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圖書集成醫部全錄卷五百十三
關燈
小
中
大
愈,乃大服知此道深永,重于用藥有故,辄不赴召,及赴召或見病疑,辄不投藥。
人不測所操,負其才氣,達官顯人非與抗禮,卒不赴。
常與顧東橋先生曰:醫者聖人之學也,非盛德莫能操其慮,非明哲莫能通其說,是故,士有能知草木金石昆蟲之藥,辨類審性,析經緻能,弗乖其宜,弗亂其忌,是謂知物。
知物者巧士,有能知人之疾病,淫于四氣,薄于五髒,動于七情,見外知内,按微知巨,占始知終,執生知死。
由是以審施湯液,醪醴針砭,按摩之治是謂知證。
知證者工士,有能知髒腑之所表裡,經絡之所離會,榮衛之所弼勝,命脈之所消息。
選物設方,制于未形,體微發慮,決于衆惑,是謂知生。
知生者聖士,有能知天地之情,陰陽之本,變化之因,死生之故,立教布法使人專氣含精,以握樞機,汰穢真葆,以固根柢,疾疢不作,神乃自生是謂知化。
知化者神夫,神聖者上智之能事,未易企及工巧之道,術學之所造也。
醫不臻此,不足以名,業其持論,精微如此,平生不以授人,人亦無能受之者。
按《上元縣志》:周文铨,少業儒不成,棄去學醫,視俗工所為,詫曰:醫道止是邪?複棄去。
閉門取《素難》《本草》諸書反複研究,探厥元渺,始出應人之求,切脈制藥一主朱李迥出流輩,衆大駭然,病者辄愈,乃大服。
由此名動京國,公卿恒折節禮下之負其才藝,達官顯人非與抗禮卒不赴,又健談,值主人會心縱談或至移時竟忘他請,以是多失豪貴人意,乃之他醫,他醫庸妄者,或緻産千金衡,卒以窮死醫效籍甚。
平生不以授人,人亦無能受之者,今不傳。
王一鵬 按《松江府志》:王一鵬,字啟雲。
性拓落不羁,多與酒人遊,父節之督過之,沈虛明獨曰:我視此子目力不群,當悉授我術。
宋侍禦定宇孫少慧,一鵬謂宋所親曰:此子來歲三月當發疹,若将發時有傾跌,必且無幸。
明春,果疹前三日失足仆,亟延一鵬至,不投劑而去。
楊孝廉回山子甫朞,暑月旦暮啼不辍聲,一鵬曰:能授我百金則生。
楊唯唯,乃于堂中以灰畫地,置兒寝其中,戒乳媪勿得近,少間兒就寝,覺以香薷飲少許下之,一服而痊。
或問之,曰:此中暑氣,乳媪體肥兒愈哭,抱愈不釋辄哭,辄不乳,卧之冷塊,暑氣自消,畫以灰者,愚彼不得迫視耳。
青浦諸氏素封止一子,一鵬至,撫弄辄雲:公家艱嗣,願再誕一二乃佳。
又指其兩婢曰:痘将發矣,皆不治。
二婢果死,兒亦尋夭。
衆稱為神人雲。
雲間以小兒醫,獨誇江南者,蓋自一鵬始。
楊炳 按《平陽府志》:楊炳,字文彪,蒲州治城人。
精于醫,決人生死不爽。
常以事赴安邑,途中向逆旅主人求宿,旁有一少年識之,謂人曰:此所謂神醫楊某也,吾姑試之。
時少年方中食,即從窻中躍入僵卧床上,呻吟求炳救,炳診視大驚曰:郎君殆,将不起。
左右皆竊笑之。
是夕少年果死。
或問其故,曰:腸已裂,不複可治也。
其奇中多如此。
又其妻嘗有娠,炳診畢喜曰:吾活人多矣,是子必以科名顯。
後子世增登辛醜進士,曆官禦史。
其後世率多習醫者,故州人稱為藥丸楊氏。
炳又曾治某藩,既愈,賜金一笏,亦稱楊一笏焉。
崇祯間侍郎李為立祠州城東門。
薛仁附 按《平陽府志》:薛仁附,字清槐,曲沃人。
性敏,有博物之稱,稍長治岐黃業,多奇驗。
張祉 按《鉛山縣志》:張祉,字天與。
幼習舉子業,為翰林濮公高弟,因繼母疾不愈,遂棄所學,遍訪名醫傳針灸之法,後益究心詩律字法。
為人尚義,人病多賴以生,更不責報,及卒,邑侯秦禮為詩哭之。
所著有《筠石集》。
張谟 按《鉛山縣志》:張谟,字廷策,汭川人,号虛齋》通醫活人,為人端慎,涉書史,沖淡自如,不求仕進,凡冠婚喪祭,一循古禮,鄉國重之。
所著有《東園集》。
張東白贊雲:翛翛乎,此身之外無一物焉可累;蕩蕩乎,此身之中無一塵焉可容。
野雲流水等蹤迹于太虛,涼飔皓月豐受用于無窮,此翁此翁林下罕逢,此翁此翁眼中罕同。
羅一峰詩雲:鉛山張處士,勞爾問東家。
秋月開明鏡,春風載小車。
平章回草木,契合動煙霞。
歸去依韓鬥,清光浸皓華。
費健齋詩曰:蝸角功名未息争,丈夫何事力逃名。
白沙日與群鷗坐,清露時聞獨鶴鳴。
元亮酒深邀客醉,堯夫句好共誰赓。
五更風雨長安道,卻羨山中宰相榮。
觀此可想見其為人矣。
趙瑄 按《建昌府志》:趙瑄,字文英,南城人。
官至太醫院禦醫,其察脈斷證,皆應手發藥無少疑滞,而多奇中,負痾求療者無虛日,不問富貴貧賤,皆竭力應之,報不報不計也。
樊胡 按《建昌府志》:樊胡,字鶴齡,官益府良醫正,日讀神農黃岐書方脈神異,四方競迎。
能急人之急,不避昏暮,蓋儒醫也。
謝承文 按《太平府志》:謝承文,字郁宇,幼敏悟,洞醫理,診視決生死無爽。
有欲試之,見承文至,跨高而堕仆地佯死,令家人扳輿求救,承文診畢,謂曰:急治終具,無生理矣。
群以為失言,頃之,其人果逝。
蓋堕地斷腸也。
一夕與所交飲,醉後握手别,陰察其脈,知受病,急合藥付家童曰:某來取藥,即付之。
語畢,果踉跄至,與之服,一飲而蘇。
有以幼子病質承文者,承文診之笑而不言,謝父去私語子曰:就塾甯苦至是而詐病耶?以果餌啖之,谕勿再。
其應驗類此。
取諸家醫論,研究入微,編次行世。
東垣河間而下,蓋亦僅見矣。
于濂 按《新城縣志》:于濂,字文河,諸生。
留意《素難》之書,若有夙悟,不待循習,卒成名醫。
年七十九卒。
劉文開 按《新城縣志》:劉文開,字際明,專門外科治,罔弗效品行,尤為醫家所少。
益都孫文定公重其醫,尤重其人,城東北文昌閣其創建也。
曲伸 按《新城縣志》:曲伸,字仁宇,性溫和孝友,生平以濟人利物為事,工岐黃術,活人甚多,子彥貞世其業。
朱包蒙 按《萊蕪縣志》:朱包蒙,庠生。
以兄中丞功,授肥城所鎮撫遷守備。
兒時嬉戲取泥丸為藥,以飼禽獸。
稍長讀《内經》《素問》,一過不忘,視病立決生死。
臬司畢某無疾,公診其脈曰:患怔忡,五日後兩臂當不能曲伸。
果然。
劉某久痢,便口生毛如豕鬣,觸之痛徹骨髓,赤痢多服澀滞之藥,瘀血所成也。
投以行血敗毒之劑愈。
馮某迂腐善疑,患瘋痛,自謂廣毒積憂成疾。
公曰:然!投藥發泡十餘,其疾頓痊。
或詢之,曰:是本非瘡,既疑是瘡,不令實見瘡形,疑不釋也。
周某舉子周歲病淋閉,公令去襁褓,立風中,以雪沃其足,立下。
諸如此類不可更。
仆年八十餘時,跳擲為戲,忽語家人曰:餘将逝矣。
豈若他人,必待病死耶?皆不信,诘朝飲啖如初,入夕卒。
霍恺 按《禹城縣志》:霍恺,号心田。
兒時能讀書,過目辄記,既攻舉子業,補邑庠,弟子員嘗有病,恨時無明醫,遂取黃帝扁鵲之脈書治之,未久已能通其說,時出新意,初自治療每藥辄愈久之,親識輩求治者莫能止。
乃又益讀《靈樞》、《太素》、《甲乙》諸秘書,凡經傳百家之涉其道者靡不通貫嘗曰:世之論醫者,俱稱東垣、羅謙甫、朱丹溪三人,三人固皆聖于醫若丹溪者,尤集醫之大成者也。
予之論病投劑,俱取以為準,故能往往收厥效。
臨邑有管方伯諱懷理任湖廣時,監大辟刑,因悸而病,既愈,目張不得瞑,恺煮郁李仁,酒飲之使醉,即愈。
人問其故,恺曰:目絲内連肝膽,恐則氣結,膽衡不下,郁李仁能去結,随酒入,膽結下,膽下則目能瞑矣。
又有季邑陳姓人病霍亂,他醫以熱劑加喘,恺曰:是木中熱,脾且傷,奈何複燥之将不得前後溲與之地漿飲石膏湯。
陳不信,謝去,病益劇,竟如其說而獲安。
各鄰邑俱聞其名,凡有奇證怪病,他醫所不能治者,胥來求療,無不取效去。
後傳其業于婿楊汝卿,今楊卻硯其所自出雲。
司馬大複 按《無錫縣志》:司馬大複,字銘鞠,為諸生。
遊于高攀龍之門,其醫得傳于虞山缪希雍,缪所著《廣筆記》往往載大,複語言饬,行馴無間,貧富人以此益重之,署太醫,舉鄉飲賓。
戴思謙 按《無錫縣志》:戴思謙,号雲洲,初鳳陽人。
居無錫,早歲賣蔔于市,尋去之京師,又自齊魯,曆燕代登醫巫闾,慨然慕安期羨門,庶幾遇之。
嘗在廣甯雪夜遇一道人,授以五運六氣十二經絡之秘,及證治諸方。
既而栖小五湖之石塘山間,出為人治病,沉痼者立起,遂名。
于時當事者多延緻之,或以事請思謙,辄為掩耳,一時有巢父之号焉。
鄧彥仁 按《福建通志》:鄧彥仁,福安人。
精醫術,急于救人而不責其報,人多德之。
是巨淵 按《江陰縣志》:是巨淵,家黃橋。
得異人方,号神醫。
一男子吻舌流血不止,巨淵望見,急趨數裡向東壁拾螺殼一枚,指患處投之,即愈。
蘇州富家子病大熱,群醫不效,巨淵鑿地為坎,令病者卧其上,泥水沃之,須臾愈。
或問故,曰:多寵妾,中麝香毒也。
他治效類是。
朝命征取,意不樂,采藥草塗身成癞,使臣以惡疾聞,遣回。
仍以藥傅身而愈。
人不測所操,負其才氣,達官顯人非與抗禮,卒不赴。
常與顧東橋先生曰:醫者聖人之學也,非盛德莫能操其慮,非明哲莫能通其說,是故,士有能知草木金石昆蟲之藥,辨類審性,析經緻能,弗乖其宜,弗亂其忌,是謂知物。
知物者巧士,有能知人之疾病,淫于四氣,薄于五髒,動于七情,見外知内,按微知巨,占始知終,執生知死。
由是以審施湯液,醪醴針砭,按摩之治是謂知證。
知證者工士,有能知髒腑之所表裡,經絡之所離會,榮衛之所弼勝,命脈之所消息。
選物設方,制于未形,體微發慮,決于衆惑,是謂知生。
知生者聖士,有能知天地之情,陰陽之本,變化之因,死生之故,立教布法使人專氣含精,以握樞機,汰穢真葆,以固根柢,疾疢不作,神乃自生是謂知化。
知化者神夫,神聖者上智之能事,未易企及工巧之道,術學之所造也。
醫不臻此,不足以名,業其持論,精微如此,平生不以授人,人亦無能受之者。
按《上元縣志》:周文铨,少業儒不成,棄去學醫,視俗工所為,詫曰:醫道止是邪?複棄去。
閉門取《素難》《本草》諸書反複研究,探厥元渺,始出應人之求,切脈制藥一主朱李迥出流輩,衆大駭然,病者辄愈,乃大服。
由此名動京國,公卿恒折節禮下之負其才藝,達官顯人非與抗禮卒不赴,又健談,值主人會心縱談或至移時竟忘他請,以是多失豪貴人意,乃之他醫,他醫庸妄者,或緻産千金衡,卒以窮死醫效籍甚。
平生不以授人,人亦無能受之者,今不傳。
王一鵬 按《松江府志》:王一鵬,字啟雲。
性拓落不羁,多與酒人遊,父節之督過之,沈虛明獨曰:我視此子目力不群,當悉授我術。
宋侍禦定宇孫少慧,一鵬謂宋所親曰:此子來歲三月當發疹,若将發時有傾跌,必且無幸。
明春,果疹前三日失足仆,亟延一鵬至,不投劑而去。
楊孝廉回山子甫朞,暑月旦暮啼不辍聲,一鵬曰:能授我百金則生。
楊唯唯,乃于堂中以灰畫地,置兒寝其中,戒乳媪勿得近,少間兒就寝,覺以香薷飲少許下之,一服而痊。
或問之,曰:此中暑氣,乳媪體肥兒愈哭,抱愈不釋辄哭,辄不乳,卧之冷塊,暑氣自消,畫以灰者,愚彼不得迫視耳。
青浦諸氏素封止一子,一鵬至,撫弄辄雲:公家艱嗣,願再誕一二乃佳。
又指其兩婢曰:痘将發矣,皆不治。
二婢果死,兒亦尋夭。
衆稱為神人雲。
雲間以小兒醫,獨誇江南者,蓋自一鵬始。
楊炳 按《平陽府志》:楊炳,字文彪,蒲州治城人。
精于醫,決人生死不爽。
常以事赴安邑,途中向逆旅主人求宿,旁有一少年識之,謂人曰:此所謂神醫楊某也,吾姑試之。
時少年方中食,即從窻中躍入僵卧床上,呻吟求炳救,炳診視大驚曰:郎君殆,将不起。
左右皆竊笑之。
是夕少年果死。
或問其故,曰:腸已裂,不複可治也。
其奇中多如此。
又其妻嘗有娠,炳診畢喜曰:吾活人多矣,是子必以科名顯。
後子世增登辛醜進士,曆官禦史。
其後世率多習醫者,故州人稱為藥丸楊氏。
炳又曾治某藩,既愈,賜金一笏,亦稱楊一笏焉。
崇祯間侍郎李為立祠州城東門。
薛仁附 按《平陽府志》:薛仁附,字清槐,曲沃人。
性敏,有博物之稱,稍長治岐黃業,多奇驗。
張祉 按《鉛山縣志》:張祉,字天與。
幼習舉子業,為翰林濮公高弟,因繼母疾不愈,遂棄所學,遍訪名醫傳針灸之法,後益究心詩律字法。
為人尚義,人病多賴以生,更不責報,及卒,邑侯秦禮為詩哭之。
所著有《筠石集》。
張谟 按《鉛山縣志》:張谟,字廷策,汭川人,号虛齋》通醫活人,為人端慎,涉書史,沖淡自如,不求仕進,凡冠婚喪祭,一循古禮,鄉國重之。
所著有《東園集》。
張東白贊雲:翛翛乎,此身之外無一物焉可累;蕩蕩乎,此身之中無一塵焉可容。
野雲流水等蹤迹于太虛,涼飔皓月豐受用于無窮,此翁此翁林下罕逢,此翁此翁眼中罕同。
羅一峰詩雲:鉛山張處士,勞爾問東家。
秋月開明鏡,春風載小車。
平章回草木,契合動煙霞。
歸去依韓鬥,清光浸皓華。
費健齋詩曰:蝸角功名未息争,丈夫何事力逃名。
白沙日與群鷗坐,清露時聞獨鶴鳴。
元亮酒深邀客醉,堯夫句好共誰赓。
五更風雨長安道,卻羨山中宰相榮。
觀此可想見其為人矣。
趙瑄 按《建昌府志》:趙瑄,字文英,南城人。
官至太醫院禦醫,其察脈斷證,皆應手發藥無少疑滞,而多奇中,負痾求療者無虛日,不問富貴貧賤,皆竭力應之,報不報不計也。
樊胡 按《建昌府志》:樊胡,字鶴齡,官益府良醫正,日讀神農黃岐書方脈神異,四方競迎。
能急人之急,不避昏暮,蓋儒醫也。
謝承文 按《太平府志》:謝承文,字郁宇,幼敏悟,洞醫理,診視決生死無爽。
有欲試之,見承文至,跨高而堕仆地佯死,令家人扳輿求救,承文診畢,謂曰:急治終具,無生理矣。
群以為失言,頃之,其人果逝。
蓋堕地斷腸也。
一夕與所交飲,醉後握手别,陰察其脈,知受病,急合藥付家童曰:某來取藥,即付之。
語畢,果踉跄至,與之服,一飲而蘇。
有以幼子病質承文者,承文診之笑而不言,謝父去私語子曰:就塾甯苦至是而詐病耶?以果餌啖之,谕勿再。
其應驗類此。
取諸家醫論,研究入微,編次行世。
東垣河間而下,蓋亦僅見矣。
于濂 按《新城縣志》:于濂,字文河,諸生。
留意《素難》之書,若有夙悟,不待循習,卒成名醫。
年七十九卒。
劉文開 按《新城縣志》:劉文開,字際明,專門外科治,罔弗效品行,尤為醫家所少。
益都孫文定公重其醫,尤重其人,城東北文昌閣其創建也。
曲伸 按《新城縣志》:曲伸,字仁宇,性溫和孝友,生平以濟人利物為事,工岐黃術,活人甚多,子彥貞世其業。
朱包蒙 按《萊蕪縣志》:朱包蒙,庠生。
以兄中丞功,授肥城所鎮撫遷守備。
兒時嬉戲取泥丸為藥,以飼禽獸。
稍長讀《内經》《素問》,一過不忘,視病立決生死。
臬司畢某無疾,公診其脈曰:患怔忡,五日後兩臂當不能曲伸。
果然。
劉某久痢,便口生毛如豕鬣,觸之痛徹骨髓,赤痢多服澀滞之藥,瘀血所成也。
投以行血敗毒之劑愈。
馮某迂腐善疑,患瘋痛,自謂廣毒積憂成疾。
公曰:然!投藥發泡十餘,其疾頓痊。
或詢之,曰:是本非瘡,既疑是瘡,不令實見瘡形,疑不釋也。
周某舉子周歲病淋閉,公令去襁褓,立風中,以雪沃其足,立下。
諸如此類不可更。
仆年八十餘時,跳擲為戲,忽語家人曰:餘将逝矣。
豈若他人,必待病死耶?皆不信,诘朝飲啖如初,入夕卒。
霍恺 按《禹城縣志》:霍恺,号心田。
兒時能讀書,過目辄記,既攻舉子業,補邑庠,弟子員嘗有病,恨時無明醫,遂取黃帝扁鵲之脈書治之,未久已能通其說,時出新意,初自治療每藥辄愈久之,親識輩求治者莫能止。
乃又益讀《靈樞》、《太素》、《甲乙》諸秘書,凡經傳百家之涉其道者靡不通貫嘗曰:世之論醫者,俱稱東垣、羅謙甫、朱丹溪三人,三人固皆聖于醫若丹溪者,尤集醫之大成者也。
予之論病投劑,俱取以為準,故能往往收厥效。
臨邑有管方伯諱懷理任湖廣時,監大辟刑,因悸而病,既愈,目張不得瞑,恺煮郁李仁,酒飲之使醉,即愈。
人問其故,恺曰:目絲内連肝膽,恐則氣結,膽衡不下,郁李仁能去結,随酒入,膽結下,膽下則目能瞑矣。
又有季邑陳姓人病霍亂,他醫以熱劑加喘,恺曰:是木中熱,脾且傷,奈何複燥之将不得前後溲與之地漿飲石膏湯。
陳不信,謝去,病益劇,竟如其說而獲安。
各鄰邑俱聞其名,凡有奇證怪病,他醫所不能治者,胥來求療,無不取效去。
後傳其業于婿楊汝卿,今楊卻硯其所自出雲。
司馬大複 按《無錫縣志》:司馬大複,字銘鞠,為諸生。
遊于高攀龍之門,其醫得傳于虞山缪希雍,缪所著《廣筆記》往往載大,複語言饬,行馴無間,貧富人以此益重之,署太醫,舉鄉飲賓。
戴思謙 按《無錫縣志》:戴思謙,号雲洲,初鳳陽人。
居無錫,早歲賣蔔于市,尋去之京師,又自齊魯,曆燕代登醫巫闾,慨然慕安期羨門,庶幾遇之。
嘗在廣甯雪夜遇一道人,授以五運六氣十二經絡之秘,及證治諸方。
既而栖小五湖之石塘山間,出為人治病,沉痼者立起,遂名。
于時當事者多延緻之,或以事請思謙,辄為掩耳,一時有巢父之号焉。
鄧彥仁 按《福建通志》:鄧彥仁,福安人。
精醫術,急于救人而不責其報,人多德之。
是巨淵 按《江陰縣志》:是巨淵,家黃橋。
得異人方,号神醫。
一男子吻舌流血不止,巨淵望見,急趨數裡向東壁拾螺殼一枚,指患處投之,即愈。
蘇州富家子病大熱,群醫不效,巨淵鑿地為坎,令病者卧其上,泥水沃之,須臾愈。
或問故,曰:多寵妾,中麝香毒也。
他治效類是。
朝命征取,意不樂,采藥草塗身成癞,使臣以惡疾聞,遣回。
仍以藥傅身而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