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圖書集成醫部全錄卷五百九
關燈
小
中
大
醫術名流列傳
金
李慶嗣
按《金史》本傳:李慶嗣,洛人。
少舉進士不第,棄而學醫,讀《素問》諸書,洞曉其義。
天德間,歲大疫,廣平尤甚,貧者往往阖門卧病,慶嗣攜藥與米分遺之,全活者衆。
慶嗣年八十餘,無疾而終。
所著《傷寒纂類》四卷,考證《活人書》二卷、《傷寒論》三卷、《針經》一卷,傳于世。
紀天錫 按《金史》本傳:紀天錫,字齊卿,泰安人。
早棄進士業,學醫,精于其技,遂以醫名世。
集注《難經》五卷,大定十五年,上其書,授醫學博士。
張元素【張璧】 按《金史》本傳:張元素,字潔古,易州人。
八歲試童子舉,二十七試經義進士,犯廟諱下第,乃去學醫,無所知名。
夜夢有人用大斧長鑿,鑿心開竅,納書數卷于其中,自是洞徹其術。
河間劉完素病傷寒八日,頭痛脈緊,嘔逆不食,不知所為。
元素往候,完素面壁不顧。
元素曰:何見待之卑如此哉!既為診脈,謂之曰:脈病雲雲。
曰:然。
初服某藥用某味乎?曰:然。
元素曰:子誤矣!某味性寒下降,走太陰,陽亡汗不能出。
今脈如此,當服某藥則效矣。
完素大服,如其言遂愈。
元素自此顯名。
元素治病,不用古方,其說曰:運氣不齊,古今異軌,古方新病,不相能也。
自為家法雲。
按《古今醫統》:張元素善知藥性氣味陰陽厚薄升沉之微,李時珍稱其《靈》、《素》而後一人,着《珍珠囊》引經佐使。
李杲師事之,盡得其學。
子璧得父業,名著當時,号雲岐子,有《脈訣》行世。
劉完素 按《金史》本傳:劉完素,字守真,何間人。
嘗遇異人陳先生,以酒飲守真,大醉,及寤,洞達醫術,若有授之者。
乃撰《運氣要旨論》、《精要宣明論》。
慮庸醫或出妄說,又着《素問元機原病式》,特舉二百八十八字,注二萬餘言。
然好用涼劑,以降心火益腎水為主,自号通元處士雲。
【按陳先生,查《畿輔通志》,稱陳希夷,未知是否】 張從正 按《金史》本傳,張從正,字子和,睢州考城人。
精于醫,貫穿《素》、《難》之學,其法宗劉守真,用藥多寒涼,然起疾救死多取效。
古醫書有汗下吐法,亦有不當汗者汗之則死,不當下者下之則死,不當吐者吐之則死,各有經絡脈理,世傳黃帝岐伯所為書也。
從正用之最精,号張子和汗下吐。
妄庸淺術,習其方劑,不知察脈原病,往往殺人。
此庸醫所以失其傳之過也。
其所著有六門二法之目,存于世雲。
按《河南通志》:張從正,興定中召補太醫,居無何辭去,乃與麻知幾輩,日遊(氵隐)水之上,講明奧義,辨析元理,遂以平日聞見及嘗試效者,輯為一書,凡十四卷,名曰《儒門事親》。
窦漢卿 按《古今醫統》:窦漢卿為金太師,善醫,妙于針。
有死去經日者,若胷前稍溫,針之立起。
着有《針經指南》、《标幽賦》,誠為古今之軌範。
成無己 按《古今醫統》:成無己,世習儒醫,無己尤該博羣書,有敏質,袓述仲景傷寒,辨析表裡虛實,極其旨趣,着有《傷寒論明理論》凡數十卷行世。
王博【韓熒】 按《鳳陽府志》:王博、韓熒,皆醫道通神。
宿州衛有百戶李昶者,方十五六歲時,以弱疾幾不起,延二公視之。
韓曰:此兒病即愈,壽且至八十餘。
王再視之亦曰:壽八十四歲而終,病不日當愈。
人皆笑其迂。
後竟病痊,至八十四歲而終。
丘處機 按《西軒客談》:曆代方士皆謂有不死藥以惑時君,既而煉藥不成,或勸服藥,反速其至死者多矣。
金末,道士丘處機應蒙古國主聘,問:有好長生之藥麼?對曰:有衛生之道,無長生之藥。
可謂傑然不羣者矣。
元 李元 按《兖州府志》:李元,字善長,滕人,以醫侍世祖,奏對稱旨。
從比安王那木罕西征,行萬餘裡,為叛主海都所得,幽之六年,乃得脫歸,觐世袓于行在,上問其來狀,顧左右曰:是人萬裡來歸,盡忠孝于我,雖蒙古弗逮也,厚勞賜之。
踰年,遷大中大夫都總管府達魯花赤,清而有惠,恺悌宜民,以年老緻仕,退處滕陽,年八十四而卒。
麻九疇 按《古今醫統》:麻九疇,字知幾,莫州人。
三歲識字,七歲能書,長通經史。
因疾從子和學醫,遂盡得其妙,濟活甚多。
王仲明 按《江南通志》:王仲明,江都人,善醫。
平章廉希憲疾,世袓召仲明治之,未即行,人強之曰:君能起廉相,是惠及天下也。
仲明遄往,投以一匕,立愈。
世袓欲官之,辭不就。
王宏毅 按《陝西通志》:王宏毅,字子遠,唐王珪之裔。
初習舉子業。
宋末,詣京試賦,會元兵克汴,家族離散,乃避難習醫,管太醫院事,治疾如神。
王鏡澤 按《金華府志》:王鏡澤,名開,宇啟元,蘭溪人。
家貧,好讀書,不遇于時,遂肆力醫道,遊大都窦太師漢卿之門二十餘年,悉傳其術以歸。
窦公囑之曰:傳吾術以濟人,使人無病,即君之報我也。
遇人有疾,辄施針砭,無不立愈。
至元初,領揚州教授,以母老辭。
所著有《重注标幽賦》傳于世。
子國瑞,孫廷玉,曾孫宗澤,皆克世其業雲。
劉資深 按《永嘉縣志》:劉資深,世傳醫學,元初郡中大疫,郡守肩輿迎之,投劑皆愈。
許國祯 按《山西通志》:許國祯,曲沃人,博通經史,尤精醫術。
金末避兵嵩州永甯縣,河南平,歸寓太原。
元世袓在潛邸,以醫征至瀚海,留守掌醫藥。
莊太後有疾,國祯刻期而愈。
世袓即位,授榮祿大夫,提點太醫院事,賜金符;至元三年改授金虎符;十二年,遷禮部尚書。
嘗上疏言節财賦,禁服色,明怯律,嚴武備,設谏官,均衛兵,建學校,立朝儀,事多施行。
凡所薦引,皆知名士,世袓嘉之,遂拜集賢大學士,進階光祿大夫。
卒年七十六,特贈金紫光祿大夫,谥忠憲,後追封薊國公。
按《古今醫統》:許國祯,字進之,為元世袓掌醫藥,有奇效。
世袓患痰,進藥味苦不飲。
祯曰:良藥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世袓然之,遂飲藥而愈。
李浩 按《滕縣志》:李浩,其先曲阜人,五世袓官于滕,因家焉。
大父義,父玉,皆以儒顯。
而浩喜醫方術,慕倉公之為人也。
元初常往來東平間,為人治病,決死生,其驗如神。
所著有《素問鈎元》、《仲景或問》、《諸藥論》甚精。
窦文正默幼從其子元學,薦之元世袓,兩老不可征,诏有司歲給衣米終其身。
李杲 按《元史》本傳:李杲,字明之,鎮人也。
世以赀雄鄉裡。
杲幼歲好醫藥,時易人張元素以醫名燕趙間,杲捐千金從之學,不數年盡傳其業。
家既富厚,無事于技,操有餘以自重,人不敢以醫名之。
土大夫或病其資性高謇,少所降屈,非危急之疾,不敢谒也。
其學于傷寒、癰疽、眼目病為尤長。
北京人王善甫為京兆酒官,病小便不利,目睛凸出,腹脹如鼓,膝以上堅硬欲裂,飲食且不下,甘淡滲洩之藥皆不效。
杲謂衆醫曰:疾深矣!《内經》有之:膀胱者津液之府,必氣化乃出焉。
今用滲洩之劑,而病益甚者,是氣不化也。
啟元子雲:無陽者陰無以生,無陰者陽無以化。
甘淡滲洩皆陽藥,獨陽無陰,其欲化得乎?明日以羣陰之劑投,不再服而愈。
西台掾蕭君瑞二月中,病傷寒發熱,醫以白虎湯投之,病者面黑如墨,本證不複見,脈沉細,小便不禁。
杲初不知用何藥,及診之曰:此立夏前誤用白虎湯之過。
白虎湯大寒,非行經之藥,止能寒腑髒,不善用之,則傷寒本病隐曲于經絡之閘。
或更以大熱之藥救之,以苦陰邪,則他證必起,非所以救白虎也。
有溫藥之升陽行經者,吾用之。
有難者曰:白虎大寒,非大熱何以救?君之治奈何?杲曰:病隐于經絡間,陽不升則經不行,經行而本證見矣。
本證又何難焉?果如其言而愈。
魏邦彥之妻目瞖暴生,從下而上,其色綠,腫痛不可忍。
杲雲:瞖從下而上,病從陽明來也,綠非五色之正,殆肺與腎合而為病邪?乃瀉肺腎之邪,而以入陽明之藥為之使。
既效矣,而他日病複作者三,其所從來之經與瞖色各異。
乃曰:諸脈皆屬于目,脈病則目從之。
此必經絡不調,經絡不調則目病未已。
問之果然。
因如所論而治之,疾遂不作。
馮叔獻之侄栎,年十五六,病傷寒,目赤而煩渴,脈七八至。
醫欲以承氣湯下之,已煮藥而杲适從外來。
馮告之故,杲切脈大駭曰:幾殺此兒!《内經》有言:在脈諸數為熱,諸遲為寒。
今脈八九至,是熱極也。
而會要大論雲:病有脈從而病反者,何也?脈之而從,按之不鼓,諸陽皆然,此傳而為陰證矣。
令持姜、附來,我當以熱因寒用法處之。
藥未就而病者爪甲變,頓服者八兩,汗尋出而愈。
陝帥郭巨濟病偏枯,二指着足底不能伸。
杲以長針刺骩中,深至骨而不知痛,出血一二升,其色如墨,又且缪刺之,如此者六七,服藥三月,病良已。
裴擇之妻病寒熱,月事不至者數年,已喘嗽矣,醫者率以蛤蚧、桂、附之藥投之。
杲曰:不然。
夫病陰為陽所搏,溫劑太過,故無益而反害,投以寒血之藥則經行矣。
已而果然。
杲之設施,多類此。
當時之人,皆以神醫目之。
所著書今多傳于世雲。
按《嘉蓮燕語》:李杲,字明之。
其袓貧時,夜坐讀書,有一女子從室西地中出,與杲袓坐談甚美。
少頃,漸以身親杲袓,杲袓屹然不動。
将告去,杲袓問曰:汝是何神何鬼耶?女子取筆書于幾上曰:許身愧比雙南。
遂複入地下。
已而閱子美詩,始悟其為金也。
掘之得金一笥,笥上壓一石,石面刻雲:金一笥畀李氏,孫以醫名後世。
後杲果從張元素學醫術,盡得其業,号東垣先生。
曾世榮 按《衡州府志》:曾世榮,号育溪,精于方脈,着《活幼心書》行于世。
大德丙午,衡民不戒于火,延及二千餘家,火迫世榮宅,四顧無以為計,忽颷塵中但聞人聲喧呼:此曾世榮宅!并力進水百餘器,煙止風收,而宅與書闆俱得不焚。
談者皆雲世榮用心仁恕,故造物默佑之也。
陸怡 按《松江府志》:陸怡,字悅道,華亭人。
常在杭州,得遺珠值千缗,候求者還之。
尤善醫。
汴人段氏客比鄰,一夕溘死,怡取馬枥去底,置大釜上,舁死者内之,蒸以蔥藥;及旦,皮腐而氣複。
大德間,召至京師,右丞相答剌罕哈剌哈孫使切脈,竟曰:丞相無疾,惟左足大拇指一脈不到。
時哈孫欲試其藝,先以物約之也。
稱為神人,欲官之,力辭歸,賜号悅道處士。
釋普映 按《德興縣志》:釋普映,長居院僧,通究釋典,尤精岐黃術。
元武宗取為太醫,除授僧錄司,在朝十二乍。
釋拳衡 按《德興縣志》:釋拳衡,燒香院僧,通釋典,善醫,投劑無不效。
至治三年,皇後疾。
拳衡獻藥有功,賜号忠順藥師,領五省采藥使。
楊元直 按《祥符縣志》:楊元直,字大方,澤之仲子。
繼父醫業,以著書曆仕世袓成英泰定數朝,官至文明館大學士,兼太醫院掌醫卿。
卒贈光祿大夫,河南北行中書省平章柱國,追封梁國,谥忠穆。
葛應雷 按《蘇州府志》:葛應雷,郡人,字震父。
袓思恭,宋宣義郎。
父從豫,進義校尉,皆攻醫。
應雷幼習舉子業,學日進。
宋亡,遂以家藏方書,研精覃思,其處方制劑,率與他醫異
少舉進士不第,棄而學醫,讀《素問》諸書,洞曉其義。
天德間,歲大疫,廣平尤甚,貧者往往阖門卧病,慶嗣攜藥與米分遺之,全活者衆。
慶嗣年八十餘,無疾而終。
所著《傷寒纂類》四卷,考證《活人書》二卷、《傷寒論》三卷、《針經》一卷,傳于世。
紀天錫 按《金史》本傳:紀天錫,字齊卿,泰安人。
早棄進士業,學醫,精于其技,遂以醫名世。
集注《難經》五卷,大定十五年,上其書,授醫學博士。
張元素【張璧】 按《金史》本傳:張元素,字潔古,易州人。
八歲試童子舉,二十七試經義進士,犯廟諱下第,乃去學醫,無所知名。
夜夢有人用大斧長鑿,鑿心開竅,納書數卷于其中,自是洞徹其術。
河間劉完素病傷寒八日,頭痛脈緊,嘔逆不食,不知所為。
元素往候,完素面壁不顧。
元素曰:何見待之卑如此哉!既為診脈,謂之曰:脈病雲雲。
曰:然。
初服某藥用某味乎?曰:然。
元素曰:子誤矣!某味性寒下降,走太陰,陽亡汗不能出。
今脈如此,當服某藥則效矣。
完素大服,如其言遂愈。
元素自此顯名。
元素治病,不用古方,其說曰:運氣不齊,古今異軌,古方新病,不相能也。
自為家法雲。
按《古今醫統》:張元素善知藥性氣味陰陽厚薄升沉之微,李時珍稱其《靈》、《素》而後一人,着《珍珠囊》引經佐使。
李杲師事之,盡得其學。
子璧得父業,名著當時,号雲岐子,有《脈訣》行世。
劉完素 按《金史》本傳:劉完素,字守真,何間人。
嘗遇異人陳先生,以酒飲守真,大醉,及寤,洞達醫術,若有授之者。
乃撰《運氣要旨論》、《精要宣明論》。
慮庸醫或出妄說,又着《素問元機原病式》,特舉二百八十八字,注二萬餘言。
然好用涼劑,以降心火益腎水為主,自号通元處士雲。
【按陳先生,查《畿輔通志》,稱陳希夷,未知是否】 張從正 按《金史》本傳,張從正,字子和,睢州考城人。
精于醫,貫穿《素》、《難》之學,其法宗劉守真,用藥多寒涼,然起疾救死多取效。
古醫書有汗下吐法,亦有不當汗者汗之則死,不當下者下之則死,不當吐者吐之則死,各有經絡脈理,世傳黃帝岐伯所為書也。
從正用之最精,号張子和汗下吐。
妄庸淺術,習其方劑,不知察脈原病,往往殺人。
此庸醫所以失其傳之過也。
其所著有六門二法之目,存于世雲。
按《河南通志》:張從正,興定中召補太醫,居無何辭去,乃與麻知幾輩,日遊(氵隐)水之上,講明奧義,辨析元理,遂以平日聞見及嘗試效者,輯為一書,凡十四卷,名曰《儒門事親》。
窦漢卿 按《古今醫統》:窦漢卿為金太師,善醫,妙于針。
有死去經日者,若胷前稍溫,針之立起。
着有《針經指南》、《标幽賦》,誠為古今之軌範。
成無己 按《古今醫統》:成無己,世習儒醫,無己尤該博羣書,有敏質,袓述仲景傷寒,辨析表裡虛實,極其旨趣,着有《傷寒論明理論》凡數十卷行世。
王博【韓熒】 按《鳳陽府志》:王博、韓熒,皆醫道通神。
宿州衛有百戶李昶者,方十五六歲時,以弱疾幾不起,延二公視之。
韓曰:此兒病即愈,壽且至八十餘。
王再視之亦曰:壽八十四歲而終,病不日當愈。
人皆笑其迂。
後竟病痊,至八十四歲而終。
丘處機 按《西軒客談》:曆代方士皆謂有不死藥以惑時君,既而煉藥不成,或勸服藥,反速其至死者多矣。
金末,道士丘處機應蒙古國主聘,問:有好長生之藥麼?對曰:有衛生之道,無長生之藥。
可謂傑然不羣者矣。
元 李元 按《兖州府志》:李元,字善長,滕人,以醫侍世祖,奏對稱旨。
從比安王那木罕西征,行萬餘裡,為叛主海都所得,幽之六年,乃得脫歸,觐世袓于行在,上問其來狀,顧左右曰:是人萬裡來歸,盡忠孝于我,雖蒙古弗逮也,厚勞賜之。
踰年,遷大中大夫都總管府達魯花赤,清而有惠,恺悌宜民,以年老緻仕,退處滕陽,年八十四而卒。
麻九疇 按《古今醫統》:麻九疇,字知幾,莫州人。
三歲識字,七歲能書,長通經史。
因疾從子和學醫,遂盡得其妙,濟活甚多。
王仲明 按《江南通志》:王仲明,江都人,善醫。
平章廉希憲疾,世袓召仲明治之,未即行,人強之曰:君能起廉相,是惠及天下也。
仲明遄往,投以一匕,立愈。
世袓欲官之,辭不就。
王宏毅 按《陝西通志》:王宏毅,字子遠,唐王珪之裔。
初習舉子業。
宋末,詣京試賦,會元兵克汴,家族離散,乃避難習醫,管太醫院事,治疾如神。
王鏡澤 按《金華府志》:王鏡澤,名開,宇啟元,蘭溪人。
家貧,好讀書,不遇于時,遂肆力醫道,遊大都窦太師漢卿之門二十餘年,悉傳其術以歸。
窦公囑之曰:傳吾術以濟人,使人無病,即君之報我也。
遇人有疾,辄施針砭,無不立愈。
至元初,領揚州教授,以母老辭。
所著有《重注标幽賦》傳于世。
子國瑞,孫廷玉,曾孫宗澤,皆克世其業雲。
劉資深 按《永嘉縣志》:劉資深,世傳醫學,元初郡中大疫,郡守肩輿迎之,投劑皆愈。
許國祯 按《山西通志》:許國祯,曲沃人,博通經史,尤精醫術。
金末避兵嵩州永甯縣,河南平,歸寓太原。
元世袓在潛邸,以醫征至瀚海,留守掌醫藥。
莊太後有疾,國祯刻期而愈。
世袓即位,授榮祿大夫,提點太醫院事,賜金符;至元三年改授金虎符;十二年,遷禮部尚書。
嘗上疏言節财賦,禁服色,明怯律,嚴武備,設谏官,均衛兵,建學校,立朝儀,事多施行。
凡所薦引,皆知名士,世袓嘉之,遂拜集賢大學士,進階光祿大夫。
卒年七十六,特贈金紫光祿大夫,谥忠憲,後追封薊國公。
按《古今醫統》:許國祯,字進之,為元世袓掌醫藥,有奇效。
世袓患痰,進藥味苦不飲。
祯曰:良藥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世袓然之,遂飲藥而愈。
李浩 按《滕縣志》:李浩,其先曲阜人,五世袓官于滕,因家焉。
大父義,父玉,皆以儒顯。
而浩喜醫方術,慕倉公之為人也。
元初常往來東平間,為人治病,決死生,其驗如神。
所著有《素問鈎元》、《仲景或問》、《諸藥論》甚精。
窦文正默幼從其子元學,薦之元世袓,兩老不可征,诏有司歲給衣米終其身。
李杲 按《元史》本傳:李杲,字明之,鎮人也。
世以赀雄鄉裡。
杲幼歲好醫藥,時易人張元素以醫名燕趙間,杲捐千金從之學,不數年盡傳其業。
家既富厚,無事于技,操有餘以自重,人不敢以醫名之。
土大夫或病其資性高謇,少所降屈,非危急之疾,不敢谒也。
其學于傷寒、癰疽、眼目病為尤長。
北京人王善甫為京兆酒官,病小便不利,目睛凸出,腹脹如鼓,膝以上堅硬欲裂,飲食且不下,甘淡滲洩之藥皆不效。
杲謂衆醫曰:疾深矣!《内經》有之:膀胱者津液之府,必氣化乃出焉。
今用滲洩之劑,而病益甚者,是氣不化也。
啟元子雲:無陽者陰無以生,無陰者陽無以化。
甘淡滲洩皆陽藥,獨陽無陰,其欲化得乎?明日以羣陰之劑投,不再服而愈。
西台掾蕭君瑞二月中,病傷寒發熱,醫以白虎湯投之,病者面黑如墨,本證不複見,脈沉細,小便不禁。
杲初不知用何藥,及診之曰:此立夏前誤用白虎湯之過。
白虎湯大寒,非行經之藥,止能寒腑髒,不善用之,則傷寒本病隐曲于經絡之閘。
或更以大熱之藥救之,以苦陰邪,則他證必起,非所以救白虎也。
有溫藥之升陽行經者,吾用之。
有難者曰:白虎大寒,非大熱何以救?君之治奈何?杲曰:病隐于經絡間,陽不升則經不行,經行而本證見矣。
本證又何難焉?果如其言而愈。
魏邦彥之妻目瞖暴生,從下而上,其色綠,腫痛不可忍。
杲雲:瞖從下而上,病從陽明來也,綠非五色之正,殆肺與腎合而為病邪?乃瀉肺腎之邪,而以入陽明之藥為之使。
既效矣,而他日病複作者三,其所從來之經與瞖色各異。
乃曰:諸脈皆屬于目,脈病則目從之。
此必經絡不調,經絡不調則目病未已。
問之果然。
因如所論而治之,疾遂不作。
馮叔獻之侄栎,年十五六,病傷寒,目赤而煩渴,脈七八至。
醫欲以承氣湯下之,已煮藥而杲适從外來。
馮告之故,杲切脈大駭曰:幾殺此兒!《内經》有言:在脈諸數為熱,諸遲為寒。
今脈八九至,是熱極也。
而會要大論雲:病有脈從而病反者,何也?脈之而從,按之不鼓,諸陽皆然,此傳而為陰證矣。
令持姜、附來,我當以熱因寒用法處之。
藥未就而病者爪甲變,頓服者八兩,汗尋出而愈。
陝帥郭巨濟病偏枯,二指着足底不能伸。
杲以長針刺骩中,深至骨而不知痛,出血一二升,其色如墨,又且缪刺之,如此者六七,服藥三月,病良已。
裴擇之妻病寒熱,月事不至者數年,已喘嗽矣,醫者率以蛤蚧、桂、附之藥投之。
杲曰:不然。
夫病陰為陽所搏,溫劑太過,故無益而反害,投以寒血之藥則經行矣。
已而果然。
杲之設施,多類此。
當時之人,皆以神醫目之。
所著書今多傳于世雲。
按《嘉蓮燕語》:李杲,字明之。
其袓貧時,夜坐讀書,有一女子從室西地中出,與杲袓坐談甚美。
少頃,漸以身親杲袓,杲袓屹然不動。
将告去,杲袓問曰:汝是何神何鬼耶?女子取筆書于幾上曰:許身愧比雙南。
遂複入地下。
已而閱子美詩,始悟其為金也。
掘之得金一笥,笥上壓一石,石面刻雲:金一笥畀李氏,孫以醫名後世。
後杲果從張元素學醫術,盡得其業,号東垣先生。
曾世榮 按《衡州府志》:曾世榮,号育溪,精于方脈,着《活幼心書》行于世。
大德丙午,衡民不戒于火,延及二千餘家,火迫世榮宅,四顧無以為計,忽颷塵中但聞人聲喧呼:此曾世榮宅!并力進水百餘器,煙止風收,而宅與書闆俱得不焚。
談者皆雲世榮用心仁恕,故造物默佑之也。
陸怡 按《松江府志》:陸怡,字悅道,華亭人。
常在杭州,得遺珠值千缗,候求者還之。
尤善醫。
汴人段氏客比鄰,一夕溘死,怡取馬枥去底,置大釜上,舁死者内之,蒸以蔥藥;及旦,皮腐而氣複。
大德間,召至京師,右丞相答剌罕哈剌哈孫使切脈,竟曰:丞相無疾,惟左足大拇指一脈不到。
時哈孫欲試其藝,先以物約之也。
稱為神人,欲官之,力辭歸,賜号悅道處士。
釋普映 按《德興縣志》:釋普映,長居院僧,通究釋典,尤精岐黃術。
元武宗取為太醫,除授僧錄司,在朝十二乍。
釋拳衡 按《德興縣志》:釋拳衡,燒香院僧,通釋典,善醫,投劑無不效。
至治三年,皇後疾。
拳衡獻藥有功,賜号忠順藥師,領五省采藥使。
楊元直 按《祥符縣志》:楊元直,字大方,澤之仲子。
繼父醫業,以著書曆仕世袓成英泰定數朝,官至文明館大學士,兼太醫院掌醫卿。
卒贈光祿大夫,河南北行中書省平章柱國,追封梁國,谥忠穆。
葛應雷 按《蘇州府志》:葛應雷,郡人,字震父。
袓思恭,宋宣義郎。
父從豫,進義校尉,皆攻醫。
應雷幼習舉子業,學日進。
宋亡,遂以家藏方書,研精覃思,其處方制劑,率與他醫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