不給“炮轟派”的出生嬰兒落戶口。
“革命委員會”這個“無産階級的嶄新政權”對“炮轟派”采取蔣介石對“共區”的封鎖政策。
“捍聯總”的廣播車每天在“東方紅城”駛來駛去,耀武揚威: 炮匪一小撮, 本性不會變, 日夜在磨刀, 妄圖反奪權, 我們時刻準備打, 誓死捍衛新政權…… “捍聯總”的戰歌,每天響徹“東方紅城”。
“炮轟派”則采取“哀兵戰略”,派出“别動隊”,在黑夜分批将家屬孩子掩護到“根據地”,與他們共患難。
于是許許多多市民,漸漸開始同情“炮轟派”來。
“革命委員會”和它的“捍聯總”大失人心。
“炮轟派”獲得了人心的同情,由“戰略防禦”轉而“戰略反攻”。
設在“哈一機”的“炮轟派”總部,常常派出“别動隊”為自己的戰士及其家屬子女們搞糧食、煤、木柴、醫藥、蔬菜、孩子們的讀書文具。
因為“哈一機”是制造裝甲車和坦克的,“别動隊”出擊,便有裝甲車和坦克開路。
裝甲車和坦克開到某一糧店、煤場、菜市或醫院,手腳敏捷,身強力壯的“别動隊”隊員們,彬彬有禮然而氣勢凜凜地找到頭頭腦腦,說:“我們為老人、婦女和兒童們的生存向你們借糧食。
”或者“借煤”、“借木柴”、“借疏菜”、“借醫藥品”…… 他們象當年八路軍的武工隊一樣,短槍明面插在腰間,豈敢不借? 膽小的立刻點頭哈腰,低眉順眼地回答:“好說,好說,想借多少都行!人手夠不夠?人手不夠我派幾個人幫你們裝車!……” 膽大的可能會鬥膽問一句:“什麼時候還啊?我對上邊總得有個交待呀!” “什麼時候還?等我們奪取了政權再還!”照例是這樣的回答。
并且還煞有介事地寫一份“借”據: 今借某某糧店面粉一百袋,大米一百袋,豆油兩桶。
革命勝利之後,如數歸還。
“炮轟派别動隊” 一九六七年×月×日 還要鄭鄭重重地蓋上“炮轟總司令部”的鮮紅大印。
還要囑咐一句:“别弄丢了,好好保存,等我們掌握了政權,憑着它來找我們!” 當然一百袋,兩桶不過是象征數字。
但他們有一點是做得令人尊敬的,不打不罵,很象是“借”的樣子。
“借”據上寫着“借”多少,便搬走多少。
絕不貪得無厭。
他們走了,給人們留下的印象還挺好的。
有人甚至認為“炮轟派”是一支紀律嚴明的“鐵軍”——“借”東西還留“借”據!“文化大革命”中這樣的組織不是怪少見的嗎? “别動隊”沒有給“炮轟派”的聲譽造成什麼惡劣的影響。
相反,倒是給被“捍聯總”攻擊為“炮匪”的他們塗上了種種傳奇色彩,老百姓也照樣喜歡。
傳奇色彩竟沖淡了“階級鬥争”的嚴峻性。
“别動隊”給“東方紅城”帶來了許多新故事。
老百姓對這類新故事産生濃厚的興趣。
茶餘飯後有了談話的資料。
老百姓用老百姓的
在“捍聯總”與“炮轟派”之間,我便當然要加入後者的陣營了。
“捍聯總”代表着一種神聖不可侵犯的權力,“炮轟派”代表表一種不屈服的挑戰意志。
正因為前者是神聖不可侵犯的,是強大得多的,後者的挑戰意志才尤其顯得勇敢無畏,帶有英雄主義的色彩。
“炮轟派”的最終失敗,幾乎可以說是不言而喻的,因而它的英雄主義一開始就閃耀着悲劇精神。
勇敢無畏的英雄主義加義無反顧的悲劇精神,簡直太投合我的性格了!我甘願為之去死。
覺得那樣的死在精神上是很高貴的,無疑算是“死得其所”的。
“炮轟派”占領的幾所大學工廠被圍困了起來。
“捍聯總”在其控制和把持的一切權力方面,不但對“炮轟派”實行“專政手段”,而且殃及“炮轟派”的家屬們。
糧店停止供應“炮轟派”家屬糧食。
醫院不給“炮轟派”家屬看病,不接受他們的家屬住院。
小學校不許“炮轟派”的孩子跨入校門。
街道委員會不發給“炮轟派”家屬一切購買票證。
不給“炮轟派”的兒女們辦結婚手續。
不給“炮轟派”的出生嬰兒落戶口。
“革命委員會”這個“無産階級的嶄新政權”對“炮轟派”采取蔣介石對“共區”的封鎖政策。
“捍聯總”的廣播車每天在“東方紅城”駛來駛去,耀武揚威: 炮匪一小撮, 本性不會變, 日夜在磨刀, 妄圖反奪權, 我們時刻準備打, 誓死捍衛新政權…… “捍聯總”的戰歌,每天響徹“東方紅城”。
“炮轟派”則采取“哀兵戰略”,派出“别動隊”,在黑夜分批将家屬孩子掩護到“根據地”,與他們共患難。
于是許許多多市民,漸漸開始同情“炮轟派”來。
“革命委員會”和它的“捍聯總”大失人心。
“炮轟派”獲得了人心的同情,由“戰略防禦”轉而“戰略反攻”。
設在“哈一機”的“炮轟派”總部,常常派出“别動隊”為自己的戰士及其家屬子女們搞糧食、煤、木柴、醫藥、蔬菜、孩子們的讀書文具。
因為“哈一機”是制造裝甲車和坦克的,“别動隊”出擊,便有裝甲車和坦克開路。
裝甲車和坦克開到某一糧店、煤場、菜市或醫院,手腳敏捷,身強力壯的“别動隊”隊員們,彬彬有禮然而氣勢凜凜地找到頭頭腦腦,說:“我們為老人、婦女和兒童們的生存向你們借糧食。
”或者“借煤”、“借木柴”、“借疏菜”、“借醫藥品”…… 他們象當年八路軍的武工隊一樣,短槍明面插在腰間,豈敢不借? 膽小的立刻點頭哈腰,低眉順眼地回答:“好說,好說,想借多少都行!人手夠不夠?人手不夠我派幾個人幫你們裝車!……” 膽大的可能會鬥膽問一句:“什麼時候還啊?我對上邊總得有個交待呀!” “什麼時候還?等我們奪取了政權再還!”照例是這樣的回答。
并且還煞有介事地寫一份“借”據: 今借某某糧店面粉一百袋,大米一百袋,豆油兩桶。
革命勝利之後,如數歸還。
“炮轟派别動隊” 一九六七年×月×日 還要鄭鄭重重地蓋上“炮轟總司令部”的鮮紅大印。
還要囑咐一句:“别弄丢了,好好保存,等我們掌握了政權,憑着它來找我們!” 當然一百袋,兩桶不過是象征數字。
但他們有一點是做得令人尊敬的,不打不罵,很象是“借”的樣子。
“借”據上寫着“借”多少,便搬走多少。
絕不貪得無厭。
他們走了,給人們留下的印象還挺好的。
有人甚至認為“炮轟派”是一支紀律嚴明的“鐵軍”——“借”東西還留“借”據!“文化大革命”中這樣的組織不是怪少見的嗎? “别動隊”沒有給“炮轟派”的聲譽造成什麼惡劣的影響。
相反,倒是給被“捍聯總”攻擊為“炮匪”的他們塗上了種種傳奇色彩,老百姓也照樣喜歡。
傳奇色彩竟沖淡了“階級鬥争”的嚴峻性。
“别動隊”給“東方紅城”帶來了許多新故事。
老百姓對這類新故事産生濃厚的興趣。
茶餘飯後有了談話的資料。
老百姓用老百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