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圖書集成醫部全錄卷五百五

關燈
佗聞其病而解之,因出巾箱中藥以投鎗,鎗即成酒焉。

     按《襄陽府志》:華佗洞曉醫方,年百餘歲,貌有壯容。

    關羽鎮襄陽,與曹仁相拒,中流矢,矢镞入骨,佗為之刮骨去毒。

    後為曹操所殺。

     李當之 按《古今醫統》:李當之,華佗弟子,少通醫經,得佗之傳,尤為精工。

     吳普 按《後漢書》華佗傳:廣陵吳普從佗學,依凖佗療,多所全濟。

    佗語普曰:人體欲得勞動,但不當使極耳。

    動搖則谷氣得消,血脈流通,病不得生,譬如戶樞,終不朽也。

    是以古之仙者,為導引之事,熊經鸱顧,引挽腰體,動諸關節,以求難老。

    吾有一術,名五禽之戲,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曰鳥,亦以除疾,兼利蹏足以當引導。

    體有不快,起作一禽之戲,怡而汗出,因以着粉,身體輕便而欲食。

    普施行之,年九十餘,耳目聰明,齒牙完堅。

     按《佗别傳》:吳普從佗學,微得其方。

    魏明帝呼之使為禽戲,普以年老,手足不能相及,粗以其法語諸醫。

    普年将九十,耳不聾,目不冥,牙齒完堅,飲食無損。

     樊阿 按《後漢書》華佗傳:彭城樊阿從佗學,善針術。

    凡醫鹹言背及胷髒之間,不可妄針,針之不可過四分。

    而阿針背入一二寸,巨阙胷髒乃五六寸,而病皆瘳。

    阿從佗求方,可服食益于人者,佗授以漆葉青(麥占)散,漆葉屑一鬥,青(麥占)十四兩,以是為率。

    言久服去三蟲,利五髒,輕體,使人頭不白。

    阿從其言,壽百餘歲。

    漆葉處所而有,青(麥占)生于豐沛彭城及朝歌間。

     魏 句骊客 按《酉陽雜俎》:魏時有句骊客善用針,取寸發斬為十餘段,以針貫取之,言發中虛也。

    其妙如此。

     封君達 按《神仙傳》:封君達,年百餘歲,往來鄉裡,視之年三十許人,常騎青牛行。

    聞有疾病死者,識與不識,遇便以藥治之,應手皆愈。

    不以姓字語人,能乘青牛,故号青牛道士。

     按《古今醫統》:封君達,隴西人,号青牛道士。

    服黃連五十餘年,又入鳥鼠山服汞,百歲如童。

    常騎青牛,有病殆死者,藥之即活。

    以衛矛之術授魏武,入陣不傷。

    後入丘山仙去雲。

     吳 董奉 按《三國志》士燮傳注:燮嘗病死已三日,仙人董奉以丸藥與服,以水含之,捧其頤搖消之,食頃,即開目動手,顔色漸複,半日能起坐,四日複能語,遂複常。

    奉字君異,候官人也。

     按《神仙傳》:董奉者,字君異,候官人也。

    吳先主時,有少年為奉本縣長,見奉年四十餘,不知其道,罷官去。

    後五十餘年,複為他職行經候官,諸故吏人皆老,而奉顔貌一如往日,問言:君得道邪?吾昔見君如此,吾今已皓首,而君轉少何也?奉曰:偶然耳。

    又士燮為交州刺史,得毒病死,死已三日。

    奉時在彼,乃往與藥三丸,内在口中,以水灌之,使人捧舉其頭,搖而消之。

    須臾手足似動,顔色漸還,半日乃能起坐,後四日乃能語,雲:死時奄忽如夢,見有十數烏衣人,來收燮上車去,入大赤門,徑以付獄,獄各一戶,戶纔容一人,以燮内一戶中,乃以士從外封塞之,不複見外光,恍忽聞戶外人言雲,太乙遣使來召士燮,又聞除其戶土,良久引出,見有車馬赤蓋,三人共坐車上,二人持節呼燮上車,将還至門而覺。

    燮遂活。

    因起謝曰:某蒙大恩,何以報效?乃為奉起樓于庭中。

    奉不食他物,唯啖脯棗,飲少酒,燮一日三度設之。

    奉每來飲食,或如飛鳥騰空來坐,食了飛去,人每不覺。

    如是一年餘,辭燮去。

    燮涕泣留之不住。

    燮問:欲何所之?莫要大船否?奉曰:不用船,唯要一棺器耳。

    燮即為具之。

    至明日日中時,奉死,燮以其棺殡埋之。

    七日後,有人從容昌來奉見囑雲:為謝燮加自愛理。

    燮聞之,乃起殡,發棺視之,唯存一帛,一面畫作人形,一面丹書作符。

    後還豫章,廬山下居,有一人中有疠疾垂死,載以詣奉,叩頭求哀之。

    奉使病人坐一房中,以五重布巾蓋之,使勿動。

    病者雲:初聞一物來舐身,痛不可忍,無處不咂,量此舌廣一尺許,氣息如牛,不知何物也。

    良久物去,奉乃使往池中,以水浴之,遣去,告雲:不久當愈,勿當風!十數日,病者身赤無皮,甚痛,得水浴,痛即止;二十日皮生即愈,身如凝脂。

    後忽大旱,縣令丁士彥議曰:聞董君有道,當能緻雨。

    乃自赍酒脯見奉,陳大旱之意,奉曰:雨易得耳。

    因視屋曰:貧道屋皆見天,恐雨至何堪?令解其意,曰:先生但緻雨,當為立架好屋。

    明日,士彥自将人吏百餘輩,運竹木起屋立成,方聚土作泥,拟數裡取水,奉曰:不須爾,暮當大雨。

    乃止。

    至暮即大雨,高下皆平,方民大悅。

    奉居山不種田,日為人治病,亦不取錢。

    重病愈者,使栽杏五株,輕者一株,如此數年,得十萬餘株,郁然成林。

    乃使山中百禽羣獸遊戲其下,卒不生草,常如芸治也。

    後杏子大熟,于林中作一草倉,示時人曰:欲買杏者,不須報奉,但将谷一器置倉中,即自往取一器杏去。

    常有人置谷來少而取杏去多者,林中羣虎出吼逐之,大怖,急挈杏走路傍,傾覆,至家量杏,一如谷多少。

    或有人偷杏者,虎逐之到家,齧至死。

    家人知其偷杏,乃送還奉,叩頭謝過,乃卻使活。

    奉每年貨杏得谷,旋以賬救貧乏,供給行旅不逮者,歲二萬餘人。

    解縣令有女為精邪所魅,醫療不效,乃投奉治之,若得女愈,當以侍巾栉。

    奉然之,即召得一白鼍,長數丈,陸行詣病者門,奉使侍者斬之,女病即愈。

    奉遂納女為妻。

    久無兒息,奉每出行,妻不能獨住,乃乞一女養之,年十餘歲。

    奉一日聳身入雲中去,妻與女猶存其宅,賣杏取給,有欺之者,虎還逐之。

    奉在人間三百餘年乃去,顔狀易覺也。

    又有《明堂孔穴針灸治要》,皆黃帝岐伯選事也。

     按《南康府志》:董奉,字君異,候官人。

    有道術,隐廬山為人治病,不受謝,惟令種杏一株,數年成林。

    杏熟易谷,以濟貧民。

    永嘉中仙去。

    今廬山杏林,乃其遺迹。

     負局先生 按《列仙傳》:負局先生者,莫知姓名,負磨鏡局。

    循吳中磨鏡,遇人辄問得無有疾苦乎?有,即出紫丸赤丸與之,病無不差。

    如此數年後,吳有大疫,先生家至戶到與藥,活數萬人。

    後上吳山絕頂,與人語曰:吾還蓬萊山,為汝曹下神水愈病。

    既去,一日,崖頭有水,色白,從石間流下,病者服之,果驗。

     呂博【按《撄甯集》又名廣,未知孰是,故并錄俟考按《撄甯集》……故并錄俟考原本脫,據光緒本補。

    】 按《玉匮經》序:呂博少以醫術知名,善診脈論疾,多所著述。

    吳赤烏二年,為太醫令。

    撰《玉匮針經》及注《八十一難經》,大行于代。

     按《撄甯集》:呂廣,吳太醫令,着《難經批注》。

     葛仙公【鄭隐鮑元】 按《晉書》葛洪傳:洪從袓元吳時學道得仙,号曰葛仙公。

    以其煉丹秘術,授弟子鄭隐。

    洪就隐學,悉得其法焉。

    後以師事南海太守上黨鮑元,元亦内學,逆占将來。

    見洪深重之。

    洪傳元業,兼綜練醫術。

     晉 王叔和 按皇甫谧《甲乙經》序:漢張仲景論廣伊尹湯液為數十卷,用之多驗。

    近代太醫令王叔和撰次仲景選論甚精,指事施用。

    按《七略》藝文志:《黃帝内經》十八卷。

    今有《針經》九卷,《素問》九卷,二九十八卷,即《内經》也。

    亦有所亡失,其論遐遠,然稱述多而切事少,有不編次。

    比按倉公傳其學皆出于《素問》,論病精微。

    九卷是原本經脈,其義深奧,不易覺也。

    又有《朋堂孔穴針灸治要》,皆黃帝岐伯選事也。

     按高湛《養生論》:王叔和,性沉靜,好著述,考核遺文,采摭羣論,撰成《脈經》十卷;編次張仲景方論,編為三十六卷,大行于世。

     按甘伯宗《名醫傳》:晉王叔和,高平人,為太醫令。

    性度沉靜,通經史,窮研方脈,精意診切,洞識修養之道,撰《脈經》十卷,《脈訣》四卷,《脈賦》一卷。

    仲景作《傷寒論》錯簡,迨叔和撰次成序,得成全書。

     皇甫谧 按《晉書》本傳:皇甫谧,字士安,幼名靜,安定朝那人。

    居貧,躬自稼穑,帶經而農,遂博綜典籍百家之言。

    沉靜寡欲,始有高尚之志,以著述為務,自号元晏先生,着禮樂聖真之論。

    後得風痹疾,猶手不辍卷,究賓主之論,以解難者,名曰釋勸。

    曰:若黃帝創制于九經,岐伯剖腹以蠲腸,扁鵲造虢而屍起,文摯徇命于齊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