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圖書集成醫部全錄卷四百九十八

關燈
痘疹門 醫案 萬氏《家傳痘疹心法》曰:邑人汪大賓有三子,長子次子皆死于痘,少子汝愚,痘将靥,灰白潰爛,神昏不醒。

    大賓之兄大川,亟請予往,謂:此侄之病,與前相似,幸而得生,吾弟有後,但恐不可治也。

    予視之,曰:無傷!不必服藥,但與公同守,三日收靥也。

    大川問不服藥何以能痊?予曰:瘡白者,乃熟太過而白,如果熟潰爛之狀,非虛也。

    神昏者,乃邪盡正回,否極泰來之兆,非昏瞀也。

    再待三日,正氣複而病痊矣。

    果然。

     英山沈瀚女年十九,出痘,其婿請予視之。

    起發未透,膿漿未成,收靥太急,非正靥也。

    适占得渙之巽,予曰:病既逆,卦象又兇,不可為矣。

    果死。

    一子十歲出痘将靥,亦與其姊證同,及蔔,亦得渙之巽,人皆懼。

    予曰:勿憂!此可治也。

    其婿曰:同一病,同一卦象,有可治,有不可治,何也?予曰:以病言之,令正收靥太急,面無完瘡,故曰不治。

    令舅面瘡半靥,膿腫尚存,故曰可治。

    以卦言之,先以夫占妻,用财為主,卦中無财,兄弟發動,又克妻财,所以兇也。

    後以父占子,用子為主,子孫旺相,兄弟發動,能生其子,所以吉也。

    已而果然。

    瀚曰:公何但神醫,亦神蔔也。

     邑文學胡小山長女未嫁,出痘甚密,膿成過期不靥,請予調治。

    此女平日脾虛食少,性不肯服涼劑,予乃以錢氏異功散加木香、青皮,煉蜜作丸,米飲送服,調理而愈。

     小山子胡仁山幼時,出痘甚密,膿成不靥,漸至潰爛,請予調治。

    予問自起發以來,未得大便,裡實熱蒸,故不成痂,議欲下之。

    小山曰:此子素弱,恐不可下。

    時有一術士王克廉符水甚驗,乃書一符,焚而服之。

    少頃,腹中鳴而利下清水,衆皆稱謝,予亦喜之。

    但思久未更衣,豈無燥糞?至次日,痘益潰爛,予作膽導法,取下燥糞三十餘枚,如彈子大。

    衆又笑曰:此法更妙。

    痘即收靥,至腰又不收,大便自燥糞下一次又未行也。

    予曰:作符乎?作膽導乎?王亦曰:不如膽導。

    再取下燥糞十四枚,後皆溏糞,痘亦收盡而安。

     一小兒因渴飲水過多,濕傷脾胃,不能收靥,以四君子湯,以人參補中、白朮燥濕、茯苓滲水、甘草解毒,加防風以勝皮毛之濕,白芷以逐肌肉之水,肉桂以利關節而去寒水之邪,砂仁以溫胃止渴,調理而安。

     一小兒大便不通,熱蒸于内而生其濕,以緻浸淫不能成痂,用當歸梢、生地黃以涼血,麻子仁以潤燥,酒大黃以瀉熱開結,生甘草以和中,得利而安。

     一小兒洩瀉不止,食少,此裡虛不能收靥,用陳氏木香散合肉豆蔻丸服之,愈。

     邑人蔡承盛子出痘甚密,先延甘醫,視後膿成,後過期不靥,面瘡潰腫,起止呻吟,嗆水吐食,語音不清,甘謂不治而去,複請予。

    予視其病面瘡腫起,正在貫膿,遍身皆然,非倒靥也。

    嗆水嘔食者,口唇腫硬,吞咽不便,非咽喉潰爛也。

    語音不清者,鼻中壅塞,氣不得通,非失音也。

    瘡毒盡出,表病裡和,可治也。

    乃制一方,用苦參酒浸、牛蒡子、白蒺藜、何首烏、荊芥穗各等分為細末,酒糊為丸,淡竹葉煎湯下,調理一月起。

     時鄰居一小兒病證相同,亦請予視。

    予曰:不可治也。

    或問故?予曰:證不同也。

    彼痘過期,痘熱宜靥;此痘猶生,未得成膿,不宜靥者,一也。

    彼痘腫脹猶貫膿血;此則面平目開,皮脫肉幹,二也。

    彼痘喉舌無瘡;此則咽舌潰爛,嗆水失聲,三也。

    彼家私與蔡氏求藥,服之無效死。

     胡三溪長女十二歲出痘甚密,延喻南麓視之,以參、芪大補之劑服之,二十日後,過期不靥。

    予往視,見其瘡已潰爛,幸非倒靥,乃犯溫補藥多,裡邪盡出,表毒不解,急宜解表,勿使皮肉腐爛。

    喻猶強執為是。

    又過五日不收,複請吾長子邦忠。

    予教用防風、荊芥、升麻以解表勝濕;白芷以蝕膿逐水;連翹、牛蒡子、甘草以解其郁蒸之毒。

    肺主皮毛,因參芪之補,肺熱且甚,時值夏火正旺,用黃芩酒炒以瀉肺中之火,解時令之熱,調理一月而安。

     蕲水董希周女十九歲,辛醜十二月中旬出痘,請江萬吉治,延至歲終,不得收靥,精神已昏,飲食俱廢。

    江不能治而去。

    予往視之,僵卧如死人,任其開衾詳看,無所知識。

    及診其脈,洪實調勻。

    其祖父廷憲在,素知醫者,予告曰:此痘倒靥,逆證也,不可治。

    惟脈洪實調勻,不疾不徐,予今棄證,從脈治之。

    若得壞瘡複起,新痘複出,人事清爽,飲食如常,則無事矣。

    乃用升陽散火湯加黃芪、當歸、木香、青皮,連進三劑。

    初三日複出一層新痘,舊者盡幹。

    初五日出盡,周匝一身,病者亦漸蘇醒,能言語,求飲食,依期起發養膿,至十三日靥。

    後以十全大補湯調理。

    希周父子拱謝曰:此病皆曰不可為,非公神手,何以生此女耶?予曰:痘倒靥必歸腎,今幸愈,又當慎目疾也,宜預解。

    希周不聽。

    半月後,右目痛不能開,果喪明。

     邑文學盧半默妻李氏出痘甚密,未及成膿破,皮腫膿聚,氣多腥臭,過期不靥,飲食漸少,鎖喉嗆水,請予視之,曰:形證俱惡,恐不能痊。

    延二旬餘殒。

     一小兒痘靥後,複出一層小痘,其家驚憂,請予視之。

    曰:佳兆也。

    痘科雲:輕者作三四次出,大小不一等,重者一齊湧出。

    此痘最輕,且無餘毒,發已盡矣。

    其人大悅。

     邑人吳若泉子三歲出痘,請予長男邦忠視之,予偕往。

    予曰:毒氣有餘,谷氣不足,此兒食少,故不靥也。

    問服何藥?予謂邦忠曰:無藥可解,能食則生,不能食則死。

    次日思食,所食且多,予聞歎曰:死急矣!邦忠亦疑曰:能食而曰死急,何也?予曰:謂之能食者,久不食而今思食,自少加多,胃氣複也。

    今忽多食,乃胃敗火盛,邪火殺谷,名曰除中。

    況膏之将滅,必大明而後滅,死在旦夕矣。

    次日果死。

     一痘将靥,忽作洩瀉,口渴飲水,小便短少,其痘胖壯紅潤,此内熱也,用五苓散加黃芩、芍藥煎調益元散服之,愈。

     一痘起膿成能食,一向溏洩未止,用錢氏異功散加木香、诃子肉服之,愈。

     一痘成膿,面部将靥,因渴引飲過多,以緻自利,用白朮散服之,渴瀉俱止,愈。

     一痘成膿,少食,忽作瀉洩不止,痘變灰白,用木香散、豆蔻丸服之,愈。

     一滑瀉不止,食少腹脹不止,足冷,痘灰白色,脈細無力,此犯五虛,不治而死。

     蕲水柴大愚妻周氏二十七歲,出痘甚密,膿成時,請予治。

    予見鼻準先幹,曰:此兇證也,不可治。

    或問此證将收而不治,公悞耶?予曰:起發未透,膿漿未熟,不當靥也。

    況痘瘡收靥,自有次第,形色亦殊,先自口唇兩旁收起,滿漿堆膿,面瘡皆然,自項而下,則成疕殼。

    今痘未熟而靥,乃倒陷也。

    自鼻先收,失其序也;不滿漿者,幹枯也。

    予不能治。

    辭去後,三日死。

     一小兒靥後,痂皮不脫,問予。

    予曰:此脾肺二證不足也。

    蓋肺主皮毛,脾主肌肉,其氣不足,故痂難脫。

    乃用錢氏異功散加黃芪、桂服之愈。

     一小兒痘後一身盡靥,痂皮盡脫,惟頭與足不靥,其家甚憂,延予治。

    予曰:此常候也。

    何勞治!蓋天地間物以陽濟陰,以陰濟陽,陰陽相濟而成造化。

    人之一身,諸陽皆聚于頭,乃陽中之陽,謂之孤陽;諸陰皆會于足,乃陰中之陰,謂之寡陰。

    孤陽不生,寡陰不育。

    所以頭瘡不收者,孤陽無陰也;足瘡不收者,寡陰無陽也。

    久當自痊,但遲遲耳。

    不須服藥,亦無妨也。

    請者喜而退。

     一小兒痂落後,其瘢白色,或問予。

    予曰:此氣虛也。

    肺為氣之主,其色白,當用參、芪大補之劑,否則有變。

    其人曰:痘已收完,何變之有?一月後,大喘而死。

     邑丞雷省齋次孫出痘,落痂月餘,面瘢凸腫,今始發洩也。

    凡毒自内而外者吉,用當歸梢、赤芍藥、防風、荊芥、連翹、牛蒡子、黑參、蟬蛻、升麻作散,淡竹葉煎湯調服,安。

     一小兒痂落後,瘢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