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圖書集成醫部全錄卷五百十二
關燈
小
中
大
醫術名流列傳
明
淩雲
按《明外史》本傳:淩雲,字漢章,歸安人。
為諸生,棄去,北遊泰山古廟前,有病人氣息垂絕,雲嗟歎久之。
一道人忽問曰:汝欲生之乎?曰:然。
道人針其左股,立蘇。
語雲曰:此人毒氣内侵,非死也,毒散自生耳。
因授以針,雲拜受之。
為人治疾無不效。
裡人嗽不止,絕食五日,衆醫以為虛,投補劑愈甚。
雲曰:此寒濕積也,穴在頂,針之必暈絕,逾時始蘇。
命四人分牽其發,使勿傾倒,乃針,果暈絕,家人皆哭,雲言笑自如。
頃之,氣漸舒,複加補,始出針,嘔積痰鬥許,病即除。
有男子病後舌吐。
雲兄亦知醫,謂雲曰:此病後近女色太早也。
舌者心之苗,腎水竭不能制心火,病在陰虛。
雲曰:然。
兄曰:其穴在左股太陽,是當以陽攻陰。
雲曰:然。
如其穴針之,舌吐如故。
兄茫然自失。
雲曰:此知瀉而不知補也。
補碼劑,舌漸複。
故淮陽王病風三載,請于朝,召四方名醫治,不效。
雲投以針,不三日行步如故。
金華富家婦,少寡,欲火熾,失心,始見屋柱,走抱之;久之,見帚杖諸物,即以兩手爬之;甚至裸形野立。
雲視之曰:是謂喪心。
吾針後須蔽以帳,其心正,當知恥。
乃令二人堅持之,用涼水噴面,針其心,次補洩并施,不踰時,狂疾頓除。
屬其家人,慰以好言,釋其愧恥,病遂不發。
吳江貴家婦臨産,胎不下者三日,呼号求死。
雲針刺其心,針出,兒應手下。
主人喜問故?曰:此抱心生也。
針出則手舒,手舒則胎下。
取兒掌視之,有針痕。
孝宗聞雲名,召至京,命太醫官出銅人,蔽以衣而試之,所刺無不中,乃授禦醫。
年七十七,卒于家。
子孫傳其術。
海内稱針法者,曰歸安淩氏。
按《浙江通志》:淩漢章,名雲,号卧岩,歸安文學,以孝感遇泰山異人,授明堂針術,治秦藩疾得瘳,孝宗聞之,延見聖跻殿,賜太醫院禦醫。
年七十有七,無疾而終。
生平輕财好義,死之日家無餘資。
聶瑩 按《浙江通志》:聶瑩,得湖州淩漢章針法,針至病起,雖厚衣可按穴而定,不以錢帛介意,人稱神醫,争迎之。
袁仁 按《嘉興府志》:袁仁,字良貴。
父祥,袓灏,皆有經濟實學,至仁愈邃,謂醫賤業可以藏身濟人,遂隐于醫。
昆山魏校疾,召仁,使者三至弗往,謝曰:君以心疾苦,當咀仁義,炮禮樂,以暢君之精神,不然,雖十至無益也。
卒之日,沐浴更衣,呼筆題詩,有附贅乾坤七十年,飄然今喜謝塵緣之句,投筆而逝。
高昶 按《青州府志》:高昶,益都金嶺鎮人,性醇厚正直,以濟利存心。
宏治間,傳異人醫術,精診視察,故辨證出奇,天下讓能,羣醫莫及,時号為盧扁。
尤專傷寒,钤法定脈,不差時刻,所全活者不可勝計,抱疾求療者踵門無虛日。
尤注念貧困家,務與善藥,未嘗有責報心。
行年七十餘卒,逮屬纩,問藥者猶在門也。
所著有《钤法書》一卷。
趙镗 按《青州府志》:越镗,益都人,精眼科,人以趙光明稱之。
少問其父曰:開光砭瞖,孰愈起死回生?治療一端,孰愈保安全體?父大異之,令窮研醫典。
遂潛心體驗,已而洞豁至理,至對脈察疾,應驗如神。
尤矢心施藥,所全活者甚衆。
一日,夢神人告之,曰:扶危濟颠,陰功陽報,金紫之貴也。
未幾,朝命冊封長女為衡藩新樂王妃,恩授西城兵馬指揮,始征前夢。
李玉 按《明外史》淩雲傳:有李玉者,官六安衛千戶,善針灸。
或病頭痛不可忍,雖震雷不聞。
玉診之曰:此蟲啖腦也。
合殺蟲諸藥為末,吹鼻中,蟲悉從眼耳口鼻出,即愈。
有跛人扶雙杖至,玉針之,立去其杖。
兩京号神針。
李玉兼善方劑。
或病痿,玉察諸醫之方,與治法合而不效,疑之,忽悟曰:藥有新陳則效有遲速,此病在表而深,非小劑能愈。
乃熬藥二鍋,傾缸内稍冷,令病者坐其中,以藥澆之,踰時汗大出立愈。
按《六安州志》:李玉,字成章,本衛千戶,善騎射,尤精于醫,針灸所施,應手而愈。
一婦有孕而嘔血數升,幾死。
玉診其脈曰:此子癎也。
依方治之,加竹瀝而愈,兩都号曰神針李。
吳傑 按《明外史》本傳:吳傑,武進人。
宏治中,以善醫征至京師,下禮部試,故事高等,入禦藥房,次入太醫院,下者遣還。
時傑在高等,而當遣者甚衆。
傑言于尚書曰:國家三四十載纔一征醫,若等幸被征,又待次都下十餘載,一旦遣還,誠流落可憫,傑願辭禦藥房,與諸人同入院。
尚書義而許之。
正德中,武宗得疾,傑一藥而愈。
帝喜甚,即擢禦醫。
一日,帝射獵,還憊甚,感血疾,服傑藥即愈。
進一官,賜彪虎衣。
嘗幸虎圈,虎騰而驚,傑療之,立愈。
再進一官,赉金币。
頃之,試馬腹痛,又以傑藥而愈,赉繡春刀及銀币。
帝每行幸,必以傑從。
積至太醫院使。
帝欲南巡,傑谏曰:聖躬未安,不宜遠涉。
帝怒,叱左右掖出。
及駕還,漁于清江浦,溺而得疾。
至臨清,急遣使召傑。
及至,疾已深,遂扈歸通州。
時江彬握兵居左右,慮帝晏駕,己得禍,力請幸宣府。
傑憂之,語近侍曰:痰亟矣,僅再還大内,倘至宣府,有不諱,吾輩甯有死所乎?近侍懼,百方勸帝,始還京。
甫還而帝崩。
彬伏誅,中外晏然。
不然,變且不測。
未幾,傑緻仕。
子希周進士,戶科給事中。
希曾舉人。
按《武進縣志》:吳傑,字士奇,宏治間以名醫征至京師,一時所征諸醫。
無不望風下之。
都禦史王钺方鎮大同,聞傑名,以調治邊軍請,台省争言醫如傑當在供奉,不宜出之外地。
下禮部試之,果無踰傑者,宜入禦藥房。
以同征者多遣還,願貶己秩留之。
久之,掌院者竟薦入禦藥房。
上病喉甚危,按名召傑,進上清丸一服而愈,自是得幸。
一日,上射獵還,口出血,傑進犀角湯,愈。
後以幸虎圈,虎驚傷,又試馬禦馬監腹卒痛,傑療之無不立愈者。
每愈,辄進一官,且有殊錫。
上所遊幸,必以傑從,時侍上卧起,左右撫摩,有不以屬之近幸,而屬之傑者。
至欲以禁衛銜授傑,傑固辭乃止。
上南巡,獨不以随,則以傑力谏,失上意也。
既而駕還清源,病甚,夢傑,亟召之。
因扈從還通州時,江彬語無不入,則力促大閹請還,上得崩于大内,彬得就擒,傑有力焉。
傑善診脈,用藥以脈,不主古方,甚有若與證相盩,而卒無不效。
及其進禦,則不得不用古方,亦無不效者。
年七十八卒。
卒時了了,疑有道術雲。
樓英 按《紹興府志》:樓英,蕭山人,字全善,精于醫,居元度岩,有《仙岩文集》二卷,又着《氣運類注》四卷、《醫學綱目》四十卷。
林彥圭 按《福甯州志》:林彥圭,杯溪人,工岐黃之術,以活人為心,不計利。
其子思齊,孫璧,皆得禁方,稱世醫雲。
丁杞 按《福甯州志》:丁杞,号種松子,世業醫,診脈能決生死。
知州李時子病劇,
為諸生,棄去,北遊泰山古廟前,有病人氣息垂絕,雲嗟歎久之。
一道人忽問曰:汝欲生之乎?曰:然。
道人針其左股,立蘇。
語雲曰:此人毒氣内侵,非死也,毒散自生耳。
因授以針,雲拜受之。
為人治疾無不效。
裡人嗽不止,絕食五日,衆醫以為虛,投補劑愈甚。
雲曰:此寒濕積也,穴在頂,針之必暈絕,逾時始蘇。
命四人分牽其發,使勿傾倒,乃針,果暈絕,家人皆哭,雲言笑自如。
頃之,氣漸舒,複加補,始出針,嘔積痰鬥許,病即除。
有男子病後舌吐。
雲兄亦知醫,謂雲曰:此病後近女色太早也。
舌者心之苗,腎水竭不能制心火,病在陰虛。
雲曰:然。
兄曰:其穴在左股太陽,是當以陽攻陰。
雲曰:然。
如其穴針之,舌吐如故。
兄茫然自失。
雲曰:此知瀉而不知補也。
補碼劑,舌漸複。
故淮陽王病風三載,請于朝,召四方名醫治,不效。
雲投以針,不三日行步如故。
金華富家婦,少寡,欲火熾,失心,始見屋柱,走抱之;久之,見帚杖諸物,即以兩手爬之;甚至裸形野立。
雲視之曰:是謂喪心。
吾針後須蔽以帳,其心正,當知恥。
乃令二人堅持之,用涼水噴面,針其心,次補洩并施,不踰時,狂疾頓除。
屬其家人,慰以好言,釋其愧恥,病遂不發。
吳江貴家婦臨産,胎不下者三日,呼号求死。
雲針刺其心,針出,兒應手下。
主人喜問故?曰:此抱心生也。
針出則手舒,手舒則胎下。
取兒掌視之,有針痕。
孝宗聞雲名,召至京,命太醫官出銅人,蔽以衣而試之,所刺無不中,乃授禦醫。
年七十七,卒于家。
子孫傳其術。
海内稱針法者,曰歸安淩氏。
按《浙江通志》:淩漢章,名雲,号卧岩,歸安文學,以孝感遇泰山異人,授明堂針術,治秦藩疾得瘳,孝宗聞之,延見聖跻殿,賜太醫院禦醫。
年七十有七,無疾而終。
生平輕财好義,死之日家無餘資。
聶瑩 按《浙江通志》:聶瑩,得湖州淩漢章針法,針至病起,雖厚衣可按穴而定,不以錢帛介意,人稱神醫,争迎之。
袁仁 按《嘉興府志》:袁仁,字良貴。
父祥,袓灏,皆有經濟實學,至仁愈邃,謂醫賤業可以藏身濟人,遂隐于醫。
昆山魏校疾,召仁,使者三至弗往,謝曰:君以心疾苦,當咀仁義,炮禮樂,以暢君之精神,不然,雖十至無益也。
卒之日,沐浴更衣,呼筆題詩,有附贅乾坤七十年,飄然今喜謝塵緣之句,投筆而逝。
高昶 按《青州府志》:高昶,益都金嶺鎮人,性醇厚正直,以濟利存心。
宏治間,傳異人醫術,精診視察,故辨證出奇,天下讓能,羣醫莫及,時号為盧扁。
尤專傷寒,钤法定脈,不差時刻,所全活者不可勝計,抱疾求療者踵門無虛日。
尤注念貧困家,務與善藥,未嘗有責報心。
行年七十餘卒,逮屬纩,問藥者猶在門也。
所著有《钤法書》一卷。
趙镗 按《青州府志》:越镗,益都人,精眼科,人以趙光明稱之。
少問其父曰:開光砭瞖,孰愈起死回生?治療一端,孰愈保安全體?父大異之,令窮研醫典。
遂潛心體驗,已而洞豁至理,至對脈察疾,應驗如神。
尤矢心施藥,所全活者甚衆。
一日,夢神人告之,曰:扶危濟颠,陰功陽報,金紫之貴也。
未幾,朝命冊封長女為衡藩新樂王妃,恩授西城兵馬指揮,始征前夢。
李玉 按《明外史》淩雲傳:有李玉者,官六安衛千戶,善針灸。
或病頭痛不可忍,雖震雷不聞。
玉診之曰:此蟲啖腦也。
合殺蟲諸藥為末,吹鼻中,蟲悉從眼耳口鼻出,即愈。
有跛人扶雙杖至,玉針之,立去其杖。
兩京号神針。
李玉兼善方劑。
或病痿,玉察諸醫之方,與治法合而不效,疑之,忽悟曰:藥有新陳則效有遲速,此病在表而深,非小劑能愈。
乃熬藥二鍋,傾缸内稍冷,令病者坐其中,以藥澆之,踰時汗大出立愈。
按《六安州志》:李玉,字成章,本衛千戶,善騎射,尤精于醫,針灸所施,應手而愈。
一婦有孕而嘔血數升,幾死。
玉診其脈曰:此子癎也。
依方治之,加竹瀝而愈,兩都号曰神針李。
吳傑 按《明外史》本傳:吳傑,武進人。
宏治中,以善醫征至京師,下禮部試,故事高等,入禦藥房,次入太醫院,下者遣還。
時傑在高等,而當遣者甚衆。
傑言于尚書曰:國家三四十載纔一征醫,若等幸被征,又待次都下十餘載,一旦遣還,誠流落可憫,傑願辭禦藥房,與諸人同入院。
尚書義而許之。
正德中,武宗得疾,傑一藥而愈。
帝喜甚,即擢禦醫。
一日,帝射獵,還憊甚,感血疾,服傑藥即愈。
進一官,賜彪虎衣。
嘗幸虎圈,虎騰而驚,傑療之,立愈。
再進一官,赉金币。
頃之,試馬腹痛,又以傑藥而愈,赉繡春刀及銀币。
帝每行幸,必以傑從。
積至太醫院使。
帝欲南巡,傑谏曰:聖躬未安,不宜遠涉。
帝怒,叱左右掖出。
及駕還,漁于清江浦,溺而得疾。
至臨清,急遣使召傑。
及至,疾已深,遂扈歸通州。
時江彬握兵居左右,慮帝晏駕,己得禍,力請幸宣府。
傑憂之,語近侍曰:痰亟矣,僅再還大内,倘至宣府,有不諱,吾輩甯有死所乎?近侍懼,百方勸帝,始還京。
甫還而帝崩。
彬伏誅,中外晏然。
不然,變且不測。
未幾,傑緻仕。
子希周進士,戶科給事中。
希曾舉人。
按《武進縣志》:吳傑,字士奇,宏治間以名醫征至京師,一時所征諸醫。
無不望風下之。
都禦史王钺方鎮大同,聞傑名,以調治邊軍請,台省争言醫如傑當在供奉,不宜出之外地。
下禮部試之,果無踰傑者,宜入禦藥房。
以同征者多遣還,願貶己秩留之。
久之,掌院者竟薦入禦藥房。
上病喉甚危,按名召傑,進上清丸一服而愈,自是得幸。
一日,上射獵還,口出血,傑進犀角湯,愈。
後以幸虎圈,虎驚傷,又試馬禦馬監腹卒痛,傑療之無不立愈者。
每愈,辄進一官,且有殊錫。
上所遊幸,必以傑從,時侍上卧起,左右撫摩,有不以屬之近幸,而屬之傑者。
至欲以禁衛銜授傑,傑固辭乃止。
上南巡,獨不以随,則以傑力谏,失上意也。
既而駕還清源,病甚,夢傑,亟召之。
因扈從還通州時,江彬語無不入,則力促大閹請還,上得崩于大内,彬得就擒,傑有力焉。
傑善診脈,用藥以脈,不主古方,甚有若與證相盩,而卒無不效。
及其進禦,則不得不用古方,亦無不效者。
年七十八卒。
卒時了了,疑有道術雲。
樓英 按《紹興府志》:樓英,蕭山人,字全善,精于醫,居元度岩,有《仙岩文集》二卷,又着《氣運類注》四卷、《醫學綱目》四十卷。
林彥圭 按《福甯州志》:林彥圭,杯溪人,工岐黃之術,以活人為心,不計利。
其子思齊,孫璧,皆得禁方,稱世醫雲。
丁杞 按《福甯州志》:丁杞,号種松子,世業醫,診脈能決生死。
知州李時子病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