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圖書集成醫部全錄卷四百九十九
關燈
小
中
大
者然;并其頭面俱闆實,晝夜躁亂,殆無甯刻,時常幹嘔,筋脈抽惕,此毒伏于内,氣壅血滞故耳。
始其事者,謝絕去矣。
餘以大黃四錢,紅花、生地、蟬蛻、牛蒡、地丁、荊芥、元參、青皮、黃連,外加白項地龍五條,服過三劑,大便日去三四次,痘稍有起勢;服及十劑,大便方去十五六次,所解皆是黑垢如膠漆,臭惡無倫,通身頭面,頓爾起脹,實時眼封鼻塞而漿沛然矣。
其環跳堆聚者,尚未松泛;仍以此方,服至次日十二朝,大解約去二十餘次,僅似清水。
一老妪驚惶而問曰:如此頻解,可無害乎?予答曰:痘今成膿,前躁亂,今安靜,皆便中來也。
可許收功乎?予曰:必得環跳穴處,成漿結痂,飲食能進,便許無恙矣。
至十四朝,臀上漿行且飽滿,胃氣頓開,大便即止。
不假一分滋補,不假一分止塞,飲食日增,方以和解餘毒之劑而收功。
雉城臧君陶幼時出痘于庚申,甚稠密,甫及三朝,即起綻如珠,囊窠飄薄,歸附不厚,不甚安靜,身體微熱;四朝即用保元湯加芎、歸、熟地;六朝漸漸肥紅;八朝囊漸蒼老,漿未及半,大便不實而漿停,重劑參、芪加川芎、鹿茸膏、木香、白芷,漿得充足;後調理收功。
後林潘中山幼時痘證,囊似天泡之薄,紅暈焮紫如霞,徹夜無眠,身熱如火。
渠尊公宗老在江右任所内,與乳母深以皮薄為不足,彷徨無主。
予力辨其故而始信。
即用黃連、犀角、大劑生地,佐以荊芥、丹皮、蟬蛻、牛蒡,臨服調牛黃一分,自第二朝服至六朝,漸漸蒼老,散漫遊紅,亦漸歸附,根盤圓淨,頂白根紅;仍以前方服至九朝,膿漿滿足;前方加金銀花、元參,始終以涼血清火解毒收功而愈。
脫痂之後,尚多餘火,一路清解霍然。
予一鄉親年十七,勇力過人,忽一日,身熱昏迷,周時即痘一齊湧出,稠密無空地,形與色宛似水珠,但根窠結卓,呼吸之氣甚雄,薄之非因虛也明矣,平昔勇力無論矣。
其所以然者,氣與血均為毒閉,兩不至之故也。
以荊芥、葛根、赤芍、紅花、木通、地丁、紫草,重以青皮,外以山楂二兩煎湯代水,日服三劑。
次日,頓然蒼老;第四日,即頂白根紅,複用前方;七朝漿足飽滿,其體原厚,緣為毒遏種種故爾,一開其牖,正氣勃然莫禦矣。
兩痘浮衣則同,一為火炮氣蝕,故壯熱遊紅;一為毒湧血郁,故昏迷色白。
一涼血清火,一松毒活血,各究其緻,遊紅者斂,色白者紅,囊窠俱厚矣。
烏程陳大尹乙巳歲,一孫痘稠密幹紅,始任事者有三人焉。
先以升發,後以涼解,五朝頂平囊扁,七朝眼有開意,鼻将有息,三人辭陳某而去,延先君以決生死。
先君驗其頭溫足冷,非熱毒可知;而且身安體靜,毒已盡行于肌表又可知。
曰:此氣血虛餒,非毒滞不松之謂也。
陳某意中以為必斃,問先君曰:此證可挽回萬一乎?先君答曰:痘瘡放點以至落痂,一以氣血終始其功。
氣血充達則得以領毒而起脹,氣血鼓蕩則得以化毒而成漿,氣血還源則得以解毒而落靥。
今痘不起脹,猶之更籌一般,籌得依刻而起,非籌自起也,必需漏水下壺,更籌得起。
論及于此,陳某大悅。
先君以參五錢,芪八錢,鹿茸膏半盞,佐以芎、歸、淮熟地,少加肉桂,連投二劑而痘即起脹如珠;再二劑而漿即充滿。
後以參歸化毒湯收功而愈。
是證不概見矣。
孝廉王遇老一小兒,甫三歲,痘在五朝,通身稠密,全不起脹,人不狂躁,熱亦不甚,有似餒而不充。
餘按其皮肉則闆,探其口内如脂而多幹嘔,則知其毒壅于内外,故不能起,非氣虛不振之論也。
以大黃為君,佐以疏表活血之劑。
至臨服時,複持疑而問曰:毒滞攻之,固其宜矣,萬一精神亦從而蕩焉,奈何?餘曰:妄投則然,對證不惟不損,正以護精神之地也。
二劑服後,便有起勢,幹嘔減半而身反勢矣,是毒透達之象也。
前方加黃連、生地,服至十二朝;後以忍冬解毒湯而愈。
馮春元一小愛三歲,痘甚密,八朝絕不起脹,頂陷色滞,筋抽脈惕,日夜不甯,頻頻幹嘔,大便日去二三次,宛似一内虛平扁之證。
始事者,謝絕去矣,舉家哀号待斃。
餘視之,頂雖陷而闆實,色雖不榮而紫黯,未有内虛而形闆實者也,而況紫黯其色乎?至于種種見證,皆毒火發洩無門之象。
餘以大黃、青皮、山楂達其裡,荊芥、牛蒡、桑蟲疏其表,紅花、桃仁、赤芍、豬尾膏以導其瘀,黃連、石膏、生地以清火涼血,二劑稍有轉機;又二劑,更用化毒丹調入牛黃、珠末以化毒清火,大便日去十餘次,多而且暢,穢垢般般,頂即起,盤即潤,漿亦迅速,餘證未能跳脫,首尾一方,至二十朝而始霍然收功。
戊午,一沈氏子痘密而紅,色嫩而薄,身不甚熱,察其神情,内證絕無隐伏深藏之毒,先以疏透,四朝而囊窠悉起;即以參、芪、芎、歸、淮熟地、甘草、山楂,日進二劑;七朝漸蒼,次日漿行;十朝漿頗膩而不能老,寝食亦安,減血藥加白朮、山藥、茯苓、金銀花,調治收功。
自甲子以來,是痘百無其一矣。
王含叔一愛三歲,痘方見點,即便咬牙,周身痘色俱白,宛似氣虛,探其口膩如脂,背上有三四點紫黯幹紅者,微露其端,則知其鬥牙者,肝腎之毒火也;色白者,血為毒郁而然也。
以活血散火疏肌透發之劑,痘色漸紅,但紅而不潤,顆粒不松,頻頻幹嘔,夜不成寐。
三朝,用黃連、生地、丹皮、牛蒡、荊芥、木通、紅花、青皮、蟬蛻、山楂,臨服和豬尾膏半盞,日進二服;色頓礬紅而未活,唇口漸黑如煤,前方倍用黃連、生地加滑石、地丁,外以牛黃七厘,并豬尾膏服;至七朝,色方紅潤,頭面放白,幹嘔減半,大便日去四五次;十朝漿亦堪回,唇殼已脫;照前方至十二朝,唇複焦黑,痂老而燥,仍複咬牙,大便日解十餘次,絕不思食;前方大劑生地加石膏,日進二服。
牛黃每服一分,珠末二分,豬尾膏亦如前。
至十五朝,鐵嘴複退,終不思食,大便約去三十餘度,痂落八九,四肢強直,仰卧如屍。
十六朝唇口又黑,咬牙比前更甚,大便無度,俱如膠漆,或如藥汁,點乳不進,以蓮肉、紅棗、扁豆煮濃汁,灌入其口咽下,而此汁即出如漏。
乳母以寒藥太過,脾氣損傷如此,皆有怨言。
主人明理,謂此藥不投,何能起發,以至落痂?第痂已落,何複如此?叩予之故。
予曰:痘貴乎終,以餘毒脫卸之難也。
若餘毒内攻,事已去矣。
餘毒得透,可無虞矣。
其餘毒必結于大腸而故暴利如傾,又結于肝而故咬牙不已,不則何以唇口猶如幹漆,三退而三結也?必得内毒成熟,有膿血便出,方可保全;然得精神有三四日可支,内毒一二日可熟便妙。
是日十八朝矣,以牛黃七分,珠末一錢四分,為兩服,蜜汁調下。
傍晚,解紫血甚多;踰時夾膿夾血,倍于初次,即睡去。
至夜,便尋乳食,咬牙頓止,唇口松退,神即蘇爽;至天明,解一硬黑糞如石,大便五日不解,乳食大進,收功而愈。
餘一孫女四歲,戊子暮春一晚,大熱如炮,躁亂不甯,不踰時而衄如注,血紫成條,有意亂心慌之象。
是夜即以涼血攻毒飲減紅花、紫草,加石膏、元參、地丁,連投三劑。
次日,午刻見痘,不紅不紫,如晦色椒皮,窠囊不起;第二朝,衄止,熱亦減半,叫喊不已,躁亂如初,暫減石膏,同大桑蛀,用豬尾膏盞許,和于藥内,日服二大劑;服及七朝,漸起漸紅,大便日去七八次;九朝漿行,漸入佳境,藥餌遂懈。
十朝晚,身複大熱,叫喊仍不絕口,滿面搔破,猶幸鮮血淋漓,急用胭脂調入化毒丹貼之;前方重以大黃五錢,生地、石膏俱兩餘,三劑後,十三朝始定,收結而痂尚燥,寝食僅得其半,以忍冬解毒湯減紅花加大黃、生地,十六朝收功。
徽州程氏一子三歲,丙戌殘冬,一日,大熱煩渴,口熱如爐,舌胎即芒刺而黑則其咽幹可知,見點于肌肉之間,隐隐若麻,幹紅晦滞,彷佛乎逆,幸在初朝,以清涼攻毒飲加蜜炙麻黃二分,以隆冬也減犀角,二劑細碎者悉退,顆粒分明。
又二劑,色亦稍轉。
四朝,淚流如膽汁,唇漸堆結如煤,謂之鐵嘴,大便晝夜約去十餘次,一方服至六朝起脹;八朝行漿,胃氣未開,神情未快;十二朝,鐵嘴松褪,寝食漸安。
首尾一方,收結成痂,以忍冬解毒湯至十六朝收功。
七裡溫廣心大郎八歲,出痘于乙酉仲冬,值久瘧後,精神疲敝,飲食不思,痘毒溺血如膏,胷膈閉悶,唇黑如煤,舌胎如刺,兩頰不分界地,天庭明朗,身上稠密幹紅,腹更有紫背浮萍斑點,如是毒火,身反不熱,内郁故也。
以涼血攻毒飲,大黃為君,加桃仁,每劑和大桑蟲,日服二大劑;五朝未見轉機,前方倍大黃五錢,生地兩許;七朝兩頰松透,紅活成顆,身體大熱,餘痘亦俱紅潤,腹斑漸淡,前方減葛根、蟬蛻、紫草、紅花、桑蛀,加黃連、石膏,每服調牛黃化毒丹一錢,日進二服;十朝漿足,腹斑悉退,胃氣頓開;十二朝唇殼褪脫,舌竟紅活,頭面堆砂收結,身上氣足血收,寤寐俱安,前方減大黃、黃連、石膏、桃仁,加金銀花、貝母攻伐之劑,止一劑不及,便不思食,神情仍複不快,痘即停止。
予駭其故,豈攻之太過而真元不繼耶?抑攻力未足而毒火竊發也?猛省其故,失檢其溺,取視猶然,使内邪淨盡,小腸何猶乃爾也?悉如前法,連進二劑,諸象速轉,捷于影響。
服及十八朝,而溺始淡黃其色,以忍冬解毒湯始得收功。
孺山鐘晉叔一郎七歲,甲戌出痘,未見點時,腰腹倏爾疼痛,至欲解更甚,及解逼迫異常,急不能待,而卒不能解,因艱塞而努力,因努力而愈艱塞,不惟不得解,努力之極,氣反上湧而面顔俱變,俄頃而惡象複然,此毒深藏于脾腎也,以必勝湯去生地,連投二劑,身體壯熱,見點稠密不松,幹紅色滞,痘與皮肉按之俱闆,氣壅煩悶,身無安放。
前方服及四朝,大便見毒垢,如漆如膠,紫黯其色,前方加黃連、石膏、生地;服及七朝,頭面焮腫如球,周身四體脹滿如吹,有如氣鼓,目之可駭,所幸痘亦得脹;十二朝漿行;十四朝漿斂,悉以一方主之。
大黃用及斤餘,大便日止一次,口内成疳,目睛起障,身熱未和,以撥雲散合忍冬解毒湯,調牛黃、珍珠;服至十七朝,所進僅止稀糊,所存惟有皮骨,與參湯數匙,口即幹膩;嗣後弗藥,惟以牛黃、珠末日服二分,佐以吹藥,疳與障漸愈,飲食漸進;月餘後,肌肉生長,精神康複。
次年患一悶沙,不及進藥而斃。
惜哉! 黃
始其事者,謝絕去矣。
餘以大黃四錢,紅花、生地、蟬蛻、牛蒡、地丁、荊芥、元參、青皮、黃連,外加白項地龍五條,服過三劑,大便日去三四次,痘稍有起勢;服及十劑,大便方去十五六次,所解皆是黑垢如膠漆,臭惡無倫,通身頭面,頓爾起脹,實時眼封鼻塞而漿沛然矣。
其環跳堆聚者,尚未松泛;仍以此方,服至次日十二朝,大解約去二十餘次,僅似清水。
一老妪驚惶而問曰:如此頻解,可無害乎?予答曰:痘今成膿,前躁亂,今安靜,皆便中來也。
可許收功乎?予曰:必得環跳穴處,成漿結痂,飲食能進,便許無恙矣。
至十四朝,臀上漿行且飽滿,胃氣頓開,大便即止。
不假一分滋補,不假一分止塞,飲食日增,方以和解餘毒之劑而收功。
雉城臧君陶幼時出痘于庚申,甚稠密,甫及三朝,即起綻如珠,囊窠飄薄,歸附不厚,不甚安靜,身體微熱;四朝即用保元湯加芎、歸、熟地;六朝漸漸肥紅;八朝囊漸蒼老,漿未及半,大便不實而漿停,重劑參、芪加川芎、鹿茸膏、木香、白芷,漿得充足;後調理收功。
後林潘中山幼時痘證,囊似天泡之薄,紅暈焮紫如霞,徹夜無眠,身熱如火。
渠尊公宗老在江右任所内,與乳母深以皮薄為不足,彷徨無主。
予力辨其故而始信。
即用黃連、犀角、大劑生地,佐以荊芥、丹皮、蟬蛻、牛蒡,臨服調牛黃一分,自第二朝服至六朝,漸漸蒼老,散漫遊紅,亦漸歸附,根盤圓淨,頂白根紅;仍以前方服至九朝,膿漿滿足;前方加金銀花、元參,始終以涼血清火解毒收功而愈。
脫痂之後,尚多餘火,一路清解霍然。
予一鄉親年十七,勇力過人,忽一日,身熱昏迷,周時即痘一齊湧出,稠密無空地,形與色宛似水珠,但根窠結卓,呼吸之氣甚雄,薄之非因虛也明矣,平昔勇力無論矣。
其所以然者,氣與血均為毒閉,兩不至之故也。
以荊芥、葛根、赤芍、紅花、木通、地丁、紫草,重以青皮,外以山楂二兩煎湯代水,日服三劑。
次日,頓然蒼老;第四日,即頂白根紅,複用前方;七朝漿足飽滿,其體原厚,緣為毒遏種種故爾,一開其牖,正氣勃然莫禦矣。
兩痘浮衣則同,一為火炮氣蝕,故壯熱遊紅;一為毒湧血郁,故昏迷色白。
一涼血清火,一松毒活血,各究其緻,遊紅者斂,色白者紅,囊窠俱厚矣。
烏程陳大尹乙巳歲,一孫痘稠密幹紅,始任事者有三人焉。
先以升發,後以涼解,五朝頂平囊扁,七朝眼有開意,鼻将有息,三人辭陳某而去,延先君以決生死。
先君驗其頭溫足冷,非熱毒可知;而且身安體靜,毒已盡行于肌表又可知。
曰:此氣血虛餒,非毒滞不松之謂也。
陳某意中以為必斃,問先君曰:此證可挽回萬一乎?先君答曰:痘瘡放點以至落痂,一以氣血終始其功。
氣血充達則得以領毒而起脹,氣血鼓蕩則得以化毒而成漿,氣血還源則得以解毒而落靥。
今痘不起脹,猶之更籌一般,籌得依刻而起,非籌自起也,必需漏水下壺,更籌得起。
論及于此,陳某大悅。
先君以參五錢,芪八錢,鹿茸膏半盞,佐以芎、歸、淮熟地,少加肉桂,連投二劑而痘即起脹如珠;再二劑而漿即充滿。
後以參歸化毒湯收功而愈。
是證不概見矣。
孝廉王遇老一小兒,甫三歲,痘在五朝,通身稠密,全不起脹,人不狂躁,熱亦不甚,有似餒而不充。
餘按其皮肉則闆,探其口内如脂而多幹嘔,則知其毒壅于内外,故不能起,非氣虛不振之論也。
以大黃為君,佐以疏表活血之劑。
至臨服時,複持疑而問曰:毒滞攻之,固其宜矣,萬一精神亦從而蕩焉,奈何?餘曰:妄投則然,對證不惟不損,正以護精神之地也。
二劑服後,便有起勢,幹嘔減半而身反勢矣,是毒透達之象也。
前方加黃連、生地,服至十二朝;後以忍冬解毒湯而愈。
馮春元一小愛三歲,痘甚密,八朝絕不起脹,頂陷色滞,筋抽脈惕,日夜不甯,頻頻幹嘔,大便日去二三次,宛似一内虛平扁之證。
始事者,謝絕去矣,舉家哀号待斃。
餘視之,頂雖陷而闆實,色雖不榮而紫黯,未有内虛而形闆實者也,而況紫黯其色乎?至于種種見證,皆毒火發洩無門之象。
餘以大黃、青皮、山楂達其裡,荊芥、牛蒡、桑蟲疏其表,紅花、桃仁、赤芍、豬尾膏以導其瘀,黃連、石膏、生地以清火涼血,二劑稍有轉機;又二劑,更用化毒丹調入牛黃、珠末以化毒清火,大便日去十餘次,多而且暢,穢垢般般,頂即起,盤即潤,漿亦迅速,餘證未能跳脫,首尾一方,至二十朝而始霍然收功。
戊午,一沈氏子痘密而紅,色嫩而薄,身不甚熱,察其神情,内證絕無隐伏深藏之毒,先以疏透,四朝而囊窠悉起;即以參、芪、芎、歸、淮熟地、甘草、山楂,日進二劑;七朝漸蒼,次日漿行;十朝漿頗膩而不能老,寝食亦安,減血藥加白朮、山藥、茯苓、金銀花,調治收功。
自甲子以來,是痘百無其一矣。
王含叔一愛三歲,痘方見點,即便咬牙,周身痘色俱白,宛似氣虛,探其口膩如脂,背上有三四點紫黯幹紅者,微露其端,則知其鬥牙者,肝腎之毒火也;色白者,血為毒郁而然也。
以活血散火疏肌透發之劑,痘色漸紅,但紅而不潤,顆粒不松,頻頻幹嘔,夜不成寐。
三朝,用黃連、生地、丹皮、牛蒡、荊芥、木通、紅花、青皮、蟬蛻、山楂,臨服和豬尾膏半盞,日進二服;色頓礬紅而未活,唇口漸黑如煤,前方倍用黃連、生地加滑石、地丁,外以牛黃七厘,并豬尾膏服;至七朝,色方紅潤,頭面放白,幹嘔減半,大便日去四五次;十朝漿亦堪回,唇殼已脫;照前方至十二朝,唇複焦黑,痂老而燥,仍複咬牙,大便日解十餘次,絕不思食;前方大劑生地加石膏,日進二服。
牛黃每服一分,珠末二分,豬尾膏亦如前。
至十五朝,鐵嘴複退,終不思食,大便約去三十餘度,痂落八九,四肢強直,仰卧如屍。
十六朝唇口又黑,咬牙比前更甚,大便無度,俱如膠漆,或如藥汁,點乳不進,以蓮肉、紅棗、扁豆煮濃汁,灌入其口咽下,而此汁即出如漏。
乳母以寒藥太過,脾氣損傷如此,皆有怨言。
主人明理,謂此藥不投,何能起發,以至落痂?第痂已落,何複如此?叩予之故。
予曰:痘貴乎終,以餘毒脫卸之難也。
若餘毒内攻,事已去矣。
餘毒得透,可無虞矣。
其餘毒必結于大腸而故暴利如傾,又結于肝而故咬牙不已,不則何以唇口猶如幹漆,三退而三結也?必得内毒成熟,有膿血便出,方可保全;然得精神有三四日可支,内毒一二日可熟便妙。
是日十八朝矣,以牛黃七分,珠末一錢四分,為兩服,蜜汁調下。
傍晚,解紫血甚多;踰時夾膿夾血,倍于初次,即睡去。
至夜,便尋乳食,咬牙頓止,唇口松退,神即蘇爽;至天明,解一硬黑糞如石,大便五日不解,乳食大進,收功而愈。
餘一孫女四歲,戊子暮春一晚,大熱如炮,躁亂不甯,不踰時而衄如注,血紫成條,有意亂心慌之象。
是夜即以涼血攻毒飲減紅花、紫草,加石膏、元參、地丁,連投三劑。
次日,午刻見痘,不紅不紫,如晦色椒皮,窠囊不起;第二朝,衄止,熱亦減半,叫喊不已,躁亂如初,暫減石膏,同大桑蛀,用豬尾膏盞許,和于藥内,日服二大劑;服及七朝,漸起漸紅,大便日去七八次;九朝漿行,漸入佳境,藥餌遂懈。
十朝晚,身複大熱,叫喊仍不絕口,滿面搔破,猶幸鮮血淋漓,急用胭脂調入化毒丹貼之;前方重以大黃五錢,生地、石膏俱兩餘,三劑後,十三朝始定,收結而痂尚燥,寝食僅得其半,以忍冬解毒湯減紅花加大黃、生地,十六朝收功。
徽州程氏一子三歲,丙戌殘冬,一日,大熱煩渴,口熱如爐,舌胎即芒刺而黑則其咽幹可知,見點于肌肉之間,隐隐若麻,幹紅晦滞,彷佛乎逆,幸在初朝,以清涼攻毒飲加蜜炙麻黃二分,以隆冬也減犀角,二劑細碎者悉退,顆粒分明。
又二劑,色亦稍轉。
四朝,淚流如膽汁,唇漸堆結如煤,謂之鐵嘴,大便晝夜約去十餘次,一方服至六朝起脹;八朝行漿,胃氣未開,神情未快;十二朝,鐵嘴松褪,寝食漸安。
首尾一方,收結成痂,以忍冬解毒湯至十六朝收功。
七裡溫廣心大郎八歲,出痘于乙酉仲冬,值久瘧後,精神疲敝,飲食不思,痘毒溺血如膏,胷膈閉悶,唇黑如煤,舌胎如刺,兩頰不分界地,天庭明朗,身上稠密幹紅,腹更有紫背浮萍斑點,如是毒火,身反不熱,内郁故也。
以涼血攻毒飲,大黃為君,加桃仁,每劑和大桑蟲,日服二大劑;五朝未見轉機,前方倍大黃五錢,生地兩許;七朝兩頰松透,紅活成顆,身體大熱,餘痘亦俱紅潤,腹斑漸淡,前方減葛根、蟬蛻、紫草、紅花、桑蛀,加黃連、石膏,每服調牛黃化毒丹一錢,日進二服;十朝漿足,腹斑悉退,胃氣頓開;十二朝唇殼褪脫,舌竟紅活,頭面堆砂收結,身上氣足血收,寤寐俱安,前方減大黃、黃連、石膏、桃仁,加金銀花、貝母攻伐之劑,止一劑不及,便不思食,神情仍複不快,痘即停止。
予駭其故,豈攻之太過而真元不繼耶?抑攻力未足而毒火竊發也?猛省其故,失檢其溺,取視猶然,使内邪淨盡,小腸何猶乃爾也?悉如前法,連進二劑,諸象速轉,捷于影響。
服及十八朝,而溺始淡黃其色,以忍冬解毒湯始得收功。
孺山鐘晉叔一郎七歲,甲戌出痘,未見點時,腰腹倏爾疼痛,至欲解更甚,及解逼迫異常,急不能待,而卒不能解,因艱塞而努力,因努力而愈艱塞,不惟不得解,努力之極,氣反上湧而面顔俱變,俄頃而惡象複然,此毒深藏于脾腎也,以必勝湯去生地,連投二劑,身體壯熱,見點稠密不松,幹紅色滞,痘與皮肉按之俱闆,氣壅煩悶,身無安放。
前方服及四朝,大便見毒垢,如漆如膠,紫黯其色,前方加黃連、石膏、生地;服及七朝,頭面焮腫如球,周身四體脹滿如吹,有如氣鼓,目之可駭,所幸痘亦得脹;十二朝漿行;十四朝漿斂,悉以一方主之。
大黃用及斤餘,大便日止一次,口内成疳,目睛起障,身熱未和,以撥雲散合忍冬解毒湯,調牛黃、珍珠;服至十七朝,所進僅止稀糊,所存惟有皮骨,與參湯數匙,口即幹膩;嗣後弗藥,惟以牛黃、珠末日服二分,佐以吹藥,疳與障漸愈,飲食漸進;月餘後,肌肉生長,精神康複。
次年患一悶沙,不及進藥而斃。
惜哉! 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