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圖書集成醫部全錄卷四百九十七
關燈
小
中
大
痘疹門
單方
預解痘毒:七八月間,或三伏日,或中秋日,剪壺盧須如環子腳者,陰幹,于除夜煎湯浴小兒,則可免出痘。
【《唐瑤經驗方》,下同】 消解痘毒:紫草一錢,陳皮五分,蔥白三寸,新汲水煎服。
預解痘毒:五六月取絲瓜蔓上卷須陰幹,至正月初一日子時,用二兩半煎湯,父母隻令一人知,溫浴小兒身面上下,以去胎毒,永不出痘,縱出亦少也。
【《體仁彙編》】 小兒将痘發熱失表,忽作腹痛,及膨脹弩氣幹霍亂,由毒氣與胃氣相搏,欲出不得出也,以商陸根和蔥白,搗敷臍上,斑止痘出,方免無虞。
【《摘元方》】 嬰童痘疹三四日,隐隐将出未出,色赤便閉者:紫草二兩剉,以百沸湯一盞泡封,勿洩氣,待溫時服半合,則瘡雖出亦輕。
大便利者,勿用。
煎服亦可。
【《經驗後方》】 預解痘毒:用白水牛虱,一歲一枚,和米粉作餅,與兒空腹食之,取下惡糞,終身可免痘瘡之患。
【《譚野翁方》】 又:用白牛虱四十九枚焙,菉豆四十粒,朱砂四分九厘,研末,煉蜜丸小豆大,以菉豆湯下。
【《本草綱目》,下同】 又:每至除夜,以白鴿煮炙飼兒,仍以毛煎湯浴之,則出痘稀少。
浴兒免痘:除夕黃昏時,用大烏魚一尾,小者二三尾,煮湯浴兒遍身,七竅俱到,不可嫌腥,以清水洗去也。
若不信,但留一手一足不洗,遇出痘時,則未洗處偏多也。
此乃異人所傳,不可輕易。
【楊拱《醫方摘要》】 身上有熱,疑似痘麻,用防風、蘇葉、陳皮、赤茯苓各三分,蟬蛻三隻,羌活二分,車前子四分,甘草、姜各一片,煎服,熱退身涼即止。
如前大熱有欬,呵欠眼淚噴嚏者,是麻。
若無欬有驚悸者,是痘。
貧者止用生姜一錢,陳皮八分,煎湯服之。
富者,請醫調理。
【《窮鄉便方》,下同】 稀痘:用上好真正麻油,浸頭發擦兒背及腰肋等處,便出皆黑,其痘自稀。
若痘瘡血熱毒甚者,宜用紫草茸。
預解痘毒:十二月取兔頭煎湯,浴小兒,涼熱去毒,令出痘稀。
【《飲善正要》】 痘疹煩熱:用人中白或老糞缸白垢,洗淨研末,每白湯或酒服二錢。
【《痘疹便覽方》】 預解痘毒:初發時或未出時,以朱砂末半錢,蜜水調服,多者可少,少者可無,重者可輕也。
【丹溪方】 預解痘毒:用雞卵一枚,活地龍一條,入卵内,飯上蒸熟,去地龍與兒食,每歲立春日食一枚,終身不出痘也。
【《保和方》】 又:用雞卵一枚,童便浸七日,煮食之,永不出痘。
【李氏方,下同】 又:用頭生雞子三五枚,浸廁坑内五七日,取出煮熟與食,數日再食一枚,永不出痘。
徐都司得于浙人之方。
預解痘毒:用白鴿卵一對,入竹筒封置廁中,半月取出,以卵白和辰砂三錢,丸菉豆大,每服三十丸,三豆飲下,毒從大小便出也。
小兒食之,永不出痘,或出亦稀。
【《滆江方》】 嬰孺風疹在皮膚不出及瘡毒:取慎火苗葉五大兩,和鹽三大兩,同研絞汁,以熱手摩塗,日再上之。
【《圖經》】 痘疹不出:用蘿蔔子生研末,米飲服一二錢良。
【《衛生易簡方》】 斑痘不出:端午日用朱砂半兩,乳香一兩為末,豬心血圓梧子大,乳香湯下一粒。
【《中藏經》】 小兒痘疹不發:韭根煎湯服之。
【《海上方》】 痘瘡不發:荔枝肉浸酒飲之,并食荔肉忌生冷。
【聞人規《痘疹論》】 痘不發:櫻桃核二三十個打碎,姜一片,蔥頭一個,煎服,出汗即起發,暑天不蓋被。
【《身經通考方》,下同】 又:用菊花根取汁,少加水,入谷糠淋下,服之即起。
痘瘡出時不快,壯熱狂躁,咽膈壅塞,大便閉濇,咽腫不利,若大便利者勿服。
牛蒡子炒一錢二分,荊芥穗二分,甘草節四分,水一盞,同煎至七分,溫服,已出亦可服。
【《和劑局方》】 痘疹出不快:幹山楂為末,湯點服之,立出紅活。
【《危氏得效方》,下同】 又:猴楂五個,酒煎,入水溫服,即出。
痘瘡不快,初出或未出,多者令少,少者令稀:老絲瓜近蒂三寸,連皮燒存性,研末,砂糖水服。
【《直指方》】 斑痘不快:乳香研細,豬心血和丸芡子大,每溫水化服一丸。
【聞人規《痘疹論》】 痘瘡倒陷:胡桃肉一枚燒存性,幹胭脂半錢,研勻,胡荽煎酒調服。
【《儒門事親》】 痘瘡幹黑危困者:用棠球子為末,紫草煎酒,調服一錢。
【《全幼心鏡》】 痘瘡倒靥:鄭州麻黃去節半兩,以蜜一匙同炒良久,以水半升煎數沸,去沫,再煎去三分之一,去滓,乘熱服之,避風,其瘡複出也。
一法用無灰酒煎,其效更速。
【寇宗奭方】 痘瘡變黑歸腎:用竹圓荽草煎酒,噴噀遍身,其痘即起。
【《直指方》】 痘瘡黑陷:牛黃二粒,朱砂一分,研末,蜜浸胭脂取汁調搽,一日一上。
【《王氏痘疹方》】 痘瘡黑陷:沉香、檀香、乳香等分,爇于盆内,抱兒于上,熏之即起。
【《鮮于樞鈎元》】 痘瘡惡證,如斑痘倒陷,毒氣壅遏于裡,則為便血昏睡不醒,其證甚惡,用抱出雞子殼,去膜,新瓦焙研,每服半錢,熱湯調下。
嬰兒以酒調抹唇舌上,并塗風池、胷背神效。
【《本草綱目》】 痘瘡倒陷:臘月收人中白火煅為末,溫水服三錢,陷者自出。
【《儒門事親》】 痘瘡倒靥:用白狗一隻,或黑狗,餧以生粟米,候下屎,淘取未化米為末,入麝香少許,新汲水調服二錢。
【《總微論方》,下同】 痘靥:白丁香末入麝香少許,米飲服一錢。
痘靥發搐黑陷者:用桃膠煎湯飲之;或水熬成膏,酒化服之,大效。
痘瘡狂躁心煩,氣喘妄語,或見鬼神,瘡色赤未透者,用豮豬第二番血清半杯,酒半杯,和勻,入龍腦一分,溫服,良久,利下瘀血一二行,瘡即紅活。
此治痘瘡黑靥惡候,醫所不治者,百發百中。
痘瘡黑陷:臘月收豮豬心血,瓶幹之,每用一錢,入龍腦少許研勻,酒服,須臾紅活,神效。
無幹血,用生血。
【沈存中方】 痘瘡變黑:穿山甲蛤粉炒為末,每服五分,入麝香少許,溫酒服,即發紅色如神。
【《直指方》】 痘陷而作洩甚者:用雲南啞芙蓉末五厘,兒小者用三厘,蓮肉末四分,以老米湯調吞立效。
此藥凡痘癢痘燥服之,皆有奇效。
【《窮鄉便方》】 痘色灰白,頂陷倒靥,起死回生:紅花子、蓖麻仁、麝香各三厘,共搗如泥,真香油、生蜂蜜調成膏,如錢大,貼百會穴,輕者三四寸香,重者五六寸香,立起如珍珠。
【《身經通考方》】 痘疔:雄黃一錢,紫草三錢為末,胭脂汁調,先以銀簪挑破搽之,極妙。
【《痘疹證治》】 痘瘡濕爛:黑大豆研末敷之。
【《本草綱目》】 痘瘡生蛆:用嫩柳葉鋪席上卧之,其蛆盡出而愈。
【《李樓奇方》】 痘瘡:豬肉煮汁洗之。
【譚氏方】 痘瘡潰爛:枇杷葉煎湯洗之。
【《摘元方》】 痘瘡癢,悞搔成瘡,及瘡痂欲落不落,用上等白蜜塗之,其痂自落,亦無紫黑瘢痕,神妙。
【陳氏方】 痘瘡作癢:房中宜燒茶煙恒熏之。
【《本草綱目》】 痘瘡痛癢:用幹山藥、白芨為末,燃而熏之。
【《幼科全書》,下同】 又:用升麻、蒼朮、麻黃、槐枝、桑枝煎水,乘熱拭之。
痘瘡作癢:用蟬蛻三七枚,炙甘草各一錢,水煎服之。
【《全幼心鑒》】 痘瘡稠密:用生犀于濇器中新汲水磨濃汁冷飲。
【錢氏方】 痘瘡,便秘四五日:用肥豬臕一塊,水煮熟,切如豆大,與食,自然髒腑滋潤,痂疕易落,無損于兒。
【陳文中方】 斑痘始有白泡,忽搐入腹,漸作紫黑色,無膿,日夜叫亂者,此毒入心:郁金一枚,甘草二錢半,水半碗,煮幹,去甘草,切片焙研為末,入真腦子半錢,每用一錢,以生豬血五七滴,新汲水調下,不過二服,甚者毒氣從手足心出如癰狀,乃瘥。
此乃五死一生之候也。
【《本草綱目》,下同】 痘疹不收:用象牙屑,銅铫炒黃紅色為末,每服七八分,或一錢,白水下。
【《王氏痘疹方》】 痘不落痂:砂糖調新汲水一杯服之,白湯調亦可。
日二服。
【劉提點方】 痘後癰毒:赤小豆末,雞子白調塗傅之。
【《本草綱目》】 痘風手足不仁:用橙葉煎濃汁百滾,傾大盆内,坐其上蒸之,頻加熱汁,蒸至稍溫,入浴即愈。
【《身經通考方》】 咽喉痘疹:牛蒡子二錢,桔梗一錢半,粉甘草節七分,水煎服。
【《痘疹要訣》】 防痘入眼:用菉豆七粒,令兒自投井中,頻視七遍,乃還。
【《本草綱目》,下同】 痘瘡入目:白柿日日食之,良。
痘瘡入目:豬蹄爪甲燒灰浸湯,濾淨洗之,甚妙。
【《普濟方》】 斑疹入目:紫貝一個,即蚜螺也,生研細末,用羊肝切片,摻上紮定,米泔煮熟瓶盛,露一夜,空心嚼食之【《嬰童百問》】 防痘入目:胭脂嚼汁點
【《唐瑤經驗方》,下同】 消解痘毒:紫草一錢,陳皮五分,蔥白三寸,新汲水煎服。
預解痘毒:五六月取絲瓜蔓上卷須陰幹,至正月初一日子時,用二兩半煎湯,父母隻令一人知,溫浴小兒身面上下,以去胎毒,永不出痘,縱出亦少也。
【《體仁彙編》】 小兒将痘發熱失表,忽作腹痛,及膨脹弩氣幹霍亂,由毒氣與胃氣相搏,欲出不得出也,以商陸根和蔥白,搗敷臍上,斑止痘出,方免無虞。
【《摘元方》】 嬰童痘疹三四日,隐隐将出未出,色赤便閉者:紫草二兩剉,以百沸湯一盞泡封,勿洩氣,待溫時服半合,則瘡雖出亦輕。
大便利者,勿用。
煎服亦可。
【《經驗後方》】 預解痘毒:用白水牛虱,一歲一枚,和米粉作餅,與兒空腹食之,取下惡糞,終身可免痘瘡之患。
【《譚野翁方》】 又:用白牛虱四十九枚焙,菉豆四十粒,朱砂四分九厘,研末,煉蜜丸小豆大,以菉豆湯下。
【《本草綱目》,下同】 又:每至除夜,以白鴿煮炙飼兒,仍以毛煎湯浴之,則出痘稀少。
浴兒免痘:除夕黃昏時,用大烏魚一尾,小者二三尾,煮湯浴兒遍身,七竅俱到,不可嫌腥,以清水洗去也。
若不信,但留一手一足不洗,遇出痘時,則未洗處偏多也。
此乃異人所傳,不可輕易。
【楊拱《醫方摘要》】 身上有熱,疑似痘麻,用防風、蘇葉、陳皮、赤茯苓各三分,蟬蛻三隻,羌活二分,車前子四分,甘草、姜各一片,煎服,熱退身涼即止。
如前大熱有欬,呵欠眼淚噴嚏者,是麻。
若無欬有驚悸者,是痘。
貧者止用生姜一錢,陳皮八分,煎湯服之。
富者,請醫調理。
【《窮鄉便方》,下同】 稀痘:用上好真正麻油,浸頭發擦兒背及腰肋等處,便出皆黑,其痘自稀。
若痘瘡血熱毒甚者,宜用紫草茸。
預解痘毒:十二月取兔頭煎湯,浴小兒,涼熱去毒,令出痘稀。
【《飲善正要》】 痘疹煩熱:用人中白或老糞缸白垢,洗淨研末,每白湯或酒服二錢。
【《痘疹便覽方》】 預解痘毒:初發時或未出時,以朱砂末半錢,蜜水調服,多者可少,少者可無,重者可輕也。
【丹溪方】 預解痘毒:用雞卵一枚,活地龍一條,入卵内,飯上蒸熟,去地龍與兒食,每歲立春日食一枚,終身不出痘也。
【《保和方》】 又:用雞卵一枚,童便浸七日,煮食之,永不出痘。
【李氏方,下同】 又:用頭生雞子三五枚,浸廁坑内五七日,取出煮熟與食,數日再食一枚,永不出痘。
徐都司得于浙人之方。
預解痘毒:用白鴿卵一對,入竹筒封置廁中,半月取出,以卵白和辰砂三錢,丸菉豆大,每服三十丸,三豆飲下,毒從大小便出也。
小兒食之,永不出痘,或出亦稀。
【《滆江方》】 嬰孺風疹在皮膚不出及瘡毒:取慎火苗葉五大兩,和鹽三大兩,同研絞汁,以熱手摩塗,日再上之。
【《圖經》】 痘疹不出:用蘿蔔子生研末,米飲服一二錢良。
【《衛生易簡方》】 斑痘不出:端午日用朱砂半兩,乳香一兩為末,豬心血圓梧子大,乳香湯下一粒。
【《中藏經》】 小兒痘疹不發:韭根煎湯服之。
【《海上方》】 痘瘡不發:荔枝肉浸酒飲之,并食荔肉忌生冷。
【聞人規《痘疹論》】 痘不發:櫻桃核二三十個打碎,姜一片,蔥頭一個,煎服,出汗即起發,暑天不蓋被。
【《身經通考方》,下同】 又:用菊花根取汁,少加水,入谷糠淋下,服之即起。
痘瘡出時不快,壯熱狂躁,咽膈壅塞,大便閉濇,咽腫不利,若大便利者勿服。
牛蒡子炒一錢二分,荊芥穗二分,甘草節四分,水一盞,同煎至七分,溫服,已出亦可服。
【《和劑局方》】 痘疹出不快:幹山楂為末,湯點服之,立出紅活。
【《危氏得效方》,下同】 又:猴楂五個,酒煎,入水溫服,即出。
痘瘡不快,初出或未出,多者令少,少者令稀:老絲瓜近蒂三寸,連皮燒存性,研末,砂糖水服。
【《直指方》】 斑痘不快:乳香研細,豬心血和丸芡子大,每溫水化服一丸。
【聞人規《痘疹論》】 痘瘡倒陷:胡桃肉一枚燒存性,幹胭脂半錢,研勻,胡荽煎酒調服。
【《儒門事親》】 痘瘡幹黑危困者:用棠球子為末,紫草煎酒,調服一錢。
【《全幼心鏡》】 痘瘡倒靥:鄭州麻黃去節半兩,以蜜一匙同炒良久,以水半升煎數沸,去沫,再煎去三分之一,去滓,乘熱服之,避風,其瘡複出也。
一法用無灰酒煎,其效更速。
【寇宗奭方】 痘瘡變黑歸腎:用竹圓荽草煎酒,噴噀遍身,其痘即起。
【《直指方》】 痘瘡黑陷:牛黃二粒,朱砂一分,研末,蜜浸胭脂取汁調搽,一日一上。
【《王氏痘疹方》】 痘瘡黑陷:沉香、檀香、乳香等分,爇于盆内,抱兒于上,熏之即起。
【《鮮于樞鈎元》】 痘瘡惡證,如斑痘倒陷,毒氣壅遏于裡,則為便血昏睡不醒,其證甚惡,用抱出雞子殼,去膜,新瓦焙研,每服半錢,熱湯調下。
嬰兒以酒調抹唇舌上,并塗風池、胷背神效。
【《本草綱目》】 痘瘡倒陷:臘月收人中白火煅為末,溫水服三錢,陷者自出。
【《儒門事親》】 痘瘡倒靥:用白狗一隻,或黑狗,餧以生粟米,候下屎,淘取未化米為末,入麝香少許,新汲水調服二錢。
【《總微論方》,下同】 痘靥:白丁香末入麝香少許,米飲服一錢。
痘靥發搐黑陷者:用桃膠煎湯飲之;或水熬成膏,酒化服之,大效。
痘瘡狂躁心煩,氣喘妄語,或見鬼神,瘡色赤未透者,用豮豬第二番血清半杯,酒半杯,和勻,入龍腦一分,溫服,良久,利下瘀血一二行,瘡即紅活。
此治痘瘡黑靥惡候,醫所不治者,百發百中。
痘瘡黑陷:臘月收豮豬心血,瓶幹之,每用一錢,入龍腦少許研勻,酒服,須臾紅活,神效。
無幹血,用生血。
【沈存中方】 痘瘡變黑:穿山甲蛤粉炒為末,每服五分,入麝香少許,溫酒服,即發紅色如神。
【《直指方》】 痘陷而作洩甚者:用雲南啞芙蓉末五厘,兒小者用三厘,蓮肉末四分,以老米湯調吞立效。
此藥凡痘癢痘燥服之,皆有奇效。
【《窮鄉便方》】 痘色灰白,頂陷倒靥,起死回生:紅花子、蓖麻仁、麝香各三厘,共搗如泥,真香油、生蜂蜜調成膏,如錢大,貼百會穴,輕者三四寸香,重者五六寸香,立起如珍珠。
【《身經通考方》】 痘疔:雄黃一錢,紫草三錢為末,胭脂汁調,先以銀簪挑破搽之,極妙。
【《痘疹證治》】 痘瘡濕爛:黑大豆研末敷之。
【《本草綱目》】 痘瘡生蛆:用嫩柳葉鋪席上卧之,其蛆盡出而愈。
【《李樓奇方》】 痘瘡:豬肉煮汁洗之。
【譚氏方】 痘瘡潰爛:枇杷葉煎湯洗之。
【《摘元方》】 痘瘡癢,悞搔成瘡,及瘡痂欲落不落,用上等白蜜塗之,其痂自落,亦無紫黑瘢痕,神妙。
【陳氏方】 痘瘡作癢:房中宜燒茶煙恒熏之。
【《本草綱目》】 痘瘡痛癢:用幹山藥、白芨為末,燃而熏之。
【《幼科全書》,下同】 又:用升麻、蒼朮、麻黃、槐枝、桑枝煎水,乘熱拭之。
痘瘡作癢:用蟬蛻三七枚,炙甘草各一錢,水煎服之。
【《全幼心鑒》】 痘瘡稠密:用生犀于濇器中新汲水磨濃汁冷飲。
【錢氏方】 痘瘡,便秘四五日:用肥豬臕一塊,水煮熟,切如豆大,與食,自然髒腑滋潤,痂疕易落,無損于兒。
【陳文中方】 斑痘始有白泡,忽搐入腹,漸作紫黑色,無膿,日夜叫亂者,此毒入心:郁金一枚,甘草二錢半,水半碗,煮幹,去甘草,切片焙研為末,入真腦子半錢,每用一錢,以生豬血五七滴,新汲水調下,不過二服,甚者毒氣從手足心出如癰狀,乃瘥。
此乃五死一生之候也。
【《本草綱目》,下同】 痘疹不收:用象牙屑,銅铫炒黃紅色為末,每服七八分,或一錢,白水下。
【《王氏痘疹方》】 痘不落痂:砂糖調新汲水一杯服之,白湯調亦可。
日二服。
【劉提點方】 痘後癰毒:赤小豆末,雞子白調塗傅之。
【《本草綱目》】 痘風手足不仁:用橙葉煎濃汁百滾,傾大盆内,坐其上蒸之,頻加熱汁,蒸至稍溫,入浴即愈。
【《身經通考方》】 咽喉痘疹:牛蒡子二錢,桔梗一錢半,粉甘草節七分,水煎服。
【《痘疹要訣》】 防痘入眼:用菉豆七粒,令兒自投井中,頻視七遍,乃還。
【《本草綱目》,下同】 痘瘡入目:白柿日日食之,良。
痘瘡入目:豬蹄爪甲燒灰浸湯,濾淨洗之,甚妙。
【《普濟方》】 斑疹入目:紫貝一個,即蚜螺也,生研細末,用羊肝切片,摻上紮定,米泔煮熟瓶盛,露一夜,空心嚼食之【《嬰童百問》】 防痘入目:胭脂嚼汁點